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败走麦城,马超为何见死不救?

马超有权力调兵吗?

肯定是有权调的,只不过当时的马超救不了。

一、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马超是有权力的,当时马超在辅佐刘备拿下汉中之后,刘备晋升了汉中王,而马超封为左将军,假节。而且后来刘备称帝时,当时是以马超为首的一百二十余名蜀汉官员联名上疏的,所有群臣里面马超是级别、地位最高的。

除此之外,这里的假节很重要的,证明马超是掌握地方军政的,他是有实权的。

二、马超早在投降刘备,率军攻打下了成都时,刘备论功行赏,迁升马超为平西将军,并命马超督临沮。

《三国志·马超传》中也记载:“先主遣人迎超,超将兵径到城下。城中震怖,璋即稽首,以超为平西将军,督临沮。

这里面的临沮是个特殊的地方,它在今湖北,当时是属于荆州境地的,而且离麦城很近,按道理在关羽兵败麦城时,马超是可以救的。

三、其实这里一直有个误区,在三国时期,有些地方压根不属于你的,但还是会添上个封号的,比如后来马超还领过凉州牧,但当时的凉州并不属于蜀汉,这个临沮都督也是一样,应该只是个名头,当时的马超并不在临沮,甚至这个地方可能都不属于蜀汉。再说马超是平西将军,是镇守西边才对,督临沮应该很难说的通。

《三国志·关羽传》记载这么一条信息:“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上面有个关键信息那就是关羽父子被斩于临沮,这也充分说明当时临沮应该已是孙权领地,关羽当时已经无退路了,不可能得救的。

况且最上面有说到当时的马超是参加过汉中之战的,即使真的有过一段时间督过临沮,参加汉中之战后也不在了,是一直在成都的,这在史书上都有记载的,时间上是不符合逻辑的,毕竟当时交通并不发达。

综上可以看出,当时的马超是有权力的,但马超并不是见死不救,而是救不了,毕竟人家压根不在临沮咋救呢?

关羽败走麦城,马超为何见死不救?

关羽大意失荆州,后走麦城,犯下了重大的战略错误。荆州之地,历来都是兵家争夺的战略要地,关羽就算不被吕蒙杀死,自己只怕也难逃一死,除非刘备一定要他不死。

所以,关羽之死已经注定成局,救或者不救,都不是问题的关键。

关羽走麦城的时候,的确路过一个叫临沮的地方,这个地方是马超的封地,离关羽走麦城距离不过几十里,但是当时的马超远在西川,和刘备在一起,距离临沮千里之遥,他本人是不可能到临沮救关羽的。所以,不是马超不救他,而是他根本没法救。

我们来看看关羽为何自己走成死局。

将荆州放到关羽的手里看管,应该说刘备是深思熟虑的,守住了荆州,刘备在西川才可以放心干事。很多人认为刘备让关羽守荆州,根本就是一出阴谋戏,利用关羽的高傲,假以东吴之手而杀之,以保自己弱势的后世继承人得以安生。这个说法有点扯淡,尽管从当时的情况看,刘备的儿子的确很弱势,而关羽张飞的后代都比较强势,可是死了关羽还有张飞啊,还有他们的后代啊,在江山还没有稳固的情况下就拿武将开刀,那是犯大忌的事情,所以这个说法实在很扯。

我倾向于刘备让关羽守荆州是对他的信任,关羽虽然高傲,但是能力才干颇具,水淹七军就是证明。但是,也的确因为他高傲的性格害了自己,因为当时刘备给关羽的战略意图并非是去攻打襄阳樊城,只要把荆州守死了,大局便安定了,但是关羽自视清高,可以说完全改变了刘备的战略意图,将兵力调走了,荆州空虚,让陆逊与吕蒙得逞。

作为将帅的关羽如此没有大局观,实在是令人愕然,就算是有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说法,但是擅自更改战略意图的后果,就算关羽不死,活着来到刘备面前,不知道刘备会怎么处理他。

这是关羽之死最致命的因素:违反军令和战略意图。

关羽死后,刘备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率军70万众想要夺回荆州,结果失败而终,刘备兄弟仨从此走上死路,这充分说明了荆州的重要性,说关羽大意失荆州都是轻的,他简直就是目无王法,自取其辱。

关羽受难之时,为何没有任何援军接应?

一来,刘备正在全力经营西川。本来是将关羽作为一颗钉子插在荆州以防止东吴和曹魏的。关羽的失败打乱了刘备和诸葛亮的部署,在这样的情况下,荆州一失,就算有策应也没人敢动,因为“大门”一旦打开,想要关门,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失。诸葛亮那么会算,他也没有算到关羽会失掉荆州。

二来,关羽的为人差强人意。除了对刘备忠心之外,关羽在刘备团队的口碑并不咋的,他首先瞧不起赵云黄忠马超,甚至对马超说“不愿与之为伍”。要知道,在东汉“世族+豪强”的社会意识里,在刘备的五虎上将里,马超具备典型的世族豪强背景,是刘备最注重的合作对象。很多人忽视了这样的历史背景,所以看不到真实的历史现状。关羽的这种不合作性格,注定被人嫌弃。

三来,东吴和曹魏的牵制。这个就不用多说了,荆州一失,刘备不得不动用大部队反扑,但是悔之晚矣,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除了战略性防御,根本没有多少进攻机会,这就是荆州的重要性,没了荆州,直接从牵制转向被牵制的战略被动局面。

关羽败走麦城,马超为何见死不救?

临沮确实是马超都督的地方,关羽败走麦城的时候,也到过这个地方,可是马超却不能够来救,原因有两个,其中一个和关羽自己有关。

为何这么说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一、关羽败走的麦城在哪里?

公元219年8月利用汉水大涨之际击败了于禁都督的七军,获得了空前胜利。然而,形势随着孙权和曹操之间的勾结而急转直下,南郡被孙权偷袭失守,关羽大军不得不后撤,企图南下夺回。

可是,当关羽军在回撤的路上,大军惊闻江陵的详细情况,得知家属无虞之后,军无战心,士卒沿途溃散。

按照关羽的计划,此次南下的目的是为了夺取已经失去的南郡,可是当大军到达当阳的时候,剩下的军力已经不足以夺取南郡。

因此,关羽决定走麦城。

麦城是一座小城,没有什么粮食积蓄以及兵力屯守,位于沮水和漳水交叉的三角地带。

单凭此城,如果没有援军的及时救援,很难持续坚守,因此此地不宜久屯,否则一旦被困守就很难突围。

当时孙权的部队并没有采取对关羽军的攻击,而是首尾相逼,给关羽军造成巨大的威势,从而逼迫关羽士卒不断地逃散。

改变进发方向后,关羽军进入麦城的兵力只有数百人,不堪一战。

关羽只能继续逃跑。

二、关羽出麦城到哪里去了?

在麦城的关羽决定放弃南下,改道西进,去益州。去益州走漳水还是沮水呢?关羽决定沿漳水走,到达东三郡,因为沮水要过临沮,临沮是一座县城,沮水穿过临沮县。南郡已经被孙权占领,而临沮县虽然隶属襄阳郡,可是距离南郡非常近,理论上早已被孙权占领,因此沿着沮水走,过临沮县城是很危险的行为。

于是,关羽决定沿漳水走

走漳水要过一个叫章乡的地方,这个只是很小的地方,不足挂齿。

不过,关羽想到的事情,孙权也想到了。孙权在关羽要经过的沿途派驻了许多兵马,比如潘璋。潘璋就派部下马忠在章乡这个地方埋伏,静静的等候。

章乡在漳水南岸,非常险要,路不好走,到处荆棘丛生,这既是一个隐蔽的场所,也是一个埋伏的好地方。关羽走到这个地方突然遭受马忠的埋伏,猝不及防。

此时的关羽,身边的人马已经不多,只有十几人而已。

这十几人哪里是马忠的对手呢?要么被当场砍死,要么被活捉。

关羽等人已经在山中走了一个多月,严酷的十二月,寒风肆虐,这行人早已人困马乏,饥肠辘辘,行走已经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更别说继续打仗了。

马忠军活捉了关羽,关平以及赵累等人后立即将他们送到临沮县。在临沮县,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孙权决定将关羽斩首,以免留祸患。

关羽为何一定要走沮水或者漳水呢?难道走长江不好吗?真的不行,此时孙权已经占领南郡包括宜都郡全境,通往益州的峡口也被孙权派人守住了,而且路途更加遥远,因此对于关羽而言,要么走漳水,要么走沮水,别无他路可走。

从麦城到章乡,仅仅几十里路,关羽等人硬是在崇山峻岭之间绕了一个多月,企图绕出孙权军的包围圈,可是铁了心的孙权对关羽是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誓不罢休。

三、关羽到过马超的封地吗?

公元215年,走投无路的马超投靠了刘备。刘备利用马超的威名,让他带着兵马在成都城下走了一圈,全城惊惧,过了几天,刘璋开门投降。

为了表彰马超的功绩,刘备封马超为平西将军,令他督临沮。临沮并不在益州,它在荆州,属于襄阳郡,毗邻南郡,处于沮水之上。

关羽败走麦城往西而去,到达了章乡,临沮就在章乡的附近,因此关羽确实到过马超的都督的地方,可惜此时马超并不在这里。

四、马超为何不出手相救呢?

刘备封马超,并让他都督临沮的时候,临沮还在关羽的管辖下,属于刘备的地盘。刘备这么做很显然有将马超派去南郡和关羽协同驻守荆州的打算,不过这个事情并没有成行,原因有两个:

一个原因是当时战事紧张。成都虽然平定了,但是周围许多地方并没有平定,因此马超暂时没有时间去他都督的临沮就任。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关羽对马超的到来有意见。关羽听说马超来投降,也许听说了刘备对马超的任命,涉及到自己的利益,也许是没有听说。总之,关羽对马超的到来不是很欢迎,出言不逊,这事在诸葛亮的斡旋下才得以平息。不过关羽将诸葛亮的书信公布于众,世人皆知,这样以来,马超实际上很难真的去都督临沮了。如此一来,马超都督临沮的事情实际上就这样寿终正寝了,没有真的去了。

正是这两个原因的交织,从而导致马超并没有真的去都督临沮,只能在益州平定各地郡县,以及后来参与汉中之战。

假如,不是前面两个原因,马超真的能够都督临沮,驻扎在这个地方,那么关羽也不至于在章乡被马忠活捉吧,也不至于被押到临沮斩杀。

可见,不是马超不出手相救,而是马超此时在益州,即使想救也是无能为力。

五、总结。

败走麦城后的关羽其实有两次可以逃脱的机会:

一次是东三郡的刘封的营救。如果刘封能够出兵相救,只需数千兵马就可以突出重围,可惜关羽没有遇到。

另外一次是假如马超都督临沮。如果马超真的能够都督临沮,以马超的能力,救出关羽应该不是很难的事情,可惜关羽也错过了。

正是这两次机会的错过,从而导致败走麦城的关羽走投无路,最后被马忠给擒获,死于临沮。

不是刘封不救,而是刘封的格局太小;不是马超不救,而是马超远在益州,没有机会救。可以救的人,却不救,能够救的人却不在这里,这大概是关羽殒命于此的缘故吧。

关羽败走麦城,马超为何见死不救?

♥219年,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现湖北省当阳市两河镇境内),同年冬,在临沮(现湖北省南漳县)被东吴潘璋部将马忠擒杀。而马超督管临沮是在215年至217年,在关羽被杀的时候,马超已经离开临沮镇守阳平关(现陕西省勉县老城区)了。♥214年,马超投靠汉中张鲁,得到张鲁赏识。遂向张鲁借兵,准备北上攻取西凉故地,久攻不下,退回汉中。受张鲁部下挑唆,张鲁拒绝马超入汉中。适逢刘备入川,刘备派李恢说服马超,马超于215年夏投奔刘备。刘备分兵交于马超,马超直奔成都,刘璋投降。刘备封马超为平西将军,督临沮。217年,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10月,马超和张飞等将领率军驻扎甘肃成县,策反文县羌人牵制曹操主力。218年正月,马超与张飞南撤,驻守沮水,佯攻武都与文县。三月,曹操亲率大军攻打汉中,马超与张飞引兵回汉中与刘备会合,抵御曹操。至219年刘备尽取汉中所有城池土地,曹操回许昌。219年秋,马超牵头,率文武100多人拥立刘备为汉中王,刘备封马超为左将军和有生杀大权的假节。

♥刘备处理完汉中的军政大事后,南下成都,汉中交于马超驻守,治所位于现在的勉县老城区。222年12月,马超病故并葬于勉县,时年47岁。

关羽败走麦城,马超为何见死不救?

看小辫儿说历史,听听不一样的故事。

三国在演绎着无数英雄的激情和背叛还有悲剧,其中估计最让人心痛的就是关羽败走麦城。即使是现在任何一部电视剧在关羽败走麦城这一段剧情上也都多少带了点悲凉的气氛。可是,也有很多小伙伴发现出了关羽败走麦城,曾路过马超封地,为何马超却不出手相救呢?

第一,关羽高傲和自负

当年刘备册封五虎将的时候关羽被列为第一名。关羽对于当时被封为五虎将的马超和黄忠特别不服,认为他们两个人一个年纪太大一个带兵不行。特别是在归顺刘备以前,马超曾经和曹操干过一仗,受曹操离间计的影响导致惨败,西凉也被曹操占领了。

在关羽看来马超就是个打败仗打到无家可归最后只能来投靠刘备的丧家之犬。所以导致马超在军队里面一直受到排挤,对关羽也一直是一种敢怒不敢言的状态,怨恨很深。每次马超立下战功的时候,关羽都和其他人表示如果自己上场会表现得比马超更好。

如果说马超当初和张飞大战到深夜可以说明马超的武力,关羽则会这样表示:张飞刚赶到就和马超打了起来,虽然张飞一路赶过来早就累了,但马超还是没有打败他,说明马超的武艺确实不怎么样。看不起对方的武艺,是对一员武将最大的藐视。

第二,关羽对于刘备称帝这件事情的反感。

当初为什么要和刘备一起打拼,就是想着光复汉室。当关羽在荆州的时候听到刘备称帝的信息后,没有任何道贺的意思反而只是嘲讽了刘备一波。问刘备为何不给自己一个荆州候爷的官位。

这是刘备被打脸最狠的一次,而且是被自己最相信的人打脸。

刘备也明白,自己的梦想是想成为皇帝,而不是做一个忠君护国的大臣,他想成为千古一帝,他觉得,关羽将成为他成为皇帝的路上最大的一块绊脚石。

所以,当关羽战败的时候。马超不出手也有刘备的意思。

第三,马超的手下对曹操军队的畏惧

那个时候曹操已经看出来了。如果杀了关羽,他自己将会受到全盛时期的刘备的愤怒。这对他来说将是灭顶之灾,为了不让自己背这个锅所以他严格命令手下对于关羽只追不杀,让借东吴的手来杀关羽。

为了顺利借刀杀人,曹操军队一路上都大张旗鼓。明明就几千人的队伍,硬是要搞出来几万人的动静。

马超的手下看见曹操的动静,加上他们以前和曹操军作战的时候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甚至连西凉都丢了,所以他们对曹操军队产生了莫名的恐惧。

种种原因结合起来,马超看见关羽逃亡的时候是决不会出手的。我们也很难体会到,当关羽骑着赤兔来到蜀国国境的时候,自己的同胞对自己见死不救的时候那个悲凉的心态和无奈的叹息的那种感觉。小辫儿说历史,坚持原创,欢迎关注,本文为悟空问答首发,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删。

关羽败走麦城,马超为何见死不救?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出兵襄樊。在初期的战役中,关羽发挥了他因为死守荆州,而被压抑多年的军事才能。在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关羽水淹七军,以极小的代价消灭了曹操的三万多援军,威震华夏。在那个时候,曹操为了躲避关羽的锋芒,竟然想要迁都。

但是在这个时候,东吴的孙权勾结曹操,对关羽的后方进行偷袭。由于关羽在前线的兵力不足,他将后方防备东吴的兵力抽调北上。这样,空虚的荆州被东吴轻易夺取。关羽在回师途中,大军离散,只得率领几百残兵败将走保麦城。后来关羽在逃往西川的途中,于临沮被东吴的伏兵擒杀。

我们看这段历史,对临沮这个地名有点眼熟,它同样也出现在马超的历史中。在当年马超投靠刘备后,曾经“以超为平西将军,督临沮,因为前都亭侯。”那么,既然刘备让马超都督临沮地方,为什么关羽败亡的时候,马超却对关羽见死不救呢?

我们首先看看临沮这个地方,就能够明白当年刘备让马超都督临沮的苦心。临沮这个地方,距离江陵三百里,位于江陵和西川联系的要道上。此处有山有水,还有一块小盆地,物产丰富,比较富庶。正因为如此,此处在关羽镇守荆州时,与曹军发生过多次的争夺。

我们在历史上,多次能够看到关羽和曹军在这一带征战的事迹,临沮也多次在双方之间多次易手。从这一点来看,临沮作为荆州前线的一个要冲,战略形势十分重要。

于是,在马超投降刘备之后,一旦西川的战事平定,刘备便任命马超都督临沮。这也是出于刘备对全局的考虑。这里面,有着以下的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关羽的荆州方面需要加强防守的兵力。刘备在入川的时候,仅仅带了黄忠、魏延两员将领,手下的兵马也大多是刘璋支援的。他将主力几乎全盘留在荆州,表现出他对荆州的重视。因为刘备看得很清楚,荆州这块地盘,不但有曹操在北方的威胁,更有孙权在旁边虎视眈眈。因此,他以重兵防守荆州,就是为了防止荆州发生变故。

但是,由于庞统的战死,入川的部队军心发生了动摇。刘备不得已,只好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等率领军队入川增援。虽然顺利夺取了西川,可是由于抽调部队,使得荆州的防守力量也遭到了削弱。这对于荆州是比较危险了,所以刘备马上决定对荆州进行增援。而且,这支军队就布置在临沮,保证荆州北部的安全,并保护荆州与西川的联系。

第二个原因是派马超都督临沮,是比较合适的人选。马超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他出身名门,世代公侯。而且此人文武双全,在潼关之战中,曾杀得曹操割须弃袍,狼狈不堪。可是,这个人也有他的问题,那就是薄情寡义。他因为屡次造反,使得自己的宗族被屠戮一空。在逃出故乡后四处流浪,没有人敢重用他。

马超投奔了刘备,也给刘备出了一个难题。按照马超的实际情况,将他安置在北方,利用他在西凉当地的威望,肯定能够发挥良好的作用。可是由于马超的性格和他以前的作为,再加上他没有亲属可以做人质,就是有人质他也不在乎。这种人刘备怎么敢放手使用他?

因此,刘备思来想去,将马超安置在荆州,都督临沮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这是因为马超和曹操有不共戴天之仇,把他安排在与曹军直接对垒的前线,也不怕他反叛。再加上荆州远离他的势力范围,背后又有关羽的监视,马超就算是有什么想法也翻不起浪来。这样,关羽有了马超这样一员大将辅佐,荆州的防御就更加稳固了。

可是,当关羽从荆州逃往西川的时候,在临沮并没有遇到马超的援助,而是遇到了东吴的伏兵,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件事,完全是关羽自己造成的。

马超没有去临沮上任,实际上关羽的心里是最清楚的。刘备在平定西川后,将荆州交给了关羽全权负责。这个时候,和刘备让马超都督临沮基本上是同时的。可是,关羽在这个时候做了一件事,破坏了刘备的意图。

那就是这样知道马超投奔到了刘备的手下,就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问马超这个人的能力如何。诸葛亮知道关羽的脾气,于是顺着关羽的脾气,安抚关羽。他回信关羽说,“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关羽接到了诸葛亮的来信,十分高兴,他还把这封信让宾客们看,搞得天下皆知。

其实明眼人一下子就能够看出关羽的用意。那就是他独据荆州,无论是谁到荆州来,都得做他的下属,听从他的指挥。诸葛亮虽然用吹捧关羽,贬低马超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可是关羽故意将这件事宣扬出去,让天下人都知道,这让马超如何来都督临沮。从这一点,就看出关羽的胸襟,摆出的一山不容二虎的架势。

如此一来,刘备和诸葛亮也就只得把马超去荆州的事情作罢了。对于马超这个烫手的山芋无法安置,也只得闲置起来了。而关羽的作为,也给他自己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由于没有人去荆州帮助他,关羽一个是难以撑住荆州的局势的。

在湘水之争的时候,关羽由于势单力孤,他只得眼睁睁的看着,东吴从他眼皮子底下夺走了荆州南部的三郡。等到了荆州之战时,他更是独自北伐襄樊,南保荆州。可最终还是败在了曹操和孙权的夹攻之下。最终,在逃往西川的途中,临沮成为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站。

不知道关羽在临死前,看着临沮这个地方有什么感想。假如当初不是他过于高傲,心胸狭隘,这里应该驻扎着马超的兵马。有马超相助,关羽何至于落得如此下场。所以说,关羽的死,有很大一部分是他的性格所导致的,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