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正的生平简介,吕蒙正为何会被亲生父亲赶出家门?
最近热播的新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女主人公明兰的生父盛紘是一位封建思想的家长,他是一个宠妾灭妻,不负责任的父亲,为我们所不耻。
而今天要讲的是一位同明兰有着相同经历的人-吕蒙正。
吕蒙正,河南洛阳人,北宋有名的贤相。公元997年一举夺魁,步入仕途,先后三次入相,期间还写下了《破窑赋》《命运赋》等千古名篇,为后世所敬仰。
照理来说吕蒙正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可谓是光宗耀祖,作为父亲的吕龟图应该为之自豪,可结果却很尴尬,吕龟图不知如何面对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儿子。
原来吕蒙正和他的生母刘氏是被吕龟图赶出家门。《宋史》就有记载:“龟图多内宠,与妻刘氏不睦,并蒙正出之。”
因为吕龟图宠幸(美丽的)妾,而对自己的夫人刘氏不怎么关心,导致生性刚烈的刘氏不满,两人互相撕逼起来。一气之下,把刘氏和年幼的吕蒙正赶走,孤儿寡母相依为命。
艰难的生活并没有打败吕蒙正,反而更加激励了吕蒙正的发奋图强,决心干一番大事业,最终三次入相。
观其一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这是吕蒙正的真是写照。
富贵不能淫:吕蒙正身居宰相之位,想要巴结的人不要太多。如有人送了他一面宝镜,可以照二百里,吕蒙正说:“我的脸都不如盘子大,怎么还能用照二百里的镜子呢?”还有人送不用注水的墨,吕蒙正笑笑就说就算它再神奇也不过只值十文钱。对那些前来贿赂的人,吕蒙正都拒绝了。
贫贱不能移:吕蒙正没有因自己身份的不同,而怨恨把他赶走的父亲吕龟图,反倒是把最好的东西都给了父母,没有厚此薄彼,并极力促进父母和平相处。无论自己贫穷富贵,都十分孝顺父母。
威武不能屈:敢于正面皇帝说出他的错误。有次皇帝在宴会上自夸:“以前天下不安,而我亲自躬览庶政,万事粗理,在有现在的盛世。”
吕蒙正反驳说:“我曾经看在都城外面数十里饿死的百姓有很多,希望皇帝您能多关心关心百姓,这是苍天的幸福。” 此之为大丈夫:吕蒙正以国事为重,一生公正无私,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有一次皇帝看望这位老丞相,问他之后有谁能代替,吕蒙正没有推荐自己的儿子,反而推荐了侄子吕夷简(官至宰相),流传千古。
吕蒙正的生平简介,吕蒙正为何会被亲生父亲赶出家门?
前一段时间热播大剧《知否》,让大家对北宋的官宦之家的生活有了更深的了解,一家的男主人与女主人的的关系可以决定了这个家庭的走向,女主角盛明兰的父亲盛竑,因为宠妾害妻,搞得家里很不太平,而我们北宋历史上也有相似的一幕,不过这次却是我们的男主角――当朝宰相吕蒙正。
吕蒙正是北宋宋太宗时期的名臣,他是状元出身,然后入仕,三次官拜宰相,而他的名作《破窑赋》一直激励了着很多的寒门学子。
《破窑赋》中的第一句话便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因为他从小过的就是非常清贫的生活,但他的家庭不算穷,他的父亲名叫吕龟图,曾任后周起居郎,母亲刘氏出身于莱州的名门大族。
所谓起居郎,便是记录皇帝言行和命令,这个官职虽然不算大,但俸禄绝不会少。更何况吕蒙正的母亲刘氏还是名门望族之女,这怎么看,嫁妆应该也不少才是呀。
那为什么年少的吕蒙正会过的非常清贫呢,原来,吕蒙正的父亲吕龟图有很多妻妾,而他一直与正室妻子刘氏不和,然后就因为各种事情一怒之下,就把刘氏和刘氏所生的吕蒙正一并赶出家门了。刘氏生性刚烈,发誓此生不再嫁人,独自带着吕蒙正讨生活,日子过得非常窘迫。这也就是吕蒙正被赶出家门的原因。
吕蒙正从小就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穷困潦倒的生活没有把他打垮,反而成了了他学习的动力,他更发奋读书,终于在三十三岁时高中状元。
吕蒙正中状元以后,被任命为将作监丞、升州通判,宋太宗对他的才学和为人都十分欣赏,他知道吕蒙正家境不好,所以在吕蒙正来向他辞行时,对吕蒙正特别关照,让吕蒙正若是遇到了不便处理的政事,允许他骑驿马入京上告,还赏赐给他二十万钱。
后来,吕蒙正调回京师,那时宋太宗御驾亲征太原,宋太宗非常看重吕蒙正,还专门在行宫召见他,任其为著作郎、直史馆,加任左拾遗。再后来,宋太宗又亲自任命他为左补阙、知制诰。
吕蒙正做官以后,就把父亲和母亲迎接到自己的新家居住,父母心有芥蒂,二人虽同住一个屋檐下,却是睡在不同房间的。吕蒙正一直希望好好赡养父母,他并没有记恨父亲,对父母的侍奉非常的周到。
不久之后,父亲去世,朝廷诏令起复吕蒙正,吕蒙正没过多久就升了官,入朝任翰林学士,擢升为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还得到了一栋丽景门的豪宅。
宋太宗如此器重吕蒙正,因为什么呢。因为吕蒙正为官刚正,颇有威望,他遇事敢进言。
有一次,朝中有位收藏古镜的大臣,他想用一面价值连城的古镜去贿赂吕蒙正,并自称他的这面古镜能照出方圆二百里的美景,而我们的吕丞相却幽默的回答道:“我的脸还没有盘子大,哪里用得上能够照照二百里的镜子呢?”机智的拒绝了此人。
宋太宗曾说:“蒙正气量,我不如。”脱脱在《宋史》中也说:“蒙正质厚宽简,有重望,以正道自持。”这都是对吕蒙正很高的评价
吕蒙正的生平简介,吕蒙正为何会被亲生父亲赶出家门?
吕蒙正,字圣功,他是北宋时期的名相。吕蒙正曾经考中进士第一名,当时朝廷任命吕蒙正为将作监丞、升州通判。后又为著作郎、直史馆、左拾遗,左补缺、知制诰。
之后的吕蒙正官职屡有升迁,做过同平章事、监修国史。他性格宽厚,为人正直,对皇上忠心的同时又敢于直言,因此受到皇帝的信任,对下属也宽容,因此受到下属的尊敬。故而吕蒙正很有威望。他曾三次被拜相,封为许国公,太子太师。
后来吕蒙正辞官归隐,吕蒙正在他六十八岁时离开人世,他去世后,被追赠为中书令。谥号为文穆。
吕蒙正为人颇有肚量,比如在吕蒙正做上参知政事的时候,有人就说吕蒙正这小子也能当上着这么大的官。而吕蒙正却假装没有听见,之后吕蒙正的同僚看不下去,想要查出这个人。但吕蒙正却阻止他的同僚。他的同僚心里还是对那个人很生气,但吕蒙正却说,如果查出那个人,可能就会一辈子不会忘记,如果这样的话,还不如不知道。
吕蒙正的父亲是吕龟图,曾做过后周起居郎。吕蒙正的母亲刘氏是出身于一个名门望族,她生性刚烈。吕蒙正家族后来出了很多的名人,比如他的吕夷简、吕公著、吕祖谦等人。而吕蒙正和她的母亲却曾经被赶出家门。
那吕蒙正为什么会被赶出家门呢?
因为吕蒙正父亲吕龟图的家室颇多,同时又与刘氏不和,吕龟图因为其他的家室,所以就把吕蒙正和刘氏赶出家门了。
不过吕蒙正和他的母亲虽然被赶出家门,生活困难,但是刘氏却发誓不在嫁人,而吕蒙正后来发际后,还迎接他的父亲、母亲一同居住。吕蒙正对他父亲照顾的也很周道。
吕蒙正的生平简介,吕蒙正为何会被亲生父亲赶出家门?
吕蒙正(944—1011年),字圣功,河南洛阳人,公元977年中状元,三次登上相位,封许国公。
他年少时,他父亲吕龟图内眷很多,和他母亲不和,因此把他和他母亲一起赶出家门,母子非常穷困,在他做官后接父亲同住,非常孝顺。
他几次登上宰相的位置,在经历各种官职十二年以后,李昉被罢免宰相,他同开国元老赵普一同任宰相,处事公允,得到赵普称赞。以后又因事罢相,又复起两次。
他非常有肚量,第一次当宰相时,被别人嘲讽,同事要查出是谁,他则说:如果知道是谁,一辈子不能忘,不如不知。
知人善任,向朝廷推荐了说他坏话的老同学温仲舒,以后的宰相富弼也是他非常赏识的人。为人清廉,不受贿赂。总体来说是北宋初期一位很有声望的名相。
他出身贫寒,曾经和寇准一起在破窑读书,写下的《寒窑赋》,《劝世章》非常有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