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吴佩孚晚年是靠什么维持生计?

在民国时期,吴佩孚一生清廉,被革命军打败后,他是靠什么维持开销的呢?

吴佩孚是北洋军阀大佬级别的人物,是直系军阀掌舵人。虽为一方霸主,但为官清廉,不蓄私财。但在被革命军打败后,自此不再生活无忧,摆在他面前最重要的是如何维持生活开销,那他到底是靠什么维持生计的呢?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依靠自己的名气吧,毕竟曾是大佬,有声望。据记载,吴佩孚在下野后,前往四川,几乎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都来欢迎并热情款待。吴大帅,一个差点统一全国的男人,也是中国第一个登上时代周刊的男人,面子还是很大的,这么大的面子折成现还是不难的。

其次就是靠朋友接济帮助了,比如他的晚辈张学良。虽然当时吴佩孚很看不起张学良,经常把张学良骂的很惨,但张学良还是对这位大爷恭敬有加,每月送去米面和银元,让其不用为钱财发愁。

最后就是自己比较省吃俭用了,吴佩孚在没下野前就是很节俭的,所以经济压力不像其他下野军阀那么大,毕竟从来没大手大脚用惯钱!

在历史上,吴佩孚晚年是靠什么维持生计?

吴大帅1929年到我们四川达县,当时军阀刘存厚招待一年,帮助扩军,本地还有很多人都给捐款。后来办生日,全国各方都派人送礼,这笔钱足够后面过日子了。

落魄的吴佩孚:

割据达州、宣汉、城口、万源的四县上将刘存厚以前也牛过,是蔡锷将军的同事,曾被北洋承认控制四川军政,甚至1917年张勋复辟还任命刘存厚为四川巡抚。后面很多军阀,比如田颂尧邓锡侯都是刘存厚提拔的。

刘存厚失败后蜗居于达县,被蒋任命为15师师长,1933年5月晋升23军军长。但实力非常差,3个师一路军队才2.3万。基本属于四川军阀中的看客,也最早被红四方面军收拾,1933年10月就被逐出达县,军队只能交给弟弟刘邦骏,然后23军的番号给了刘湘,所部缩编146师,又被刘湘彻底吞并。刘存厚因此到成都当寓公,1949年被同学阎锡山接到台湾,好歹混个总统府国策顾问,有领薪水的地方。

刘存厚为何接待吴佩孚?

1921年初,刘存厚被四川诸侯讨伐,失败后避在陕西宁强县割据。1924年,北京政府任命刘存厚为川陕边防督办,辖区就是这四县。当时的刘存厚非常困难,兵力5000人,人少无钱无枪,吴佩孚赠送3000支新进口的意大利步枪和一部分军火,刘存厚才勉强站稳脚跟,疯狂扩军到2.3万。而且,虽刘存厚挂的是国民政府招牌,实际还挂的五色国旗。

欧洲三八式的意大利M1891步枪:

在历史上,吴佩孚晚年是靠什么维持生计?

吴佩孚在位时没有捞什么钱,所以晚年大多是靠他人接济。也因此吴佩孚多次收了汉奸的钱,闹得很是难堪。

在军阀混战时期,因为战败而下野的军阀不在少数。这些军阀有些在任上早就敛财无数,比如说张勋、曹锟等人家产过千万。按照惯例,军阀下野以后一般都不再予以追究,私人财产全部保留。所以他们直接去租界当寓公,家里仆人都上百,即使下野以后日子也过得很滋润。

下野的张勋还是一个富翁

而有些军阀相对比较清廉,或者说也没想过自己会倒台,没考虑积攒私财,下野以后就只能靠别人接济。

像冯玉祥下野以后,他的旧部就大家一起商定出钱供养。韩复渠、宋哲元这种有自己地盘、钱比较多的,每月每人送5000元给他零用。孙连仲这种还带兵、手里也有点钱的,隔三差五也送个千八百的过来。其他鹿钟麟、孙良诚等人也逢年过节送个几百块。所以冯玉祥下野以后日子也过得挺滋润,手下还能养幕僚随员和一个警备团。

后来冯玉祥还在国民政府担任了职务。尽管只是一个虚名,不过收入也不错。

冯玉祥靠着旧部的接济和自己的工资,日子也过得不错

还有段祺瑞也没什么钱,开始日子就过得比较紧。后来还是老蒋担心段祺瑞留在华北会被日本人利用,加上为了利用他的政治声望,有意拉拢,于是请他南下到上海居住,每月给2万元的特别补助,段祺瑞的日子才过得好起来。

吴佩孚也是如此,他当权时没有攒下多少私人财产,下野以后初期只能靠旧部接济一二,日子也过得紧巴巴。后来还是张学良出面,每月给他4000元的补助,吴佩孚才算手头宽裕一些。

东北军在日本的压力下撤出河北以后,何应钦接替张学良坐镇北平。老蒋同样担心吴佩孚会被日本人利用,于是命何应钦继续接济吴佩孚,保证他的日常生活。

何应钦也被日本人挤走以后,吴佩孚虽然没有像段祺瑞那样南下,彻底切断和日本人的联系,但是也一直不肯和日本人合作,在公开场合也坚持国家主权,拒绝拿日本人的钱,因此日常用度一度又有些困难。

然而吴佩孚没有离开华北最后还是出了事。华北汉奸头子王克敏后来聘用吴佩孚为高级顾问,吴佩孚虽然没有公开接受这个聘请,但是王克敏给他每个月4000块的车马费,吴佩孚的老婆却偷偷收下了。据说吴佩孚后来直到此事以后,夫妻俩还吵了一架。

另外大汉奸殷汝耕聘用了吴佩孚身边不少人,在每年的三节和吴佩孚生日时还会送5000元礼金上门,吴佩孚也会收下。这笔钱到底算旧识之间的人情往来,还是算收受汉奸好处,大家见仁见智吧。

总之吴佩孚晚年虽然总体上保持住了气节,但是没有像段祺瑞那样果断南下,和汉奸们之间有些暧昧,可以说这点不如段祺瑞了。

大汉奸王克敏,吴佩孚和他在金钱上产生往来,这让他后来颇受批评。

在历史上,吴佩孚晚年是靠什么维持生计?

吴佩孚军阀中另类,他作为一个大军阀,却没有积蓄、没有田产,晚年的吴佩孚生活清贫,更是靠着别人的接济,甚至戏耍小日本而维持生计,最后他不愿意卖国求荣而被日本人谋杀。

吴佩孚另类军阀,是亮相《时代》杂志封面的首位中国人,被《时代》杂志称为“Biggest man in China ”。吴佩孚为官几十年,有过几个省的地盘,佣兵几十万,但他一生坚持“不纳妾、不积金钱、不留洋、不走租界”的四不原则。别的军阀都是腰缠万贯,而他却是没有积蓄、没有田产,他晚年下野后,生活更是清贫,是靠着别人的接济,甚至戏耍小日本而维持生计,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吴佩孚作为直系军阀的首领,在与北伐军的作战中,战败下野,逃亡四川,考四川军阀杨森接济度日。1927年,吴佩孚与北伐军作战,战败后,他带着妻儿老小远遁四川避难,因为他一生没有积蓄,现在有下野了,没有政府的俸禄,他一家老小只能靠四川军阀杨森以及当地的地主商人接济度日。

1931年,吴佩孚结束了逃亡生活,回到北京,靠着张学良的接济度日。1931年秋,国内大局已定,吴佩孚成为昨日黄花,蒋介石允许吴佩孚离开四川。1931年秋,应张学良的邀请,吴佩孚回到北京,住在张学良赠送的东四什锦花园胡同的大宅院,但是他手上没有积蓄,张学良看不下去了,每月接馈赠他4000元维持生活,从此吴佩孚不问世事,过期了寓公的生活。

日本人来了,吴佩孚戏耍日本,拒做傀儡被日本人谋杀。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不抵抗,白白丢了东三省,老将吴佩孚质问张学良为何不抵抗,张学良哑口无言,同时他还通电全国揭露伪满洲国的本质。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军占领北平,吴佩孚并将没有离开北平。日本人为了建立华北自治,他们将目光盯上了吴佩孚,希望他能够出山做日本人的傀儡。

吴佩孚拒做傀儡,巨星陨落。日本人为了让拉拢吴佩孚,不仅让他之前的部下轮番做他的工作,而且日本大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亲自做工作,吴佩孚都不为所动,并且日本人为了拉拢吴佩孚,仍然在经济上大做文章,聘吴为“特高顾问”,每月送车马费4000元,吴佩孚的夫人张佩兰对这笔钱按月收下,以备家庭开支。吴佩孚拒做傀儡,戏耍小日本,令日本人的记者招待会,成了吴佩孚的反日宣言。吴佩孚的这样一闹,惹恼了日本人,他们见威逼利诱不成,决定以为吴佩孚治病为由头,杀害了吴佩孚,一代巨星陨落。

吴佩孚的死讯顷刻传遍北京城,“大帅没有屈服于日本人”,这一刻感动了整个北平,人们纷纷为他送行。吴佩孚一生清贫,死后更没有余财,令世人动容。他前半生虽然有污点,但晚年拒不做汉奸的民族气节,令人敬佩。一个清贫的,不一样的军阀,他就是吴佩孚。各位,他与你印象中的军阀一样吗?

在历史上,吴佩孚晚年是靠什么维持生计?

民国时期是一个极度混乱的年代,在那个年代里只有手里有人有枪那就是一方军阀,因此在民国时期全国涌现出了七十多个大大小小的军阀,这些军阀大多数都是贪财之人,然而却也有少部分军阀还算清廉。

就比如题目中所说的吴佩孚。

吴佩孚早年任职于北洋,后来袁世凯死后,北洋系分裂成了直系,皖系和奉系等几派,而吴佩孚则成为了直系曹锟手下的大将。

在1920年的时候直皖大战,吴佩孚在这场战争中大放异彩得到了重任,1922年因为反对将国家利益出卖给日本人,于是在这一年爆发了直奉战争,再一次直系再次战胜,而吴佩孚的声望再次大涨,成为了直系中领头人物之一。

但是在吴佩孚兵强马壮的时候,吴佩孚并没有向其他军阀一样处处取财,而是保持了一个还算清廉军阀,因此在后来吴佩孚兵败的时候,尽管吴佩孚家中没有多少余财,但是凭借着早年的积累,他的麾下以及过去的一些老朋友定期都会给他送钱来的。就连张学良都会定期给予吴佩孚5000大洋用以日常开销。

即便是在抗战时期,吴佩孚也仍然保持了一个中国人的气节,并没有帮日本人做事,即便是生活上比较拮据,也一定都坚定的拒绝日本人给与的高官厚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