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殉葬坑里血淋淋的屠杀,为何这样大规模的人殉史册上却找不到记载?
首先,商朝主要使用甲骨文,大规模的人殉在甲骨上其实有所记载的。另外,在人殉再一次以大规模的形式出现在明朝时,史书也是有记载的。
在后世出土的商朝甲骨中,记录人殉人祭的甲骨数量可达1350片,卜辞达1992条。
从殷商建立到灭亡的数百年间,根据甲骨文可考的人祭数量多达14000余人。
据载,有商一代,陪祭人数最多的一次发生在武丁时,陪祭奴隶人数高达500人。除了人数上可观的残忍外,人祭的各种方法也是骇人听闻。因为过于血腥,笔者在此就不展开描述了。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殉制度开始走向衰落,取而代之的是陶俑、木俑殉葬制度。所以才有了孔子的“始作俑者”一说。
当然,这一时期因为处于承接夏商周文明的特殊时期,所以人殉制度不可能一下子就马上消失。比如,各诸侯死后还是以人陪葬。
秦始皇时期,根据秦二世胡亥的说法,凡是没有给先帝秦始皇诞下子嗣的妃嫔都陪葬了帝陵,那么这个人殉数量肯定也是不小的,但是由于秦始皇陵到今日也未发掘,所以具体数量仍然不可知。
之后一直到两宋时期,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官方的陪葬制度逐渐由繁到简。而人殉制度也开始由明处转向暗处,且规模越来越小。
明代,人殉走向复兴,其规模直接攀升至商朝同等水平,朱元璋算得上是人殉陪葬皇帝中的佼佼者了。
朱元璋死后,建文帝命先帝后宫中无子嗣妃嫔一律陪葬孝陵。但具体陪葬了多少人,明代官方史籍也未明确记载。而根据当时的有关笔记显示,此次人殉数量应该在40人左右。
其后的明朝皇帝基本上继承了妃嫔陪葬的先制。明成祖死后,陪葬妃嫔30多人,即便是倡导后事从简的明仁宗,其死后也殉葬了妃嫔7人。
明英宗朱祁镇在被瓦刺囚禁期间,只有钱皇后一人服侍左右,尝尽了人间悲凉,所以他继位后就废除了妃嫔殉葬的旧制。至此,明代人殉制度由明转暗。
有清一代,虽然前期也实行人殉,但往往就是一二人陪葬,所以到此人殉制度基本上已经是逐渐走向衰亡了。
商朝殉葬坑里血淋淋的屠杀,为何这样大规模的人殉史册上却找不到记载?
商朝属于祭祀文明,十分相信鬼神跟祖先,因此祭祀活动十分频繁,祭祀鬼神祖先除了要用牲畜外,还喜欢用人。商朝贵族认为,人与神的关系是一种交易的关系,人给神祭祀的祭品越珍贵,那么神对人的保佑越灵验。神不区别善恶,他只看祭祀品的丰富和珍贵程度,谁给他的祭祀品多,祭祀品好,他就保佑谁。
商朝认为牲畜用于是祭祀是最次的,人用于祭祀较为高端,男人比女人要珍贵一些,部族酋长的嫡长子是珍品中的珍品。商朝事无大小,皆要祭祀鬼神与祖先,因此人殉的情况十分常见。商朝时生产力不高,肉制品还是很稀缺,因此人殉后的尸体皆被分食,除了补充营养外,商人认为这也是接近神的方式之一。商朝的肉刑多与饮食有关,比如烹刑、炮烙刑,这都是将人制成食物的步骤。
周文王有取代商朝的野心,结果被商纣王抓获了,按惯例是要用于祭祀的。文王的长子伯邑考、次子姬发、三子姬旦进京救父,最终周文王、姬发、姬旦三人回来了,伯邑考失踪了。那么伯邑考何去何从了呢?原来伯邑考代替父亲用于祭祀了,他被制成烤肉,最终被诸侯们分食了,周文王也吃了伯邑考的肉。伯邑考被分食的情况并非秘密进行,而是正大光明的公开进行,姬发亲眼目睹了全过程。
姬发身负反商立周的重任,但同时他也十分担心失败后跟大哥伯邑考一样的命运。姬发在高度的精神压力和恐惧之下经常做恶梦,他梦到自己在朝歌被制成人殉,被诸侯们分食了。每当姬发从恶梦中惊醒,姬旦就在旁边给他解释梦境,姬旦给二哥说,神是有灵性的,有道德的,不会因为谁给他的祭祀多,他就保佑谁。姬发从不相信这套道德理论,他认为恶梦频现,只有将朝歌彻底毁灭,方可除梦。
姬发推翻商朝后,令人将朝歌焚成灰烬,并在旁边营建洛阳城。周武王死后,姬旦成为周公,他平定三监之乱,又东征商朝残部。完成一些大事后,周公旦对文化进行了深层次改革,商朝的祭祀文明被彻底抹除,所有记载被付之一炬,并重新编写,祭祀产生的所有罪恶由商纣王一人来承担。周朝渐渐废黜了活人祭祀鬼神祖先制度,但是人殉依然存在。
商朝殉葬坑里血淋淋的屠杀,为何这样大规模的人殉史册上却找不到记载?
人殉在史册上偶有见之,但如殷墟那样的大规模杀人殉葬,中原史书中却没有见过。仅仅只有《后汉书·东夷传》提到东北亚北部的索离人有“杀人殉葬,多者以百数”的记载。这是唯一一条大规模杀人殉葬的中文记录。
殷墟西北冈殉葬坑1934年,中央研究院发掘了安阳西北的西北冈祭祀区,以后陆续发现1400多个祭祀坑,一般认为殉葬者总数约为14000人。据体质人类学统计,这些尸骸包括了各类人种。然而,人们在中文文献中可以很明显看到“人殉”制度,但看不到大规模杀人祭祀或者殉葬的蛛丝马迹。前者有很多例子,最著名的是秦穆公的良将子车氏三英,这种做法,一般俗称为“陪葬”,是主人对侍从奴仆的一种赏赐,也是士人对君主的最高级别的效忠,见于《史记》、《诗经》、《左传》等信史。后者,即大规模杀人殉葬,却没有文献可证。唯一可以参照的中文文献是《后汉书·东夷传·夫余》关于索离人的记载。
《后汉书·东夷传》:初,北夷索离国王出行,……东夷之域,最为平敞,土宜五谷。出名马、赤玉、貂豽,大珠如酸枣。以员栅为城,有宫室、仓库、牢狱。其人粗大强勇而谨厚,不为寇钞。以弓矢刀矛为兵。以六畜名官,有马加、牛加、狗加,其邑落皆主属诸加,食饮用俎豆,会同拜爵洗爵,揖让升降。以腊月祭天,大会连日,饮食歌舞,名曰「迎鼓」。是时断刑狱,解囚徒。有军事亦祭天,杀牛,以蹄占其吉凶。行人无昼夜,好歌吟,音声不绝。其俗用刑严急,被诛者皆没其家人为奴婢。盗一责十二。男女淫,皆杀之,尤治恶妒妇,既杀,复尸于山上。兄死妻嫂。死则有椁无棺。杀人殉葬,多者以百数。其王葬用玉匣,汉朝常豫以玉匣付玄菟郡,王死则迎取以葬焉。这条记录很重要,因为按照通说,殉葬制度广泛盛行于欧亚草原游牧民族之中,但索离国却是一个定居民族,也有一定的文明程度,但却同时实行大规模杀人殉葬。这与殷商不是很相似吗?被认为草原民族的匈奴,实际上殉葬时却更喜欢用“头发”作为象征物。
杀人祭祀和杀人殉葬大规模杀人殉葬的具体情形,按照殷墟西北冈祭祀坑的尸骸来推测,也并不是活埋,或者集体排队进入墓穴而后填土等等想象中的方式。实际上,杀人殉葬是有着一整套仪式的,具体方式按照甲骨文有“卯”、“用”、“伐”等,都取法于动物杀牲祭祀的种种方式。这套方式见于甲骨文的一系列特定动词。但是,所谓殉葬,无论是忠仆的殉,还是俘虏奴隶的陪葬,或者是活埋或者杀了以后埋,总是要埋到坟墓里的。而仍有大量的尸骸并没有埋在坟墓里,而是安放在祭祀坑里,这就不能称为殉葬了,只能说是“大规模杀人祭祀”。
大规模杀人祭祀,文献中可见于《逸周书·世俘解》,武王抓到了一百多个纣王臣子,在周庙的燎祭仪式中,举行了大规模的杀人祭祀活动,其具体方法为“废”、“伐”两种,一些学者考证,“废”可能是肢解,“伐”就是斩首,“卯”就是剖开。殷墟之中还有铜器烹煮头颅、斩首等方式,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文字动词。
《逸周书·世俘世》:乙卯,籥人奏崇禹生开三终,王定。庚子,陈本命,伐磨百韦,命伐宣方、新荒,命伐蜀。乙巳,陈本命新荒蜀磨,至告禽霍侯、艾侯,俘佚侯,小臣四十有六,禽御八百有三百两,告以馘俘。百谓至,告以禽宣方,禽御三十两,告以馘俘百韦,命伐厉,告以馘俘。武王狩,……时四月,既旁生魄,越六日,庚戌,武王朝,至燎于周,维予冲子绥文。武王降自车,乃俾史佚繇书于天号。武王乃废于纣矢恶臣人百人,伐右厥甲孝子鼎大师。伐厥四十夫,家君、鼎帅、司徒、司马,初厥于郊号。武王乃夹于南门,用俘,皆施佩衣,衣先馘入。武王在祀,太师负商王纣,县首白畤,乃以先馘入燎于周庙。若翼日辛亥,祀于位,用籥于天位。越五日乙卯,武王乃以庶祀馘于国周庙,翼予冲子,断牛六,断羊二。庶国乃竟,告于周庙,曰:“古朕闻文考修商人典,以斩纣身,告于天于稷。用小牲羊犬豕于百神水土、于誓社。”曰:“惟予冲子,绥文考,至于冲子,用牛于天、于稷,五百有四,用小牲羊豕于百神水土社三千七百有一。”逸周书的这段文字罕见地还原了大规模杀人祭祀的现场,杀人祭祀伴随着动物用牲一起举行。武王本人明确说这就是“商人典”,即殷商的大规模杀人祭祀的仪式法典,也就是“燎祭”。实际上同时也是一次献俘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喜欢将殷商与阿兹特克对比。但这有明显的漏洞,阿兹特克杀人祭祀的宗教色彩和旨趣相当明显,殷商杀人祭祀却是与动物用牲一起举行的,其意义是将某些特定的人,如战俘、奴隶、罪犯、仇人、敌国君王等,像杀祭牲口一样献给祖先和社稷,其旨趣是军事宗教、战利品等等,与阿兹特克人的癫狂有所不同。
最后,殷商与索离人有如此相近的风俗,当然也就可能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值得关注着继续追寻下去。
商朝殉葬坑里血淋淋的屠杀,为何这样大规模的人殉史册上却找不到记载?
与其说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文明史,倒不如说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血泪史!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被野蛮的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统治最久的民族之一,在这片黄土地上,勤劳勇敢的人民在生存的狭缝里创造了前所未有中华文明。然而,还是这片黄土地,不知坑埋了多少冤屈的生灵!
漫说年代久远,正处于野蛮鼎盛的商朝,就连刚刚过去一百余年的清朝统治者又无辜剥夺了多少生命?
当然,历史没有记载,不是没有记载的能力,而是没有记载的胆量和良心!历史学家们哪一个不是封建统治者的御用工具?哪一个不顶着“史官"的乌纱?他们标榜“为天地结同心,为先贤继绝学,为民鼓与呼"!其实是为黑暗唱赞歌,为乱世粉太平,为帝王的无耻立学说,为专制统治撰理论!他们不愿意书写血淋淋的史实,因为他们的手上也许就沾有人民的鲜血!因此,选择性的记忆,选择性的遗忘,就是他们的工作常态!说历史是人民书写的,要么是穷人的自慰,要么是富人,即历代利益集团对民意的强奸!
好在历史的车轮没有停滞,愚民的黑幕终于被撕开!回首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引以为傲的文明史,更有倒在强权下无挣扎之力的冤魂!
但愿还有更多的真相大白于天下,让我们重新认识标榜“民为贵,君为轻,江山社稷次之"的历代帝王的丑恶嘴脸,重新认识我们这个英雄辈出却又多灾多难的伟大民族!
商朝殉葬坑里血淋淋的屠杀,为何这样大规模的人殉史册上却找不到记载?
人殉在商朝时简直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上到商王,下到贵族,都会使用活人殉葬。并且被殉葬的人不仅仅是奴隶、俘虏,还有平时身边的近臣、近亲等。本来就缺少人才和劳动力,若是经常有权贵死亡,光是陪葬,就够消耗国力的了。
- 商王王后妇好墓的殉葬
在14座商王和高级贵族的大墓中,殉人总数约3900人,其中商王大墓人数最多,达360人。在这些殉人中,有的被活埋,有的则被砍去头颅,身首异处,有的双手背绑在身后,近乎跪着死去,他们之中甚至有孩童。
- 殉葬坑
对于商朝,第一手的记录就是甲骨文,甲骨文上似乎鲜有人殉的记录,因为甲骨文主要是记录占卜、重大事情的,而人殉在统治者眼中如蝼蚁一般,所以有的人殉甚至是和动物一起。
因此,人祭的甲骨文就很多,因为在当时,祭祀是关乎国运的大事。据统计,这样的甲骨竟然有1350片,相关卜辞就有近2000条,商王武丁时,最高的一次是杀了500个奴隶。要知道,在当时15000人的征伐都是大规模的了。500人的祭祀,可以说是规模相当大的了。相比人殉,人祭也更加的残忍,比如在殷墟出土的装着人头的青铜甗。据说,这颗头颅是被煮过的。这种祭祀在当时被叫做“胹祭”。
其实,人殉葬制度,从史前一直到明清都是存在的,尤其是秦汉时期,人殉数量更加的庞大。“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又多杀宫人,生埋工匠,计以万数”,汉武帝的茂陵附近也发现了多达2万人的骸骨,他们之中有很多是当时的修陵人。他们才是可怜人。只是,相比较而言商朝时的人殉手段比较惨烈。
我是阿斗,文物考古聊历史,欢迎点赞关注
商朝殉葬坑里血淋淋的屠杀,为何这样大规模的人殉史册上却找不到记载?
人殉,原始社会就有了,殷商时达到鼎盛,现在发掘的商以前墓葬均有规模不等的人殉,古代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再到先秦的记载,好像后世对殷商喋血的人殉记载不多,只有挖开墓才真相大白,其实是有记载的,只是不那么详细。
现今留下来的甲骨文全是占卜,刻在龟甲上的事件活动,扎眼一看都是殷商王室求风问雨、收成、打猎、战斗等,现已破解有很大一部分是祭祀占卜的,这里的祭祀就包括了丰富的人殉,现在已有统计,从盘庚到帝辛,祭祀卜辞700多次,共用人牲15000人,这里的人牲就是指的人。
甲骨文里不乏俎、伐、卯、弹、尞、岁等数十种祭献人牲的方式,有很多字已失传弃用书也不出来,有一些比如《礼记》有“祭水曰沈”;《说文》有“尞,柴祭天也”,《卜辞通纂》里统计,杀祭最多的是武丁时期,共用人牲379片,人牲5418人,最多的一次用人牲1000人。
《春秋谷梁传》记载“祭者,荐其时也,荐其敬也,荐其美也,非享味也”,对祭祀特别看重的商人,选取战俘、奴隶,甚至仆臣、百姓,就那么直接用掉;《墨子》记载“天子杀殉,众者数十”;虽然秦献公就废除了人殉,但到了秦二世时仍有“皆令从死,死者甚众”的记载,直到汉朝,人殉才真正确立为非法,除了南越王墓有极少人殉外,基本都由木俑、陶俑代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