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河南省北部地区的3个县为何被划分给了河北省?

河南省北部的临漳县、涉县和武安县

有很多人或许会认为划分可能与曾被废除的平原省有关,但关于此次行政区划调整的真正原因,我从几篇省志和地方志中得到了一些不一样的答案。

个人认为与原平原省可能无关,解放战争时期,虽然战争形势愈来愈利好我方,但是国内的政治形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解放区越来越多,但是行政组织机构建设并没有及时跟上进度,所以中央对地方的实际掌控力还是比较薄弱。

另一方面,国内仍有不少反动残余势力,所以为了更大力度的打击敌人,国家决定对一些解放区进行行政区划调整。 1949年8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响应中央政府号召在豫北、鲁西南、冀南交界地区成立平原省。

虽然新成立的平原省下辖豫北的一些县市,但其中并不包括临漳县、涉县和武安县,1952年平原省被中央取消建制,原先那些“被挖来”凑数的辖区又回归了。

从平原省的成立到被撤销,全程都没有河南北三县的身影,所以很显然1952年河南省北三县划给河北与平原省没有关系。

那它到底与什么有关呢?

其实是与一条河有关,那就是漳河。漳河发源自山西长治,流经豫北与冀南,最终与在河北邯郸与卫河合流,进入海河,战国时期,西门豹治邺说得就是治理漳河。

由于漳河流域上游地势非常陡峭,所以水流落差巨大,加上其下游又经常下泄不畅,导致漳河历史上曾数次改道,水灾频繁。

1949年~1956年8年间,漳河有6年都发生了大规模的水灾,最严重的一次受灾农田面积达1000万亩,受灾人口达1000万人。

建国后,国家在原有的水利设施建设基础上,又加大了对漳河治理的资金支持。然而由于漳河分属晋豫冀三省,虽然有中央部门出面协调,但是在经济建设为主的年代,各省各地政府为了减少财政支出,有能力治理好自己辖区的河段都算不错了,哪里还有多余的闲情去对整条漳河负责,所以即使有国家出手,漳河治理依然收效甚微。

1952年11月15日,为了更好的治理好这条喜怒无常的漳河,国家决定将河南省北部的临漳县、涉县和武安县划分给河北管理。自此,漳河的水灾多发河段基本上就归河北省治理,漳河开始进入“最平静时代”。

1952年河南省北部地区的3个县为何被划分给了河北省?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读河南那些事儿。(约500字,阅读需2分)

题中所言的三个县,为临漳县、涉县和武安县三县。这三个县,临漳和涉县,在明清时期均属于河南府,临漳属于河南卫辉府,而涉县属于河南之彰德府。武安县在明代初年归磁州,属广平府,而在洪武二年开始就改属彰德府,在雍正一朝,由于此地水利方面的纠纷(“永邯争水”),把武安又划给了广平。

清代河南府图

综上可知,这三个县,两个都是明清时期河南的县,一个是短期归属于河南。

为什么这三个县在建国后会被划给河北省呢?

这要从建国后此区域的复杂政区演变说起。

建国后,由于此地地处三省交界,又有黄河堤防之重任,同时此地治安也不太好,新中国就在之前日伪时期伪平原省的基础上,在山西、河北、河南、山东之间设平原省,集中管理这个以前的三不管地带。

平原省地图

待到建国几年后,治安逐渐稳固,黄河大堤也初步修复,渊源很短浅的平原省就无存在的必要了,因此国家将平原省拆分,分属于周边几省。

其中的新乡、安阳和濮阳三地划归河南,而靠近山东的菏泽、聊城和湖西划归山东。

这样一划,就把黄河以北的新乡安阳濮阳等地归于了“名不副实”的河南,这一块真正位于河北之地的区域,就有了“河南”的名字。其实这并不是新中国的原创,自明代开始,就是这样了。

这次政区调动中,将河北省南部的清丰、南乐、长垣三县一并划入了河南省。为了平复河北的情绪,就将河南的临漳县、涉县和武安县三县归入河北。

调整各县的地理分布

虽然这次政区调整,明面是河南、河北三个县换三个县,其实这是根据中心城市距离做的合理调整,若非这样调整,则河南与河北的边界就显得更为南北狭长,也更犬牙交错。

如今的河南省图,对比清代河南府,可见“河北”地区更为“平近”

因此这些调整,对于地方的长远发展,还是有积极作用的。

两分钟走近历史现场,欢迎关注@历史宝藏,更多历史文化原创内容等你哦~

1952年河南省北部地区的3个县为何被划分给了河北省?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还得从解放后中央政府的行政区划大调整谈起:1949年3月新中国为治理黄河设立了"平原省"将河南省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的西北部合并成新乡,安阳,柳城,濮阳,湖西和菏泽6个专区56个县划归平原省管辖。1952年撤销平原省以后将原属河北省南部的清丰县、南乐县、东明县和长垣县,4县一并划入了河南省。当时还有许多人想不通,着得河北省吃亏了,为了从长远的地域经济发展着想,消除纠结有利发展生产,随后又将河南省北部的临漳县、涉县和武安县划归给河北省的邯郸市管辖。这便是1952年为何把河南省北部的3个县划给河北省的缘由!现在这3个县(市)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涉县,武安,临漳3县(市),2017年7月还被河北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发布为"河北省县城建没示范标杆县(市)。"(本文图片为网络配图,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952年河南省北部地区的3个县为何被划分给了河北省?

我来跟你缕缕这个问题。

1、这三个县1949年就已经划给了河北省。

首先,这三个县(武安、涉县、临漳)并非是1952年才划分给河北省的,而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就划给了河北省。1949年8月1日,人民日报发布《华北人民政府八一通令 调整华北行政区划》查华北区已全部解放,为适应大规模生产建设的需要,经本府第三次委员会扩大会议决定,将现有行政区划,调整如下:冀东、冀中、冀南、冀鲁豫、太行、太岳、太原等七个行政区宣布撤销,以旧省界为基础,并照顾到经济条件、群众历史关系及自然条件等划分为河北省、山西省、察哈尔省、绥远省,并于鲁西南、豫北、冀南衔接地区成立平原省。

据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第一号布告说,“旧河北省所辖县份除东光、南皮、盐山、庆云、宁津、吴桥、南乐、长垣等11县划归他省外,原冀中、冀南、冀东、太行各行署及察哈尔省所辖县份中,其原属旧河北省建制者,均划入新建河北省;原属冀南行署之旧山东省馆陶、临清、丘县、夏津、武城、恩县等6县及原属太行行署之旧河南省武安、涉县、临漳等3县亦划归河北省”

可见,1949年8月1日,华北解放区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组建了新的河北省,而在冀南豫北和鲁西南交界地带组建了平原省,在此区划调整中,武安、涉县、临漳三县被划给了新的河北省,而原河北大名府的清丰、南乐、开州、长垣、东明则被划给了新组建的平原省。

1948年河北河南形势图

河北省邯郸专署

平原省

2、1952年平原省撤销以后,这三县没有再回归河南,留在了河北。

平原省只存在了3年多的时间,在1952年11月就被撤销。其实平原省最开始是1945年日本设立的,黄河以北、河北南部、太行山以东一带连接华北、华东和华中,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且当时已经被日军占领,因此日本在此区域设立了“伪平原省”。新中国成立时,考虑到这一地带的伪军、土匪、敌特还十分猖獗,情况复杂,再加上黄河水患,不宜拆分,因此,中央又在这一区域,重新组建了平原省。

到1952年,革命形势已经大大好转,上述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这个没有历史根基的平原省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于是在当年11月被撤销。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9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调整省、区建制的决议》,批准撤销平原省建制。原文截取如下:

“为调整现有省、区建制,以利工作起见,兹决定:一、撤销平原省建制。现属平原省原为山东省旧辖之高唐、清平、博平、茌平、聊城、堂邑、冠县、莘县、朝城、阳谷、东阿、梁山、寿张、范县、观城、濮县、鄄城、郓城、南旺、嘉祥、钜野、菏泽、定陶、城武、金乡、鱼台、单县、复程、曹县等二十九县,全部划回山东省属;原为河南省旧辖之林县、安阳、邺县、内黄、汤阴、浚县、滑县、淇县、汲县、辉县、新乡、延津、封邱、原阳、获嘉、修武、武陟、博爱、温县、沁阳、孟县、济源等二十二县,新乡、安阳两市及焦作工矿区,全部划回河南省属;原为河北省旧辖之南乐、清丰、濮阳、东明、长垣等五县,为治黄之便,亦划归河南省属,不再归回河北省;现属河北省原为河南省旧辖之武安、涉县、临漳三县不动,仍属河北省,以利治漳。”而平原省的执行指示中也说:“由于革命形势的胜利发展,全国即将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新阶段。平原省处在五省的结合部,缺乏经济中心城市,而河南、山东两省在经济和文化建设上又需要与其原属豫北、鲁西地区相结合,且恢复大省制,有利于今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并有利于中央领导。“

由上述文件可知,平原省撤销后,为有利于治理黄河,南乐、清丰、濮阳、东明、长垣被划给了河南省,没有再回归河北,而为有利于治理漳河,武安、涉县、临漳被继续留在了河北省,没有再回归河南。

3、河北、河南交界的县市交换与平原省有一定的关系。

平原省在历史上根本就没有源流,而是由于日本侵华战争的一个产物,而就是这个平原省,造成河北、河南两省交界区域行政区划的变化。假设没有平原省,一直平稳延续清代、民国的行政区划,这些县市是否是今天的局面就不一定了。当然,也许考虑到治理水患的问题,也可能将这几个县进行调整,不过这都是猜想了。

4、民国25年就尝试将武安、涉县划给河北

国民公报

其实,早在民国25年,也就是1936年,当时国民政府内政部就已经有人提出将河北的长垣、东明、濮阳与河南的武安、涉县进行互换管辖,不过没有提到临漳、清丰和南乐。这个提案并未提到治理水患,只是为了便利行政,毕竟河北大名府南部伸那么长一只脚到河南中部确实管辖不便,而河南的武安也难以被河南彰德府有效管理,武安与邯郸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1920年地图

但是由于局势不稳,这个提案最后并未实施。但是这也说明,河北南部几个县与河南北部三个县管理不便,交换管理也许是早晚的事。

1952年河南省北部地区的3个县为何被划分给了河北省?

我来@陈述事实:1952年河南省虽然失去北三县(临漳,涉县,武安),却得到河北省南四县(南乐,清丰,长垣,东明);冀豫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调整,要从彰德府 大名府的历史说起。

彰德府始建于金贞祐元年(公元1213年),彰德府城被蒙古攻陷。元朝时把彰德府改为彰德路,隶属中书省,下辖安阳、临漳、汤阴、辅岩等县。明代彰德府隶属于河南承宣布政使史。清朝时期彰德府是河南八府之一,其治所在安阳辖:安阳、临漳、内黄、汤阴、林县、涉县、武安等共7县。

大名府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经历六个朝代14 00多年,曾经建都二次,当过七次陪都,自古有“北方重镇”“畿辅八府”之首荣誉。宋朝时期大明府与开封府齐名,是我国北方最繁华的都城;清朝直隶省大名府辖长垣,东明,南乐,清丰,肥乡,成安等十几个县。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华北地区鲁豫冀是我国人口集聚地,如何治理好水涝是关键。山东聊城,菏泽及河南濮阳是黄河下游地区,一直受洪涝所困;河北邯郸,河南安阳地区自古被喜怒无常的漳河所害,而这几座城市地理又犬牙交错,不能形成统一治理水患的管理机制。

在国家的高度关注下,鲁豫冀边界重新划分行政区域:河南北部临漳,武安,涉县划给邯郸市,河北省把南部清丰,南乐,长垣,东明划到濮阳市。山东省撤销寿张县,用台前县,范县和河南省东明县互相置换,这就是五十年代鲁豫冀区域调整的历史。

请大家关注@陈述事实一起为家乡发展加油,每天传播正能量!

1952年河南省北部地区的3个县为何被划分给了河北省?

近代的中国也是经历过大灾难的,在人祸面前,区域的划分自然就会有不小的变动,特别是新中国刚成立那一段时间,这一类的问题更是尖锐无比。

不管是怎么划分好像都不对,当年,为了稳定局势,还出现过一个平原省,当然这个省份只是短暂的存在过,为的就是治理匪患,治理黄河。新中国成立以后很快这个省份就被撤销了,而河北与南方的河南也进行过一轮区域互换,省份之间区域互换其实是比较频繁的,不止这两个省,很多省都有类似的事情,为什么河南的三个县最终划归了河北?

黄河的治理一直都是一个大问题,自古至今,历代君主对这条河的治理都挺上心,也出过许多不错的谋划,但是黄河依旧几年就决堤一次,两岸的百姓过的那是相当痛苦。后来黄河愈来愈高,也是越来越危险,到了新中国时期,为了能够更好的治理这块地区,这两个省份互换了一波小县城,河北划出去了四个县,作为回报,河南也划出去三个县。

两个省份总的来说还是都不吃亏的,其实这样古怪的规划真的是迫于无奈,如果可能,谁不想划成美国那样的大方格呢?目前中国各省的格局跟历朝相差也不是很大,到了民国时期虽说天下的格局变化比较大,但是这一小块还是没有什么大变化。

自古以来,为了治理黄河,直隶周围的几个省份就一直不停的发生着变动,但无疑,都是为了黄河能够得到治理,并没有其他的目的。

平原省的存在可以说是让这个的确地域划分产生变化的直接原因,平原省虽说只是临时存在过,但它的职责可不小,地盘也不小,怎么说都是吸纳了三个省份的大半地界,当然它被拆开以后影响也比较大。平原省被拆开时下属的几个地区也跟着发生了变动,先是河北四个县被划进了河南,为了弥补,河南划出去了三个县,这样的划分在许多人看来是不客观的,不同省份怎么能随便划分,其实也没什么大影响,若是其他地区,可能会因为文化习俗产生大的隔阂,但这个地区不同,这里的几个县本身就是在三省文化的共同感染下沾染了三个省的习气。

可以说与哪个地方都像,同时与哪个地方都不像,这样随便划分出去对他们来说也没有什么大的影响,所以也没人为了城市的划分有过什么怨言。虽说这样的划分对这些小县城没什么影响,但对两省边界处的几个城市影响确是不小的,毕竟一个市区的发展靠的更多的还是周边县城的助力,总的来说影响不大,但是还是有的。

为了治理黄河,河北河南自古就经历了多次城市的划分,受到影响的也不止这两个省份,周围几个省份都多少受到过他们的影响,但不管怎么说,为了治理黄河,这样的划分都是很不错的,毕竟造福的都是百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