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都极力反对马谡守街亭,为何马谡压上全家性命也要去?
正史之中马谡并没有说压上身家性命也要去祁山,他自身无疑肯定是想去的,毕竟成了就是大功一件,但也没提他抢着去。
三国志中记载,诸葛亮北伐之际,亲率领大军,打算突袭祁山,这时候需要一个先锋开路,军中很多人认为应该选择经验丰富的老将,比如魏延、吴懿这种的,但诸葛亮力排众议,自己提拔任命了马谡为先锋。
所以任命完全是出自诸葛亮一个人的意见,正史并没有提到马谡拿了身家性命去力争。
这也是诸葛亮最悔恨的地方,就是因为自己用错了人,导致失去了大好局面,后来为惩罚自己他主动上疏请求自贬三等。诸葛亮曾在战后对街亭之战的失败做了反思,认为此战“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这个“一人”其实指的就是全盘指挥军队的自己,诸葛亮在反思中也是将错误全都归结于自己。
马谡压上全家性命应该是在《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演义中,在要命先锋时,马谡自告奋勇为先锋守街亭,面对质疑,他还立下了军令状。
演义这样写或许是罗贯中老先生为了给诸葛亮减轻一点舆论压力,毕竟诸葛亮在演义里是圣人,是不会犯错,也是不能犯错的,因此把诸葛亮选马谡当先锋改成马谡自告奋勇,这样诸葛亮的负担就小了很多了,背上的锅也轻了不少。
诸葛亮虽然能力很出众,但他终究也是一凡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他也是会犯错的。总的来说,他已经做的够好了,其实只要马谡听诸葛亮原本的安排,不要瞎搞,依旧没多大问题,但谁知道这个马谡太不听话了,硬要瞎搞!
不过演义居然这样提了,我也就强行分析一波吧。
马谡赌上命也要当先锋,是为了有大作为,自此成为诸葛亮手下的大将,而不是一个参军。
当时蜀中大将稀缺,马谡其实想升官难度并不是很大,但前提是他得要立功,于是他就毛遂自荐当先锋了。
其实后来也确实是这样,战场是最好的试金石,王平因为街亭之战保住了实力,所部没有受到太大损失,能力得到了检验,结果就升官了,官位迁为讨寇将军,封为亭侯,自此走向了巅峰。
若是当时马谡成功了,或许他可以达到与大将魏延等人不相上下的地位了。
众人都极力反对马谡守街亭,为何马谡压上全家性命也要去?
众人极力反对马谡守街亭,为啥马谡不惜搭上全家性命,非要去呢?
具体原因只有马谡自己知道,但据情推测,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以下几点:
第一,这就是一个人在显赫位置,上级重视、言听计从、时间长了,忘乎所以,有点过于自信、狂妄、目空一切、蔑视豪杰,觉得只有自己行,老子天下第一,别人都是小狗,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可众人反对,对于处在优越位置的马谡,不但不能阻止,反而会激发更大冲动。
第二,立功获取名声、利益,是最实际的原因。这只有在特别重大的政治军事行动中,才有可能成功,而街亭防卫战,就是一个极为难得的机会。马谡身在诸葛亮身边,深知只要街亭一战打好,那前途,地位、名声、影响都会得到非常大的提升。而这个机会,在安排这次行动的大帐,要用力去争取,不可能靠诸葛亮偏袒,只有把话说狠、说绝,别人才不能再争夺。
第三,因为常得到诸葛亮眷顾,熟悉诸葛亮秉性,加上自信,觉得即使有所失误,也不至于搭上全家性命。而事实上,尽管马谡说狠话,诸葛亮确实没有杀马谡全家,还在斩马谡之后,从各个方面照顾了马谡家属,马谡自己至死也无话可说。
自古以来,有“四不”名言:慈不掌兵、义不管财、情不立事、善不为官的说法,诸葛亮斩马谡,是严肃军纪,为任重道远的北伐事业奠定坚实基础,诸葛亮既怜惜马谡之才,又后悔自己忘记刘备临终遗言,还不能以情枉法,矛盾复杂的心态,难以言表。三国演义小说、电视剧都准确地表现了这一事件,千百年来,被反复传颂、评论感叹、十分难得、非常感人。(610)
众人都极力反对马谡守街亭,为何马谡压上全家性命也要去?
马谡自幼熟读兵书。况且任参军后,常与诸葛亮探讨用兵策略,诸葛亮也十分赏识他。毫无保留的传授兵法于他,造成他自以为是,骄傲自大的性格。诸葛亮也过高地估计了他的本领。委他以重任。马谡自认为他必能守住街亭。立下头功。所以他不惜立下军令状。可惜他有名无实,死读兵书。在街亭扎营时,王平对他山上扎营提出劝告,马谡反唇相讥:我自幼熟读兵书,承相诸事尚问于我。汝不必多言。于是王平分兵在街亭十里外安营扎寨。马谡只知道兵书所载: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屯兵山上。竟连军队吃水都抛于脑后。以致魏军断其水道而残败。
众人都极力反对马谡守街亭,为何马谡压上全家性命也要去?
马谡一直想出人头地。
战争时期,当然需要展现出军事能力才能获得晋升,得到更多重视,获得更高地位。马谡一直担任参军,没担任过军事主官,这是晋升的硬伤。
众人都极力反对马谡守街亭,为何马谡压上全家性命也要去?
诸葛亮本来想让他露一手,结果惨败,太傲了仗着有诸葛亮撑腰,你们不服我,我做个样子让你们看看,结果败了,也没有人替他求情的。
众人都极力反对马谡守街亭,为何马谡压上全家性命也要去?
谢邀了,先说一下马谡情况,马谡字幼常,马良(字季常)之弟,兄弟五人。而马良则和诸葛亮的关系非同一班,虽有时在军旅,但私交甚厚,两人常以兄弟互称。所以不排除诸葛亮在先主曾告诫的话——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情况下,想提拔马谡。而马谡虽然成了赵括纸上谈兵的翻版,但也不是平庸之辈。能入诸葛亮眼的我相信是有道理的。诸葛亮平定孟获而不杀就是采纳了马谡的意见。在者马谡也经常和诸葛亮探讨行军作战方案,所以马谡也就引起了诸葛亮重视。而街亭防御战是个易攻难守的难题,马谡自告奋勇立下军令后,魏延和吴懿曾劝阻说马谡可做先锋,诸葛亮确委以重任守街亭。所以马谡的自大和诸葛亮的有意栽培导致了街亭的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原因就是:我有意栽培你,而你太令我失望了,先主(刘备)没有看错你,不杀你实在难以服众。马谡在被斩前曾书云诸葛亮,说视诸葛亮为父,而已为子关系。说明诸葛亮培养他的良苦用心,死而无憾。概括起来就是:守街亭是个机会,是段炼和提拔的机会。马谡也明白这个机会,但是不曾想被张郃所败,人生定格在了39岁。(刘备为何在临终特意提到马谡,而马谡在那时就是无名小卒,耐人寻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