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直接把兵权给一个“无名之辈”韩信,这算不算历史第一豪赌?
不算豪赌,顶多算是死马当活马医。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似乎韩信一出场就是巅峰,而刘邦也是在刚结识韩信时,马上就把兵权交给了他。
因此,就得出一个结论,刘邦当时是在赌,并且还是一场豪赌,只不过是他运气好,“慧眼识珠”得到了韩信这个“兵仙”,最终赌赢了而已。
实际上,这种想法有一个误区,就是按照刘邦的行事风格,根本就不可能刚认识韩信直接把兵权交给他。
换句话说,刘邦在最初接纳韩信,并拜他为大将军,真不是因为韩信能打仗,至少在一开始不是。
只不过,刘邦之后因为迫于局势窘迫,才不得不考虑韩信,并且,韩信在后来的成长也确实出乎了刘邦的预料,因此这才逐渐放权给韩信,说白了,韩信最终能成为“兵仙”,属于刘邦的意外收获而已。
韩信刚投奔刘邦的时候,刘邦根本就不拿正眼瞧他。
史载,韩信原本是项羽的部下,当初跟着项羽时,韩信经常给项羽提建议,可惜项羽不吃他这一套,从来就没听过。
毕竟当时项羽风头正劲,麾下也有范增这样的高级幕僚人才,而韩信则名不见经传,项羽不重视他也理所当然。
而在刘邦入蜀之后,韩信选择离楚投汉,追随刘邦,但依然是不受重用。
甚至,当时韩信还差一点被处斩,若不是夏侯婴看他相貌威武,且出口不凡,救了他一命,估计韩信早已成了一撮黄土了。
但饶是如此,刘邦依然没正眼瞧过韩信一眼。
而在被夏侯婴救了之后,韩信在刘邦手下,当了个管仓库的小吏,纵然是有千般计谋,奈何没有施展的机会,只能是望洋兴叹。
直到后来发生了“萧何追韩信”这个典故,刘邦才总算知道并正视起韩信这个人来。
由此可以看出,韩信并不是像很多人以为的那样,刚结识刘邦就马上得到重用的,而在刘邦正视韩信之后,也并没有马上放权给他。
萧何追回韩信后,刘邦听从萧何劝导,拜韩信为大将军,并且在听了韩信的一番“高谈阔论”后,不仅深以为然,还懊悔得到韩信太晚。
要是光听“大将军”这个名号,确实颇为唬人,再加上刘邦的反应,好像刘邦对韩信确实很重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韩信对刘邦的一番出谋划策确实有可圈可点之处,但在当时刘邦的心里,却并不是像他表面上那样“深以为然”。
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刘邦的时代,距离那个著名的“纸上谈兵”典故并没有过去太久。
“纸上谈兵”,是指当年战国后期,赵国的赵括不考虑战场实际情况,只照着兵法上说的去打仗,最终落了个惨败,自己也在乱军中被射死。
赵括死的时间,为公元前260年,而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则是公元前206年,这中间,仅仅过去了五十多年的时间,相信当时已经四十多岁的刘邦,不可能没听说过这件事。
因此,韩信当时的一番高论,即便是有独到之处,但凭着几句话就让刘邦把兵权交给他,那未免也把刘邦想得太简单了。
那么,话又说回来,刘邦为何会许给韩信一个大将军的称号呢?这就要说到刘邦当时的高明之处了。
韩信出身很低,并且来自于项羽阵营,这是人皆尽知的事实,另外,他在项羽的手下时,地位并不高,仅仅是一个郎中,这个职位类似于参谋,但他却那种不受重视的参谋。
但就是这么一个出身低,且不受重用的人,如今到了刘邦这里,被刘邦拜为大将军,这件事要是传出去,会引起什么效果?
那必然会让天下人认为,只要自己稍微有点能力,前去投奔汉王刘邦的话,那么肯定会高官得坐、骏马得骑。
最重要的是,汉王刘邦不在乎出身和背景,甚至不在乎有没有前科。
这就是刘邦最初拜韩信为大将军的真实目的,而通过之后的诸多人才相继投奔,说明刘邦这一招达到他想要的目的了。
并且还有一点,当初萧何在推荐韩信时,刘邦说得十分清楚,是看在萧何的面子上,才启用韩信。
王曰:“吾为公(指萧何)以为将。”---《史记》
所以,正如前文所说,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最开始的时候,真的不是因为韩信会打仗,只不过是玩了一出“千金买马骨”的戏码而已。
既然刘邦是抱着特殊的目的启用韩信,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豪赌了。
而在此之后,韩信又坐了很长一段时间冷板凳,虽说他“还定三秦”的策略很好,但刘邦依旧没有直接放权给他。
还定三秦之战,是刘邦创业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战役,刘邦通过此战,成功地将项羽意图通过三秦王阻止他东进的计划粉碎。
这场胜利,很多人归功于韩信,说是他提出了建议,并且也是在他的单独指挥下,刘邦才会取得这样的胜利。
但实际上,韩信此时并未带兵,关于他带兵的记载,直到灭魏取代时才出现。
并且,还定三秦之战如此重要的战役,却并没有韩信实战的任何记载,只有刘邦“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这句话。
更重要的是,刘邦所部署的诸将中,也不见韩信的踪影。
当时都有谁参与了还定三秦之战呢?据《史记》记载,有曹参、周勃、樊哙、灌婴等,就是没有韩信。
而此战的总指挥,《史记》和《汉书》中也说得明明白白,就是刘邦本人。
也就是说,即便是刘邦拜了韩信为大将军,但并没有对他放权,而韩信在当时也只是一个参谋的角色,一个为刘邦提供建议的人。
而这个建议最终能不能执行,执行到什么程度,都要看总指挥刘邦的意思。
还有,整个还定三秦之战的成功,也并不是完全得益于韩信的建议,更准确地说,是韩信以及刘邦,再加上一帮武将们群策群力的结果。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被后世传唱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典故,实际上,这个典故是在元代才最终成型的,元代的戏曲家进行了部分改编后传唱,这才让后世将这个典故误以为是正史。
说白了,这个典故都是后人的牵强附会,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刘邦为了迷惑项羽,听从张良的建议烧了自己后路(褒斜道行军栈道),以示自己绝无东归之意。
暗地里,刘邦则是御驾亲征,带着大军从故道攻击关中,但无法突破陈仓,导致当时进退两难。
而后来的所谓“暗度陈仓”,实际上是刘邦得了手下一个叫做赵衍的帮助,赵衍因为是汉中人,对当地的地形很熟悉,给刘邦指了一条隐秘的小道,这才得以让刘邦突袭了章邯。
赵衍本人也因为这个功劳,在刘邦称帝后被封为须昌侯。
“雍军塞陈,谒上,上计欲还,衍言从他道,道通。”---《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这件事在诸多史料中都有记载,由此就能说明,韩信在当时的地位并不高,刘邦出征都没有带着他,更谈不上有什么兵权了。
那么,韩信什么时候才开始被刘邦重用的呢?准确地说,应该是在彭城之战后。
彭城之战,是刘邦定三秦后遭遇的一次前所未有的惨败,刘邦本想趁着项羽孤立无援的时机,一举将其剿灭,为此刘邦还联合各路诸侯,拉起了56万的大军。
而当时项羽的兵力明显逊色于刘邦,但就是在这种极为恶劣的局势下,项羽兵行险招,采用闪电战的策略直扑刘邦,而面对项羽的突然袭击,刘邦的诸侯联军顿时一片大乱。
最终,项羽先是在彭城附近,斩杀刘邦部众十万人,之后又一路追击,又在灵璧斩汉军十万人,而刘邦本人也几乎在此战中丧命,最后仅带了10余名骑兵突围而逃。
整个彭城之战,以刘邦全军覆没而告终。
而在此战中,韩信却立了一些功劳,当然,他的功劳不是抵抗项羽,要是他真的能抵抗住,刘邦也不至于仅带十余人仓皇而逃。
他是在刘邦大军溃败后,及时收拢溃兵,并将这些溃兵带到了荥阳与刘邦会和,这一点对当时的刘邦极为重要。
在此之后,刘邦靠着这些收拢回来的溃兵,又加上吕后的哥哥吕泽,以及萧何带来的关中士兵共同支援下,最终才拖垮了项羽,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所以,韩信收拢溃兵的功劳,是刘邦开始重用他的一个起点。
同时,在彭城惨败后,刘邦清醒地认识到诸侯联盟不可靠这个事实,同时也明白在军事上自己不如项羽,而这个时候,张良就提出了那个足以影响汉朝历史的建议。
“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张良
当时,张良的核心思想是争取黥布和彭越,同时重用韩信,并信誓旦旦地告诉刘邦,只要刘邦照他说的做,那么必然能灭掉项羽。
黥布和彭越暂且不说,单说韩信,张良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让刘邦把韩信放到外面带兵,让他自由发挥。
而刘邦在后来确实也按照张良说的做了,通过事实证明,张良的策略丝毫不错。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刘邦才算是真正让韩信独当一面,拜韩信为“左丞相”,位列于诸将之上。
这一年是公元前205年,从这一年一直到公元前202年,这三年可以说是韩信的“神话”之年,他横扫诸侯,所向披靡,而“兵仙”这个称谓,也是在这期间流传开来的。
所以,通过韩信的经历就能够看出,刘邦启用韩信是有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的,并非是刚见面就直接把兵权交给了他,而是通过观察、历练后,同时加上彭城之战后无人能抵挡项羽的尴尬局势,以及听了张良的建议,这才开始启用韩信,因此,这算不上豪赌,最多只能说是死马当活马医而已。
刘邦直接把兵权给一个“无名之辈”韩信,这算不算历史第一豪赌?
不算。
第一,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确实有一点点赌博的意味。但他当时也没得选。
鸿门宴后,项羽把他发配汉中。又派章邯等人在关中堵他。为了麻痹项羽,他又采纳张良之计,主动把栈道烧了。
从外部形势来说,当时杀出汉中,对刘邦来说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外部环境恶劣,内部呢?
内部的情况也不好。
刘邦的兵,有从丰沛就跟着他的楚国人。有沿路招募的魏国人、韩国人,还有关中仰慕他的秦人。这些将士跟着刘邦到汉中,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人,被发配到了偏远苦寒之地。
大家心里很憋屈!都想着快点打回老家,光宗耀祖。
刘邦如果能带着他们回去,他们当然愿意继续追随。
如果没办法带他们回去,他们自然也会偷偷溜走,自己单飞。不会一棵树上吊死。
大家是跟着刘邦造反,是为了发财,为了光宗耀祖的。不是为了追随刘邦而追随。
总之,在汉中期间,刘邦是内外交困。外部压力大,内部人心涣散,队伍不好带。又没人能拿主意。(张良当时不在)
而这个时候,萧何以人格担保,向刘邦推荐了韩信。
而韩信正好又是满肚子建设性意见,能助大家走出当下困境。
所以刘邦拜韩信做大将军,其实不能算作是豪赌。而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如果有稳妥方案,刘邦却不选,非要选高风险加高回报的,这才叫豪赌。
没有其他方案了,只能就这么着了。这不叫豪赌,这叫死马当作活马医。
第二,拜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刘邦并没有放权给韩信,不存在“刘邦做甩手掌柜,把个人命运,汉军的前途,都交给韩信豪赌”的情况。也不存在刘邦被韩信架空的可能性。
刘邦从进入汉中到杀回关中,前后也就不过几个月时间。韩信从拜将到协助刘邦杀回汉中,更是只有一个月。
韩信登坛拜将,属于火线提拔。他在军中本就没有根基。加之时间又短。别说刘邦不可能放权给他。就算刘邦愿意放权,愿意做甩手掌柜,韩信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建立威信,掌握全军指挥权。
所以很多人认为还定三秦之战,是韩信单独指挥完成的。刘邦并没有贡献。
其实是错误的认知。
不管是《史记》、《汉书》,还是《资治通鉴》。都清清楚楚写明了,刘邦才是还定三秦之战的总指挥。
韩信当时的角色,更像是参谋长。他负责汉军的部署工作,负责为刘邦制定完备方案。他是战略制定者,不是执行人。
执行人是刘邦。执不执行,怎么执行,一切均由刘邦裁定。
因此所谓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汉军还定三秦。实际上是刘邦、韩信以及所有汉军将士一起群策群力的结果。大家都有参与,并不是刘邦拜了韩信做大将军,然后他就什么都不管了,让韩信一个人捣鼓。
大将军和掌握兵权,从来就没有必然关联。
谁规定做了大将军,就一定能第一时间掌握指挥权。
这里额外提一下。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汉军靠诡计避开关中守军,也是错误认知。是后来的评书创作者为了让普罗大众更好理解当时情况,简化出来的版本。
韩信当初还定三秦的思路,要复杂很多。应该是“四面烟雾,三路出击”。
具体来说,就是部署老弱残兵修栈道。
暗地里让曹参、樊哙各率一部人马,走祁山大道,攻略凉州。
灌婴率一部,走子午道,出咸阳。
他和刘邦率主力,走陈仓道,出散关。
韩信的思路,是汉军多路出击,以兵力优势耗死章邯。
从兵法上讲,韩信分兵,有违常理。小孩子都知道攥紧一个拳头打人,集中优势兵力突破一点才更有杀伤力。
但韩信用兵,向来不拘常理。他清楚知道秦岭地势险要,很多地方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隘,集中兵力走一路,看似能攥起拳头打人。但实际在战场上,受制于地形,兵力优势反而体现不出来。
如果劳师远征无果,挫伤士气,那后果将不可想象。
但三路出击就不一样了。韩信根本不用管章邯在哪里重点布防,只要一路突破,战场形势瞬间就能“反客为主”。(这一招刘备后来打汉中时就成功复制了)
当章邯的防线被击穿后,汉军立即聚集,攥紧拳头打人,打得章邯头昏眼花。
随后汉军又分兵,一路围困章邯,其它几路迅速向东、北、西三个方向进军。只用几个月时间就平定关中。
第三,韩信不仅在还定三秦期间没有独立指挥权,他在后来的彭城之战期间,也没有。
彭城之战,韩信有没有参与。历来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韩信参与了,也有人认为韩信没有参与。
不管他参与了没有,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韩信当时没有指挥权。汉军的指挥权和决策权应该还是由刘邦掌控。至于韩信,仍然只是刘邦的参谋长。
否则,无法解释这么窝囊的仗,韩信是怎么打出来的。
以韩信的本事来说,就算他发挥再失常,项羽就算再神勇,也不可能56万打3万,被后者打得丢盔弃甲。
彭城之战后,刘邦再次陷入困境。他的精锐尽丧,手上没多少兵。萧何把关中还能扛得动枪的预备役组织到前线,固然暂时缓解了刘邦的窘境。但靠着这些二三流部队,仍然无法与项羽对抗。
另一方面,魏王、赵王等墙头草诸侯倒戈,助项羽围殴刘邦。
此时汉军在战略上极为被动,三面被夹,有很大概率会被项羽拍死。
这个时候,张良来了,建议刘邦放韩信到外线作战,自由发挥。刘邦思索再三后同意,于是韩信这才初掌兵权。
其后,韩信率两万人北渡黄河,独当一面,先灭魏、再灭赵、后灭齐,不仅逆转形势,还把队伍规模发展到几十万。这才是韩信的崛起。(这也是《史记》韩信的本传中,记载他功劳是从平魏开始,而不是从还定三秦之战开始的原因)
刘邦当时可以不分兵,可以把韩信继续留在身边,可以选择不派韩信出去博一把。
但他如果这么做了,他就死定了。所以,刘邦在荥阳做出分兵决策时,他也是没得选的一种境遇。要么搏一把,要么被项羽弄死。两相比较之下,自然是分兵了。
至于韩信单领一军,慢慢发展,渐渐脱离刘邦掌控的问题。刘邦也考虑到了,曹参、张耳、灌婴等人协助韩信在河北作战,就是刘邦钉在韩信身边的一群“楔子”。韩信敢有异动,曹参等人随时能抽走大部队。
要是没有这些“楔子”,刘邦怎么可能连着两次从韩信手上带走部队?
只不过,刘邦没想到韩信本事那么大。几次沦为光杆司令,又几次东山再起。
灭了项羽后,刘邦又轻松夺了韩信兵权,并把韩信改封到楚地。结果韩信在楚地居然又练出了一支军队。也正是因为如此,刘邦才下定决心,罢了韩信的王爵,降封为没有封地的淮阴侯。
总的来说,粗看刘邦与韩信,确实能给人一种刘邦把兵权交给韩信豪赌的错觉。但细看下来,刘邦才没那么缺心眼。一切尽在他掌握中。韩信就像个缺乏城府的小孩子似的,屡次被刘邦榨取剩余价值。
刘邦直接把兵权给一个“无名之辈”韩信,这算不算历史第一豪赌?
且看刘邦当时的处境,为了让项羽觉得自己不会与他争夺天下,入蜀时自断后路以表决心。
不是麻花看不起那些跟着刘邦从老家打到关中的“混混”们,毕竟按照秦朝的兵役制度,这些人都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但问题是这些人,让他们带带兵,冲杀一番或许还行,但在大的战略方向上根本就不太可能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意见。
汉初三杰影视剧形象
而这一点,刘邦还是可以看得出来的,但他又不甘心一辈子偏安一隅,尤其是天府之国比较养人,他怕自己就此沉沦。
而且,说白了,他刘邦就算愿意在巴蜀之地养老,那些一路跟着他打拼的兄弟不愿意啊。
中国人大多都是“家乡宝”,就算要养老也得回家乡啊。况且,这些人跟着刘邦不就是看刘邦还有点成大事的样子,准备跟着他建功立业,好成就一番功名,不然谁会跟着刘邦走南闯北的送死?
因此,不管出于怎样的考虑,作为“老板”的刘邦都不得不杀出去和项羽挣个你死我活,而这其中又以那些在刘邦这已经混得还算不错的人,就比如萧何。
萧何
萧何月下追韩信与其说刘邦用韩信是一场豪赌,倒不如说是萧何在赌,人家刘邦一开始压根就不怎么待见韩信。
若不是萧何屡屡力荐韩信,甚至不惜亲自将已经离开了的韩信追回,并用身家性命作为担保才使得刘邦用了韩信。
也就是说,要不是萧何,也就没有后来那些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典故了,刘邦能不能打败项羽都是个问号。
韩信影视剧形象
从这也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没有韩信,刘邦是否会出去和项羽一较高下?
答案是必然的,就算没有韩信,刘邦也会和项羽争一争,理由上面说过。
那么既然如此,刘邦也就不存在赌韩信了,反正自己都是要去干项羽的,照这逻辑,那不就是用谁都是在赌?难道刘邦就有比韩信更好的选择?
刘邦影视剧形象
刘邦没得选这个上面也说过,刘邦手底下那群人,本事是有,但绝对没有能挑大梁的,这一点刘邦比谁都清楚。
既然如此,他自然是不可能让这些人去带兵和项羽刚正面的,毕竟去了也是送菜,何必呢。
基于无人可用,又飞得和项羽干上一仗,那么这个明明没啥名气却又被自己很是倚重的萧何冒死举荐,为何不试上一试呢?
霸王影视剧形象
而且,真正让刘邦下定决心用韩信的原因,既不是萧何的力荐,也不是手下真无人可用,而是韩信自身的那种气场。
也就是韩信在刘邦这得不到重用后果断选择离开的这种决心应该才是打动刘邦的地方。
厉害的人往往都与一般人不太一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傲气,绝不会扭扭捏捏,出现什么要不我再等等之类的情况。
而刘邦,别看他一天流里流气的,能让那么多人才为他服务又岂会没有这点眼力劲?
刘邦影视剧形象
心中有底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人家刘邦对于和项羽一决雌雄还是有点底气的,韩信的表现只不过是让他心里的底气更足了一点罢了。
这事还得从项羽大封天下那会说起,刘邦被封到了汉中,鄣邯等一批秦朝降将被封到了关中。
这里面就有点意思了,既然鄣邯这些人都是秦朝的旧部,项羽对于他们来说就有着亡国之仇,就算如今降了,心里多少还是有那么一点不舒服。
鄣邯影视剧形象
这一点不舒服自然也被刘邦看在眼里,也算是刘邦的一点底气。
加之关中可是刘邦打下来的,又治理了那里一段时间。可别小看这一段时间,虽然一开始刘邦花天酒地,但在张良、萧何等人的劝说下,刘邦开始励精图治,所以在关中地区刘邦是有着一定群众基础的。
而且刘邦从入汉中到出汉中也就那么几个月的时间,百姓就算健忘,也没那么快。
刘邦入关中
还有一点,刘邦除了在关中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还有就是当年他打关中时收编的那一部分秦军旧部了。
这部分人虽然最终没有跟着刘邦去汉中,但心中也一直记得刘邦的好,一旦刘邦卷土重来,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说,韩信虽然对楚汉战争起到一定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作用,但并不是全部的作用。
刘邦就算最终错过了韩信,由于韩信最早在项羽那也不受待见,因此也不会再去项羽那,所以估计这场战争最后的结果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暗度陈仓
结语毕竟还是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项羽作为楚国贵族阶级的代表,他夺去了天下后竟然开历史的倒车,搞什么分封制,以至于差点把秦朝推进历史的进程的那一点努力给白瞎了。反之,刘邦选择继承了秦朝的优点,同时又建立了一个相对比较宽松的环境,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刘邦直接把兵权给一个“无名之辈”韩信,这算不算历史第一豪赌?
刘邦把兵权给韩信,根本不算什么“豪赌”!
韩信到底是不是一个无名之辈呢?这个得看在什么地方!
事实上,韩信在项羽的军营里面的时候,可能确实是一个“无名之辈”,因为项羽的队伍里面有很多贵族,也有很多高级知识分子。
但是在刘邦集团,就另当别论了!
咱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其一、韩信不是“无名之辈”,在刘邦集团那里应该算是有文化,懂战略的高材生韩信在项羽那里得不到重用,他确实可以说是“无名之辈”,就像一个博士生在一线城市,那就是“无名之辈”,很难有什么“脱颖而出”的机会?
也很难被重用!
但是,一个博士要是到农村地区,那么它就是一个人才了!
同样的道理,在古代社会,韩信这样的知识分子,那绝对是比博士生更加厉害了!可以称得上是高级知识分子!
那么,他到刘邦那里之后,他就不是“无名之辈”了,而是鼎鼎大名!
因为,刘邦的队伍,大都是“大佬粗”啊,很少有知识分子呀!
像这个刘邦!本身就大字不识几个。
其二、在“布衣将相”里面,韩信的学问还算比较突出了!不算无名之辈,而是后起之秀刘邦是布衣出身,没有多少文化,就连他手下的文官武将们,也大都出自比较贫寒的家庭。
在楚汉战争中立过功劳,到汉朝建立后出任丞相和将军的许多人当中,张良的出身最尊贵,是韩国的公子。
其次,就是萧何和曹参,一个在沛县做过文书,一个是沛县的监狱官,在封建社会里,这都是官职卑微的小吏。
再其次,像陈平、王陵、郦食其等人,都是布衣,没有做过官。
在鸿门宴上保护过刘邦的樊哙,是宰猪的屠户。大将周勃是织草席子的手工业工人兼吹鼓手。
大将灌婴是个绸布贩子!
他的手下基本上都是“布衣将相”,都是没有多少文化的人,所以说韩信到了刘邦这里,到了刘邦统治的汉中地区的时候呢!
其实,韩信就相当于是“香馍馍”了,也就是大家比较羡慕的“抢手货”,而且作为一个低级军官,能够被萧何这样的“二把手”看中,而且三番五次的向刘邦推荐!
说明刘邦的队伍里面,本来就特别的缺乏这些个有知识的读书人和人才!
所以,刘邦直接把兵权交给韩信,这个事情确实不算是“赌一把”,也确实不算是一场“豪赌”,更加谈不上是“历史第一豪赌”!
其三、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一场豪赌,应该是周文王启用姜子牙你想一想,姜子牙都是80多岁的老头了。哪个人敢用这样的老头子?相对于来说。在战争年代,20多岁当将军的人多的是!
这个不算什么冒险的任命。
事实上,战争年代,好多20多岁就当师长、军长的人,一大堆呀!
而且,战争年代本来就是年轻人的时代,年轻人被重用、被提拔,这个是很正常的事情。
那个楚霸王!不是也非常年轻嘛!而且被认为是非常有能耐的人。所以说刘邦直接把兵权交给韩信并不是一场“赌博”,更加谈不上是一场“豪赌”,而是名至实归,非常正常的事情。
就像一个很年轻的博士,到了山沟沟里面,马上就可享受处级待遇,这个也很正常。
但是,如果一个年轻的博士在大城市里面,直接担任封疆大吏,这个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个就是人才的“物以稀为贵”。
说白了,就是人才密度的问题,刘邦集团啊,他的人才的密度非常低的,大多数都是大字不识几个的。
像韩信这样的人才,一旦进入了刘邦集团,要么就不会被任用,要么可能会被杀掉,只要刘邦有争夺天下的雄心壮志,他肯定得重用的韩信这样有谋略有文化的人才。
欢迎热心评论和关注!
一起走近历史和现实!@龚柳辉
刘邦直接把兵权给一个“无名之辈”韩信,这算不算历史第一豪赌?
山野老人解读两汉三国,与您一起体会历史新感觉!
刘邦直接把兵权给一个“无名之辈”韩信,这算不算历史第一豪赌?
韩信在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军之前,确实是个无名之辈!
然而刘邦将兵权直接交给一个无名之辈的韩信,并不是豪斗!
为什么说不是豪斗呢?
山野老人从以下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一,实践证明,刘邦有知人之明。
韩信之前,刘邦重用了张良。
刘邦在重用之前,张良也属于“无名之辈”。
刘邦与张良仅有过一次谈话,刘邦通过这一次谈话,就对张良深信不疑,而且予以重用。
实践证明,刘邦重用张良是正确的选择。
由此,刘邦更有理由相信自己的知人之明。
二,刘邦相信萧何的知人之明。
韩信是萧何向刘邦推荐的。
萧何在向刘邦推荐韩信之前,有过考察。
萧何的考察,就是韩信多次与萧何交往。
萧何与韩信的交往,让萧何认识了韩信。
当韩信得不到刘邦重用后,韩信失望地离开了刘邦的军营。
萧何月夜追回韩信后,对刘邦推荐说:“如果汉王只想长期呆在汉中,韩信这样的人用不着;如果汉王想东进,那么韩信这样的人就非留下来不可。”
萧何还建议刘邦筑坛封韩信为大将军。
刘邦接受了萧何建议,筑坛封韩信为大将军。
刘邦这样做,完全是出于对萧何的信任。
刘邦信任萧何的知人之明。
三,刘邦当面进行了考察。
刘邦筑坛拜韩信为大将军后,并没有立即将军权交给韩信,而是与韩信进行了交流。
刘邦开门见山地说:“丞相多次向我推荐大将军,大将军你有什么计策对我讲呢?”
韩信将刘邦与项羽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比较。
第一点:韩信告诉刘邦,从实力看,项羽很强大,刘邦不是项羽的对手。
这一点,刘邦也承认。
第二点:韩信告诉刘邦,从奖励军功方面看,刘邦比项羽强。
项羽虽然爱护士卒,但是也贪财,对有功之臣,舍不得奖赏。
刘邦正好相反,不尊重士人,却愿意奖励军功。
两相对比,刘邦比项羽得人心。
第三点:韩信告诉刘邦,项羽残暴,活埋了二十万秦军,却重用章邯、司马欣、董翳等三人,这让三秦百姓充满仇恨。
刘邦占领咸阳,约法三章,赢得了三秦百姓的民心。
由此,韩信下结论说:“如今汉王东进关中,只要一封书信就可以搞定!”
刘邦听了韩信的分析,对韩信十分赏识,悔恨自己认识韩信太晚了!
综上所述,刘邦对韩信的重用是很慎重的,并不是一次豪斗。刘邦直接就把兵权交给韩信之前,而是在萧何的多次推荐之后,刘邦对韩信进行了亲自考察,确认了韩信的谋略后,才将兵权交给韩信。
刘邦直接把兵权给一个“无名之辈”韩信,这算不算历史第一豪赌?
在我们以往的印象当中,总是认为,韩信当初之所以从刘邦那里跑路,最主要的原因是一直不受领导重视,在巴蜀职场不得意的缘故。
明明自己这么有才,却一直在底层混,太委屈了。
因此很多人就有这么一个认知误区,那就是韩信官不大,在刘邦手下属于“无名之辈”。
然而,现实情况是,人家可并非是个无名之辈,而是治粟都尉。
汉王既至南郑,诸将及士卒 皆歌讴思东归,多道亡还者, 韩信为治粟都尉 ,亦亡去。
那么问题就来了,当时韩信担任的这个治粟都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官呢?对比后来汉元封年间,桑弘羊所担任的职位,就能看出汉时治粟都尉的地位了。
桑弘羊为治粟都尉 ,领大农 ,尽代仅斡天下盐铁。
桑弘羊担任治粟都尉之时,兼领大司农之职,主抓财政这一块,属于后勤保障领导。
而当时刘邦在巴蜀之地之时,管理汉军后勤的大总管,是萧何,因此韩信当时应该属于萧何的直接属下,甚至是副手,两人之间属于极其亲密的工作关系。
因此萧何才会对韩信知之甚详,这也为萧何月下追韩信,给出了一个相当合理的理由,萧何作为韩信的直系领导,自己手下能力有多强,他是最知道的。
而作为一名后勤保障领导,说韩信跟刘邦不常打交道,那肯定也是很难解释的。最合理的解释是,韩信跟刘邦,其实也是经常见面的那种,韩信的本领刘邦多少也知道些。
那么为何一直等到这个时候,非得韩信跑路了,萧何才赶紧追上韩信,然后力荐韩信担任大将军呢?而刘邦也立即答应了呢。
那是因为,汉军出关跟项羽PK的时刻,终于到了。而这个时候,谁来做大将军,在刘邦眼里,韩信确实是个非常合适的人选。
咱们先看看时机的转变在以往,我们总会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刚开始,汉王刘邦因为干不过项羽,所以才被迫忍气吞声去汉中。
然而在《汉书.萧何曹参传》当中,却是这样记载的:
“故立沛公为汉王,而三分关中地,王秦降将以距汉王。汉王怒,欲谋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何谏之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
刚开始,刘邦被欺负了,很不爽,他的态度是想硬碰硬,生死看淡,不服就干。但他的手下们的态度却截然相反,老大,歇停歇停,好死不如赖活着。
好不容易打下天下,何必非要跟小命过不去,刘邦看群情如此,也只好顺从众意,想去巴蜀混吃等死,行,那咱就走吧。
当一帮小弟看到还未开发的巴蜀之后,可就傻眼了,这都是啥呀?咱来这里是享福还是开荒呢,很快不少军官、校尉们便开始后悔了,跑路了。
回关中,打回老家去,成为了汉军的普遍思想,而这也正是刘邦一直等待的时机。
刚开始我说打,你们说不想打,怎么样,如今都想打了吧?
当然,打仗肯定得有大将军,让谁当比较合适呢。
刘邦选择了韩信,萧何的大力推荐是一个方面,最重要的是,刘邦也是这么想的。
刘邦的选择对于刘邦来说,立韩信为大将军还有三方面的考虑:
一、知己知彼
韩信在项羽那边工作过,做过执戟郎中的工作,他对楚军的作战、排兵布阵以及项羽方面各将领的作战水平、特点都有了解。
因此,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方面来看,选择一个熟悉楚军军队的韩信,当汉军的大将军,对未来汉军和楚军作战,非常有利。
二、有利于严明军纪
既然出关要办大事,那军队的纪律自然是最重要的。
想要塑造一支百战不殆、军纪严明的队伍,那找一个关系不错的,不行,身边樊哙、曹参这群人,跟自己太熟了,很容易徇私,造成军纪涣散。
因此,找一个跟大家不太熟的将军唱白脸,震慑那些平时懒散惯了的沛县帮,还是非常必要的。
三、韩信本身能力强
最后一个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那就是韩信本身能力比较强,打铁还需自身硬,刘邦能够坚定拜韩信为大将,自然是经过观察过的,确认其是个人才。
像刘邦这种一代雄主,自然不可能去豪赌天下,毕竟人家可不是职场小白,不知根知底,怎么可能去做这么重要的决定。
因为,即便是萧何介绍,倘若韩信真的是个水货,毕竟丢大人的,可是他刘邦自己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