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狄青被称为北宋第一名将?
狄青生于1008年,汾州西河人,字汉臣。狄青有勇有谋,屡立战功,年轻时曾因范仲淹传授《左氏春秋》,便奉范仲淹为师。
后因其战功显赫,屡破西夏李元昊,曾经升任西府枢密院枢密使任最高长官(宋朝官制分为东西两府,分行宰相权利),位极人臣。
狄青一生为国,因其同样面刺金印,又称其为“面涅将军”。狄青年轻时家境贫寒,狄青十六岁时,因兄长与人斗殴,狄青代兄受过,被“逮罪入京,窜名赤籍”,最后发配充军,而这也正式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狄青早年精通兵马骑射,时值西夏李元昊反叛,朝廷下旨招卫士戍边,狄青就在此列。当时狄青先后被任命为三班差使、殿侍兼廷州指使,屡战西夏。
当时前线偏将屡次战败,士兵由于作战经验缺乏,大多畏死,只有狄青战时冲锋在前,一马当先。作战四年期间,狄青中箭次数多达八次,屡立奇功。
最为著名的安远一战,狄青身负重伤,但听闻西夏军到达,不顾伤势,挺身而出,士兵也因为狄青的奋不顾身而备受鼓舞,奋勇杀敌。后狄青在平定侬智高中,又立战功,擢升为枢密副使,不久后,又升任枢密使。
狄青一生起于毫末,但由于当时北宋重文轻武之风盛行,所以他并没有被士大夫认可。他以武人的身份坐镇西府任枢密使,令士大夫门很不满。
虽然狄青在军中很有威望,可是在朝堂上并不被认可,台谏朝官经常弹劾狄青称其家“狗生角,且数有光怪”,请求下放其出京,不过仁宗都未同意。
嘉佑元年,为避大水,狄青躲入相国寺,并居住于佛殿。民众对其颇有异议,加之朝堂上台谏对其多有弹劾,仁宗不得不将其下放出京。
下放后的狄青,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知陈州事,出任陈州,不过朝中官员依旧对其放心不下,每次都派人以慰问之名行监视之事。
种种的一切,导致狄青相当郁闷,最终一病不起。史料记载他因嘴发毒疮,就此溘然长逝。一代名将,竟落得如此郁郁而终的境地,实在是让人扼腕痛惜。
狄青的一生既是传奇,也是悲剧。虽然他最后因官场的黑暗而郁郁不得志,但他热忱报国的拳拳之心天地可鉴。大诗人陆游对他的评价:“位卑未敢忘忧国”,可以说相当中肯,纵观狄青一生,为国为民,心怀天气,气节崇高,被称为北宋第一名将一点也不为过。
为什么狄青被称为北宋第一名将?
狄青,北宋著名将领、军事家。在抗击西夏入侵的战争中,初出茅庐就舍生忘死,身先士卒,奋勇杀敌而崭露头角。
这匹驰骋沙场的千里马 ,终于被范仲淹等伯乐相中并在其悉心指导下,在战争实践中,刻苦学习研读兵法,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迅速成长为一位文武双全,骁勇善战,勇冠三军的杰出将领。
狄青出身寒门,然有志者事竟成,经过几十年来血与火的洗礼,终于完成了从一介武夫成长为执掌全国军事最高长官的逆袭!
一、生平简介
狄青(1008~1057年),字汉臣。别称:面涅将军、狄天使、武曲星。
汾洲西河人。善骑射。初隶骑御马直,选为散直。《宋史•狄青列传》
宝元初,宋夏关系紧张,他戍边御敌四年为先锋,大小二十五战,勇不可挡。时韩琦、范仲淹为经略使,加以重用,仁宗升他为马前副都指挥使。并要他除面涅(兵士脸上刺的符号),他说:臣愿留以对军中。后升枢密副使。
皇祐年间,率军镇压地方割据势力。五年(1053年),升枢密使。
嘉祐元年(1056年),免狄青枢密使之职,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衔,离京出任陈州通判。
嘉祐二年(1057年)三月,狄青抑郁而终。
仁宗在禁苑中为他举哀,追赠中书令,赐谥“武襄”。
二、功勋卓著
(1)大破西夏
狄青出身贫寒,自少人伍,精通骑射,武艺超群。
宝元初,西夏李元昊反叛,朝廷下诏挑选卫士到边疆御敌,任命狄青为三班差使、殿侍、延州指使。
当时前线将领屡败于西夏,大多士卒心怀畏惧。
兵士没有听过战鼓,不识战阵。平时缺少训练,"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不得不骄惰。(范文澜《中国通史》)
(狄青)从军西征后,他与畏敌避战的大多数将士不同,每次临阵作战,都披头散发,戴着狰狞的铜面具,只露出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身先士卒,出入敌阵,所向披靡,被西夏兵称为“天使”。
他在延州共四年,前后共参加大小战斗二十五次,其中有八次负伤,但仍然坚持战斗。(赵文博《中华上下五千年》)
狄青连战皆捷:攻陷金汤城,夺取宥州,屠杀了砽咩、岁香、毛奴、尚罗、庆七、家口等部族,焚烧西夏储备粮食数万石,收缴帐篷二千三百只,俘虏五千七百余人。又建桥子谷城,筑建招安、丰林、新砦、大郎等城堡,这些城堡都扼制着敌方要害之地。
安远一战,他伤势很重,但听到敌军来犯,立即挺身而出,士兵们因此亦争先恐后奋勇杀敌。狄青所到之处无人敢挡,西夏军望风披靡,狄青因而威名远扬。
(2)千里马遇伯乐
狄青勇猛顽强的作战精神,深受当时主持陕西对西夏防御战争的大臣们的赞扬。有一次陕西经略判官尹洙召见狄青,同他谈论兵事。狄青讲起带兵打仗来头头是道,得到尹洙的好评。尹洙便向经略使韩琦、范仲淹推荐,说:“狄青乃良将之才”。韩琦、范仲淹遂召见狄青,询问战略,狄青对答如流,韩、范二人非常高兴,认为他是难得的人才。范仲淹送给狄青一部《左氏春秋》,对他说:“为将若不知古今,不过是匹夫之勇而已”,劝他认真读书。狄青深受感动,从此便经常利用战争的间歇时间刻苦攻读兵书,悉心研究秦汉以来的将帅兵法,终于成为一位既能冲锋陷阵,又精通兵法的将领。(赵文博《中华上下五千年》)
从此狄青纵横沙场,如虎添翼。积功升任西上阁门副使,后晋升为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又加升为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惠州团练使等。
仁宗因狄青多次建功,想要召见他并向他询问军国大计。西夏李元昊称臣后,狄青调任真定路副都总管,历任侍卫步军殿前都虞候、眉州防御使,升步军副都指挥使、保大安远二军节度观察留后,又升马步军副都指挥使。
狄青叱咤风云,身经百战,九死一生,十多年后终于显贵起来了。
后以彰化军节度使兼任延州知府,又升枢密副使。
(3)平定侬智高
狄青一生战绩辉煌,特别以皇祐五年(1053年)正月十五,夜袭昆仑关最为著名。
皇祐年间,广源州蛮侬智高反叛,攻陷邕州,又攻破了沿江的九个州,包围广州城,岭外一带骚动不安。杨畋等安抚使负责平定蛮人叛乱,但收效甚微。又命孙沔、余靖为安抚使,率官军讨伐叛贼,但仁宗仍不放心。狄青请战:“臣当兵出身,除了战场杀敌,没有什么可以报效国家。希望能率兵出征,将叛贼的头砍下送来京师。”仁宗钦佩狄青的胆识魄力,于是任命他为宣徽南院使、宣抚荆湖南北路,负责处理广南叛乱事宜。
在此之前,蒋偕、张忠等将领都因轻敌而战败阵亡,官军声威大衰。狄青命令各将领不得妄自与叛军接战,而要听从他的统一号令。广西钤辖陈曙趁狄青未到,便擅自率步兵八千人攻打叛军,溃败于昆仑关,殿直袁用等人又惊慌失措纷纷逃遁。
狄青以为号令不一,是失败的主要原因。于是早晨召集各将领到堂上会议,逮捕了陈曙,并依战败脱逃罪,将袁用等三十人推出斩首。
诸将相顾失色,不敢仰视,军中肃然。从此军中令必行,禁必止,昼夜戒备壁垒一新。(赵文博《中华上下五千年》)
而后狄青“兵行诡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率军一昼夜过了昆仑关,出归仁铺布阵。叛军失去了险要阵地,狄青手举白旗指挥骑兵,从左右两翼突击,大败叛军,追敌五十余里,斩首数千级,叛党黄师宓、侬建中、侬智中等一批人一并处死,生擒叛贼五百多人,侬智高乘机在夜晚纵火烧城后逃逸。
贼平,人服其有远略。《宋史•狄青列传》
在广南肆横达一年之久的依智高侵扰事件,因狄青善于用兵,很快就平息了。宋仁宗为了表彰狄青的功绩,不顾朝中一些大臣的反对,擢升他为枢密使,掌管全国军事。(赵文博《中华上下五千年》)
三、一世英名
在北宋时,人们都说包公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狄青是天上的武曲星下凡。
其实这都反映了百姓们对这两位忠臣良将为民除害,保家卫国英雄事迹的热爱、崇敬之情。
狄青功成名就,其德行品质及盖世武功,当时在朝野就广为传颂。
京师百姓在狄青每每出入辄聚观之,至壅路不得行。就连力主罢免他的宰相文彦博也称他“忠谨有素”。
北宋中期面临西夏、辽国虎狼环伺在侧的复杂局面。
狄青是这一时期抗击外敌的一代名将,同时也是封建专制的悲情人物。
宋朝重文轻武,身为武将的狄青自然也受到了文官集团的猜忌和排挤。
《宋史•狄青列传》:青为人慎密寡言,其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
狄青一生戎马倥偬,所向披靡,名震中外,令敌人闻风丧胆。正是因为有着“北宋第一名将”狄青的存在,西夏才不敢轻举妄动,北宋才得以国泰民安。狄青终其一生能保全名声,并有始有终。仁宗称其为“朕之关张”,并为狄青神道碑额题名为:“旌忠元勋”。
结束语:观其狄青一生,金戈铁马,南征北战,始终与武字结缘,他因武结识了范仲淹等几位伯乐;因身经百战,血染征袍,屡建奇功而步步高升;又因宋朝重文轻武,倍受猜忌排挤,而抑郁而终。
熙宁元年神宗考次逝世将帅 ,以青起行武而名动夷夏,深沉有智略,能以畏慎保全始终,慨然思之,命取画像入禁中,御制祭文,遣使贲中牢饲其家。《宋史•狄青列传》
悲乎哀哉!天道自有公论,这也不枉武曲星狄青一世英名了!
为什么狄青被称为北宋第一名将?
岳飞大家都知道,那是一代名将,一句“莫须有”涵盖了多少的悲哀,却鲜有人为狄青这位北宋名将抱打不平。为什么叫做“面涅将军”?就是面上有刺字的将军,说明身份的低贱。这么一个出身的人要成为将军,想必经过了重重磨练,但最后的余生竟在担惊受怕中度过。
狄青十六岁的时候因为代替兄长打架之过,从此“逮罪人京,窜名赤籍”,也就是充军去了,那时候充军要在面上刺字,狄青面上的字也就从此而来。当时只是一名骑兵,精通骑马射击。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因为当时宋朝与西夏反叛的李元昊大战,狄青被任命为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使。因为他的面容较为秀弱,没有霸气,所以他打仗的时候总是披头散发,带铜面具,身先士卒,以一当百,好不威风!《宋史》有记载:青在边境凡二十五战,无大胜,亦无大败,。”据说4年时间里,狄青一共参加了大小25次战役,身中8箭,但丝毫没有畏惧。在一次攻打安远的战斗中,狄青身负重伤,但“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仍旧冲锋陷阵,在宋夏战争中,因为自己勇往直前的英勇精神屡获战功,备受瞩目。如此一位大将,从充军出身,实为罕见,一身好功夫与万夫莫开的精神,当是难得的人才。
当时任经略判官的尹洙对狄青很是赏识,以一句:此良将材也。”举荐给了当时的重臣韩琦、范仲淹,范仲淹也认为他是奇才,厚礼待之。据《宋史》介绍,范仲淹更教他读《左氏春秋》,对他说:“将帅不知古今历史,就只有匹夫之勇。”狄青并没有丝毫娇气,虚心接待,
从此改变了兴趣,读起书来,并从中了解到了先人的军事智慧,成为智勇双全的高级将领。
“最后昆仑一举,颇著奇隽。考其识量,亦过人远矣。”最著名的就是昆仑平侬智高叛军的一战,不得不说这一战打得很精彩。狄青当时当上了枢密副使,上书主动承担讨伐叛贼侬智高的重担。狄青接受命令之后,向越南借兵,然后便整顿军风,还特别下了一道命令:没有主帅号令,所有军队不得擅自出战。但是,将军陈曙为了抢头功,擅自率兵出击,结果大败而归。狄青对此非常生气,认为兵败是目无主帅、不听号令造成的恶果。他把这次导致行动失败的人皆斩首处置,经过这一番整顿,全军以往懒散作风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令令行禁止,指挥若一。将军领队风范得以体现,宋得此将,何患不能平天下?
宋军上下士气高涨,跃跃欲战,但狄青却没有急于发兵,他知道有一必经的险要关隘昆仑关(今属广西)易守难攻,如果侬智高派重兵把守,要夺取它就会非常困难,僵持起来,战争的胜负就很难说了。所以昆仑关只能智取,不能强攻。狄青深思熟虑后,想到一个很好的方法。他到达离昆仑关不远的宾州之后,下令全军休整十天,放出风声,说要筹备粮食。侬智高得到探子的回报,认为宋军粮食接济不上,不会很快进攻,因此麻痹大意,拒绝了部下提出的重兵把守昆仑关的建议。狄青探听到侬智高中计后,就在正月十五这天清晨,迅速向昆仑关挺进。当天夜里,当宋军来到昆仑关下时,侬智高的部队还丝毫没有察觉,狄青亲率突击队潜入城中,毫不费力地一举夺取昆仑关。侬智高得知昆仑关丢失,宋军顷刻即至的时候,十分惊惶,军心已乱。
被杀的大败而逃,十几天就平定了。狄青凯旋回朝后皇帝宋仁宗非常高兴,任命他为枢密使,这位脸上有充军刺字的人终于成为了大宋最高的军事长官,想必他也没有想到自己能走到这个位置吧。
然而为什么要对他抱打不平呢?这便是宋朝的弊端与悲哀,武将在宋朝是很不吃香的,一直被文官们看不起,那就更看不起脸上有充军刻字的狄青了,害怕他们拥兵自立,爆发兵变。所以一旦有像狄青一样的武官被提拔,特别出身还那么差,肯定会被文官压迫,甚至还传言说狄青想要造反做皇帝!狄青忠心耿耿,听到这些谣言心里却着实十分害怕,(王銍默记)记载道,有一次开封发大水,狄青一家搬到大相国寺去避水,有天他穿着浅黄色的内衣训练士卒,就被人开封的人盛传黄衣登殿了。狄青被吓得终日惶恐。还有说传闻“青家有异光”,“青家狗生角”这些荒唐的谣言,就说狄青家有异象,有做天子的可能。这些谣言传到百姓和皇帝耳中,怎叫他能不恐惧呢?
文彦博当时也是重臣,看不过狄青这种武将位极人臣,就以陈桥兵变恐吓皇帝说要罢免狄青的枢密使职务,命他出使外蕃,皇帝这便信以为然。狄青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继续问文彦博派他出去的原因。文彦博直着眼对他说:“无他,朝廷疑尔。”吓得狄青连连后退,终日提心吊胆。皇帝当真丝毫没有想起狄青的种种忠心之举,皇帝曾经劝狄青把脸上的刺字弄掉,青指其面曰:"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不问门地,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不敢奉诏。"意思就是“陛下根据功劳提拔了我,却没过问我的出身;我有今天,就是因这些刺字疤痕,我希望保留它好鼓励军队,不敢奉行您的命令。”这么
忠心耿耿的一个人,势力其实也不算很大,却这么容易受到皇帝的猜疑,以前的种种功劳也抵不过文官的一句话,呜呼哀哉!
出任的第二年,狄青便病死了,普通人因为狄青是武官和他的出身对狄青轻视和侮辱,而文官则一直对他压迫和欺负,这么一个忠心的人,却被与他不合的人上书进言陷害,荒唐的谣言更是满天飞。可惜了这么一个为国奋战多年,战功累累的英雄,还没开始享福,就惶恐不可终日了。结果狄青因为多年愤郁忧虑惊恐的结果导致“疽发髭”而死,这是国家的悲哀啊。
为什么狄青被称为北宋第一名将?
因为他聪明伶俐,作战勇猛
为什么狄青被称为北宋第一名将?
狄青之前,每次宋朝与外作战,屡战屡败,狄青原本是禁军,后来去边关打仗以后,面带面具,一马当先,一下子提升了宋军士气,屡战屡胜,从一个普通士兵一路升到枢密院
为什么狄青被称为北宋第一名将?
在宋夏战争中,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立下了累累战功。因此被成为北宋第一名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