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技术远不如当代,为何建筑可屹立千年?
纵观历史,我们确实能够发现古代有很多建筑屹立千年不倒,甚至保存到现在,像都江堰距现在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赵州桥有1000多岁了,应县木塔也是近百年寿命了等等……
古代的材料和技术不如现在,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为何能将建筑物造得如此牢固,这么实用,甚至千年不倒呢?
一、刑法严苛,做不好就小命难保
在古代的刑罚都是很严酷的,对于建筑不能出一丝纰漏,要不就得掉脑袋,这就充分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了,毕竟得活命嘛!即使想破头,也得想出好办法,做的最好。
二、国家对建筑高度重视,强推国家标准
对于一个大的建筑,国家基本是把能动用的力量全部利用起来打造。众多人一起努力,什么东西会做不好呢。古代朝廷对建筑重视到什么程度呢?还设立专门的生产和管理监督机制,既提高效率又防止其偷懒。
比如秦代律法将产品生产管理分为四级,中央政府的“大工尹”为最高监管者,“工师”(相当于厂长)为监制者,“丞”(相当于车间主任)主抓质量检验,工匠负责具体制造。除此之外,还有严格执行的“物勒工名”制度,就是对产品进行常规检验和日后追查。
明代的物勒工名就更加严格了,就拿明长城来说,为了追究没做好的罪责,墙体的每一块城砖,内外都铭刻着产地所属府/州/县从总甲、甲首、小甲、制砖人夫到窑匠等五级责任人的姓名,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纰漏都将受到重罚。
正是由于古代建筑都是这样打造的,当时的很多建筑才能保留下来,都是当时用生命危险换来的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