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秦国也是大国,为何孔子没有去秦国周游?

孔子周游了列国,为何漏了秦国?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传说弟子三千,在当时名气很大。他曾多次周游列国,到各个国家讲学游说,宣传自己思想。而当时孔子周游列国那么多年,几乎所有国家都去了,那为何唯独忘了大国秦国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距离相差太远

孔子是齐国人,远在东方,而当时秦国在西边。当时的齐国和秦国,地理位置一个是最东端,一个最西端,这个距离在当时来真的太远了。在当时又只能马车和走路,那就有点西天取经的味道了!所以去秦国,在孔子来看太不现实了!

二、孔子看不起秦国

秦国在当时虽是强国,但在当时中原国家的人看来还是蛮人、西戎。孔子是重视礼仪、教化的,秦国民风剽悍,在他看来是不服教化的野人、夷狄,他当然不会去咯!

三、秦国不符合他的治国理念

孔子宣传的治国理念是德治,而秦国只讲究用暴力解决问题,他们只对符合国情的法家感兴趣,哪有心思听孔子扯大道理,孔子的德治等儒家思想一说出来,估计都要被秦王撵走。所以孔子去秦国根本没有什么意义,还不如不去。

因此,孔子当时是不会选择去秦国。当然可能孔子也有想过去秦国,只是一直没有机会,这也是有概率的!

春秋时期的秦国也是大国,为何孔子没有去秦国周游?

孔子周游列国其实是个找工作的过程,那时候秦国地处边荒比较落后,所以就被pass了。

春秋时期的秦国也是大国,为何孔子没有去秦国周游?

孔子周游列国,除过出来、回去经过山东与河南交界地外,正式讲学全在今河南中东部,即当时之卫、魏、蔡、楚、叶、杞、赵(邯郸、豫北一带。但孔-子仅在豫此活动)等国。其中,以卫国、魏国时间最长,还两次到卫国。上述各国,全在今河南境内。须知,支撑其活动的费用,都是其弟子、儒商第一的河南濮阳人子夏所提供。

春秋时期的秦国也是大国,为何孔子没有去秦国周游?

本人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回答:一,孔子周游列国到过哪些国家,这些国家都给予他礼遇了吗?二,当时天下共有多少国家,孔子“唯独”没去秦国吗?三,是因为秦国“野蛮不懂礼”孔子才不去的吗?如果不是是什么其他原因呢?

先说一。据《史记》等书记载,孔子年轻时去过齐国、东周王畿,“堕三都”失败后周游列国,先后到过卫国、陈国、曹国、宋国、郑国、蔡国、楚国等国。在这些国家中,齐国齐景公对孔子还算礼遇,但齐国大夫想害孔子;东周王朝因为孔子是鲁国“官派”来学礼的,对他也给予一定礼遇;孔子到卫国好几次,卫国对孔子基本还算礼遇;孔子到曹国只是路过;宋国司马桓魋对孔子不但不礼遇,还伐孔子乘凉的大树以示威胁;郑国对孔子怎么样不知道;孔子在陈、蔡居住多年,总体算受礼遇,但也被陈蔡大夫害过,断粮多日;楚国楚昭王对孔子比较礼遇,但令尹子西对孔子不友好。一句话,孔子周游列国,有时受礼遇有时不受礼遇。说孔子迂腐,其实不然,孔子在鲁国当大司寇几年,鲁国大治,说明孔子是有实际治国能力的。孔子到楚国,楚昭王之所以邀请他又没用他,也是听了令尹子西的话,认为孔子师徒太有本事了,怕孔子师徒“反客为主”取代楚王室成为楚国主人。孔子周游列国,基本都是国君比较欢迎、大夫不欢迎,因为孔子主张“君君臣臣”,春秋末年,各诸侯国多被大夫擅权,大夫们自然不喜欢孔子。

再说二。据统计春秋初年有记载的国家有140多个,孔子是春秋末年人,经过300年兼并战争,这时具体剩多少国家不详,但至少还有几十个。所以孔子并不是“唯独”没去秦国,反而可以说,孔子去过的国家只占当时国家总数的少数,那时大多数国家孔子都没去过,比如晋国、燕国、随国、吴国、越国、鲜虞国、鼓国、巴国、蜀国等国。

最后说三。春秋末年秦国的整体文化确实比中原诸国落后一些,但要说秦国不懂礼,不读诗书,绝对是想当然。据《国语•晋语四•秦伯享重耳以国君之礼》记载,重耳到秦国,秦穆公君臣宴请他,席间秦人演奏《诗经》中各篇章来表达各种意思,毫无差池,可见秦人君臣对中原诗歌和礼乐十分娴熟。《史记•秦本纪》记载,西戎使者由余使秦,秦穆公自称以诗书礼乐治国。可见秦国绝非“文化沙漠”,其文化水平并不低。而且即便秦国的文化比中原落后一些,孔子为人非常自信,自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怎么会嫌一个地方基础差就不去呢?所以,说秦国野蛮、没礼乐基础因此孔子嫌弃不愿去,是说不通的,一张白纸不是更好作画吗?其实孔子对秦国的评价也不算差,齐景公问孔子为什么秦国偏僻却能称霸,孔子就把秦国夸一番,说“其国虽小其志大,处虽僻而政其中,其举也果,其谋也和,法无私而令不愉。首拔五羖,爵之大夫,与语三日而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其霸少矣。”那孔子为什么没去秦国呢?其实我认为答案非常简单,就是秦国太远了,秦国在晋国西边,孔子连晋国都没到,怎么到秦?孔子到楚国,也只是到城父也即今天河南平顶山一带,要入秦还得下南阳走难走的商於古道。何况孔子最初都没打算去楚国,是楚昭王邀请孔子他才去的。秦国对孔子来说那么远,秦君(当时是秦惠公、秦悼公)又没有邀请孔子,孔子在秦国也没有能在秦君面前说得上话的熟人,孔子为什么去?就是现在找工作,在没有什么头绪的情况下,一般都不会贸然到遥远的地方找,何况当时交通那么不便?

春秋时期的秦国也是大国,为何孔子没有去秦国周游?

真的不知道啥时候受欢迎了?如果孔子受到欢迎,何来周游列国?早就在一个国家高官厚禄指点江山了。之所以周游是因为谁也不用他,所以自嘲如惶惶如丧家之犬。

不但孔子没有受欢迎,就连儒术直至宋代以前,都没有被统治阶级实质性重用。所谓的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不过借用儒术做了招牌,统治集团内部依靠的是法家治国,行的是外儒内法,皇帝用霸道杂家。

汉武帝之后的统治集团基本都沿用了外儒内法,所谓外儒是借用儒术提倡的君君臣臣,给等级社会制度做理论依据。儒生多担任博士等虚衔,很少让儒生染指行政权利,更谈不上介入军事了。

汉代直至唐朝的贵族门阀,对子弟的培养是全方位的,这个时期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文武双全,能够出将入相的。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在祀就是文治,在戎就是武功,即便到了今天高度文明的国际社会,文治与武功兼备依然适用。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国之间已经开始互相兼并,灭国战已经开始了,不但各国都需要文武兼备,而且军事处于优先位置。

可孔子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不但没有提倡文武兼修,反而把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军事,把兵家斥之为末学,给人瞠目结舌的感觉。但是看了儒术的核心内容就发现,儒术就是严重的偏科,孔子就是一个偏科生。儒者作为祭祀活动的司仪,有文的一面却缺乏武的一面。

不论作为个人与国家,文武本不应该分家,手中的笔与腰间的剑并不矛盾,更不该有文武之争。各国最需要文武兼备,能够出将入相的人才时,孔子这个偏科生怎么可能被录取?所以孔子是先吃了各国的闭门羹,才有了后来被迫的周游列国。

各国拒绝孔子迂腐的治国思想在前,孔子被迫周游列国在后,被拒绝是因,到处跑着求职是果。因果关系理顺了,就明白孔子周游列国,根本就没有受到欢迎。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各国的生存都岌岌可危,各国只会把生存放在第一位。

春秋时期的秦国也是大国,为何孔子没有去秦国周游?

那时的秦国被认为是蛮夷之地,儒家文化看不上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