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西逃,如果光绪没有跟随,会不会和唐肃宗李亨一样架空慈禧?

慈禧西逃,如果光绪没有跟随,而是留在北京,会不会和唐肃宗李亨一样架空慈禧?

若没有带上光绪,架空慈禧,掌大权是很有可能的。也正因此,这个假设压根不会成立,因为这就是慈禧当时带上光绪的一重大原因。

一、光绪虽没有大权,但他始终是皇帝,大清始终是姓“爱新觉罗”,而不是“叶赫那拉”,慈禧不敢像武则天一样做女皇帝,是有原因的,毕竟帝制大于一切,更别说当时是封建帝制达到顶峰的大清。

慈禧虽掌大权,但也依旧是通过垂帘听政的形式,而不是直接像皇帝那样处理政务。皇帝是正统,慈禧外逃,光绪借居正统地位,再次上台绝对是有可能的。

二、即使是无实权,若光绪没离开北京,列强也是会扶持的。因为在列强眼里,光绪也是大清的合法统治者,毕竟签合约也都是以光绪的名义。

而若光绪这个合法统治者落在了列强自己手里,就更加不会承认慈禧了,因为在列强心里有一个更大的筹码和大清“谈赔偿”。除此之外,光绪甚至有可能成为西方列强的傀儡,而不是慈禧的,成为了列强的傀儡,慈禧没有了权力根源“皇权 ”,架空就是板上钉钉了。

三、若不带走光绪,光绪作为一个皇帝和百姓一起遭难,自然会得到百姓的支持。“君主守社稷”在历朝历代都是得到百姓爱戴的一个做法,这也是为什么明朝皇帝会得到普遍同情的原因之一。

光绪在北京城被攻破时和百姓一起共患难,而慈禧却逃了。相对慈禧,不管是臣子还是百姓肯定更喜欢这个亲民皇帝。支持他,自然会拥戴他。光绪什么都不做,就给慈禧扣了个“不爱民”的帽子,架空慈禧不是没可能。

不过这个假设没有任何成立的可能性,因为作为自己权力的来源,慈禧不会让光绪离开自己的控制。慈禧也怕光绪一脱离自己手心,来个戊戌政变2.0,那慈禧又要够折腾的了,有了经验教训,慈禧更不会放手光绪。

慈禧西逃,如果光绪没有跟随,会不会和唐肃宗李亨一样架空慈禧?

慈禧不像武则天,武则天是皇帝,行使皇帝的权力不受任何限制,慈禧是垂帘听政,权力来自皇帝,也就是说慈禧和皇帝在一起才能行使皇权,她一旦和皇帝分开,就会失去权力。慈禧西逃,不带光绪,她就是一个老太婆,和皇权没有任何关系。

慈禧在西安,以皇帝的名义下圣旨,皇帝在北京,这圣旨是怎么下?慈禧无法再欺骗百姓。假如以太后名义下旨,皇帝已经成年,已经亲政,大清祖制不许女人干政,慈禧这是公然违背祖制。慈禧行使皇权没有合理支撑,所以,慈禧西逃,不带光绪,大清朝权力中心自然就留在了北京,留在了光绪手里。

清朝政府和八国联军宣战,前线作战的是义和团,幕后指使者是慈禧太后。义和团不堪一击,八国联军要惩治幕后指使,慈禧有性命之忧,所以才西逃。假如光绪留下谈判,只要把实际情况向八国联军交代清楚,让洋人明白支持义和团的是慈禧,八国联军就不会放过慈禧,慈禧就永远回不了北京,回北京也是死路一条。

只要八国联军坚决不让慈禧回京,当时的大清没有谁能改变这种状况。光绪可以从容地培植自己的亲信,树立自己的权威。慈禧这一篇就此翻过去。

光绪是慈禧的权力来源,慈禧出逃不带光绪有两种可能:一是光绪死了,比如慈禧要带着光绪西逃,光绪不同意,被慈禧弄死。二是失踪了,比如光绪提前得到慈禧西逃的消息,逃出皇宫暂避。

在这种情况下,慈禧要保住手中的权力,她会从近支宗室中找个小孩继续当傀儡皇帝。光绪死了,慈禧时代还会继续,光绪不死,慈禧很难成气候。皇帝还在,又立新皇帝,这是另立中央,没有几个人会支持她,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文人大多还是要支持光绪。

慈禧西逃,大概率会进入光绪时代。光绪执政结果会怎样?待大家讨论。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慈禧西逃,如果光绪没有跟随,会不会和唐肃宗李亨一样架空慈禧?

光绪帝是清朝入关后第九位皇帝,他登基时年仅四岁,起初由慈安和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在光绪七年也就是1881年慈安去世,慈禧得以独掌大权。光绪十五年,十八岁的光绪开始亲政,不过慈禧只是名义上的归政于光绪,实际上光绪依旧是个傀儡皇帝。光绪帝作为一个帝国的皇帝,又是正值年轻气盛,有一腔热血和抱负,他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贫穷落后的大清朝。

清末著名的戊戌变法就是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经过光绪帝同意后进行的救国图存的运动。戊戌变法主要是要改革政府机构、鼓励私人兴办厂、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传播其思想、办报开言等等。但这一系列动作损害了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变法仅仅一百天就被废除了,所以也叫百日维新。光绪帝也因此被慈禧软禁。可怜光绪帝有心无力,只能看着自己的帝国日渐衰落。不过八国联军时期似乎是光绪帝的一个机会,当初如果他不跟慈禧西逃,能否向当年唐肃宗李亨架空唐玄宗一样架空慈禧呢?从方方面面上来看都是不可能的。

首先看看李亨为什么敢越过唐玄宗直接登基称帝。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带着杨贵妃慌忙出京逃难,他封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除了叛军李亨管不了,其他的军队都归了李亨。而李亨也是个有丰富军事经验的人,早在公元730年李亨就带兵讨伐进犯的契丹并大获全胜。现如今把天下的兵马都给他他自然也有能力管好这些兵马并平定安史之乱。掌握了军权就是掌握了话语权,既然自己的父皇唐玄宗如此的年老昏聩,还不如自己登基称帝,手下大臣将领自然拥护自己。登基后李亨也只是派人去四川通知了唐玄宗一声,唐玄宗也是毫无办法。

那么八国联军时清朝是什么情况。当时东南各省都有可观的军队数量,却搞了个“东南互保”,对于八国联军进犯持有观望态度,别说光绪了,就是是慈禧手中都没多少兵了。乃至后来慈禧向万国宣战时也无兵可用,所谓宣战也只是口头说说。就算光绪不跟慈禧出逃,光绪也没有办法笼络各省,更没办法调用各省军队,就算是在朝廷内部也没有光绪帝的势力,可以说光绪就是个光杆司令,有谁会听一个光杆司令的话呢?

唐肃宗对比光绪不仅是拥有兵权,还拥有自己的势力,离了唐玄宗他依旧能建立一套有效的行政体系,而光绪帝却没有这样的能力,所以光绪的一生注定是悲哀的。

慈禧西逃,如果光绪没有跟随,会不会和唐肃宗李亨一样架空慈禧?

我们先看一下慈禧西逃时的国内外形势。

慈禧自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开始实际执政,到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西逃时,已经39年。树大根深,朝野上下遍布她的爪牙,军队也牢牢控制在她的手里。而光绪由于一直没有实权,所以也就是个光杆司令,这是国内的形势。

国际上来说,各国列强们因为光绪进行过变法和改革,对他有好感,认为他是先进文明的代表,而慈禧则是愚昧落后的代表。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被囚禁时,各国还联名给慈禧上过国书,要求慈禧解除对光绪的关押,并让他归政,还因此惹怒了慈禧。

这样看来,如果光绪没有跟随慈禧西逃,而留在了北京,各国列强会拥戴他做皇帝的,慈禧的回銮也将变得遥遥无期。这样,光绪会逐渐培植个人的势力,把国家的各项权利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慈禧偏安西安会逐渐的被边缘化。那样的话历史是会被改写的。

慈禧西逃,如果光绪没有跟随,会不会和唐肃宗李亨一样架空慈禧?

想都别想——安史之乱和八国联军之战完全不同:

1、内外矛盾不同。安史之乱是唐朝内部矛盾,是中央朝廷(杨国忠)和地方官员(安禄山)直接的矛盾爆发;八国联军是外部矛盾,不仅仅是义和团之乱的问题,更是慈禧太后意图利用义和团反抗西方势力。

2、战争口号不一。安史之乱是以清君侧、杀杨国忠为起兵口号和理由。八国联军之战是以保护外交人员、侨民、基督徒为口号来开战。

当时参战的美国海军陆战队

3、威望不同。唐玄宗因为重用杨国忠、宠爱杨贵妃而造成唐朝以太子李亨、陈玄礼等质疑和不满。李亨能够不告而即位,原因就在于安禄山的杀杨国忠口号表达了唐朝一大部分人的意愿。只是这些人不肯反叛,拥立新太子即位,是最符合他们表达不满唐玄宗意愿的最佳方式。

八国联军之战时,慈禧太后利用义和团挑起战争,是符合守旧派的意愿的,虽然不符合维新派的意愿。但这也算是正常的利益调整和平衡,没有让维新派和守旧派对慈禧太后有严重不满。

4、地位不同。安史之乱时,李亨已经做了19年的太子,其中还经历了李林甫和杨国忠二人的打击,差点丢命。八国联军之战时,光绪帝即位25年、亲政有10年。一个是太子,一个已经皇帝。而且八国联军还意图俘虏慈禧太后,让光绪帝重新执政。

安禄山以杀杨国忠为口号起兵,和太子李亨有着相同的利益;八国联军也有俘虏慈禧太后让光绪皇帝再度亲政的目的,也算是符合光绪帝的利益。这是两场战争的相同点。

5、地方支持不同。太子李亨原本就是朔方、陇西节度使的遥领上司,得到朔方、河西、陇西等地的支持,这是李亨即位的实力。光绪帝本来就是名义上的国君,虽然一度有翁同龢等大臣的支持,但光绪帝从来没有得到地方督抚的支持。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势力地方督抚都是支持慈禧太后比光绪皇帝更多一些。

庆亲王内阁

总的来说,李亨是太子,有地方势力的支持,有内部不满势力的支持,唐玄宗威望受损;光绪帝已经是皇帝,有过亲政但成绩不佳,无论是维新派还是守旧派都对光绪帝没有很高的支持。

简单说,唐玄宗被迫做太上皇,很大原因是唐玄宗自己的作为引起唐朝内部的不满;慈禧太后虽然采纳守旧派的意见引发维新派不满,但不满程度并非很高。

再说,慈禧太后权力再高,她也只是太后,不是皇帝。无论如何,她都需要光绪这个皇帝,还不能废——因为西方国家就认光绪帝。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