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里德国兵为什么随身带个罐子,宁死也不丢呢?
宁死不丢不至于,因为这罐子装的是一种装备,就是用来保命的。
这个罐子是圆柱形的,很大,大概有25cm左右,金属材质,一般被士兵们挂在背后,因为挺大的,看起来很显眼,因此德军会喷上迷彩色油漆用来伪装。
德国士兵装备繁多,要带各式各样的东西,留下了一个较大空间背这个金属罐子自然有他们的道理。这个罐子德军把它叫做防毒面具罐,里面装的是防毒面具,为了预防在战场上突然遇到毒气战不至于束手无策。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德国自身最早在一战就大规模使用榴弹炮发射毒气炮弹,在凡尔登战役中也大量使用了催泪毒气弹,这一战争方式后为英法所效仿。
虽然后来所有国家签署了一项不使用化学武器的条约,即《日内瓦议定书》,但这种纸面协议在战争时期没多大作用。到了二战时期,大多数国家都有发动毒气战的能力,装备这防毒面具是很有必要的。
德军就是毒气战的鼻祖,当然也吃过毒气的苦头,知道毒气的威力,希特勒就在一战中因为毒气而受伤过。希特勒有了前车之鉴,自然也会让士兵们做好防毒准备。
不过德军自身有毒气,但除了在屠杀犹太集中营使用过毒气,在二战战场好像并没有使用毒气。作为德国的强大对手,美、苏、英都有不比德国弱的毒气储备,德国也不敢先用,带这个只是单纯为了预防吧,毕竟当时把人家苏联曾逼入绝境了,而苏联为了报复使用毒气,也不是没可能。
其实带这个防毒面具罐,我个人感觉防弹的作用比防毒作用更实在,因为德国在交战中并没有毒气战出现,它没有起到防毒的用处,反而金属材质有时运气好刚好打到罐子位置可以减少子弹的伤害。二战里德国兵为什么随身带个罐子,宁死也不丢呢?
观看一些反映二战期间的纪录片,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德国士兵身后背着一个长形圆柱体的罐子,罐子被士兵当作心肝宝贝一样看待,打死也不丢(见下图)
里面藏着什么如此金贵?最初我以为是士兵们用来储存食物的,后来得之里面装着这个东西(见下图)
没错,里面装着防毒面具。
在我的印象中,防毒面具不是单兵必备的装备,因为在二战期间,《日内瓦国际公约》规定,开战双方不许使用生化武器,即不允许使用毒气弹。
既然如此,德国士兵为何把防毒面具视为生命呢?原来和德国元首希特勒有关。我国有句谚语叫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希特勒在一战时,眼睛差一点被毒气弹薰瞎,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先别急,容我从毒气弹的历史说起吧。
历史上最早使用毒气弹的是英国人,是在第二次“英布战争”中使用的。
第二次英布战争是指1899年10月11日至1902年5月31日,英国同荷兰移民后裔建立的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为争夺南非领土和资源而形成了一场战争,又称南非战争。当然,那时希特勒刚刚十几岁,他还不知道什么叫“毒气弹”,也不了解毒气弹的威力。英国也没有大规模的使用毒气弹,只是在“英布战争”关键时刻使用了一次。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后(1914~1918年)当时25岁的希特勒志愿参加了德国巴伐利亚预备步兵团第16团,最初是个传令兵,最后晋升为上等兵。
就在一战期间(1916年左右),希特勒受到了毒气弹的攻击。
不是不允许使用生化武器吗?说起这事有点好笑,希特勒是被自己部队发射的毒气弹所伤。
前面也讲了,最早使用毒气弹的是英国人,但大规模使用毒气弹的是德国人,是在一战关键的“凡尔登战役”中使用的。
1916年,德国向法国的凡尔登城市发起了进攻,凡尔登战役在历史上称为“战争绞肉机”。交战双方伤亡惨重。
德国为了尽快扭转失利的局面,大规模使用毒气弹。当时德国士兵不是每个人都随身携带着防毒面具,希特勒当时就没有防毒面具。
毒气弹爆炸后随着风向飘向敌人的阵地,就在这时,风向突然转变,希特勒的眼睛随之受到了伤害。
希特勒的眼睛暂时失明,很快被送到后方疗养。也许是上帝垂爱这个未来的德国元首,治疗半年后恢复了视力。
后来希特勒做了德国元首,感觉毒气弹太厉害,自己吃过这方面的亏,虽然有《日内瓦国际公约》限制使用生化武器,但谁能保证杀红眼不使用毒气弹呢?
有鉴于此,希特勒把防毒面具作为必备装备配给每个士兵,元首的话就是最高指示,士兵随身携带以备不测,于是我们看到了每个士兵身后背着一个罐子的样子。
文/秉烛读春秋
二战里德国兵为什么随身带个罐子,宁死也不丢呢?
很多人以为德军随身携带的铁罐子是饭盒,其实是防毒面具的包装桶。防毒面具的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多种活性炭对“空气”进行吸附过滤达到消毒作用的,可活性炭并不稳定,容易受潮,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就会失去作用,因此就用铁罐子将其封闭储存。那问题又来了,德军为啥要随身携带防毒面具,宁死也不丢呢?
其实这正是因为德军深谙化学战之道,所以也深知其害,一战的时候,德军在与法军的战场上率先使用了化学武器,并给法军造成了大量的伤亡,至此也正式拉开了毒气弹的序幕,所有国家都认识到了化学武器的厉害,一战结束时,据不完全统计,有上百万人死于化学武器。
二战时,德军的对手,包括苏联、英国和美国等国家也都储备有大量的毒气弹,所以在作战的时候随身携带防毒面具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二战时期德军规定士兵必须随身携带防毒面具,并且有宪兵随时检查。
德军随身携带防毒面具,也从侧面反应出德军对于二战是蓄谋已久,与在华战场随用随配的日军形成对比,更加显示出德军在军费方面的巨大投入和一战时使用毒气弹给德军自己也留下“后遗症”。由于日内瓦条约的限制,以及交战双方各自化学武器的威慑力,二战时期的欧洲战场并没有发生毒气战,不过德军还是很严格的执行了随身携带防毒面具的军令。
二战里德国兵为什么随身带个罐子,宁死也不丢呢?
二战里德国兵确实随身带个罐子,那里面装的其实是防毒面具,不过不至于宁死也不丢,实际上由于用处不大,所以后期很多德国士兵都改在罐子里装其他杂物,而不是防毒面具。
在一战时,交战各国都普遍使用了毒气,并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希特勒就吃过这个苦头。也正因为化学武器造成的损害太大,所以各国1925年签订了《日内瓦议定书》,规定在战争中严禁使用化学武器。
然而《议定书》并未禁止各国继续研制、生产和储备化学武器,说起来几大国也都是老狐狸了,谁也不信对方的肯定会遵守《日内瓦议定书》不使用化学武器。所以美英法德都没有真的放弃化学武器,大家都积极的研制开发新的毒气,并储备了的相当数量用于战备,即使不打算首先使用,也要保证自己有反击能力。
一战的德军士兵,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胸口挂着铁罐,但是和二战德军士兵的铁罐有所区别
希特勒上台以后,德国开始加强军备,其中这防毒面具也是每个士兵的标准配置。不过防毒面具中填充的活性炭在空气中容易受潮,需要放置在密闭的容器中。而且防毒面具一旦破损就失去了防毒作用,所以在一战时,德军的防毒面具就用铁罐保存。
二战前德国研制的M30防毒面具(后期为M38防毒面具)虽然和一战时有所不同,但是用铁罐保存这个方法还是继续沿用卡了下来。放置防毒面具的铁罐是以铁板冲压而成,外面的竖状条纹其实是加强筋。罐子直径为12厘米,长度有两种,一种是27.5厘米,另一种为24.5厘米。
铁罐具有较好的密封性,其外壳也能为防毒面具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铁罐内除了防毒面具,还有备用过滤罐、备用镜片等配件。
在二战期间,每个德军士兵都会被配发一个装了防毒面具的铁罐,其实这也是大部分国家士兵的标配,只是携带方式不一样。
虽然说在二战期间除了日本在中国使用了化学武器,其他国家都担心遭到对方的报复,所以很克制的没有使用毒气,但是没一个人敢真的取消这一装备,所以即使到了战争后期,防毒面具还是会被发给士兵。
二战时期英国谢菲尔德的一处化学武器存放基地,在1940年最危险的时候,英国制订了一个计划,在必要时使用化学武器攻击滩头,不过最后没能用上
不过虽然交战各国并没有使用化学武器,防毒面具有时候还是能发挥作用的。比如在穿越起火的建筑物时,有时候烟雾太浓,戴个面具可以避免吸入有毒气体。另外德国根据巴祖卡仿造的RPzb43型单兵反坦克火箭筒其早期型号发射时产生的烟雾也有毒,所以射手不得不戴上防毒面具以后再发射。
RPzb43型单兵反坦克火箭筒和戴着面具的射手
也有一些德军士兵觉得防毒面具实在没用,后期就会利用这个铁罐装一些零零散散的小东西,反正平时检查仪容的时候也没几个人打开铁罐来进行检查。而且在真的需要减轻负重的时候,很多士兵也会选择把铁罐扔掉,毕竟这里面的东西用处最小,没有到宁死不扔的地步。
二战里德国兵为什么随身带个罐子,宁死也不丢呢?
我们常见二战德军身后背负的小型铁罐,也就是“防毒面具罐”。这种铁罐装的防毒面具其实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军亦有开始采用,但讽刺的是早在一战时,首次动用化学武器攻击的也正是德国。
图1: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佩戴防毒面具的德军士兵,胸前还挂着一个用来收纳防毒面具的铁罐,但其大小和样式则与二战时期的大有不同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德国军队普遍配发M30型和M38型防毒面具给单兵,其配套的“防毒面具罐”自然也大量装备生产,甚至还有早期魏玛共和国所生产的样式。由于装备极其广泛,直到战后依然还有庞大的库存量。
图2:二战时期德军主要使用的几款“防毒面具罐”,左一为魏玛共和国时期样式,后四者分别为第三帝国时期的短罐版、长罐版及其长罐版变种
图3:二战时期德军单兵“防毒面具”系统及其附件物品,包括防毒面具、拭镜布、备用镜片、面具固定弹簧架、除化学污染药剂及药膏和一本配套的防毒面具使用手册
但使用这类“防毒面具罐”的并非战时只有德军装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如西班牙、比利时、瑞典等欧洲国家,军队或民间市场就便开始生产装备类似款式的“防毒面具罐”。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便也曾列装过类似款“防毒面具罐”,主要由金陵兵工厂和广东面具厂生产,并定型号为二十三年式或二十四年式。
图4:抗日战争时期,使用防毒面具的中国军队,照片中不难看到所背的“防毒面具罐”
图5:一款由金陵兵工厂生产的二十三年式防毒面具罐(复刻品)
图6:比利时在1938年开始生产的L702型防毒面具及罐,图中这款为出口芬兰及荷兰版。该型防毒面具在战前出口给数个欧洲国家,同样有极大的生产量
二战里德国兵为什么随身带个罐子,宁死也不丢呢?
二战时,每个德国士兵背后都会背一个罐子,这个罐子是圆柱形的,长度约为30cm,挺显眼的。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他们经常背着这个罐子,却几乎没怎么见他们使用过。
因此,这种现象就引起了一些朋友的好奇。难道里面装的是小体积大范围的新式武器吗?还是一种辅助撤退的装备,能让他们急速撤离?实际上都不是,这个罐子里装的是防毒设备,一般来说是防毒面具。
他们装备着这个东西,就是怕敌人使用生化武器进行攻击。好吧,可是这样的话,新问题就又来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装备是用不着的,但是带着它又有一定的麻烦。
那他们为什么还要一直将其视为军需设备并要求士兵携带呢?首先,因为有了一战的经验,他们不敢放弃这种保命的装备 。
我们先回到1915年,这个对于历史和人类来说不平凡的日子。在这一年的第1次世界大战中,世界见识到了化学武器,人类创立了毒气战。很多朋友看到题目可能会认为德国是一战中毒气战的受害者,其实正相反,他们是施害者。
1915年1月,他们在欧洲战场的东线打算对作战的法军释放毒气,但是因为外部原因未能成功。不过这给他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3个月后的4月22日,他们在空中向法军阵地投下6000个钢瓶。之后,这些钢瓶释放了180吨氯气,借着风势向法军飘去。这次袭击造成法军1.5万人伤亡,而其他未死亡的人也感受到了氯气带来的灼烧和窒息感,溃不成军。
在突破法军阵地的同时,德军自身也被这种武器的作用震惊了。因为他们没想到效果会比预期还厉辣。也正是看到法军士兵的惨状,此后他们自己在防毒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
其次,在二战时,德国的对手中都普遍配备有大量化学武器 ,这才是他们真正忌惮的地方。如果在毫无限制的情况下,同盟国和轴心国用毒气弹互怼的局面并不是不会发生。只是一战后各国在国际上签订了公约,使用化学武器违背人道主义因此被禁止。
如果在战争中他们先行使用毒气弹对付同盟国国家,那势必会招来报复,就像后来美国轰炸日本一样。
因此,对于这些手中同样有筹码的对手来说,他们没有轻举妄动。在同苏联闹掰后,因为这个大国手中巨大的毒气弹储备数目,也为了防止这个对手像一战时的自己那样,他们要求每个士兵都必须携带防毒装备,在上战场前还会有专门的宪兵检查。
再次,在二战时,他们已经研制出了新式毒气,因此他们更加明白防毒的重要性 ,1938年,德国法本公司研究出了新型化学武器,后来这种新式毒气使用它四个研发者的名字命名,起名为沙林毒气。
相比氯气,这种毒气更加致命。它的致死率和令生物死亡的速度都超过氯气,正常人暴露在沙林毒气中很快就会产生反应,流口水,呕吐,生命体征会变得不稳定。而这种毒气最终攻击的是人的神经系统,也就是说,即使有人能从这种毒气的暴露环境中生还,也会造成无法康复的神经和脑损伤。
这种毒气的可怕功效,也是它迟迟没有投入战场的原因之一,倒是在战后几十年里的恐怖袭击中出现过它。
正是因为这种毒气,德军才更重视防毒,他们怕哪一天对手也掌握这种毒气,这里头的科技含金量,门槛并非特别高。不过,话说回来,题目中说这个装防毒设备的罐子宁死不丢也有些夸大,毕竟这个东西就是用来保命的。要是它妨碍逃命,那也不得不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