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中十八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为何没有称霸荆州的刘表?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济北相鲍信、山阳太守袁遗、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
加上曹操,其实也就是十一路讨董,并没有所谓的十八路。诸侯们讨董并没有演义里那么热血激昂!
演义通过以上史料进行加工发展成了十八路诸侯。即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郡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长沙太守孙坚、渤海太守袁绍、骁骑校尉曹操、西凉太守马腾、徐州刺史陶谦。
其中孔融、张超、公孙瓒、张杨、孙坚、马腾、陶谦其实也并没参加讨伐董卓。可能罗贯中先生是觉得十八路诸侯好听,所以凑了个十八路诸侯。增加七个诸侯也可以体现出大家抗董的激情!
至于为什么罗贯中没有把大诸侯刘表选进去,或许是出于角色考虑。因为刘表演义里就一直是扮演关门自守的角色,他与世无争,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董卓没去打他,他自然没必要得罪人,所以他是不会参与外界争斗的。
其实即使刘表被邀请参加讨董,他也不会参与讨董的。
初平元年,荆州刺史王叡为孙坚所杀,董卓上书派刘表继任荆州刺史。而袁术屯兵于鲁阳,导致刘表无法走马上任。于是他匿名独自赴荆州,才得以上任。他单马入城,在蒯良、蒯越、蔡瑁等人的帮助下剿灭了荆州的宗贼盗匪,稳定了荆州局面
一、从以上可以看出他的官位名义上其实是董卓给的,他没必要与董卓撕破脸。
二、初平元年是公元190年,190年正月诸侯讨董,而这个时候刘表才刚走马上任,估计还在平定内乱,这个时候荆州都还没稳定下来,他怎么可能有时间、有能力去参加讨董呢?
三国时期中十八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为何没有称霸荆州的刘表?
在《三国演义》中,十八路诸侯会讨董卓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章节。这十八路诸侯中,有四世三公的袁绍、袁术兄弟,也有官宦世家的曹操等人,另外西北的马腾、孔子后人的孔融等等诸多实力派。在罗贯中的笔下,这些人是以诛杀董卓,匡扶汉室的名义聚集到了一起,但是比较让人费解的是,这十八路诸侯中却几乎没有刘姓宗室参与。除了兖州刺史刘岱之外,身为汉室宗亲的荆州刺史刘表没参加,同为汉室宗亲的益州牧刘焉、幽州刺史刘虞也都没有参加这次会盟。
那么问题来了,这场以匡扶汉室的行动,汉室宗亲却为何要集体缺席呢?难道他们都不想匡扶汉室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个令人费解的问题。
首先要说明一点的是,十八路诸侯会讨董卓是小说里面的描述。历史上真正参与讨伐董卓的实力派只有十三家,分别是:后将军袁术、山阳太守袁遗、豫州刺史孔伷、冀州牧韩馥、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济北相鲍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广陵太守张超和长沙太守孙坚,此为十二路诸侯。再加上被通缉的曹操,一共是十三路。
至于三国演义的十八路,是罗贯中额外又加上了五路,分别是:北海太守孔融、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瓒和上党太守张杨。这几个人中,只有上党太守张扬参加了反董这个事件,但是他没有参加反董联军的会盟。因为张扬因为跟袁绍抢地盘失利,后来又投靠了董卓。(张扬是第一个站出来号召诸侯反董的人,最后居然又投靠了董卓。仅从他这个人来看,就可以看出反董联军都是什么货色了)
从以上这个名单来看,懂点三国基础知识的朋友应该都看出来了,这些反董卓的人,几乎清一色的全部都是大将军何进的故吏。比如袁绍和袁术兄弟,曹操、鲍信以及张超等人。他们是因为何进被杀,朝廷被董卓这个西北来的土鳖控制了,才决定抱团反击。也就是说,讨董联盟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想要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士族特权)而战斗。他们联合讨董,其意根本就不是为了匡扶汉室,并且他们也无心匡扶汉室。
所以说,当时割据一方的刘姓宗亲,比如刘虞和刘焉等人就不愿意参加这个联盟。因为不管讨董的结果如何,最占便宜的并不是他们这些刘姓宗亲,而是袁绍、袁术这些四世三公的大豪族。
另外还有一点,董卓虽然暴虐专权,废了汉少帝,擅立汉献帝。但是董卓并没有宣布改朝换代,皇帝还是姓刘,只不过是换了个灵帝的儿子而已。
这也就是说,董卓乱政归乱政,但是天下还是刘家的天下,外地的刘姓宗亲根本就没有讨董卓的理由。(宗室身份敏感,外臣可以出兵救驾,但宗室往往不敢。因为害怕会被怀疑是否有篡位之心)
至于关东十三路诸侯,其实面临了这个法统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袁绍等人宣称汉献帝刘协不是汉灵帝的亲儿子,行径颇为荒谬,其目的是为了给自己的叛乱行为加以粉饰。说白了,袁绍这些人想造反想疯了,为了给造反找个合理的借口,他们说谎都不带脸红的。
刘虞、刘焉、刘表这些人都是刘家人,尤其是刘焉和刘虞还做过宗正(管理皇家人员档案的官职),汉献帝刘协是不是汉灵帝的儿子,他们心里很清楚。袁绍这种扯犊子的说法,他们其实是颇为不耻的。如果从旁附和袁绍,就是引狼入室,对得起祖宗么?
并且还有一点要说清楚,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关东十八路诸侯是会盟,也就是十八路诸侯合兵于一处,共同出兵讨董。但是实际上,历史上的反董联军并没有会盟于一处,而是各自起兵。比如袁绍在冀州,袁术在荆州南阳郡,他们并没有会合。
没有会合,也就意味这些诸侯,打起旗号反董的人很多,但是真正出兵跟董卓开战的人并不多!大家都在观望,想让别人跟董卓打个两败俱伤,他们再去捡便宜。
综上所述,刘焉、刘虞、刘表不反董,主要是因为董卓的名声臭,关东十三路诸侯的名声更臭。不反董,坐视董卓祸乱朝政;参加反董联军,也没好到哪去。如此一来,还不如在自己的地盘上观望,寻找更好的机会起兵反董卓。
不过以上论述只是刘焉、刘虞、刘表不反董的共同原因。相比于刘焉和刘虞,刘表的情况更为特殊一点。
为什么说刘表特殊一点呢?这是因为他这个汉室宗亲和前两人不同。刘焉和刘虞在董卓祸乱朝野之前就已经是一方诸侯了,而刘表在光和七年(公元184 年)之前,一直都是被阉党抓捕的对象。后来是大将军何进解除他的通缉身份,刘表才得以被推荐入朝,出任北军中候一职。
因此董卓祸乱朝政时,刘表还在洛阳。他是不敢,也没有实力参加反董联盟。
不过恰恰就是这段时间,长沙太守孙坚杀了荆州刺史王叡。经董卓上书表举后,刘表得以充任荆州刺史一职,这才开始担任一方诸侯,为后来割据荆州打下了基础。
但是刘表受封荆州刺史之时,反董联军已经在各地扯旗造反了。其中荆州北部,就被联军之中的袁术所占据。其它荆州各郡也是当地豪强各据民兵而于当地称霸。刘表这个荆州刺史完全就是个光杆司令,他是匿名独身赴荆州。也就是化妆成老百姓的模样,偷偷摸摸的潜入荆州,才得以上任。
刘表上任荆州后,手上既没钱也没人,他要考虑的是自己的生存问题。也就是先镇压荆州当地割据的豪强,然后再赶走袁术这个打着反董大旗,实际却在荆州搞割据的阴谋分子。因此在反董卓这个问题上,刘表当时是没有积极性的。
后来刘表在襄阳拉拢当地士族,依靠本地士族的力量,平定了襄阳一带的叛乱。但是无奈打不过袁术,只得把荆州的治所设在襄阳城,与袁术形成对峙局面。
再后来反董联军破裂,袁术派孙坚,刘表派出黄祖,两派人在襄阳大打出手,孙坚被黄祖军用暗箭射伤,后经医治无效病死。由此便埋下了刘表与江东孙氏一族的恩怨。
备注:董卓祸乱朝政时,袁术以后将军的身份带着虎贲军逃出了洛阳,逃到了洛阳以南的南阳郡鲁阳山,并在此处设立大营。后来孙坚杀了荆州刺史王叡,流落到了南阳,在袁术的庇护下,替他把杀害上级的罪名给一笔勾销。于是孙坚和袁术结盟,两人一个出钱出粮,一个出兵,先杀掉了原来的南郡太守,在事实上割据了南阳郡。
所以说刘表为何没参加反董,除了反董联军的名声太臭外。他还有两个原因:
第一、反董联军扯旗反董时,刘表先是在洛阳当小官。后来荆州刺史被杀,刘表经董卓的表举,才得以上任荆州。他上任之初就是个光杆司令,没实力参加反董联盟;
第二、反董联军的袁术割据荆州南阳郡,导致刘表不能统一荆州。刘表和袁术有仇,相互派兵攻打,直到几年后才驱逐袁术。因此刘表他也没有参加反董联军的动力。
最后再补充一点。其实刘表也不想反董。因为从他的自身利益出发,他是在董卓的推荐下才获得重用(荆州刺史)。因此从感情来说,反董对他没有任何好处。他若是出兵反董卓,只是在给袁氏家族添砖加瓦,便宜了袁氏。从冀州刺史韩馥被袁绍吞并就可以看出,其实袁氏与董卓没有区别。若是反董联军打赢了,无非就是把董卓换成了袁氏家族,朝廷依然被权臣所把控。
三国时期中十八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为何没有称霸荆州的刘表?
这个说法不正确。
刘表也是反董卓的。不过在讨董的初期,他是没有参与的,一则因为他是董卓派去当荆州刺史的,二则他在荆州忙于剿寇。
下面我就说说刘表是怎么走上反董卓之路的。
刘表是著名的清流党人,董卓入主朝廷后,为了笼络人心,对清流党人大献殷勤,为当年被宦官杀害的窦武、陈蕃等党人领袖平反。刘表作为清流党名士,自然受到厚遇。在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荆州刺史王睿被孙坚所杀。王睿死后,荆州刺史一职就出现空缺,董卓决定派刘表去上任。
董卓作恶多端,难道他竟然会天真地认为清流党人是自己的同志与战友么?董卓当然不是那么天真,他派刘表去当荆州刺史,一方面是巴结清流党,以免这伙人统统跑去投靠袁绍;另一方面,他也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因为荆州刺史可没那么容易当的。
当时荆州是一个大州,下辖南阳、长沙、零陵、江夏、武陵、桂阳等郡,其中南阳是袁术的地盘,长沙是孙坚的老巢。王睿死后,荆州盗贼横行,很多地区已完全失控。刘表此去上任,不死在袁术手里。恐怕也得死在盗贼手里。这就是董老贼的阴险所在,表面上是重用刘表,实际上也是想借刀杀人。
董卓还是有点小瞧了刘表。
刺史的职责是监察州内各郡,此时军阀割据,所谓的监察各郡其实已是形同虚设。南阳已是袁术的地盘,苏代占据长沙,贝羽占据华容,拥兵自重。这些个军阀们,没有一个人欢迎刘表到荆州。
别看刘表是个书生,其实颇有智谋。他心想要是大张旗鼓、乘马坐轿到荆州,那准得惊动军阀们或强盗们,只消在某个险隘处埋伏,几名刀客箭手,就可以把自己干掉了。因此,他一不带随从,二不张扬,独自一人骑了一匹马,秘密赶赴荆州宜城,一路上没有暴露自己的踪迹。
进了宜城后,刘表接见了几位当地重要人物,包括蒯良、蒯越、蔡瑁等人,详细询问荆州的情况。此时的荆州如是中国的小缩影,乱得不得了。刘表用蒯越之计,一方面施行仁政以安抚百姓,另一方面则把打击目标对准荆州境内的盗贼。
刘表虽是儒生出身,可并不是书呆子,他开出优厚条件利诱盗贼头目,这些强盗头头个个都是见钱眼开之辈,纷纷前来投诚。刘表大开杀戒,处死五十五名头目,然后吞并其部众。
靠着恩威并施的手段,刘表不仅在荆州站稳脚跟,势力也随之膨胀。
他上任后一年,荆州境内盗贼几乎都被消灭了。
到这个时候,刘表就跟董卓划清界线了。作为清流党领袖之一,他岂能与董老贼同流合污,岂能毁了自己的清名。在略定贼寇后,刘表改旗易帜,也加入讨董卓的行列,把军队驻扎于襄陵,以声援各地讨董义军。
这简直是给董卓一记闷棍,老贼要气吐血了。
三国时期中十八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为何没有称霸荆州的刘表?
三国诸侯会盟讨伐董卓,刘表没有去,原因很简单:实力不允许!
刘表治理荆州,政绩斐然刘表是东汉末年的宗室,汉末群雄之一。 少年时便知名于世,名列“八俊”。
刘表最主要的贡献就是治理荆州。
刘表先代王睿为荆州刺史,后又被任命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假节,封成武侯。在荆州期间,刘表将荆州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政绩斐然:
1、恩威并著,招诱有方,使得万里肃清、群民悦服。
2、开经立学,爱民养士。
3、远交袁绍,近结张绣,内纳刘备,据地数千里,带甲十余万,称雄荆江。
4、杀孙坚,对抗曹操。
经过数年的用心经营,刘表在荆州八郡营造了一个相对中原来说比较安全的势力范围。许多士民在当时都逃离中原,而选择前往荆州避难,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诸葛亮。
无四方之志,坐观成败然而刘表为人性多疑忌,好于坐谈,立意自守,而无四方之志。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远征柳城时,刘备曾劝说刘表起兵后袭许都,刘表不纳其言。至及曹操还军中原,刘表才对刘备说:“之前不采纳你的建议,现在就失去了如此良机了。”
锦州混乱,无力勤王众诸侯讨伐董卓时,江南盗贼兴盛,袁术也在旁边虎视眈眈,加之荆州的局势十分混乱,这样的形势下,刘表自然没有力量讨伐董卓,前去勤王了。
三国时期中十八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为何没有称霸荆州的刘表?
十八路诸侯会盟,刘表为何没有参加?东汉末年,董卓作乱,群雄并其,以袁绍为首的起义军,组织十八路讨逆军会盟,讨伐董卓共聚虎牢关,其中有袁绍、袁术、曹操、公孙瓒、孙坚……等,却唯独少了荆州之主刘表。刘表坐拥荆州,也是这样当时称霸一方的诸侯,其身长八尺,长相温侯伟壮,起初被何进招为掾,后来又出任北军中侯,初平元年(190年),原荆州刺史王叡被孙坚所杀,董卓为了安抚荆州,上书皇帝派遣刘表继任荆州牧。因此刘表也称的上有实力的诸侯,然而十八路诸侯会盟,为何没有刘表?以下笔者做简要分析。
首先刘表刚到荆州立足未稳。十八路诸侯会盟是190年,而恰巧当年刘表继任荆州牧,前荆州之主刚被杀不久,可以说荆州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导致盗贼横起,袁术有屯兵鲁阳,又有很多南阳之众,长沙太守苏代,华容县长贝羽等,割据称霸,与是出现了刘禅隐姓埋名,只身走马上任的局面。刘表到达荆州,可以说是个空降将军,有其名而无其实,只能遍访当地官员名士,寻求帮助,于是刘表娶了当地名门望族菜氏为妻,召集蔡瑁、张允、蒯越等,共谋大事,于是刘表以仁德治理荆州,文武兵勇,才让荆州安定下来。十八路诸侯会盟之时,刘表刚继任,根本没做时间参加会盟。
其次刘表的荆州刺史为董卓所赐,荆州又与孙坚、袁术等成敌对之势,刘表也不适合参加。刘表本来是被郡中侯,是被董卓举荐给汉献帝做了荆州刺史,且不说董卓祸乱朝纲应不应该讨伐,只说刘表受人恩惠,岂能在兴师讨伐?刘表这样的举动,只会让天下人更为唾弃,再加上,刘表刚刚到人,许多荆州的事务还要仰仗皇帝和董卓,万一董卓宣布刘表荆州牧取消,后果很严重,因此刘表持中立的态度,既不帮助董卓,也不帮助袁绍。
再者荆州与孙坚有冤仇,正是孙坚斩杀了原荆州牧王叡,刘表才有机会提领荆州,荆州的官民对孙坚也有敌意,刘表为了迎合荆州管民的情绪,不应该参加会盟。再加上袁术占领南阳,虎视荆襄,早有贪图荆州的意图,刘表即使参加会盟,也会凶多吉少。后来孙坚从荆州路过,被刘表斩杀,也能证明,刘表对江东也是没有什么好感,因此刘表不参加会盟也是明智之举。
再次刘表的性格也决定了他不会参加会盟。刘表虽为荆州之主,却没有远大抱负,只想偏安一隅,不想在诸侯中称王称霸。一者刘表新到人,就算刘表想去参加会盟,也未必调动荆州的军队,二者刘表胸无大志,从后来刘备与他的谈话中便可得知。刘备被曹操追赶,逃亡荆州,而当时曹操也正在和袁绍再官渡决战,刘备劝说刘表亲率一只劲旅,前去偷袭曹操许昌,必然大获全胜。
而刘表却不以为然,并且告诉刘备:我素来没什么大志向,只想治理好荆州,保一方平安,不想称王称霸,再者说荆州的水军也打不过北方的战骑,不必自讨苦吃。因此刘表无意于功名大业,况且自己也觉得没那个实力,估计刘表也认为参加十八路诸侯会盟也没必要,所以没有参加。
你是如何看待刘表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时期中十八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为何没有称霸荆州的刘表?
导读:其实这事不难理解。首先这个时候刘表没有势力还没有去荆州,更别提统帅荆州兵来讨伐董卓了。时间顺序是这样的:董卓擅权,天下诸侯讨伐董卓。长沙太守孙坚想参加诸侯会盟。但是荆州刺史王叡和武陵太守曹寅有仇,王叡希望先杀掉曹寅才能进军洛阳。曹寅伪造了汉朝政府监察官温毅的公文。说王叡有几大罪状,孙坚信以为真稀里糊涂的就杀掉了荆州刺史王叡。这样荆州出缺,还是董卓表奏天子让刘表出镇荆州为荆州牧。这样刘表才有了单骑入荆州,占据地盘的事情。所以无论是时间上还是从情理上刘表都不可能参加诸侯会盟。刘表入主荆州的时间不符合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诸侯讨伐董卓时荆州的主人是荆州刺史王叡,孙坚当时是长沙太守。孙坚野心勃勃,极力劝说刺史王叡出兵讨饭董卓。王叡因私仇要先杀武陵太守曹寅。狡猾的曹寅伪造刺史王叡的罪证,并且以汉朝监察温毅的名义公布天下。孙坚信以为真,就结果了荆州刺史王叡
《三国志 吴书 孙破虏讨逆传第一》记载:灵帝崩,卓擅朝政,横恣京城。诸州郡并兴义兵,欲以讨卓。江表传曰:坚闻之,拊膺叹曰:“张公昔从吾言,朝廷今无此难也。”坚亦举兵。荆州刺史王叡素遇坚无礼,坚过杀之。荆州那是东汉朝廷的荆州,还没有后来那么乱。汉献帝虽然小,但是还有很大的号召力。因此荆州由谁来接管还得听朝廷的,所以董卓上表汉献帝册封刘表接管荆州。这样刘表和荆州才扯上关系,这个时候刘表还没有接管荆州怎么可能参与十八路诸侯会盟讨伐董卓呢?
刘表的两面性刘表在入主荆州的过程中,手段坚决狠辣。由于乱民四起,刘表居然有胆子单人独骑入荆州继承刺史之位。在荆州期间,刘表恩威并著,招诱有方,使得万里肃清、群民悦服。又开经立学,爱民养士,从容自保。远交袁绍,近结张绣,内纳刘备,据地数千里,带甲十余万,称雄荆江。
从这段时间来看,刘表堪称乱世英主。刘表是正牌的汉室宗亲,如果配合上争雄天下的雄心那还有刘备什么事儿。刘备也不可能以荆州之地为根基西入巴蜀,三分天下了。可惜自从乱世起,刘表就贪图安逸乐于自保。可是乱世之中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最后只能为成色严重不足的皇叔刘备做了嫁衣。
那么我们再假设如果刘表已经提前接管了荆州会参与讨伐董卓吗这个还真不一定,参照以后的情形。刘表是开拓不足,自保有余。满足荆州牧这个职位,从来不主动跟人交战。当袁术派孙坚打上门来的时候,刘表才被迫反击。最后导致江东猛虎孙坚被射死。这基本上是唯一的一例。
还有当曹操与袁绍决战的时候,核心许昌兵力空虚。这么好的机会,刘表居然都放弃了。说贪图安逸也好,胸无大志也罢总之如果按照这个情形即使有机会去讨伐董卓他也够呛能去。
其实我们再延伸一下,这十八路诸侯基本上都是原来大将军何进的势力。所以他们讨伐董卓是打着为国锄奸的名义争夺利益、公报私仇。这些宗室除了荆州刺史刘表还有幽州刺史刘虞、益州刺史刘焉都没有参加就是这个原因。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