段祺瑞为何曾用三枚炸弹炸故宫?
北京故宫,最开始的名称便是紫禁城,“紫”是指紫微星,而“禁”便是禁止的意思,从它迎来第一位皇帝一直到它送走最后一位皇帝的几百年间,这里就像它的名字一般尊贵,同时也是平民百姓心中的禁地,无论一个人在外面官做得有多大,有多么大的权力,来到这座城的面前都要俯首称臣。
但是就是这样的一座自出生以来就被捧到了神龛之上的城,却在一个特殊的日子里,遭受到了一次袭击,这似乎像是在说一个笑话,但是这件事却真的这么发生了。那是1917年的7月11日,那一天紫禁城上空居然迎来了炸弹,这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有人选择在这里造次?
如果想要知道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就必须从1916年说起,那个时候,袁世凯刚去世,一场复辟帝制的闹剧刚落下帷幕不久,而又有谁能知道,一年后,又一场相同的闹剧又再次出现了呢?
6月6日,袁世凯因尿毒症不治而亡,在22日之后,段祺瑞成为了国务院总理。在第二年春天,段祺瑞主张让中国加入协约国,不过大总统黎元洪并没有答应段祺瑞的这个要求,段祺瑞没有选择让步,他甚至用解散国会为由对黎元洪进行威逼,两人自此有了争执。这次争执过后,黎元洪意识到了段祺瑞对自己的威胁,于是不久后,他下令罢免了段祺瑞的总理职务。
但是段祺瑞又怎么可能这么容易就服输?他可是好不容易才爬到总理这个位置上来的,于是他电报全国不承认这个罢免令,撺掇着不少省份一起搞独立来对抗黎元洪。
与此同时,他的心中还有另一个念头在慢慢发酵。为了这个念头能够变成现实,他制定了一个计划,而这个计划需要一个人的协助,在慢慢地挑选之中,张勋走进了他的视线,他觉得张勋能和他一起完成他的“雄心壮志”。
张勋这个人物虽然说历史上对他的描写也并不算太多,但是在当时,他可不是个小人物,曾官至清朝的两江总督,而且在江苏巡抚和江南提督的位置上也呆过,这些可都是肥差,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可见张勋在江南是有着不小地位的。
而张勋这个人也很有眼力劲,在之前他就十分拥护袁世凯,同样的,袁世凯也很信赖他,让他接着当都督,在袁世凯称帝后,袁世凯一度被封为一等公爵,在当时的江南一带,张勋就是个土皇帝。不过他虽当时拥护袁世凯,但内心仍一意维护清廷,骨子里也满是所谓“遗老”气息,为了表示忠于清朝,他和他的部下一直保留辫子。因此,他的军队被称为“辫子军”,而他自己则被唤为辫帅。
言归正传,段祺瑞在相中张勋后,前往张勋处去套近乎,而张勋被段祺瑞所说的美好前景给诱惑住了,于是张勋就借口要调停段和黎之间的矛盾,带领着自己五千人马,直接进了北京城,并且以武力威胁黎将国会给解散了,因为“场外救援”来的及时的缘故,段祺瑞扳回了一局。
不过由于其中最终获利的是段祺瑞,并不是他张勋,于是张勋心中盘算着自己的打算。在思虑再三后,他跑到了紫禁城里,怂恿着已经退位了的溥仪再度上位。
同年7月1日,溥仪迎来了自己人生之中的第二次登基大典,而因为张勋的出力最多,他也被封了亲王,如果不是因为这是在清朝末年,估计会有不少人感叹这就是选对了阵营因而飞黄腾达的典型例子,只不过时代背景已经摆在那里了,他注定只是个悲剧。
这一复辟,溥仪很开心,被溥仪封了官职的保皇党们也很开心,但平民大众可不开心了,好不容易推翻的封建王朝,怎么可以这么简单就被复辟了?于是各地纷纷发起反抗,众多报刊都用停刊来表现他们对这件事情的不满,而远在上海的孙中山听到这件事情也十分的愤懑,当即就发表了宣言,决定讨伐复辟的溥仪,一时间,附和孙中山的人无数。
当时的段祺瑞在哪里呢?他在天津,他一直在等着张勋的消息,知道国会已经被解散,而清政府也已经复辟了之后,他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他乘着机会打出“反对复辟”的旗号,一路挺进北京城。而这次他手里已经有了一张王牌,那就是他的空军部队,原名“南苑航空学校”,他直接命令战机参战,想尽量早些解决这场可笑的闹剧。而这时的他也似乎已经忘却了,张勋正是他“忽悠”上去的。
飞机首先飞到了丰台区,因为那个时候张勋的手下都安扎在丰台,张勋的这些手下都是外强中干的最佳代言人,他们直接被这个阵仗给吓破了胆子,当即四下逃窜。吓跑了这些小兵小虾之后,飞机又飞到了张勋的宅院上方,把张勋吓得半死,直接逃进了当时的荷兰驻华公使馆里。
之后,飞机将视线转向了紫禁城,他们在紫禁城投下了三颗手榴弹,一颗落在了隆福门,一颗落在了隆宗门,还有一颗落在了御花园里,这三颗手榴弹的威力并不是很大,它们最大的使命就是用以警告张勋及其党羽,不过要说这次空袭紫禁城没有损失也不尽然,因为东六宫的延禧宫就被波及到了,但是也幸好,所有的建筑只是轻度受损,不然的话得让多少建筑学家和历史学家哭死。
不过这次确实达到了想要的警告作用,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曾回忆到当时那个场景:“飞机空袭那天,他与太妃们躲在卧室角落里,十分狼狈,十分害怕。”
对于这次事件,很多人都说这次的是一场轰炸,但是事实其实不是如此,执行这次飞行任务的飞机并不属于轰炸机,而是一种“高德隆”式的飞机,这种飞机十分的小,而且飞机之上的设备也十分的简陋,根本没法做轰炸机所能做的轰炸任务,这所谓的轰炸其实就是飞机上的人往下扔手榴弹而已。
不过即使这并不能说是一次传统意义上的轰炸行动,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这次行动是整个中国空军在历史之上的所执行的第一次空中作战行动,尤其是用手榴弹炸紫禁城这一点,更是坚定了中国人民敢于放抗强权的决心——连象征着皇权的紫禁城都抵不过手榴弹的轰炸,更何况其他的压迫在人民身上的强权呢?
这场轰炸,让溥仪白高兴了一场,也给这场荒唐的复辟游戏自此画上了一个句号,当然这次出力最多的段祺瑞也成为了这次事件的最大受益人。在我们如今的角度看来,段祺瑞当时颇有螳螂扑蝉,黄雀在后的那种味道。
段祺瑞为何曾用三枚炸弹炸故宫?
段祺瑞用炸弹炸故宫,是为了平定张勋复辟,迫使溥仪退位。
袁世凯去世以后,黎元洪继任了大总统一职,而段祺瑞出任了国务总理,实权都掌握在段祺瑞手中。不过黎元洪也并不甘心只做一个橡皮图章,因此两人时有矛盾发生。并最终因为是否对德宣战问题造成段黎之间的矛盾激化,黎元洪免去了段祺瑞总理之职。
而段祺瑞也不示弱,一面鼓动各省督军独立来给黎元洪施加压力,一面诱使张勋复辟。张勋果然中计,率兵入京,溥仪在张勋等人的拥戴下复辟,黎元洪被迫出逃,段祺瑞达到了自己赶黎下台的目的,于是在马厂组建讨逆军,誓师平叛,打算以再造共和的姿态重新上台。
张勋手中不过几千人马,段祺瑞有北洋第3师、第8师和第16混成旅的支持,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不过他也担心万一战事激烈影响不好,于是决定用飞机轰炸故宫,迫使溥仪等人主动投降。
段祺瑞下令叫南苑航空学校出动一架飞机去轰炸紫禁城。南苑航空学校并无正式的轰炸机,不过段祺瑞只是希望吓唬一下溥仪和张勋,要求不高,最后派了一架高德隆双翼飞机去执行轰炸任务。
飞机由教官潘世忠驾驶,而投弹员则是杜裕源,据杜裕源回忆,因为没有瞄准设备,因此在紫禁城他是随意投下了3枚小炸弹,其中一枚还是哑弹,只炸死了一个太监,此外部分建筑物受到了一点小损伤。
虽然直接伤害非常小,不过这是中国第一次用飞机执行轰炸任务,因此还是影响巨大。溥仪和张勋都被吓的不轻,辫子军也是军心涣散,溥仪嚷着退位,张勋被亲随架着逃到了荷兰使馆,复辟闹剧就此终止,段祺瑞重新上台收拾残局,应该说效果不错。
段祺瑞为何曾用三枚炸弹炸故宫?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老段之所以用飞机往紫禁城里丢了三颗手榴弹,是因为张勋搞复辟。张勋之所以搞复辟,又是因为老段想借张勋之手搞黎元洪。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依法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但是黎元洪和段祺瑞两个人之间的矛盾不是一般的大。
黎元洪的支持者是南方革命势力和中国国民党人,外部支持势力是英美。老段是北样军阀的正统首领,外面还有日本人撑腰。他们二人为了给自己所代表的集团争权夺利可以说是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了。
一战打到了后期,双方关于对德宣战上又爆发了矛盾。
起先日本不愿意中国对德宣战,怕中国得到战胜国地位后不利于自己对中国的侵略。但是当时协约国为了让中国参战和日本签订密约,说战后德国在中国的权益全部归日本所有。日本的态度立马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决意支持中国参战。段祺瑞亲日,而且日本许诺如果中国参战,日本给的贷款不问用途。
美国方面本来是希望中国借美国的贷款参战从而进一步控制中国,后来发现如果中国参战日本得利更大,就开始反对中国参战。美国不支持了,黎元洪自然也改变了态度。
就这样一方要参战,一方不要参战。总统府和国务院闹的是不可开交。
后来英国《早报》突然爆出段祺瑞私自向日本借巨款一事。黎元洪借此机会免了段祺瑞总理职务。
段祺瑞一怒之下跑到天津,一边说按照《约法》总统无权罢免总理职务,一边组织北洋各督军建立“军务总参处”,还打算另立临时政府。
北洋各军阀害怕如果中国参战会削弱自己的实力,而段祺瑞给他们吃了一颗定心丸,说中国参战不派军队,只需要派遣劳工就行,人哪里不是啊。于是北洋各路军阀空前团结在段祺瑞身边。
老段掌握着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事力量,老段一个黎元洪对立,黎元洪就慌了,又试图找人调停。
这时张勋站了出来,黎元洪喜出望外欢迎张勋进京,熟不知张勋早就和老段勾搭好了,进京第一件事就是撵走黎元洪。
但是老段也没想到,张勋和他的辫子军脑袋后面的辫子可不是白留的,张勋赶走黎元洪后立刻进了紫禁城,并广邀前清遗老共襄复辟大业,就连康有为也来了。
张勋和他的五千辫子军重新拥立宣统皇帝复位。
(辫子军进京)
皇帝一复位,全国立刻涌起了铺天盖地的骂声,老段虽然在天津也愣了一下,但是很快就缓过神来,并且笑嘻嘻的说张勋人真好,不仅帮我赶走黎元洪,还自愿当反派给我送经验。
随即,老段迅速在天津发布讨张檄文,组织讨逆军,自任讨逆军总司令。并迅速进攻北京城,区区五千辫子军在装备精良的北洋军手下不堪一击,迅速溃败。老段还用小飞机载了个人往紫禁城里扔了三颗手榴弹,吓的溥仪和他的妃子们躲在床下瑟瑟发抖。
仅仅用了12天,张勋就被彻底收拾了,他本人跑到荷兰使馆里躲了起来,溥仪又宣布退位,而且还被赶出了紫禁城。
老段重返北京,很快中国就依着段祺瑞和日本的意愿对德宣战。
段祺瑞为何曾用三枚炸弹炸故宫?
说来大家也许不信,但这却是事实,段祺瑞确实曾下令轰炸过故宫,而那一次轰炸也被看作是东亚历史上第一次空袭轰炸,如此看来,故宫在世界战争史上也留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啊。
那么当年段祺瑞为何要轰炸故宫呢?这就离不开两件事—府院之争和张勋复辟,至于事情的经过且听我娓娓道来。
“故宫”这个叫法始于1925年,在那之前故宫叫“紫禁城”,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等人赶出紫禁城,宣布接管紫禁城并于1925年成立故宫博物院且对外开放,由此“故宫”之名始见。
1916年,袁世凯病逝,黎元洪继任北洋大总统一职,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出任总理,其实按照袁世凯去世前的想法,生性宽厚的黎元洪当总统,性情刚直的段祺瑞当总理,两人同心协力,国家一定会逐渐好转的,但袁世凯还是不了解这两人,黎元洪外柔内刚,段祺瑞刚愎自用,两人根本就合不来,尤其是段祺瑞,身为北洋勋贵,势力强劲,哪里会看得起黎元洪?所以由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对德宣战引发了两人的持续矛盾,且这种矛盾不仅无法化解还在持续加深,最终爆发了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和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间的争斗,史称“府院之争”。
“府院之争”随之而来的后果就是黎元洪强行罢免段祺瑞的总理之职,而段祺瑞以《临时约法》为依据,宣称总统无权撤销总理,随即去往天津,以天津为基地,组织支持他的北洋各省督军成立军务总参谋处,扬言要另立政府。
“府院之争”随着段祺瑞去往天津已到了白热化阶段,之后黎元洪迫于压力,邀请辫子军首领张勋入京调停国事,希望以此来缓和与段祺瑞之间的人矛盾。
就这样张勋率领部下开进北京城,张勋是前清旧臣,本就是保皇派的坚定支持者,所以他本人包括其部下都留着辫子,当初段祺瑞在天津忙于与各省督军参与倒黎的时候,张勋也在驻地徐州与他们虚与委蛇,最终张勋被推举为十三省盟主然后入京了,但他身为十三省盟主,既然要去复辟为何只带五千人马?那些支持他的各省督军为何没有派兵协助?是这些督军不肯还是张勋不需要?这就值得商榷了,我认为张勋应该是被段祺瑞当枪使了,段祺瑞知道张勋的内心想法,所以才诱使他进京赶走黎元洪,然后自己再出面解决张勋,赢得百姓支持,就又可以回到北京大权在握了。
当然了“关于张勋为何只带领五千人马入京”的原因只是我个人的猜测,事实上张勋入京后立即翻脸,黎元洪没有兵,面对张勋的辫子军他一点办法没有,所以黎元洪很快倒台并逃出了北京城。
张勋赶走黎元洪后,强行解散国会,并于1917年6月30日进入紫禁城,将北京城里的满清遗老遗少们召集起来,宣布复辟,第二天逊帝溥仪在紫禁城养心殿召集张勋等一帮旧臣,张勋率领“群臣”向溥仪三跪九叩,溥仪发布“即为诏书”并大封百官,张勋通电全国号召各省恢复满清旧制,这就是“张勋复辟”。
张勋复辟的消息一出,全国哗然,各地纷纷举行游行示威,反对这张勋开历史倒车,段祺瑞一看该自己出马了,于是也通电全国宣布组建讨逆军讨伐张勋。
为了给张勋等人一点颜色看看,段祺瑞下令北京南苑航空学校的师生驾驶飞机轰炸紫禁城,当然了那时候的飞机很不先进,能飞起来就不错了,飞机飞到紫禁城上空仅300多米处,就随意丢下三颗炸弹,炸到了紫禁城东六宫当中的延禧宫,使当时的建筑轻度损坏,虽然损坏不重,但对张勋,溥仪等人却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想象一下也确实是这样,这帮人从未见过从天而降的炸弹,肯定吓坏了。
仅过了12天,张勋就被段祺瑞的讨逆军所击败,张勋逃往荷兰领事馆,后逃往天津,溥仪也再次退位。
其实关于段祺瑞派飞机轰炸紫禁城在一些影视剧中也有出现过,我印象中前些年的一部电影《建党伟业》里就有,当时张勋复辟,为了讨皇帝开心,将风筝系在辫子上于大殿之外放飞,但不久天上就传来飞机的轰鸣声,随后就是炸弹的爆炸声,这个情节非常的贴合史实,想必看过这部电影的很多朋友们当时都没有在意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