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前夕曹操有荀彧、程昱等谋士,为什么他们不能识破庞统小小的连环计?

在正史上没有庞统连环计,当时的庞统虽然已是周瑜手下功曹,但在赤壁之战中作用不大,而且曹操的战船相连也不是受庞统连环计影响,而是自己做出的决定。

当然荀彧也没去参加赤壁之战,他是镇守许昌,而程昱参没参加这个还未知。故事出自演义,我姑且用演义来分析。

当时在阚泽献诈降书后,周瑜请庞统去曹营献连环计,目的是使曹操让战船接在一起,这样施展火攻时更为方便。于是周瑜特意安排蒋干见到僻居于小庵内的庞统,而庞统则向蒋干哭诉自己如何不受周瑜待见,不得不隐居于茅草屋,让蒋干深信自己对周瑜不满,已有离弃东吴之心。

之后蒋干带着庞统去了曹营,庞统到了曹操这,见到曹军军容,马屁一顿乱拍,什么孙吴再生、穰苴复出…要多夸张有多夸张,把曹操夸的眉开眼笑之余,还不忘数落下周瑜,遥指东吴骂道:“周郎,周郎!克期必亡!”

曹操在与庞统这一番交谈后甚是欣喜,于是请庞统入营喝酒。酒喝一半后,庞统佯装喝醉问曹操“军中是否有良医”,曹操不解何故,于是庞统乘机说道其水军有疾,并进献了连环计,然后向曹操详细解说了一番连环计的好处,令曹操大喜。在献完计之后,又以借招降东吴其他人来投降跑路,跑路之前还不忘奉承一下曹操说“丞相拿下江东后,切勿滥杀无辜。”

庞统声行并茂的一番献策,做的可以说是滴水不漏,每个细节都把握的很好,演的更好,一切似乎都是那么顺其自然,让曹操大致相信了庞统。

不过庞统之策,随后就被一人给彻底识破了,那就是徐庶,不过徐庶当时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也就一言不发了。

在曹操利用连环计连接战船,并将其展现在众将之前时,自此确实没人彻底识破,但依旧还是有人怀疑,有所顾忌。题主说的荀彧在演义里也是不在的,这里就不讲了。怀疑的人一个是题主说的程昱,另一个就是荀彧之侄荀攸。他们两认为若孙刘用火攻,不得不防。

而曹操一番话则打破了他们两人的顾忌,曹操向众人说道,用火攻需要风力,要烧我们这,需要东南风,而如今是隆冬,盛行西北风,用火攻只会吹到他们自己那去,所以不用担心。曹操说出这番话后,众人都拜服,大家都没了顾忌。

所以为何不能识破呢?首先曹操被庞统影帝般的表现折服,对庞统已经比较相信了,这为计策成功奠定了基础;接着就是曹操太急了,这是他最有希望统一的一战,迫切成功的心理让他看待一些事物变得比较盲目、片面;这两点都让曹操容不下让自己不顺的建议,因此看到曹操这样,程昱他们也不必强说了,毕竟多说无益,曹操心意已决。

其实在曹操说出隆冬没东风之后,程昱等人也是觉得说的在理的,认为曹操的判断是没有错误的,顾忌也就差不多是消除了,但谁能想到诸葛亮硬是在隆冬之际借到了东风呢?诸葛亮在演义内就是bug一样的存在,没人斗的过。

赤壁之战前夕曹操有荀彧、程昱等谋士,为什么他们不能识破庞统小小的连环计?

谢邀,赤壁之战前夕随军的主要谋士有荀攸和程昱(yù),荀彧当时留守许都,并没有跟随曹操前来。

庞统献连环计的时候,曹操的谋士、也是刘备的前军师徐庶就识破了他的计谋。不过他曾发誓不为曹操设一谋,原来曹操为了把徐庶从刘备身边"挖"过来,用绑架他的母亲为要挟,徐是孝子无奈才投曹了,从那时起,徐庶发誓不为曹筹谋划策,这也就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出处。

你好大胆!黄盖用苦肉计,阚泽下诈降书,你又来献连环计:只恐烧不尽绝!你们把出这等毒手来,只好瞒曹操,也须瞒我不得!——引自《三国演义》

由此可见,不是曹操手下没能人,只是曹种下了蒺藜扎了自己的脚。第二天徐庶借机带兵平韩遂、马腾的叛乱,离开了是非之地。

其实对曹操采用庞统连环计最早持反对意见的是扬州刺史刘馥。曹操把战船连了起来,果然庞大而平稳,在上面骑马都没问题。大船小船各皆配搭,或三十为一排,或五十为一排,首尾用铁环连锁,上铺阔板,休言人可渡,马亦可走矣。乘此而行,任他风浪潮水上下,复何惧哉?——引自《三国演义》

曹操心中大悦,乘着月明星稀在江上和文武大臣开个"啪体",曹操诗兴大发,豪情满怀的赋诗一首,此时一群乌鸦飞了过来,曹操问,"啥兆头"?文武百官(此时程昱和荀攸都在场)皆说,没事,很正常,乌鸦听到丞相诗喝彩来了,曹大笑。

▲曹操横戟赋诗

可是就有不识时务的人,这个人就是扬州刺史刘馥,他乌鸦嘴里吐不出象牙来,他说:"丞相我总觉得这不是好兆头。"曹操正在兴头,正在畅想拿下孙权,抓住刘备,统一华夏揽大乔与小乔于身边。正意淫好梦呢,让刘馥当头泼了一盆冷水。

馥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此不吉之言也。”操大怒曰:“汝安敢败吾兴!”手起一槊,刺死刘馥。众皆惊骇,遂罢宴。——引自《三国演义》

曹操当着众文武百官的面,杀了持不同意见的人,当时荀攸、程昱及众大臣心里怎么想呢?肯定是在想,主公心意已决,以后说话还是小心点吧,这也是以后荀攸和程昱提出看法不敢坚持真理的原因。

▲程昱

接下来曹操听不进不同意见,一意孤行采用庞统的连环计。在赤壁之战前,程昱看出了端倪,给曹操提醒,却被曹操自以为是的驳回了。因为有前车之鉴,程昱也不敢始终坚持自己的看法。昱曰:“船皆连锁,固是平稳,但彼若用火攻,难以回避,不可不防。”操大笑曰:“程仲德虽有远虑,却还有见不到处。”荀攸曰:“仲德之言甚是,丞相何故笑之?”操曰:“凡用火攻,必藉风力。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耶?吾居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惧哉?若是十月小春之时,吾早已提备矣。”——引自《三国演义》

从前面这段对话,荀攸和程昱都想到和看到了采用"连环计"的隐患了,但曹操对天气知识太丰富了,不过曹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想不到还有"万一"呢?毕竟曹是北方人,长江天气基本知识也是从书本学来的。要说达到专而精我看未必,他总比不过从小生活在荆州的诸葛亮对长江天气的了解吧。

▲诸葛亮借东风

诸葛亮正是抓住了万一冬天有东北风这个小概率,以借东风的名义,利用冬天罕见的东北风火烧赤壁。综上,不是荀攸和程昱没看出来,而是"领导"自以为是不采纳也不提前防备,曹操太自信了,压根没想到会失败。其实想想也不难理解,他是携灭袁绍之威,想乘胜追击在他暮年实现他一统中原的宏愿。(当时曹54岁)。

曹操一意孤行,完全钻入了周瑜和诸葛亮设下的圈套,曹操自负和孤掷一注堵塞了"言路"。自始至终除了程昱和荀攸能提出意见外,其它谋士不敢多言,扬州刺史被杀就是个警示,谁敢违逆领导之意?

曹操万万没想到诸葛亮会在大战的时候,向老天爷借得三天三夜的东北风,这就是曹操和诸葛亮的差距所在。

亮于台上作法,借三日三夜东南大风,助都督用兵。——引自《三国演义》

其实用不了三天三夜,一天一夜就够烧曹操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讲真程昱作为曹操的谋士也算尽心尽责了,曹操后来哭奉孝实没道理,赤壁之战失败逃跑路上,他当着众谋士大哭奉孝,也就是哭郭嘉,口里说道:"奉孝不死,吾无今日之败,"其实曹操是亏着良心羞辱程昱和荀攸的,程昱不止一次的提出连环计的隐患,就在大战前一小时还提醒曹操呢,可惜曹操仍然没有留意。

程昱入告曹操曰:“今日东南风起,宜预提防。”操笑曰:“冬至一阳生。来复之时,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引自《三国演义》

毛主席曾说过:"经验主义害死人",我觉得说的是曹操吧?曹操凭借着对天气知识一知半解,不看实际,照搬经验。说到底就是太狂妄自大了,太自以为是了,假如现在听了程昱的话,赶紧布防,不让黄盖的船只靠近,我估计还是能够亡羊补牢未为晚矣。可是曹操没有采取防范措施。

▲火烧赤壁

接下来无论程昱如何识破黄盖的小船有诈,都为时已晚。

程昱观望良久,谓操曰:“来船必诈,且休教近寨。”操曰:“何以知之?”程昱曰:“粮在船中,船必稳重。今观来船,轻而且浮。更兼今夜东南风甚紧,倘有诈谋,何以挡之?——引自《三国演义》

这时曹操如梦方醒,可惜……。火烧赤壁的事相必都知道了吧。

综上所述,火烧赤壁的时候,不是程昱和荀攸没有看出庞统的连环计,而是曹操骄傲自大听不进不同意见,自古云:"骄兵必败,此言不虚也!"

撰文/秉烛读春秋

赤壁之战前夕曹操有荀彧、程昱等谋士,为什么他们不能识破庞统小小的连环计?

庞统的连环计没有被曹营识破,有多种可能,一是当时正值冬季,不可能有大的东风吹向长江北岸,就连周瑜后来都感到烧船无望。二是当时曹,孙双方兵力悬殊,曹操根本没把孙权放在眼里,曹操正踌躇满志,认为江东迟早是囊中之物。横槊赋诗可见一斑。三是曹营的谋士看当时看破了没有十足的把握也不会说,看到曹操杀蔡瑁,张允如杀鸡一样,他们当时一个噤若寒蝉,以免引火烧身。比如,徐庶已知庞统计谋,料定曹操必败无疑,而早早躲开。最主要的是,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这回事,只是罗中的笔下生花而为。

赤壁之战前夕曹操有荀彧、程昱等谋士,为什么他们不能识破庞统小小的连环计?

非常感谢悟空小秘书的邀请。

首先声明一点:题主的问题,只能完全依据《三国演义》来论述回答;

其次纠正一点:题主提到的荀彧,应为荀攸之误。荀攸是荀彧的侄子,在赤壁之战中跟随曹操献计献策的是荀攸,而荀彧并未参战。

问题中所说的荀攸、程昱,是否真的被庞统连环计给蒙蔽的傻不愣登呢?我们先看一下,荀攸、程昱二人的才能到底如何?

荀攸

在《三国志》中对荀攸的描述有一句“公达前后凡画奇策十二”。什么意思呢?大概意思就是,荀攸生平共计给曹操出谋划策十二条(当然不止12条,此处是说举足轻重、影响大局的12条),但是这12条并没有详尽记载。在三国志以及三国演义中,有迹可循的大概5-6条,比如在曹操南征张秀时荀攸献计却不被应允最终失败,比如在曹操征讨刘表张绣之后立即谏言东征吕布,比如在官渡之战时推荐徐晃截击袁绍粮草辎重,比如至关重要的献计奇袭乌巢最终大破袁军,比如建议曹操假意接收袁潭的请降导致袁谭袁尚兄弟分崩离析,等等。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官渡之战期间,荀攸完全是曹操的主心骨,他担当了曹操智囊主谋的角色。

程昱

程昱跟随曹操多年,出奇谋、立大功,是曹操集团资深谋士,深得曹操的信任。他的主要功劳有:1.曹操征讨徐州时,险些被吕布端了后窝,幸亏程昱力保鄄城(作者本人就是鄄城人)、范县、东阿三成不失。曹操归还后,亲自执程昱之手说道“若非程卿之力,吾无所归矣”;2.及时规劝曹操不要与袁绍结盟而屈居其下;3.及时力荐曹操杀死刘备以绝后患,曹操不听并且最终追悔莫及;4.向曹操推荐关羽斩杀颜良,借袁绍刀杀刘备而留关羽;5.胆识过人,曾以不到千人震慑袁绍大军南下之势,被曹操赞为“程昱之胆,过于贲、育”;6.圣手书生,以徐庶母亲手札赚取徐庶投奔曹营,害的玄德哭的鼻子一把泪一把的;等等。

在曹操智囊阵营中,荀彧、郭嘉、贾诩,如果他们三个的排名暂且不论先后,那么排在前三位应该没什么异议吧?接下来,程昱、荀攸两人,应该就是第四、五的位次了吧,至于满宠、许攸等,应该还要往后排。所以,程昱、荀攸完全有能力资本跻身曹操集团的“智囊五虎将”。(荀彧、郭嘉、贾诩、程昱、荀攸)

那么好了,前三都没来(鬼才郭嘉已死),荀攸、程昱就真的被庞统耍的团团转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徐庶能看出来庞统的连环计,荀攸、程昱二人当然也能看出来!有人说,徐庶比他俩强,此言大错特错。在作者看来,从徐庶母亲和司马徽对徐庶投奔曹营的批判来看,徐庶就已经低了三分。退一步讲,作者罗贯中安排徐庶跳出来拽住庞统揭穿他的阴谋,除了彰显徐庶的机谋外,最主要的还是给徐庶安排一个去处和交代,因为此后徐庶在书中就消失了。

那么,荀攸、程昱二人对庞统的连环计,到底是一个什么态度呢?大概是两种情况,我们分别来看:

第一种情况:二人认定了庞统是诈降,连环计更是阴谋,但是不敢贸然撕破脸皮。

荀攸、程昱为什么不敢与庞统撕破脸皮、三头对证呢?或者是背地里在曹操面前揭穿庞统的真面孔也行啊!最根本的原因是,曹操对庞统深信不疑。

庞统演技高超,诈降简直天衣无缝。1.庞统的借口是周瑜嫉贤妒能,这是众所周知的:周瑜容不下卧龙诸葛亮,当然容不下凤雏庞统;2.庞统观看了曹操的水寨之后,不但对曹操大加恭维,而且对周瑜谩骂和诅咒,这让曹操很受用;3.庞统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北军的弊端,又设身处地的为北军作战着想;4.庞统以家属老小的性命安全相托付,拜求榜文以安宗族,这一点让曹操彻底吃了定心丸。出于以上几点,曹操对庞统是深信不疑。

老板深信不疑了,荀攸、程昱作为员工也就不好多说什么了,否则就太不识趣了。大家还记得吗?刘备入川前,懵懂暗弱的刘璋欣然同意,其手下的忠臣死士诸如黄权、李恢、王累等,以死相谏,哪一个讨到好果子吃了?况且,在几天后曹操横槊赋诗时,因为刘馥说了句刺耳的话,就被曹操一槊刺死了!所以,荀攸、程昱二人深得为官做人之道,还是别引火上身吧。

第二种情况:二人对庞统投降的性质真伪难以辨清,但是认为庞统的连环计有水分和风险,但是不敢据理力争。

荀攸、程昱二人对连环计是深深忧虑的,而且提出了质疑。

1.在曹操锁战船置办齐备后,程昱首先提出“船皆连锁,固是平稳;但彼若用火攻,难以回避,不可不防”,荀攸也连连赞同支持。

2.东南风一起,程昱就赶紧入帐告诉曹操“今日东南风起,宜预提防”。

3.黄盖从江面上冲出来,程昱观察之后立即提醒曹操“今观来船,轻而且浮。更兼今夜东南风甚紧,倘有诈谋,何以当之?”

荀攸、程昱二人自始至终对连环计持有保留意见、耿耿于怀,为什么就不敢在曹操面前据理力争呢?有以下原因:

1.曹操给他们俩上过课,主要是讲冬季的天气和风向情况,而且曹操对自己这堂课甚是满意;

2.曹操对锁战船这个项目已经拍板了,荀攸、程昱二人作为员工不会非得对着干,否则你让老板多没面子啊,日后会不会给你穿小鞋啊。反正我们已经提醒过了,项目又是你执意定下的,到时候出了问题我们也没责任!

3.庞统才气、名气太大,方案又似乎合情合理,如果荀攸、程昱二人据理力争,说不定多疑的曹操还会怀疑是不是你俩排外,怕别人抢了你们的功劳和名头?所以荀攸、程昱二人才不会自讨没趣。

赤壁之战前夕曹操有荀彧、程昱等谋士,为什么他们不能识破庞统小小的连环计?

其实这都是三国演义中虚构出来的情节,历史上,赤壁之战开战之前,庞统根本就没有去过曹营,何来献计之说。但是,曹操用铁索把船都连起来,最后被东吴一把火烧干净确是事实。那么,为什么曹操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而曹操手下的谋士荀彧、程昱等为什么没看出问题呢?

其实,这只是现在的人开的上帝视角,如果真的让你去指挥赤壁之战,我相信不会比曹操做的更好。曹操的做法,虽然不是最优解,当也是当时所能采取的比较合理的选择。

一、北方士兵不习水性,晕船成为常态

我们坐过车,坐过船,知道晕车晕船有多难受,整个人仿佛被掏空,胃里是翻江倒海,浑身乏力。而曹军当时就是面临这种情况,不说交战了,恐怕连拿刀都费事。而东吴士兵在江南水乡长大,对坐船已经非常适应了。曹操将大船连起来,也是非常合理的选择。

二曹军中疾病肆虐,战斗力大大下降

据记载,在与东吴对峙期间,曹军中发生大规模的疾病,至于是什么疾病,现在已经无从得知。有人说是血吸虫病。赤壁之战的战场恰恰是当时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地区,而且时间又是血吸虫病的感染季节。赤壁之战是在冬天开始的,但曹军在转徙、训练时间是在秋天,且都是在水面上操练水军,以至于在赤壁之战前染上血吸虫病,经过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就发病了,致使大战时疲病交加,不堪一击。而刘、孙军队长期在血吸虫流行的疫区中从事生产、生活,士兵体内或多或少已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是这个观点也有缺陷,如果真的是血吸虫病大爆发,那么不存在免疫力强、免疫力弱的情况,孙刘联军不可能一点事都没有。但是,曹军军中疾病爆发是不争的事实,我认为应该是流感一类的疾病,南方的冬天阴冷湿寒,曹军又一直呆在水上,很容易患重型流感,并在军中蔓延开来。为了应对这个情况,曹操将船都连起来,希望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出北方士兵步战的强项。

三、曹操对南方天气不熟悉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是很精彩的一段,正是因为诸葛亮借到了东风,才将火攻计划由不可能变为了可能。当然,这是虚构的。不过,赤壁之战那一天,确实刮起了东南风,这是出乎曹操意料的。曹操是北方人,在他的认知中,冬天是刮北风的,很少会刮东风。但是,在洞庭湖一带,因为地形风的原因,当天气放晴时,可能会逆吹东南风。这一点是北方长大的曹操所始料未及,最后让孙刘联军的火烧赤壁计划得以实施。

赤壁之战前夕曹操有荀彧、程昱等谋士,为什么他们不能识破庞统小小的连环计?

赤壁之战前,曹操太高傲了、太自信了,想想平定北方一帆风顺,所向披靡。当庞统来投靠他时,他欣喜地以为上天又给他送来了一个许攸,再助他一臂之力,一定会打赢赤壁之战。

庞统先前投靠孙权,孙权见他其貌不扬,丢弃一旁。他到了曹操处,自然大骂了孙权一通,让曹操信以为真。庞统在得到曹橾充分信任后,再随同曹操巡视江面时,乘机施展连环计"将大船全部铁链绑在一起,就是天下无敌的航空母舰,可以在江面上横冲直撞,将东吴战船冲击得七零八落。"

曹操竟如奉至宝,当即下令打造"航空母舰"。曹操回到大本营,也没告诉手下谋士。

数天后,大雾之中,黄盖来降,船中油布下尽藏燃料,飞船快接近"航母"时,曹操手下有谋士才感觉不妙,告之曹操不能让飞船靠近。

但说时迟,那是快,突然风向大变,飞船已迅速接近"航母",一阵火箭齐射,火船又冲向曹军,瞬间火光熊熊,火势迅猛燃烧并漫延整个"航母。火烧赤壁,曹操落荒而逃。

赤壁之战,盖源自曹操轻敌所致,高估了自己是常胜将军,低估了孙刘联盟的不堪一击,更以为天助我也,将厐统看成是老天又一次将许攸送来,帮他打赢赤壁之战那样稳操胜券了!

一失误,成千古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