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芳是刘备小舅子,一向对刘备忠义耿耿,为何在关键时刻降吴?

糜芳在三国中是刘备的小舅子,糜芳很早就投靠了刘备,算是刘备共患难过的兄弟,又是兄弟又是小舅子,那为啥他要降吴呢?一、关羽对其轻视无礼

我觉得最重要原因是糜芳主要害怕关羽归来后的责难,在关羽进攻襄樊之前,糜芳没能很好的完成运送军粮的任务,关羽曾威胁他,说回来再收拾他,导致糜芳终日提心吊胆,关羽打了胜仗还好说,若是兵败而归,难保自己就是出气筒,以其在这里提心吊胆不如投诚了东吴。二、东吴说客太厉害

东吴派去的劝降的大演说家虞翻这个人太能说了,很有煽动性,加上傅士仁投降了也来劝降糜芳,一时糊涂上了贼船,被忽悠了。三、荆州大势已去,而吕蒙对俘虏很好

那个时候吕蒙白衣渡江,败亡在所难免,而东吴特别优待俘虏,对投降的荆州兵都很好,在糜芳看来先保住命才是最重要的,荆州已经失守,如果见到关羽自己命肯定没了。

四、糜芳并非将才

糜芳不是将才更不是帅才,吕蒙白衣渡江来是突袭的,来的太突然了,糜芳一个人顿时间没了主意,你要他杀敌还行,要让他出很重要的主意他是肯定拿不准的,因为从来没主持过大局面,遇到紧急情况可能有人说什么他就会去做,这也让东吴有了可乘之机。总结来说就是,糜芳由于得罪了关羽怕关羽怪罪,这时候又已经大势已去,顿时间没了主意,在人生没有方面的时候,东吴的说客来了,一顿操作,把糜芳忽悠的不轻,糜芳也一时上头,就稀里糊涂的投降了。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一起交流讨论!

糜芳是刘备小舅子,一向对刘备忠义耿耿,为何在关键时刻降吴?

糜芳投降是因为大势已去不得不降。

《吴书》记载中说:将军傅士仁在公安拒守,蒙令虞翻说之。翻至城门,谓守者曰:“吾欲与汝将军语。”仁不肯相见。乃为书曰:“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於将来,知得知失,可与为人,知存知亡,足别吉凶。大军之行,斥候不及施,烽火不及举,此非天命,必有内应。将军不先见时,时至又不应之,独守萦带之城而不降,死战则毁宗灭祀,为天下讥笑。吕虎威欲径到南郡,断绝陆道,生路一塞,案其地形,将军为在箕舌上耳,奔走不得免,降则失义,窃为将军不安,幸熟思焉。”仁得书,流涕而降。翻谓蒙曰:“此谲兵也,当将仁行,留兵备城。”遂将仁至南郡。南郡太守麋芳城守,蒙以仁示之,遂降。

从史料中可以看出糜芳投降是因为傅士仁被骗使得糜芳的江陵城成了孤城,造成了大势已去的现实所以糜芳才选择了投降。至于为何不死战到底恐怕是因为仁义之心,不愿用一城百姓的性命为一个必输的结局做毫无意义的战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