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的黄权为什么投降魏国后可以身居高位?
最重要的原因是魏国需要他这个招牌。
一、黄权在刘备入川后,一直都是蜀汉的高级将领,为蜀汉建立了不少功勋。在刘备为汉中王时,黄权已为治中从事,这个职位可是刺史的高级佐官,而当时兼领益州牧的正是刘备,所以黄权应该算刘备近臣。
而在刘备称帝后伐吴时,黄权为镇北将军,这个官职在当时可以说是统领一方的势力了,可掌攻伐,镇四方,所以当时的黄权在蜀汉的地位是很高的。
二、黄权的地位在蜀汉有数的上号的,这么了大人物投降魏国,他就是个金字招牌,让别人看看,曾对大魏造成创伤的蜀汉重臣也能来大魏,我曹丕照样能重用他,我大魏皇帝曹丕是个不计前嫌之人。
曹丕给了黄权高位是想要个好名声,一个贤主的好名头,这样他地的名士才会来投靠他,也能吸引蜀吴将领叛变,当然还能给之前投降曹魏的孟达等人吃个定心丸,告诉他不用怕,踏踏实实为我做事,我对你们蜀国来的降将都是很好的。
三、其次就是投降时黄权说过的一段话很重要,让曹丕都他很敬佩。
《三国志》中黄权对曹丕道明投降理由时说到:“臣过受刘主殊遇,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是以归命。且败军之将,免死为幸,何古人之可慕也!”文帝善之,拜为镇南将军,封育阳候,加侍中,使之陪乘!
黄权这番话直接表明自己不负旧主的气节,同时也表示自己绝不投吴,但已走投无路,宁可归魏。黄权的气节应该是打动了曹丕的,曹丕很欣赏他。
而当时的曹丕估计也联想到了让大魏丢脸、没有气节的上将于禁吧!要知道当时的曹丕是很看不起投降后的于禁的,于禁郁郁而终与曹丕对他的态度有很大关系。他重用黄权,也是告诉他人自己喜欢有气节的人,有气节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曹丕的意思也就是告诉大家别学于禁。
黄权是个人才,是个突显曹丕自己招贤纳士的金子招牌,加上黄权的气节也很让曹丕佩服,所以曹丕重用了他。
三国中的黄权为什么投降魏国后可以身居高位?
当叛将也要守原则和有技巧,不然分分钟钟变成吴三桂,名列贰臣传身死族诛。三国中有几位降将,投降之后继续建功,历史上名声也不错,比如张郃张辽等,这些人有一共同点,为原主君尽忠后,形势所迫投降新主,对旧主并无亏欠,对新主也忠心耿耿,来去明白,使主君看着放心用起来顺心。蜀汉的黄权也是这样的人,黄权原是刘璋手下,张松劝刘璋迎刘备入川拒张鲁时,黄权就苦谏说那是自取祸乱。认为刘备有枭雄之姿,进来后必然请神容易送神难。刘璋不听,把他贬出成都。
事情发展果不出黄权所料,刘备翻脸取四川,联合马超兵围成都,刘璋出降,在刘备攻蜀时,黄权死守城池,待到刘璋投降晓谕蜀川各地放下武器,黄权才投降刘备。(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刘备很看重他,“乃诣降先主,先主假权偏将军”。在新主麾下,黄权忠心依然,与诸葛亮也相知相得,曹操在刘备取成都时,为扼住其发展势头,带大军攻打汉中张鲁,堵住刘备北出之路,张鲁大败逃入深山。黄权劝刘备说,蜀地不可无汉中,不如迎来张鲁以备以后出兵。不久张鲁降曹,计划落空。
曹操虽然取下汉中,但在之前用兵不慎,激反马超韩遂,导致关中兵连祸结,击破西凉军后,又攻破张鲁,手下劝他乘势攻入蜀地,考虑到强弩之末难以穿鲁缟,曹操没有听从,整军回师,留下夏侯渊等大将拒守。(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刘备借此喘息时机,修法律,明赏罚,劝课农桑,保境安民,平定巴郡賨人首领杜濩、巴郡七姓夷王朴胡的叛乱,这些都是出于黄权的谋划,蜀地迅速安定。后来的出兵取汉中,计杀夏侯渊,都有黄权的身影“然卒破杜濩、朴胡,杀夏侯渊,据汉中,皆权本谋也”。
取下汉中大封群臣,刘备封黄权为治中从事,之后发生关羽失荆州,曹操逝世,刘备称帝等大事,登上帝位的刘备第一件事就是东伐孙权,自己率步骑从陆路出兵,而让黄权带领水军在江北出兵。黄权劝刘备说,敌人虚实未知,你不能轻蹈险境,我先带水军攻打,大军在后接应,摸清虚实再说。刘备不听,水陆二路浩浩荡荡攻打荆州,中了陆逊的计策,火烧连营夷陵大败,刘备在陈到特种兵的护送下,狂奔入川歇息在永安。可黄权水路被阻住,欲回川无路。思前想后,打又打不过,跑也跑不了,只得带着水军往北投降曹丕。(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曹丕新登帝位,竟有宿敌大将来降,高兴得无以复加说,卿此来莫非学习陈平韩信弃楚归汉么?黄权不卑不亢的回答,因为回国无路,投降大敌东吴万万不可,只得归顺陛下,败军之将,能苟活就万幸了,我哪敢奢言学习古贤!曹丕一听更是高兴,封他为镇南将军,育阳侯,加侍中,镇南将军是四镇之一,仅次于四征将军,东汉宗室刘表就曾以这一职务讨平乱贼镇守荆州地。黄权为人不苟言笑,做事持重,曹丕和司马懿见他如此严肃,曾派人试他反应,黄权泰山崩于前而神色不变,二人叹服不已。司马懿在给诸葛亮的书信中说,“黄公衡谈到你,总是在座位上站起来赞叹不已”,三国中第一个开府的就是黄权,曹叡继位后,黄权升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三国中的黄权为什么投降魏国后可以身居高位?
一开始侍候刘璋的是他,后来投降刘备的也是他,刘备夷陵之战失败,投降曹丕的还是他。就这样一个人,没有像于禁那样被曹丕羞辱而死,还获得了高官,做了益州刺史和车骑将军;没有像糜芳那样被东吴将领唾弃,还获得了曹魏的君臣尊敬,代表人物是曹丕和司马懿。他是如何办到的呢?
这就要简单的介绍一下黄权了。
(影视剧《三国》中的黄权,也有劝谏刘璋的行为)
黄权是巴西阆中人(也就是刘备平定益州后,张飞为巴西太守,驻扎的那个地方),是个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刘璋征召他做官,应该说他知恩图报,是非常传统的通晓礼仪的官员。其实黄权先“背叛”刘璋投降刘备和后“背叛”刘备投降曹丕是有类似之处的。黄权尽到了作为一位下属应尽的义务,他坚守了作为一个臣的道德底线,也或者是说他始终履行自己的价值观念。这才是人们尊敬他的原因之一。
(《三国》中刘备重用黄权)
刘璋遇到的最大灾难就是张鲁的侵扰,刘璋的确如诸葛亮说的那样比较“暗弱”,不然刘备能做到的不怕张鲁和曹操刘璋岂能做不到?刘备弱小的时候归弱小,但是他始终都在抵抗,而且有一定的策略,刘璋只想保住现有成果,一亩三分地没被夺去怎的都行,将领在他手底下也颇有微词。
西川危机之时,张松建议刘璋让刘备入蜀,黄权此时站了出来,表明如果让刘备来,以刘备部下的态度对待他,显然对方不能接受;要是以宾客来对待,那一山岂能容二虎?听起来非常有道理,但是刘璋偏偏就不接受。之后正如大家知道的,刘备果然来了,“先礼后兵”,各地望风逃窜,黄权坚守不降,等到刘璋投降之后,黄权才去投奔刘备。这样的一位臣下并不想为主殉死,他做的仁至义尽。
刘备重用黄权,黄权果然也不负众望,在对待汉中的态度上,坚决明确,他要求刘备攻取汉中,这是战略要地。拿下汉中后,黄权为治中从事。
黄权的第二个建议是对于刘备伐吴的行动来说的,黄权说,吴国人善战,蜀军沿江顺流而下是进取容易后退难,不如让他黄权探一探虚实,刘备坐镇后方。刘备没同意,安排黄权领一队提防曹魏的军队。等到刘备夷陵大败,黄权的归路被吴人切断,既不能降吴,只能投降曹丕,这实在是件无奈的事情。
(《三国演义》中的黄权)
对于这件事,黄权和曹丕还有一段趣闻。黄权对曹丕说:“我不能投降东吴,也回不了川蜀,败军之将不应该受到您的称赞,保一条命就不错了。”正是这句话让曹丕对他刮目相看。刘备也觉得对不起黄权,并没有难为还在蜀中黄权的家眷。
刘备死后,黄权并没有如其他曹魏将领那样开心,很多人都为黄权捏了一把汗,但是曹丕试探他之后才发现他这样仅仅是君子所为罢了。后来官至益州刺史,当然了,这个刺史有名无实,是个荣誉称号,因为他没办法监察刘禅去。
黄权的巅峰官职是车骑将军,这是他临死前一年获得的。这多少也是荣誉称号的意思,毕竟此时他已经风烛残年,而且该年正是曹叡死的那一年,也就是曹爽和司马懿争权的那一年,黄权的实权可能没有他的名号那样响亮。
不管怎么样曹魏如此做一是对了对黄权表示尊敬(人品的确有目共睹),二也是告诉吴蜀两国,投降一样可以做高官(徐庶也做到御史中丞这样的监察官)。这的确是一石二鸟之举。
三国中的黄权为什么投降魏国后可以身居高位?
口碑差的孟达
都爱的黄权
“三姓家奴”典出罗贯中《三国演义》,张飞大骂吕布为三姓家奴。史实典籍中,并无关于吕布“三项家奴”一说,是杜撰的素材。
三国有两位人物,孟达和黄权。先后跟随刘璋、刘备、曹丕打天下。
看上去人生的轨迹非常相似,内容却大相径庭,史书上赞誉黄权,鞭挞孟达。
一样的人生道路,却被划分到不同的圈子,这个是为什么?
01
刘璋岁月
汉末的天下大乱,袁绍曹操刘备孙权这些雄心勃勃的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都在马不停蹄地抢地盘争人才。益州牧刘璋,是个懦弱的老实人,在乱世中只求自保,不求发展。黄权、孟达都在他手下做事。
树欲静而风不止,益州在野心家的眼里是块大肥肉。
建安十六年(211),曹操拿下汉中,兵锋指向益州。
刘璋害怕了。
大家伙看一看,现在怎么办?
手下的人都开始打自己的小算盘。
孟达和好友张松、法正等本来不满刘璋“暗弱”,早就想攀高枝另谋高就。
一起撺掇刘璋向荆州的刘备求救。
没主见的刘璋答应了,派法正孟达带四千多人去迎接刘备入川。
两人见了刘备,替他出谋规划,怎么搞掉刘璋,成为益州的主人。
孟达的作为,说难听点就是卖主求荣。
黄权得到消息,第一时间赶来见刘璋。
劝阻说:“刘备英名远扬。现在请他来,把他当作部下,他不满;把他当作客人,这就是一座山上住两只老虎。他稳如泰山了,主公您就危如累卵。千万不能答应让他进川!”
刘璋猪油蒙了心,听不进,还把黄权贬到边远的广汉县去当县长。
刘备入川,广树恩德收买人心。
以刘备的英明,益州人物都佩服,远近归心。
没多久刘备动手,进攻刘璋。
几经交手,刘璋大势渐去投降。
孟达在刘备阵营积极努力地打刘璋,相当卖力。
黄权在广汉坚守,不降刘备。直到刘璋下令大家投降,得知刘璋的生命和个人财产得到保障,黄权这才投降。
刘备诸葛亮等人对黄权的节操很欣赏。
这才是个有底线的人嘛!
02
孟达的叛逃
孟达黄权在刘备那儿,得到了重用和提拔。孟达有上佳表现,他攻下房陵。进一步进攻上庸时,刘备空降了干儿子刘封前来任一把手,两人合力打下上庸。
这一年是三国历史重要的节点,建安二十四年。关公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给刘封、孟达去信,要他们出兵向我靠拢,扩大战果。孟达二人以刚打下上庸,人心不稳为由不出兵。料不着没多久,形势急转直下,关公大意失荆州,战败被杀。
关公在蜀汉的重要位置是大家都知道的。刘、孟二人的不配合,对他的失利有一定的责任。刘封是个霸道的人,仗势欺人,把孟达的仪仗队一套行头也霸占了去。这让孟达很不爽也感觉到潜在的危险。
怎么办?深谙谋略的孟达知道疏不间亲的道理。自己去和刘封讲理是没用的,三十六计走为上,他一转身,率领部下四千多人投降曹魏去了。临走时给刘备写了封信,内有“臣诚小人,不能始终”的表白。承认自己是个真小人。
黄初元年,曹丕刚刚代汉,大魏朝初成立。敌对阵营就有一条大鱼叛归,把曹丕高兴坏了。对孟达非常优待,请他和自己坐着“陆军一号”专车出行,拍拍老孟的肩膀:“你不会是刘备派来的刺客吧?”
孟达口才很好,仪表堂堂。和曹魏许多大臣交谈,印象不错。特别是崇尚浮华的贵族们更是看重他,像夏侯尚、桓阶这些人都成为他的好友,极力向曹丕推荐,说老孟有乐毅之才。虽然曹魏的刘晔、司马懿这些智谋之士,并不看好夸夸其谈的孟达。曹丕还是很器重他,派他和大将徐晃、夏侯尚等反攻上庸等地,打败刘封,抢占西南要点。把上庸等三城合为新城,任命孟达为太守。交于方面之重。孟达在曹魏阵营,又是春风得意马蹄轻。
03
黄权的选择
黄权在刘备打汉出了大力。
指出:汉中是益州的门户,丢掉汉中,就是切断了益州的胳膊。
刘备诸葛亮发动了所有力量,甚至女人也上阵搬运物资,终于战胜曹操,抢占汉中。成为刘备集团蓬勃发展的一个标志。
关公之死是刘备集团走下坡路的起点。多米诺骨牌推翻,一张接一张倒下。荆州丢了,上庸又丢了,刘备早年创业的手下关羽张飞庞统法正等先后死去。盛怒之下,刘备发起了对昔日盟友东吴孙权的战争。
蜀汉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黄权对刘备说:“吴国的水军很厉害。这样进军,易进难退。让我当先锋在前面吧,陛下您还是在后军安全点。”刘备没听他的意见,我打仗打了几十年,怕什么?派黄权为镇北将军,率一支部队到长江北岸,防备潜在的敌人曹魏军。
刘备急功近利的打法受到了惩罚。
东吴名将陆逊避开蜀汉军初期的锋芒,待其疲惫倦怠,发起反攻,火烧连营七百里,把刘备打得大败。
刘备羞愧道:“我居然让陆逊给羞辱。真是老天爷不长眼哟!”
黄权没料到蜀军败得这么惨,一下子撤退的后路给吴军切断了。现在面临着一个抉择,打到底,这支蜀军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投降吴军,那是军人的耻辱啊!黄权思来想去,向第三方力量曹魏投降吧!虽然曹魏名义上实际上都是蜀汉的真正敌人——但这一战中他不是。
黄初三年八月,黄权率他的北路军向曹魏荆州刺史投降。消息传到洛阳,曹丕又一次自信心爆棚:大魏国的国运越来越旺喽!敌军又归降一个高级将领!
曹丕亲自在洛阳承光殿接见了黄权等三百一十八名代表。
曹丕笑着问:“黄将军,你是仰慕陈平、韩信,学他们弃暗投明吗?”
黄权回答得不亢不卑:“我是个败军之将,退路没有了。回不到蜀地,所以归降陛下。只是为了保住一条命,谈不上学古人的高风格。”
曹丕呵呵笑,表示赞许。
大国君主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嘛。封侯拜将,统统升官一级,黄权连老婆都再发几个。
也让黄权陪乘皇帝专车,风光风光。但给黄权的官职是镇南将军!正对应刘备封黄权镇北将军。
04
结果
蜀地传来消息,称刘备把黄权留在益州的妻儿老小都杀了。曹丕对黄权说,准备办丧事吧!
黄权回答:“请等几天。我和刘备诸葛亮肝胆相照,还是等消息确定下来再说。”
真实情况是有关部门提请刘备,黄权叛国要把他的家属治罪。
刘备回答:“是我对不起黄权,不是黄权对不起我。”下令:黄权在蜀中的家小,按原来的待遇不变。这才是真相,黄权的自信得到证实。
接着刘备去世,曹魏的大臣都向曹丕祝贺:这个我们的死对对终于死啦!只有黄权没有贺书。——他还是守住自己的底线。曹丕要吓唬一下黄权,试试他的胆色。连续派侍卫骑着快马,一个接一个地飞驰向黄权的官宅,要黄权立即觐见。
马蹄敲击地面的脆响,一次次地传来,黄权的下属们吓得面无人色。
黄权同学依旧从容不迫,按部就班穿戴齐整,去见皇帝。
这种风度,让大家佩服不已。
司马懿这样的大人物对黄权就非常欣赏,有事没事,常和他在一块聊天。
问黄权:“蜀中像你这样的人才多不多啊?”
黄权笑着说:“你太抬举我喽!”
后来司马懿给诸葛亮写信说:“黄公权(黄权字)真是个爽快果断的人物。他每次谈起您来,都是赞不绝口哟!”
黄权活到曹魏曹芳正始元年(240年),在曹魏生活了十八年。
最终担任的是“益州刺史”这个虚职,可益州一直在诸葛亮他们手上。
这曹魏政权从来没给黄权实权,给个荣誉虚职,永远挂在壁上做个象征性标签罢了。
反观孟达,在曹魏是实打实地成为重臣。
在新城太守任上七八年后,曹丕去世,曹睿继位。和孟达相好的夏侯尚等人相继去世,看不起孟达为人的司马懿镇守宛城,任西南总指挥,成为孟达的顶头上司!孟达又坐不住了。
诸葛亮正打算北伐,如果能让孟达反正,呼应于西南,那么整个局面就非常不一样了。
于是诸葛亮经常写信给他,引诱老孟再次回归蜀汉。
没有操守的孟达果然再次转向,打算起事,给曹魏倒打一耙。可他正撞在司马懿的枪口上。
老司马得到消息,一面派人安抚稳住孟达,一面不请示皇帝,立即率军从宛城杀向新城。
八天急行军杀到新城,打了孟达一个措手不及。
按照孟达的计划,司马要向洛阳的皇帝申请,得到答复再出兵,时间绰绰有余。
他料不着的是司马是不按常理出牌的高手,一下子就把他逼到绝境。
三下五除二,拿下新城,把孟达斩首。这个骑墙的高手,终于玩完。
《晋书》上还说,孟达起事的消息是诸葛亮故意透露给司马懿的。虽然不是很可信,但也看出孟达的作为终归是让人厌恶的。
千古之后,黄权还是体面在保持着历史的好评,孟达刚成为反复无常的小人之代表。
公道自在人心。
三国中的黄权为什么投降魏国后可以身居高位?
黄权此人文武双全,是蜀汉一流的人才。无论对旧主刘璋、刘备,还是新主曹丕都忠心不二。
黄权因退路被阻,不得已降魏。他跟旧主刘备推心置腹,从不说刘备、诸葛亮的坏话,而刘备也不追究他家人的责任。可谓千古君臣的楷模。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领导都欣赏和重用既忠诚可靠、又有能力的下属。因此,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廖化千里走单骑都被赞誉有加,而背主的许攸、张松、孟达、于禁,即使功绩再显著,在历史上的评价都不会很高。
三国中的黄权为什么投降魏国后可以身居高位?
可能大家不知道,在三国演义里被罗贯中贬低的黄权,不仅在正史中是个能臣,还上演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终身不为曹魏设一谋”的故事。
作为出身大郡巴西(今四川阆中)的士族子弟,黄权一出道就当了巴西郡吏(相当于今市直属机关干部),很快就被刘璋召为益州主簿(相当于今省委书记第一秘书)。这个职位表面看没有实权,实际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非领导的“体己人”不能担当,可见刘璋是把黄权当作心腹来培养的。在益州面临曹操、张鲁窥视侵犯的巨大威胁时,以张松、法正为首的一派势力积极酝酿迎接刘备入蜀,借此推翻刘璋的统治。作为刘璋姻亲的吴壹、费观等人明知张松、法正别有用心,却谁也不挑头劝谏,黄权倒是迎面泼了刘璋一盆冷水:“刘备以骁勇闻名于世,现在您却把他请到益州。如果把他当作下属来对待,他肯定不满;如果把他当成贵宾来接待,那么一国不容二主。如果客人安如泰山,主人就会危如累卵。不如关闭边界谢绝他,等待时局安定再作打算。” 此番直言足见黄权的先见之明,可惜刘璋无法理解这种深谋远虑。他大为光火,认为被自己视为心腹的黄权在大庭广众下削领导面子,立马把黄权打发到广汉县当县长去了。
说老实话,进忠言反而被连降数级,换了别人心里大概就有想法了,但黄权就没有二心,依然兢兢业业地为刘璋打工。 形势发展不出黄权所料:刘备入蜀后很快反戈一击,同刘璋展开了益州争夺战,刘璋连战连败,刘备兵锋直指成都。即便是这样的危难时期,刘璋也没有想起黄权这位忠心的臣子,更谈不上召回黄权为自己出谋划策。而面对刘备大军压境,连吴壹、费观都率军倒戈、各处郡县望风归附之际,黄权仍然坚守广汉不降,直到刘璋开成都投降,刘备保全了刘璋一家后,他才撤除守备前去拜见刘备。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对此称赞说:“权既忠谏于主,又闭城拒守,得事君之礼。”可谓十分恰当。
在交谈之后,刘备发现黄权还具有相当高的军事才能,大喜之下直接把这位黄县长提拔为偏将军(五品常设将军)。刘备自己是左将军(三品常设将军),他起家时的老班底关羽此刻也不过是荡寇将军(五品杂号将军)。何况刘备入蜀掌权后,刻意对益州本土势力进行压制,与黄权同受重用的益州本地官员只有另一出身建宁土豪的李恢而已,可见刘备对黄权的信任。对于刘璋这个前主公,黄权绝对是尽到了做臣子的职责。眼见刘备如此赏识自己,黄权自然是感激涕零,把对刘璋的一腔忠心全部转移到了刘备身上。刘备确实有知人之明,他对黄权的重用很快将得到回报。
建安二十年(215年)春,曹操发动了汉中战役,盘踞汉中的小军阀张鲁大败,弃城逃入巴中山区一带,曹操的强大压力扑面而来,汉中下辖三巴地区(巴西、巴东、巴郡)纷纷遣使投降。作为三巴土著出身的黄权,清楚地意识到汉中对三巴乃至蜀中的战略重要性,他马上向刘备上书建议:“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言下之意就是唇亡齿寒,我们不能袖手旁观。刘备也了解了救援张鲁的重要性,封黄权为护军(相当于前敌总指挥),带着一支军队去接应张鲁。
然而张鲁在逃离汉中时就已经存了投降的心思,曹操刚派人招安,他就高高兴兴地跑回南郑向魏军报到去了。 事情演变成这样,本来已经没黄权什么事儿了,他的任务只是迎接张鲁,如今张鲁降魏,他大可以不过不失,带领全军安然返回蜀中。但黄权不甘心就这么算了,他当机立断,自行出击将曹操所任命的巴东太守朴胡、巴西太守杜濩、巴郡太守任约全部赶走,夺取了对嘉陵江、渠江上游地区的控制权,为蜀汉夺得进取汉中的桥头堡。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三国时代著名的汉中争夺战爆发,并最终以蜀军斩杀夏侯渊,曹操放弃汉中退走,刘备大获全胜告终。当事人都认为这是法正、黄忠的功劳,然而此战的胜利基础,却是由黄权亲手奠定的。在四年前他违抗君令收复三巴地区后,其汉中攻略计划就在刘备心中扎下了根,四年来蜀汉不断对汉中用兵,如今终于开花结果。在丢失荆州后,汉中更是成为蜀汉北伐中原乃至抗拒曹魏入侵的重要基地,黄权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所发挥的作用可见一斑。
不久,刘备自立为汉中王,黄权被提升为益州治中从事(相当于今省办公厅主任),这当然是刘备对黄权在汉中之战中优秀表现的认可。黄初二年(221年)刘备称帝,下诏倾举国之兵讨伐东吴。虽然这个决定已经被后世一致判定为大错特错,但在当时,就连诸葛亮也三缄其口,偌大的蜀汉政权,一众文武百官都对这个刘备盛怒下做出的错误决定噤若寒蝉。又是黄权,和以前劝谏刘璋时如出一辙,第一个跳出来唱反调:“吴军勇猛善战,加上我们水军顺长江东下,前进时容易,后退可就难了。您的身份太重要了,不要老是亲自担任大军的前锋,万一受挫,对士气影响太大。要不干脆让我当前锋,您坐镇后方,如果遇到挫折还不至于坏了全局。”
黄权不仅对刘备的东征决定进行了含蓄的反对,还在后续战术上提出了正确的意见。可惜刘备此时已经是铁了心要进攻东吴报仇,对黄权的意见充耳不闻。然而刘备不像刘璋,虽然心里不痛快,但并不处罚扫自己兴的黄权,还拉着他同行,任命黄权为镇北将军,都督江北军队防备曹丕从宛城偷袭。这说明刘备对黄权的将才还是非常放心的,所以委以保护蜀军侧翼的重任,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黄权在刘备心中的分量。
爆发于黄初三年(222年)的夷陵之战以蜀军惨败,刘备仓皇逃回白帝城告终。从荆州回益州的路全让吴人给截断了,黄权及其所部被隔绝在江北。于是黄权举军投降曹魏。消息传到蜀汉,有司官员就向刘备报告:“按照法律,应该把黄权的妻子、儿女都给抓起来。”刘备却比这些人更理解黄权,他长叹道:“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当初要是听黄权的话绝对不会败得那么惨,他降魏也是没法子啊。刘备对此网开一面,不予追究,还是继续照顾黄权一家。
至于曹魏这边,对于黄权的投降,曹丕是高兴得不得了。这位魏文帝亲自在承光殿设宴款待归降蜀将,初见黄权时劈头就问:“你舍弃叛逆,归附我国,是想仿效当年陈平、韩信舍弃暴虐的项羽,投奔汉高祖那样的义举吧?”这话明显是给对方一个台阶下,黄权本可以借坡下驴,顺着曹丕的心思说上一段慷慨激昂的话来表忠心,不但能博得曹丕的欢心,更能凭此换取高官厚禄。不料黄权内心沉痛,硬邦邦地答道:“我以前受到刘主的厚待和信任,现在兵败,既不能降吴,又因道路不通而无法回蜀,只能归顺陛下。何况败军之将,能保住一条性命已是万幸,哪里还敢奢谈效法古人呢?”潜台词就是:我投降完全是被迫的;细细思量,还有些暗示曹丕不如刘备的意思。虽然是由衷之言,但实在是不合时宜,当场搞得曹丕下不来台。好在曹丕虽对待家人兄弟十分刻薄,却也是个爱才之人,加上此刻正是曹魏对兵败后人心惶惶的蜀国官员进行统战之际,非但没有怪罪黄权,还马上拜其为侍中,镇南将军(二品),封育阳侯,另赏了一大堆金银绸缎和房屋,其余蜀将“四十二人皆为列侯,为将军郎将百余人”。
在归顺曹魏后,黄权并没有急于为曹魏立功,对付旧主。正好有几个投降的蜀人胡扯,说黄权一家都让刘备给杀了,曹丕马上派人通知黄权,试图激发黄权为自己立功,报家人之仇的志向。黄权公然上书道:“我和刘备、诸葛亮推诚相待,他们知道我有不得已之处,是不会杀我家人的,请陛下再详细审问一下。”曹丕没辙了,下令对那几个降人严刑拷打,结果对方就把实话给招出来了,黄权果然没有说错,弄得曹丕尴尬不已。
黄初四年(223年)刘备去世,消息传到曹魏,满朝文武都向曹丕道贺,庆祝去一大患,唯独黄权一言不发。他平时就喜怒不形于色,如今板着个脸竖在一群兴高采烈的魏臣中间,异常扎眼。曹丕是个喜欢开玩笑的人,想就此测测黄权的器量,看看这人失态后是什么样子。于是在下朝后派人叫黄权入宫觐见。黄权还在路上呢,来催他进宫的使者就一个接着一个,快马加鞭而来,大有杀头问罪之势,黄权的下属侍者都吓得肝胆欲裂,以为大难临头了,事主黄权本人却依旧“颜色自若”。
之后曹丕试探性地任黄权为领益州刺史,黄权仍然一点表示没有,根本不为曹魏攻打蜀地出谋划策,真真正正一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架势。曹丕自讨没趣,对黄权也不再强求,为了对蜀国官员进行统战,在面子上一直很尊崇黄权。魏明帝曹睿即位后,在曹营一言不发的黄权居然坐上了车骑将军(一品,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仪同三司(相当于今副总理级待遇)的高位。司马懿曾私下问道:“蜀中像您这样的人才有几人?”言下就存着拉拢之意,黄权却笑着打太极道:“呵呵,明公你也太看得起在下了。”纵使司马懿绝代奸雄,对黄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心为公的人格也是非常佩服的,在给死敌诸葛亮写信时还不忘称赞道:“黄公衡,快士也,每坐起叹述足下,不去口实。”意即黄权真是个豪快之士,每每在我司马懿面前称赞你诸葛亮的好处,从来不担心落下话柄。 景初四年(240年),黄权在魏国去世,魏明帝赐谥号为“景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