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文臣钱名世为何会被雍正帝骂作“名教罪人”,并受尽各种侮辱?

钱名世听名字就应该知道这个人很不一般,毕竟“名世”自然是得名扬世间。他按如今的划分来算,应该是今江苏武进区人氏,年轻时他就因才识过人,有了“江左才子”的美誉。

凭着自己一身才华,一切似乎对于他来说都是那么的简单,他很轻松就考中了进士,并在后来困难重重的殿试中取得了探花。要知道探花可是殿试的第三名,想过是相当的不容易。他靠着殿试第三这个含金量及高的敲门砖顺理成章地进入了翰林院,并担任了翰林院编修。而早在他乡试的时候,他还认识了后来叱咤风云的大将军年羹尧,并和年羹尧建立了不错的交情。

雍正继位的第二年,年羹尧率大军西征,并迅速打败了青海叛军,平定了青海叛乱,立下了奇功,自此年羹尧大将军的名头几乎是无人不知。

看到和自己曾经有过一段交情的小伙伴能够如此有出息,钱名世也很开心,于是写了来几首诗歌颂年羹尧功绩,用以表达自己对年羹尧的敬佩。朋友立了功,自己写诗赞美他,这似乎是很普通的事,在当时其实也没啥事,于是谁也没放在心上。

后来年羹尧因居功自傲、作威作福引得雍正皇帝及其不满,最终倒台了。年羹尧因为结党营私多年,于是雍正在打倒年羹尧后开始着手追查年羹尧的党羽。

而钱名世当年送给年羹尧的诗就在这种情况下被找出来了。当时的雍正对年羹尧可以说是深恶痛绝,看到钱名世诗中居然对年羹尧如此褒奖,甚至把年羹尧比做召伯姬奭。雍正大怒,于是被雍正以“谄媚奸恶”的罪名给革除了官职。

雍正帝越想越气,觉得仅仅革除官职太便宜了这个拍年羹尧马屁的奸臣钱名世了,于是派人送给钱名士一块自己亲自写的牌匾,牌匾上面有四个字即“名教罪人”,并命其将牌匾挂在钱家大门上,以此来羞辱他。“名教罪人”的意思是破坏封建名分礼教的人。

但雍正觉得这些依旧不够,后来还发动文臣们写文章来声讨钱名士,骂他拍“贼人”马屁。文章由雍正审核通过后,还交付给钱名世自己合成专集,并题名为《名教罪人诗》,刊行全国。

从雍正所作所为中可以看出他是相当厌恶钱名士的,因为在他眼里钱名世不过是一个溜须拍马的奸臣,而且还是拍乱臣马屁的。但雍正似乎被怒气冲昏了头脑,他只看到了钱名世说过这话,并没有认识到他是什么时候说出来的。

说实话在年羹尧巅峰那个时候,他是为国家平叛的大英雄,谁都对他很推崇,其实钱名世写几首诗赞美年羹尧并没什么错。我想在年羹尧立下大功时,很多人应该或多或少都称赞过年羹尧吧?恐怕就连雍正自己也夸奖过年羹尧不少次,那他自己又是什么罪呢?

所以这里只能感叹钱名世太倒霉了!

清朝文臣钱名世为何会被雍正帝骂作“名教罪人”,并受尽各种侮辱?

钱名世,字亮工,在康熙时期中桃花,曾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但是在雍正时期,钱名世却被革职,同时雍正皇帝又亲自写下“名教罪人”四字,并让他挂在门上。这对于一个文人来说是很大处罚的。

那钱名世为何会被雍正皇帝骂作“名教罪人”,并受到侮辱呢?

名教罪人的意思就是破坏封建名分礼教之人。

主要是因为钱名世和年羹尧的关系太好,年羹尧和雍正皇帝君臣失和后,年羹尧也失势,所以钱名世也收到了牵连。

钱名世不仅和年羹尧是同年乡试,而且钱名世字亮工,年羹尧也是字亮工,他们的关系非常的好。

这里年羹尧的事迹就不用多说,他战功彪炳,对大清、对雍正皇帝有很大的功献,因此他得以名震天下、权倾当时,同时他也深受雍正的极度信任和恩宠。

然而年羹尧权利大后,就开始飞扬跋扈、违法越规乱纪,最终让雍正不满。

而钱名世和年羹尧的关系很好,并且在年羹尧平定平海之乱世,他写了八首诗赠给年羹尧。

后来年羹尧被列出九十二条大罪,最终年羹尧被赐死狱中。

而钱名世在写给年羹尧的诗中,有句是“钟鼎名勒山河誓,番藏宜刊第二碑”,并且他又在后面特意加上注解,年羹尧调兵取藏,宜勒一碑,附于先帝平藏碑之后。

所以钱名世在年羹尧失势后,他也因和年羹尧的关系受到牵连,并且因为赠诗,雍正皇帝就对钱名世以“曲尽谄媚、颂扬奸恶”的罪名把他革职回老家,同时又写了“名教罪人”四字给他,并让他挂在门上。

不仅如此,雍正帝又让在京城的官员从大学士、九卿之下,都写讽刺钱名世的诗给钱名世送行,因为雍正皇帝的命令,结果有三百八十五人对钱名世作讽刺之诗赠行,可见当时钱名世受辱的情况。

清朝文臣钱名世为何会被雍正帝骂作“名教罪人”,并受尽各种侮辱?

雍正帝生性猜忌、刻薄寡恩,并且报复心极重,一旦觉得有人得罪他或者看某人不顺眼,便动辄诟骂侮辱,其言辞之恶劣,常常令人不堪入耳。比如,曾任侍讲学士的钱名世便因给年羹尧作诗,结果被他骂成“名教罪人”,还利用各种办法来羞辱他。那么,钱名世究竟写过什么诗,以至于雍正帝对他如何愤恨?他又遭遇过哪些常人难以想象的羞辱?

钱名世字亮工,江苏武进人,自幼聪慧过人、诗文俱佳,有“江左才子”的美称,并于康熙四十二年考取探花,获任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等职。在翰林院任职期间,与大学者方苞、查慎行等人编修《佩文韵府》、《渊鉴类函》、《骈字类编》等书,深得康熙帝的赏识。

雍正帝即位之初,年羹尧因有拥戴之功,且战功显赫,所以深受皇帝的器重,一时间红得发紫。在年羹尧极度风光的时期,满朝文武攀结、颂扬他的人极多,其中便包括钱名世。由于跟年羹尧是乡试同年,而且他们的字都是“亮工”,由此两人之间的私交甚好。钱名世为了能让年羹尧提携自己,便写了很多肉麻的颂诗,没想到数年之后竟给自己带来大麻烦。

平心而论,钱名世写诗阿谀奉承年羹尧固然有损名节,但在满朝文武都巴结年羹尧的情况下,却可以理解他这样做的苦衷。更何况连雍正帝本人都拼命讨好年羹尧,动辄便在奏折中写出“尔之真情朕实鉴之,朕亦甚想你”、“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见《清世宗实录》)这样无比肉麻的话,那么钱名世那几首酸腐不堪的诗又算得了什么?

但是在雍正帝眼里,他讨好年羹尧是策略,群臣讨好年羹尧便成了“结党营私”、“谄媚奸恶”,其忠心大可值得怀疑。所以等到年羹尧失宠后,不仅其党羽全部遭到清算,就连平时只是写诗颂扬过他的人也都倒了大霉,其中最惨的莫过于钱名世。

雍正四年(1726年),皇帝在命人查抄年羹尧的物品时,意外地发现钱名世献给他的八首诗,其中有两首让他看后勃然大怒。其中一首里有“分陕旌旗周召伯,从天鼓角汉将军”一句,明显将年羹尧比作西周大将召伯、西汉名将卫青;另外一首诗中,则有“钟鼎名勒山河誓,番藏宜刊第二碑”一句,意思是年羹尧平定青海之功,可与康熙朝抚远大将军胤祯(后改名为允禵)平定青藏之功相媲美。

其实第一句倒也无大碍,但是第二句却深深刺痛雍正帝的自尊心。原来,胤祯虽然是皇帝的胞弟,但跟他的关系却很糟,并且还是他当年争夺帝位时最大的对手。如今,钱名世公然把年羹尧比作胤祯,这岂不是打皇帝的脸?所以雍正帝看到这句诗后暴跳如雷,不仅把钱名世骂了个狗血淋头,还将他革去职衔,发回原籍,终生不得再任用。

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讲,被皇帝臭骂一通、革职逐返已算是顶格的羞辱,然而生性阴暗的雍正帝却依然感觉不解气,竟然亲自题写“名教罪人”的匾额,命人将其挂在钱家的门首,并叮嘱常州知府、武进知县,每逢初一、十五两天必须到钱家进行检查,看看匾额是否还挂在原处。如此一来,受辱的便不仅限于钱名世一人,连家人、族人都感觉抬不起头来。

雍正帝对羞辱、迫害钱名世乐此不疲,不久又命令385位文臣写诗文诟骂钱名世,声讨他的种种“劣迹罪行”,并以此来观察文臣们的态度、立场,据此进行相应的对待。经过测试,大多数朝臣顺利过关,但也有少数“倒霉蛋”,因为各种原因受到了皇帝的责罚。

其中,余甸、徐学柄、吴廷熙、庄松承、孙兆奎、王时济等六人因为“浮泛不切”,被责令重写;侍读学士陈邦彦、陈邦直兄弟因“谬误舛错”,翰林项维聪因“文理不通”,均被勒令革职回乡。更惨的是翰林院侍读吴孝登,因为“作诗谬妄”,竟然被充军宁古塔,沦为军奴,结局甚至比钱名世还凄惨。

更“逗”是的,雍正帝将审核通过的诗文“赐”给钱名世,命他出资汇集成书,用上等的宣纸刻印后颁行天下,并命名为《名教罪人诗》,这便是雍正朝非常著名的“名教罪人案”。经过这一连串的羞辱,钱名世即使脸皮再厚也撑不住,没过几年时间便羞愤而死。

史料来源:《清史稿》、《清世宗实录》、《清代文字狱》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