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明朝不灭亡是否还能保有现在中国基本的政治版图?
如果明朝不灭亡,势必会保持现有的中国基本政治版图,原因无他,王朝利益和边疆安全而已!
在很多人的观点中,仿佛是入关后的清朝对我们现有的国土版图有着巨大贡献,如果从明清两代的政治版图上来对比,这种说法无可厚非,但若是把这个功劳完全归功于满清,则有些言之差矣!
清朝入关后,除了将各地的农民起义军以及时刻“反清复明”的大小势力一一扫除外,还在稳定政权后,对准葛尔等外在威胁进行了打击,使原本停留在长城一线的国土扩张至蒙古国,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满清奠定了我国如今的政治版图。
那么问题就是,如果明朝没有灭亡,是否会像满清那样,业进行扩张和保持当前的基本政治版图呢?
答案是肯定的,清朝在北疆的开疆裂土,说白了,其动机就是为了清王朝的利益和边疆安全,能让满清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的额生产力进步、粮食的增产以及人口的增长,这种情况下,如果是统治者依旧是明朝,同样会对这种问题进行处理。
在当时,准葛尔汗国往东已经打到了乌珠穆沁,而西面,陕西、青海等地同样受到威胁,这种亡国的威胁,无论是紫禁城内掌权的是哪个民族,当皇帝的姓什么,遇到这种情况,也都会和准葛尔死磕到底,同样,也会把稳定蒙古作为重大国策。
同理,如果明朝不灭亡,依照明朝的做派,也肯定会出兵进行剿灭,边疆稳定问题,历来是历朝历代最为重视的,即便是几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也曾因为边境稳定问题剿灭倭寇和出兵朝鲜呢!
很多认为明朝不能像满清一样统治蒙古和新疆的人,无非是觉得,满清之所以能够将这些地方纳入版图,靠的是满清皇帝的英明决策以及八旗兵的骁勇善战,而固守中原的汉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那在清太祖还在大明的阴影下讨生活时,还在辽东打家劫舍时,他知道什么是准葛尔吗?他知道怎么和这些人打交道吗?
还不是后来满清的统治者在和蒙古人的交流中一步步学会了如何统治他们?皇太极、多尔衮以及福临、玄烨能学会,难道大明的汉人皇帝就学不会了吗?
之所以满清能够平定准葛尔,统治蒙古,主要原因是满清对蒙古始终保持着强大的额军事干预能力,而实现这个能力的,原因有三:1、军事科技的进步
火器的大量运用,准格尔汗国也拥有不少火器,但是和满清这个一统中原的帝国是无法比拟的,至少在生产能力上,就跟不上。
2、粮食产量大增
粮食的增长,就注定了人口的增长,同时也拉动手工业的规模随之扩大,整体经济实力就要高于之前的明朝,有了钱,自然也就有了实力去统治更多的区域。
3、财政效率高
明朝的财政效率以及利用率,相对而言是比较低的,同时由于皇室宗亲的人口暴增,导致政府入不敷出,甚至达到了一个省份的粮食,还不够供养当地一个藩王的地步,因此,我们在很多有关明朝的电视剧或者书籍中,都会看到,明朝的军费向来紧张。
但满清的财政效率就明显高于明朝,除了财政收入的增加,同时利用率更为高效,官府也就能够聚敛更多的经费用于军事,去开疆裂土。
如果明朝没有灭亡,那么在十七世纪下半叶,同样也会做到这三点,军事、武器、经济等方面也就会与满清一样甚至更好,也就同样能够对蒙古进行干预,将领土扩张,成为当时的世界强国。
小结:上述所言,均要建立在明朝将之前那些糟粕给剔除后,也就是说,即便是明朝没有灭亡,如果还是拿着老一套办法去固步自封,肯定是做不到这些的,即使没有满清入关,也会有各路起义军推翻那个腐朽的大明,或者朝堂中有能人志士,另起炉灶,建立一个类似于东西汉的“后明”,方能延续,不然,照旧玩完!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看法,欢迎留言谈论!
如果明朝不灭亡是否还能保有现在中国基本的政治版图?
如果明朝不亡,中国的北部边界一定是长城,或者说是阴山。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汉人王朝中,即使在北方开拓力最强的唐朝,唐人眼中过了阴山也就不是大唐了。
在武功最盛的汉朝,卫青穿越沙漠,与匈奴决战,但胜利后汉朝依然不会去占领匈奴的领土。极盛时期的大明,其实朱棣之后,大明北部边界就退到了长城一线。
这是农耕民族的天性使然,明朝也不例外。
如果明朝不亡,当俄罗斯崛起,依彼得大帝的战略,俄罗斯南下与大明长城为界,占领大连,几乎是必然。俄罗斯崛起时的亚洲
清朝纵有万般不是,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前夕一统汉、满、蒙、藏、回是其最大的功绩。俄罗斯崛起的过程,几乎是蒙古帝国的翻版,只不过俄罗斯自西向东,蒙古自东向西。无论如何,天佑中华!挡住了俄罗斯从黑龙江南下的脚步!
如果明朝不灭亡是否还能保有现在中国基本的政治版图?
这个得从唐朝说起,唐玄宗时期,一代名将高仙芝指挥三万安西都护府唐军将士与二十万阿拉伯联军血战怛罗斯(现在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唐军铁骑加上李嗣业的陌刀精锐,本不落下风,关键时候葛逻禄番兵背信弃义,背后捅刀子,高仙芝腹背受敌,唐军阵亡两万余,残部数千众撤至安西都护府,两年后,高仙芝整军备战意图全线反击,无奈遇安史之乱,率领西北边军回师勤王,从此再无力西进,至此中原王朝失去了对葱林(现帕米尔高原,喀拉昆仑山)以西中亚广袤平原的控制。
宋代经济文化高度发达,但军事实力始终不强,一直外患不断、自顾不暇,根本无力,也无心经营西域。
到了元代,强大的蒙古人虽然打下了无与伦比的疆域,但实际上是分封制,中央政权对各地的控制力很薄弱,西域地区实际上是脱离中央管控的。
到了明朝,明成祖朱棣后明军就退守哈密卫,后面实际控制范围只到了嘉峪关一带,西域一直不在明朝的管辖范围之内。
清军入关后,康熙皇帝打败准噶尔汗葛尔丹征,准噶尔部臣服,之后准噶尔四部屡次叛乱,至乾隆皇帝决心毕其功于一役,趁准噶尔内乱,彻底消灭了准噶尔汗国。乾隆二十四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清政府完全掌握了对整个西域的控制,乾隆赐名新疆,意为新划归的疆土,并在伊犁开设伊犁将军府(现伊宁市),封伊犁将军统管新疆政务、经济和军务。
清朝末年,政府腐败,流寇四起,民生凋敝,八国联军联合侵华,沙俄趁机侵占了伊犁,并策动阿古柏新疆叛乱,在经历了著名的海防塞防之争后,中兴名臣左宗棠留下了他的旷世名言“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自筹军费,抬棺出征,从沙俄手里收复伊犁,平定阿古柏叛乱,至此,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
如果明朝不灭亡是否还能保有现在中国基本的政治版图?
我们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总觉得后一个朝代的领土都是从前一个朝代“继承”来的一样,这种观点简直笑话……每个朝代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打下来的,后一个朝代都是前一个朝代的仇敌,这不是继承——能打下来多少地盘,要看后一个朝代的本事啊!
清在明之后,你觉得清朝的地盘是明朝奠基的,还是清朝自己打下来的?且不说明朝之后北有大顺,西有大西,南有南明,海上有明郑,这些势力不都是清朝一个一个灭的?再向西北,如果没有清朝三代君主对准格尔汗国征服,清朝怎么可能将土地扩展到巴尔喀什湖?
唐朝够大的,宋朝能继承多少?当然你可以说,宋朝是继承于五代,所以没捞着唐朝的遗产。没有“遗产”,你要去打啊!秦亡之后的汉,西域不是汉朝自己打下来的?朝代的领土哪能靠当“富二代”继承,一寸山河一寸血啊!还要说一点:新中国的土地也不是继承自清朝或民国,也是一个省一个省解放而来的,如果没有这些艰苦卓绝的斗争,就依靠地图上多画两条国界,我们能保护这一只大公鸡?太天真了。朝代之间,民族、文化、历史都可以继承,但领土,只能靠自己——且不过朝代之间,你说晚明继承了多少明朝早期的领土?一朝尚且如此,何况朝代之间!
如果明朝不灭亡是否还能保有现在中国基本的政治版图?
这个,您得先弄个明白,明代的“基本政治版图”究竟是怎样的。
明朝疆域较稳定时,全国有两京(北直隶、南直隶),十三布政司(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浙江、江西、湖广、四川、广东、福建、广西、贵州、云南),此外,还有万全、大宁两都司(今天内蒙古、河北、宁夏、甘肃一部,当时“挂靠”北直隶布政司)和辽东都司(以辽阳为中心的辽东地,当时“挂靠”山东布政司),这就是明代直到天启初年的真正控制地,大约只相当于今天中国版图面积的一半多一点,东北辽宁北部、吉林、黑龙江全部,西藏和青海大部,只是虚受职衔的羁縻关系(新疆的哈密一度也是这种关系),而内蒙大部、新疆大部和青海、甘肃一部,甚至连这种羁縻关系都几乎没有。至于什么外东北外蒙古,只能说,呵呵。
如果明朝不灭亡,蒙古黄金家族很可能一统漠南漠北,和明朝形成隔长城、河套对峙的局面,而辽东以北则会被女真(建州、叶赫、乌拉三部都野心勃勃,关外女真统一只是时间和谁当头的问题)割据,西藏最多只会继续羁縻,而台湾则仍会落在荷兰人手里(因为郑氏没必要争台湾了),这样的一个“中国”,只能是个瘦身版中国。
如果明朝灭亡,但清军不能进关,则继明而兴起的汉族政权大顺或别的什么朝,则很可能不得不和残明、大西搞出个关内的鼎足三分,而关外则西有准噶尔、东有满清,这恐怕是最惨淡的一幕了吧。
必须清楚的是,中国近代版图实际上是清代奠定的:女真人在关外时基本统一了东北,并且通过武力、宗教和联姻形成了满蒙联盟,然后入关占领中国,内外蒙古是因为满清的关系才自元代以后再入中国版图的,新疆、西藏的中国军事、政治存在,则是清代持续三朝(康雍乾)和准噶尔部作战的战果,台湾则是清灭南明-郑氏被迫入海-清灭明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所致。西南各土司直到雍正朝才全面改土归流(留了尾巴但终究是改了),新疆、台湾和东三省直到光绪年间才建省,至于西藏,真正实现行省化,已是某朝建立后若干年的事了。
归纳起来就是一点:如果明朝不灭亡,“中国”的疆域会比今天小得多,因为很多今天公认的中国领土在明朝并不真正属于其管辖,有些甚至连名义上的管辖权也没有,既未统治,何谈“保有”?
如果明朝不灭亡是否还能保有现在中国基本的政治版图?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是我们不妨比较正经地分析一下可能性。
假如明朝不灭亡,能否保有现在中国基本的版图?这需要首先看一下,明朝是怎样灭亡的。
那么大明朝是如何灭亡的呢?直接原因很简单,亡于大顺农民军政权的攻击,朱明皇室自尽于北京紫禁城。明帝国中央大部分投降大顺。明亡。但实际上,这只是明中央的垮台,在地方,尤其是长江以南,明帝国的遗老宗族还是势力庞大,尤其是江浙一代的世家大族,与明帝国上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央垮了,但是支撑中央挺下去的根基还在。所以才有后来南明朝廷对抗清军的故事。大顺亡的是北京明帝国中央政府,而明帝国遗老势力的支持,则真正亡于入关之后的满清八旗铁骑和归顺了满清的汉人兵士。因此,应该说,明亡于内忧与外寇。
那么,如果明朝不灭亡,这个假设就要分个层次,怎么个“不灭亡”?是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但是中央政权尽管摇摇欲坠,而实际上却瓦而不解?还是满清在关外日渐崛起,与明帝国划长城而治,依仗兵威逼迫明廷进贡和亲称臣?还是大明帝国一扫沉疴,再度崛起,内除民乱,外驱鞑虏?
我们先看第一种可能,可以概言之为危而不亡。然而内部民乱不已,大明财政入不敷出,外有满清崛起勃然,则这种局面也不可能长久维持。尤其是日后洋人西来,大明虽然并不排斥海外贸易,然而在内无府帑,外无强兵的背景下,也很难有所挽救。说不定,那时候的亚洲东部会像印度次大陆一样,在内乱迭起之际,被英法趁虚而入,分而食之。这是第一种。
再看第二种,可以称之为臣服藩夷,以朝贡换和平,实际上就是汉初从刘邦到汉景帝对匈奴帝国、唐初李渊和李世民初年对突厥帝国的方略。只不过汉唐都是在政权勃兴之际对外暂时屈服,借以赢得战略崛起的必要时机,然后一举而战胜强蛮,缔造起前所未有的世界霸权。而大明如果要在满清崛起之后采取汉唐初年采取的这种朝贡方针,此时明帝国已经开国二百年,政治生气全无,官场沉疴痼疾,非一日能除。思想界更是万马齐喑,文化知识分子沉溺于精致的个人体验,很难说通过臣服、朝贡赢得了生存时间,究竟能不能有所振作,化耻辱为动力,恢宏士气,震荡沉疴。很可能,要重复当年大宋的命运,终究还是会败落于另一个强蛮之手。在这样的发展可能中,结局与后来的历史是一样的。
不过也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在大明臣服于满清之际,葡萄牙和英人来了,由于大明比满清更了解西洋,很可能大明的开明阶层会主张联合葡萄牙或英人以对抗满清,那时候满清丝毫没有海上力量,而明却曾经有着极为丰富的海洋经验。在联合西人对抗满清的过程中,大明有可能率先陷入东南亚地区的国际竞争中,从而跻身于近现代世界史英荷葡法等在西太平洋海域的权势斗争之中。而随着明主动与西人接近,由于这个时候明帝国的火器水平、武器工艺、尤其是火炮、火枪的运用技术,并不比西洋人差很多,因此,双方可能会在这些领域有更多的合作。那么,后来出现的洋务运动就会大大提早出现,而由于明廷在保守方面并不像晚清帝国那般诸多顾忌,因此,明廷的西华很可能不局限于器物层面,甚至有可能会走得更快,从而在亚洲东部早早地呈现出后来日本出现的那种维新运动。如此一来,日本国就不可能再有明治维新的时机。因为假如中国实现了那个时候的维新,必会张扬海权,东出太平洋,如此一来,日本可能在维新之前就彻底沦为一个殖民地了。至于满清,则可能在长城和明廷和西人火器的压制下,不得已向西推进,提前消灭准格尔,然后在中亚地区与沙俄相遇,进行殊死搏杀。由此,在亚洲的中北部形成明帝国、满清游牧帝国的二元结构。当然随着明廷的西化,西人尤其是英人可能会再度施展大陆平衡政策,向满清投出橄榄枝。但那时候的满清很可能重蹈后来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覆辙,至于南下灭掉明廷,一统东亚,就几乎是毫不可能的了。
再说最后一种可能,就是明帝国得天佑,接连出现了两三位不世出的人物,而且,这两三位历史性人物坚持萧规曹随,在正确的方向性一如以往地做正确的事情,终于在制度创新、国力振奋、文化复兴、财政扩充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于是内平民乱,外驱劲寇,实现了伟大复兴。如果是这种可能,那么,从当时的情况看,明廷人口在不断增加,土地尤其是可耕好地保持了基本的不变,而商品经济持续发展,明廷要想扩充财政,就必须刺激商品经济,要刺激商品经济,就必须转向重商主义,要转向重商主义,就必须向东,向南,出海,南下,因为向西将遇到土耳其奥斯曼的游牧力量,向北将遇到满清的游牧铁骑,只有向南,从安南向南洋,向东,浮海至朝鲜和日本,大力发展有国家扶持的海外贸易。在这样的发展中,明廷必将获利良多。而同时也必将遭遇荷兰、葡萄牙、英人、法人,那么能否和平相处呢?从明廷当年处理葡萄牙人租借澳门的情况来,是有较大可能的。毕竟明廷在寸土和巨富之间,很可能会选择巨富。由此,明廷很可能早早地就同英法荷葡等西人订立一套对等贸易规则,并随之签订一系列的国际交往条约。当然,在这些规则和条约中,恐怕明帝的皇帝意识还是会坚持存在的,但是明廷的内阁制度势力有可能会增强,商人势力会崛起,明廷政治生活会逐渐发声深刻的变化。同时,很可能,在这样的情况中,美洲大陆的竞争者就不仅仅是英法两国了,起码应该再加上明廷的海洋商团和海军力量。由此,何止是当今中国的基本版图,恐怕整个世界史都要彻底重写了。
当然,这只是一种历史的假设。而历史是唯一不可能假设的。所以,我们只能结合但当时情况的复杂可能进行一种演绎。这样的问题并非毫无意义。除了娱乐精神之外,他确实能够锻炼思考者对当时历史真实的分析能力。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美国曾经有一道考核中学生历史的问题,就是假如蒙古大军没有攻入欧洲,世界历史会怎样。这实际上考察的内容与本问题是相似的:都是对历史真实的分析和对历史发展的研判能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