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诸葛亮是否真的借来了东风?
不能说借吧,只能说诸葛亮懂得一些气象原理,早在之前就知道会有东南风会来。然后和他们信誓旦旦保证能借来东南风而已。但是也不能说是假,因为赤壁之战也确实是因为有东风取胜的。
历史上诸葛亮是否真的借来了东风?
诸葛亮借东风,肯定的说是不可能的,《三国演义》小说中这样写只是为了衬托诸葛亮鬼神莫测的神机妙算而已。
我们知道,《三国演义》中有几个作者重点描写的主角,关羽、诸葛亮、周瑜、赵云等人都有夸张的描写,包括曹操,这其实是作者罗贯中根据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重新编绘再创作的一部小说,既然是文学创作,就可以适当的进行文学加工。如:历史上的曹操雄才大略,是一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但《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就被描写成为了一位奸雄。再比如,周瑜是一位儒将,《三国志》记载:,
瑜长壮有姿貌。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就是说周瑜非常大度,还精于音乐,有时候即便是喝了酒,厅上演奏的音乐错了,周瑜都能听出来,不断的回头去看演奏音乐的人,说明周瑜非常有才华,可《三国演义》就把周瑜描写成为了心胸狭隘之人,还被诸葛亮活活给气死了,其实,历史上的周瑜是病死的。
不得不佩服《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把这些历史碎片巧妙的糅合在历史小说中,不仅丰富了小说内容,还增添了小说的可读性,《三国演义》小说的影响之大,让人们都忘记了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赤壁大战”中,刘备和孙权联军为了能火烧曹操的战船,演绎了诸葛亮借东风的传奇故事,但这个故事显然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也是不可能的。诸葛亮是作者重点描写的人,肯定得有主角的光环,于是,作者演绎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借东风”。如果诸葛亮能借来“东风”,那诸葛亮一念咒语肯定能扫平天下,刘备也不需要哭哭啼啼辛辛苦苦的来打江山了。
无论作者如何妙笔生花,历史就是历史,小说毕竟是小说。
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时就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意思是《三国演义》写人的时候,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以至于想要表现刘备忠厚仁慈却让人感觉到一种虚伪,想要描写诸葛亮足智多谋却让人感觉就如妖怪一样。而关羽特别爱多说些好听的话,义勇的话,经常可以看见。
历史上诸葛亮是否真的借来了东风?
赤壁之战的真假我还没有办法回答你。
但是诸葛亮之才确实真实的,但是有一点,他不是神,而是和善于观察思考的人。在草船借箭的时候,他在船中放半碗水,当船受箭倾斜后,水快要溢出时,他下令调转船头。在别人眼里,他是个坐在船内便知船外受箭情况的神,而他确实一个在船内思考的人。
对于孔明借到东风一事,我曾在野史中看过。孔明为出山之前,一次在江边遇到一个钓鱼的渔夫,聊天的时候渔夫说过会会有东风起,孔明问其缘由,那个渔夫就给孔明说了说怎么从鱼的情况,江面的情况看风向,这是从古传下来的渔民的经验,孔明坐着听了一个下午,才掌握了其中奥秘。故人们从生产劳动中总结的经验其实是蕴含着科学道理的真理。而孔明的善于学习和勤于思考才使得他蕴大才,成为了别人眼中的神话般的人物。
历史上诸葛亮是否真的借来了东风?
当然是假的,可能他真的懂气象。如果对《三国演义》进行智力排名,诸葛亮无疑是第一名,可是作者下笔过猛,适得其反,我们在借东风中看到近乎妖人的形象。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评价诸葛亮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近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如果说借东风可以解释为诸葛亮故弄玄虚,掩人耳目。那么在五出祁山时候,搞出奇门遁甲、缩地法等法术,这些倒是掩盖了诸葛亮个人的智慧,形象更像一个走捷径的妖人。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虽然《三国演义》尽力的想把诸葛亮描绘完美无缺,但是我们依然能从他的处事上看出他的一些缺点。
诸葛亮为何杀魏延
评价诸葛亮一生当中最大的失误,无疑是错用了马谡,导致街亭的失利,其实诸葛亮用人的错误远不止在马谡身上,我们看诸葛亮与魏延的关系。
魏延在《三国演义》中比较扁平化,一般都是一出场大战了多少回合,要么获胜,要么失败,对魏延重点描写有三处。第一处是刘备带着十几万百姓被曹操追得无处可逃的时候,想要到刘表的地界荆州来避难,刘备就先给荆州刘表送了一封信,央求刘表念及同宗之情收留他们。刘表当然是同意了,但是刘表手下蔡瑁却不同意。
蔡瑁认为:“刘备先从吕布,后事曹操,近投袁绍,皆不克终,足可见其为人。今若纳之,曹操必加兵于我,枉动干戈。不如斩孙乾之首,以献曹操,操必重待主公也。”刘表闻言,乃叱蔡瑁曰:“吾主意已定,汝勿多言。”蔡瑁惭恨而出。
蔡瑁是刘表的蔡夫人的哥哥,在荆州非常有势力,于是他擅自做主让手下的部队摆开战斗队形,阻止刘备进城。而此时蔡瑁手下有一员大将魏延,魏延一直很欣赏刘备,看到这种情形 ,于是在阵后大喊,我们不应该阻止刘使君进荆州。蔡瑁大怒,居然有人跟我唱反调,于是派手下几员大将来要魏延的性命。魏延自己知道寡不敌众,一路逃到长沙。
这是魏延第一次帮助刘备,第二次是关羽攻打长沙。当时关羽与黄忠大战了三天,各自惺惺相惜。关羽在黄忠马失前蹄的情况下没有杀黄总,黄忠投桃报李,搭箭抬高一寸,射到关羽的帽子上,也放关羽一马。黄忠的上司韩玄认为黄忠和关羽有勾结,是打算献出长沙,于是打算杀掉黄忠,还好此时魏延集结了一批人,法场上救了黄忠一命,并杀死韩玄,魏延终于投靠了仰慕已久的刘备。
魏延这次贡献的大礼,按道理说应该得到表彰,但是我们看诸葛亮第一次见到魏延的做法却让人大跌眼镜,他竟然要杀魏延,不仅仅是观众是一脸懵的,坐在一旁的刘备也觉得不可思议。我们看看诸葛亮给的解释是:“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后患。”大意是我有特异功能,这个人将来必反。这个理由很明显是站不住脚的,三国里的将士有多少是根正苗红的,大都是战争中受降的。比如说巩志杀死武陵郡太守金旋,诸葛亮还盛赞他弃暗投明,此时却双重标准肯定不合适。
刘备指出问题要害,如果我们杀了举城来献的魏延,以后谁还敢投降我们呢?于是诸葛亮下了台阶,把魏延拉回来,并声色俱厉的教训魏延,认为这次是主公求情,暂且饶了他,下次如果被逮着定严惩不怠,这几句话把魏延吓得面如死灰。
诸葛亮的权术
这就是诸葛亮在用权术,很多领导喜欢利用权术驾驭下属,如果下属比较愚笨,还能够用自己的智商降维打击,但是如果下属比较聪明,一切都能够看透,我想这种领导在下属眼里令人作呕,但是我们看诸葛亮常常喜欢卖弄他的高智商,对下属玩弄权术。
曹军大将张郃带五千精兵攻打葭萌关,孟达大败而回。孔明聚众将商议对策,本意让老将黄忠上阵,但开口却说,今葭萌关紧急,必须阆中取翼德,方可退张郃。法正认为,翼德镇守紧要之地,不可取回,可在帐中诸将中选一人去破张郃。孔明却笑着说,张郃乃魏之名将,非等闲可及,除非翼德,无人可当。这一说,黄忠可不干了,觉得孔明目中无人,厉声而出,“军师何轻视众人耶!吾虽不才,愿斩张郃首级,献于麾下。”孔明再激,“汉升虽勇,争奈年老,恐非张郃对手。”这一激,气得黄忠白发倒竖,表白自己不老。孔明再激,“将军年近七十,如何不老?”逼得黄忠当场表演武功,展示实力。孔明这才答应黄忠的请求。老将果然不负众望,打得张郃大败而逃。
类似的场景,诸葛亮用的不止一次两次,而且每次都会回来都要秀一下自己的智商,告诉自己的部下,刚才我用了激将法,而这些将领都夸:“丞相英明,我们心悦诚服。”我真的怀疑,这有多少拍马屁的嫌疑,试想一下,你的领导对你用了激将法,回头来还要告诉你,我刚才对你用了激将法,你果然上进了。如果激将法用一次两次还可以,一个和你长时间相处的领导如果一直在用激将法来刺激你,我想你有多少真心话敢跟他讲。
诸葛亮为什么不喜欢魏延
诸葛亮之所以刚一见面就要斩了魏延,这是要给魏延一个下马威,在这里还是运用他的权术,诸葛亮看出魏延脸上那种桀骜不驯,而且魏延确实是非常有才干之人。这种有才干的聪明人,往往比较自傲,这是喜欢秀智商的诸葛亮最不喜欢的类型。
在《三国演义》中魏延排在五虎大将之后,而且被任命为汉中太守,说明诸葛亮还是非常认可魏延的才干的。证明魏延的才干还有一个重要的的历史事件,那就是子午谷之计。
魏延认为夏侯楙懦弱无谋,如果能够给他5千精兵,从褒中出,沿着秦岭向东,只要突破子午道这个天险,就可以10天之内到达长安。夏侯楙一听到有一支奇兵过来,必然回救,丞相可以从斜谷杀过来,一举可以拿下长安。
魏延认为即使这个赌注失败了,也是很小的损失,对大局构不成影响。他的这个计策到底可行性有多强,我们可以从司马懿的角度来评价。司马懿认为诸葛亮一生太过于谨慎,缺乏必要的冒险精神,如果换做他成为蜀军的主帅,那么他就会派一支小部队,出子午谷。
而诸葛亮认为:“吾从陇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何忧不胜!”他认为不用那些奇谋诡计,只要正常的打,就有胜算打赢夏侯楙。而且当时整个蜀国,当知道夏侯楙成为主帅消息的时候,举国欢腾。这里不仅看出诸葛亮的自傲,同时也看出他对魏延的不耐烦。魏延只好怏怏不悦退下了,耿直的魏延把不满都写在脸上了。后来的结果也让诸葛亮非常失望,虽然夏侯楙被他活捉了,但是他又迎来了他一生的敌人,司马懿。
诸葛亮之所以用马谡,也是因为马谡对他言听计从,而之所以用黄忠,因为可以秀他的智商,而像魏延这种棱角分明,看透诸葛亮权术的下属,诸葛亮是非常不喜欢的。如果这个建议是马谡提出来,或许诸葛亮还能采纳,但是魏延的建议,很明显看出诸葛亮的不耐烦。能让下属发挥潜力的领导,才是好的领导,这种处处彰显自己的聪明的领导,往往容不得下属的异议。领导太聪明,而显得下属无能这种领导力无疑是非常失败的。
历史上诸葛亮是否真的借来了东风?
赤壁之战是真,巧借东风是假,诸葛神奇纯属后人敷衍。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对阵双方:孙刘联军pk曹军。
军力对比:孙刘联军5万pk曹军20余万(号称80万)。
战役结果:孙刘联军大胜,曹军大败,史称“伤亡过半”。从此,曹操的势力范围为长江所限,无以再行南下,统一中国成梦;而孙权、刘备则开始瓜分此次战役的胜利果实,刘备先据荆州,后进川蜀,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启示:金灿灿的光环属于胜利者。
胜利一方,得到的是赞誉,是对其成就的反复迭加,甚至是无中生有。如,赤壁之战中,东风在火攻之法中确实发挥了作用,诸葛亮也的确预测天气相当准确。但演义中,敷衍成了大篇的“作法借东风”,纯属装神弄鬼,当不得真,所以鲁迅调侃说“状诸葛之智近妖”。
由此可见,传说或记载中的东西,大体可信,细节则系诸多后人的构思或揣想甚至虚构,不可过分当真。
至于作为文学作品,又当别论,文学的本质就是现实的反映,在其反映的手段里,虚构是必不可少的,故不必责小说以“假”。
历史上诸葛亮是否真的借来了东风?
作者笔下出文化,文化内涵见历史,我是小作者,我来分享。
《三国演义》之中,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会术法,对于奇门八卦遁甲之术也有所涉猎,俨然在三国之中就被神话了,其实并没有那么夸张。
答:诸葛亮真的“借”来了东风,但这是诸葛亮观察地形以及气旋预测的罢了。
诸葛亮在向刘备说求救于孙权的时候,其实已经开始了对于“筹借东风”的计划了,为什么要表现的又是摆下祭坛,又是草船借箭呢?
原因在于当时蜀军需要一个神话人物,涣散的军心需要重新凝聚,无疑,诸葛亮就成为了“神棍”的代表人物了。
事情经过建安十三年十月,曹军与蜀、吴两军一起在驻扎长江中下游赤壁的地方,两方战力初步整合完毕,开始了规模浩大的战前准备。
曹操屯兵于长江北面,正值隆冬时节,西风凤浩大,为了使军舰能够一起聚拢,不至于被水给冲的东摇西晃,故而想到了将船只全部用铁链栓起。
东吴大将周瑜,算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了,看到这一幕就非常的着急,团团转之下又想不到什么好的办法来解决当下的困境,只好寻找诸葛亮。
诸葛亮看到满头大汗的周瑜,信心满满说道:“我有一妙计,看我如何用奇门遁甲之术,向老天借来东风,然后我们配合用火攻,让曹操没有翻身的可能。”
周瑜半信半疑道:“现在可是隆冬时节,全部都是西北风,哪里会来东风,况且奇门遁甲之术骗一下小孩子拜师还差不多,怎地还拿来骗我。”
话虽如此,但是没有办法之下还是让诸葛亮死马当活马医,毕竟诸葛亮的名声在那里,本来与诸葛亮不和的周瑜,也想借此打压一下诸葛亮。
看天色差不多了,诸葛亮摆好祭坛,开始“向天请东风”,胡乱一通扭动,没一会东风如期而至,将士们大为震惊,纷纷奉为天人,此事也就愈演愈烈。
借东风是假,预测及勘测推算是真,计谋无双的诸葛亮上面讲述了借东风的经过,很多人看到这就以为真的是向天借东风了,其实并不然,为何?
其实诸葛亮只是善于勘测天气,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来的。三顾茅庐之前,诸葛亮在自己茅屋之中就经常勘测气候,有时登高山望远,有时于山脚平视,自然学会了预测天气的本事。
推论就是诸葛亮东风是通过观察气象得来的,并不是通过跟天借风。
在田地之中劳作多年的老农,能够清晰的知道明日的天气,也是因为自己摸清楚了一套规律,所以能够预测天气的走向。
那么诸葛亮如何得知即将东风来临?
有历史学家配合环境勘测得出,赤壁经常会出现小高压气旋。
小高压气旋通常在赤壁以西形成,然后逐渐向东移动,这个小气旋也就成为了反气旋,就像是一个小台风一般,在经过赤壁地区之时,受到赤壁地区独特的环境影响,凝结成水珠,然后晚上初步形成雾气。
这就是“草船借箭”的优势之处,可以说每走一步,诸葛亮都在利用所见所学布局,心思缜密的无以复加。
反气旋要经过赤壁东,这个地区下的反气旋,因为地理环境以及西北风的影响,成功变为了东风,这个时候东风也就顺利的到来,只是对于时间的把握要精确一些,毕竟很快就过去了。
这就是全部的经过以及推理了,其实借东风没有世人想的那么夸张,只是诸葛亮个人脑子活络,加上需要一个神话人物来稳定军心,所以才有这么些故事。
结语:
赤壁地区在一定气候背景之下,出现东南风并不是什么稀罕事情,是普遍的天气原因,诸葛亮通晓天文历法是真,所以有能力预测凤向并不奇怪。
借东风的故事也是为了“火烧赤壁”,天时地利人和的蜀吴两军自然是赢下了胜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