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六公爵的结局都怎样?
大明朝开国六公爵,听着是不是很显赫?但是如果看看他们的结局,你就不会再有任何羡慕的想法了!
洪武三年(1370),称帝不久的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大封功勋,跟随老朱打天下的一帮兄弟们,从原来的泥腿子,一夜之间都变成了新王朝的权贵,老朱也十分大方,公、候等爵位一口气封出去几十个,这其中最为显赫的,就是开国六公爵。
公爵,可以说是除了藩王之外,最高的赏赐,这样的荣耀,肯定是给为大明做出突出贡献的人,而得到这个荣誉的几人,确实也算是实至名归。
1、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是在朱元璋平定滁州时投奔的,其善谋略、辞令等,是开国六公爵中,唯一一位文职身份的功臣。
在朱元璋定天下的过程中,李善长的功劳不在于攻城略地,但正是由于他在大后方的调度、筹划,才使前方战线能够顺利,乐意说,李善长是大明初期的大管家也不为过。
在朱元璋称帝后,李善长被封为韩国公,朱元璋曾说“善长虽无车马功劳,但后方功劳颇大”,也是为了让为李善长正名,可以说,在明初,李善长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李善长首次被朱元璋忌恨,是因为朱元璋生病,李善长和其子李琪(驸马)未曾前去探望朱元璋,被王广洋弹劾,之后胡惟庸案爆发,李善长其弟李存义父子被人告发是胡惟庸党羽,再次让朱元璋对李善长心生忌惮。
而在李善长晚年时,本以为能够躲过明初的大清洗,但李存义父子的一份“证词”将李善长推上了绝路。
证词中有一句话,要了李善长的命,胡惟庸曾欲谋反,就策反李善长,并许诺事成封他为淮西王,李善长在最初的坚定拒绝到最后的任之听之,在朱元璋看来,就是一种默许参与的意思,尤其是他的那句“吾老,尔等好自为之!”让朱元璋最终下定决心收拾掉李善长。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下旨,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当时李善长已经七十六岁,年逾古稀,落了个悲惨的结局。
2、魏国公徐达徐达,是六公爵之首,也是得以善终的一位。这样的结局,在明初大清洗中,就显得尤为珍贵。
徐达和朱元璋一样,都是土里刨食儿的主,且两人自大光屁股就在一起,这就为他日后能够善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元璋投身郭子兴的红巾军后,回乡招兵买马,徐达应邀欣然前往,在军中一段时间之后,朱元璋发现徐达有勇有谋,并且做事稳妥,就授予他更为重要的职务。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
纵观大明建立的整个过程,就会发现徐达几乎参与了所有重要的战役,无论是攻打陈友谅、张士诚,还是东征、北伐,都有它的身影,包括收复燕京,也是徐达和常遇春共同作战,这不仅仅是徐达本身的个人能力,更重要的是朱元璋将徐达视为一个值得托付的人。
朱元璋曾称赞徐达为“万里长城”,而对此称赞,徐达却并未以此邀功,相反,徐达依旧处处谨慎,对待朱元璋这个儿时玩伴,他能时刻提醒自己摆正位置。
坊间流传一个故事,说徐达某次被朱元璋招待,喝至大醉,朱元璋就命人将他抬到龙床上休息,夜半徐达醒来,发现自己睡到龙床上,吓得滚了下来,对着龙床连连叩首许久方才离去,这一切都被朱元璋看到眼里。
虽说是一个故事,但是也从侧面说明了徐达谨慎的一面,在他看来,与朱元璋相处,要时时刻刻的知道君臣之道。
正因为如此,徐达才能够得以善终,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朱元璋追封他为中山王,位列开国六公爵之首。
而“蒸鹅”致死一说,并无真凭实据,只是坊间的一种传说而已。
3、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是朱元璋二姐的儿子,在朱元璋年少时,二姐远嫁,兵荒马乱后,姐夫李贞和外甥李文忠就投奔到朱元璋这里。
投奔朱元璋时,李文忠才十四岁,朱元璋本着对二姐的思念以及补偿心理,将李文忠收为义子,十九岁就开始跟随朱元璋带兵打仗。
李文忠性格沉稳,并且谋略颇多,在建立明朝的过程中,参与了不少重要的战斗,最为重要的,他能对于朱元璋一些不合理的安排和政策,直言不讳,包括在建国后,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李文忠就曾上疏对朱元璋规劝,热的朱元璋大怒,若不是马皇后求情,李文忠恐怕早就被杀。
1383年(洪武十六年),李文忠得病,朱元璋命淮阴侯华中为其治疗,但不久李文忠就病逝,年仅四十六岁,李文忠死后,朱元璋怀疑是华中下毒,就将华中削去爵位,并且将其一家发配。
李文忠一生几乎可以算是没有什么缺点,但很不幸的就是出了个“草包”儿子李景隆,坏了他老子一生的名声,不得不说也是一种讽刺。
4、宋国公冯胜冯胜,原名冯国胜,在朱元璋招兵买马的过程中,与哥哥冯国用一同投奔,哥哥死后,冯胜继承了哥哥的职位,继续为朱元璋效力。
冯胜主要的战功在平定山西、陕西以及针对北元的数次战役上,冯胜用兵如神,获得了多次重大的胜利,从最早的一个普通将领,到开国前后位居常遇春之下,足以可见冯胜的功绩之大。
但冯胜有个缺点就是较为擅作主张,在洪武二年平定关陕的战役中,朱元璋命冯胜驻守庆阳,以节制刚被降服的元朝旧将,但冯胜却认为大局已定,擅自率全军回京,朱元璋就对此大为恼火。
最让朱元璋对冯胜猜忌的是在辽东边患的战役中,此战目的是降服元太尉纳哈出,在冯胜安排一切妥当后,酒席宴上却被女婿常茂(常遇春之子)给破坏,常茂执意要给纳哈出披上衣服,但在纳哈出看来这是一种侮辱,因此两人就起了争执,推搡之下,常茂砍伤了纳哈出,冯胜虽最终稳定了局势,但在回京时,将常茂捆上枷锁,报与朱元璋,自此常茂和冯胜二人就结仇,常茂趁机上奏指责冯胜私藏良马,朱元璋大怒,命冯胜回凤阳居住,自此,再没让他领军。
最终致冯胜命的是,是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周王朱橚秘密会见冯胜,虽说冯胜是朱橚的老丈人,但是此时朱标已死,对于自己儿子的举动,朱元璋十分怀疑他和冯胜有什么密谋,因此不仅严惩了朱橚,同时对冯胜也愈发厌恶,在蓝玉案爆发的当月,冯胜就被召回南京,两年后被赐死。
5、卫国公邓愈开国六公爵中存在感最低的就是邓俞,相比于如常遇春、刘伯温等,邓俞似乎过于低调,但却实实在在的是开国六公爵之一。
邓俞天生魁梧有力,在未投奔朱元璋之前,就在家乡领兵反抗暴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率所部万余人从盱眙投奔朱元璋,在之后的数次战斗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邓俞的成名之战,就是协同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镇守洪都一战,彼时,陈友谅率60万大军进攻洪都,在洪都城不足两万的兵力下,邓俞顽强抵抗,根据史书记载,当时城墙都被打的破损了30余丈,邓愈率军且战且筑,协助朱文正坚守85天,为朱元璋回援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在徐达等人征讨北元时,邓俞在平定吐蕃,吐蕃整个局势的稳定,邓俞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先是洪武三年(1370年),身为大将军的邓俞彻底平底吐蕃,后有洪武十年(1377年),吐蕃出现反抗势力,邓俞再次披甲上阵,进攻川藏,深入吐蕃腹地,最终大获全胜。
邓俞和常遇春一样,均是死在了回师的途中,洪武十年(1377年)十一月初九日,明军到达寿春的时候,邓愈因病去世。
对于邓俞的死,朱元璋闻讯大哭,停止上朝三天,亲迎灵柩祭奠,并追封邓愈为宁河王,邓俞也是明初为所不多的得以善终之人。
6、郑国公常茂常茂这个公爵之位,完完全全是是子承父荫,其父正是大名鼎鼎的开平王常遇春,但因常遇春暴毙,于是朱元璋爱屋及乌,将爵位赏赐给了常茂。
同时,常茂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宋国公冯胜的女婿,但在招降纳哈出一事上,两人彻底决裂,常茂也因此被朱元璋安置在龙州,度过余生。
从正史的记载中,常茂并未有太多的功绩,唯一参与的一次大型战役就是降服纳哈出,相比他老爹常遇春而言,常茂真可谓是寂寂无名。
但是在《大明英烈传》中,常茂则是一个战功显赫之人,深知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比他的父亲还要勇猛,孰真孰假,我们后人也不好猜测。
常茂被发配龙州后,并未安分守己,据传当地少数民族的起义,就和他有关系,同时,常茂的死,也是不明不白,很有可能是朱元璋对其鼓动边民起义十分不满,因顾及常遇春的面子,就在暗地了对常茂下手。
大明王朝自朱元璋建立后,册封了六位公爵、45位侯爵以及伯爵若干,但随着整体朝堂局势的稳定,朱元璋就开始了对这些功勋们的清洗,而这几位功勋最为卓著的公爵,更是首当其冲,除李文忠早死、邓俞病死在军中,徐达也有蒸鹅一说,剩余三位,均被朱元璋用不同理由给杀害,不得不说,这高处,着实不胜寒啊!
明朝开国六公爵的结局都怎样?
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朱元璋大封开国功臣共150人,当然其中最为显赫的就是题主所说的六公爵了,分别为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那么他们的结局究竟如何呢?且听小祁为您细细道来。(明太祖朱元璋画像)魏国公徐达
徐达(1332-1385),字天德,今安徽凤阳人,也就是朱元璋的老乡,和朱元璋是一起长大的好朋友。
1370年大封功臣,进封奉天开国推诚宣力武臣魏国公,禄五千石,世袭。徐达最初排位为第二,但是后来韩国公李善长坐胡惟庸案而被族诛,因此进位第一。但是无论如何,徐达作为明朝的军事统帅,是毫无争议的第一!
1385年,徐达因为背疽病情严重去世,享年五十四岁。徐达死后,朱元璋亲至葬礼,将徐达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谥武宁,追封中山王,并且赠三世皆为王爵,赐葬钟山之阴、配享太庙,可以说是极尽哀荣。野史传说徐达乃是被朱元璋赐发物鹅肉致背疽病发而死,但在我看来缺少根据,当时也没有理由,应该不可取信。(魏国公徐达影视形象)
徐达的魏国公爵位一直传了11代,直到明朝灭亡。而且不仅于此,因为徐达的第四子徐增寿在靖难之役时暗中帮助朱棣为建文帝朱允文所杀,因此朱棣登基后追封为定国公,同样一直世袭到明朝灭亡!
郑国公常茂常茂(1356-1391),常遇春长子,宋国公冯胜的女婿。常茂本身没有多大军功,他能受封郑国公,都是受了他父亲常遇春的荫庇。在大封功臣前一年,常遇春突然暴病而亡,朱元璋为了表彰常遇春的功绩,于是封常遇春的长子为郑国公,以长子代父受封。
1387年,常茂获罪,但因为父亲的功绩而免罪,但是被贬到广西龙州。1391年去世,年仅36岁。因为常茂无子,因此朱元璋改封他的弟弟常升为开国公,后常升涉胡惟庸案而被诛杀削爵,因此郑国公爵位就此中断。
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1314-1390),字百室,安徽定远人。李善长大封功臣时位列第一,封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并授予丹书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
(韩国公李善长影视形象)
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为朱元璋稳定后方,军需粮草源源不断,朱元璋谓之当世萧何。然而再大的功劳和朱元璋的天下比起来都算不了什么,公元1390年,也就是胡惟庸案爆发十年后,追责李善长。因此早已退休(实际还是在暗中参与政事)、时年已经七十六岁的李善长被处死,和他一同处死的还有全家七十余人。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因为娶了朱元璋的女儿临安公主,因此免死,但是韩国公的爵位被削除,不予世袭。
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1339年-1384),字思本,安徽明光人,朱元璋的外甥。1370年封奉天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曹国公。
李文忠最开始跟着朱元璋姓朱,后来在李文忠兵不血刃拿下杭州后,朱元璋当场加封李文忠为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并且叫他恢复了李姓。
(曹国公李文忠画像)
公元1384年,李文忠去世,终年46岁。朱元璋亲自写文致祭,并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谥号武靖,配享太庙。朱元璋怀疑李文忠是被淮安侯华中所毒杀,因此降低了华中的爵位,并且诛杀了李文忠的医生及其妻子儿女,由此可见朱元璋对李文忠的感情。
李文忠死后由其子李景隆承袭曹国公爵位,李景隆也是难得的躲过朱元璋两次大屠杀的人之一。靖难之役时,李景隆所率领的朝廷军多次败于燕军,从而被夺职召回。后来李景隆打开南京金川门致使南京失守。朱棣登基后最开始极受器重,但是第二年就遭到弹劾,李景隆因此被削爵圈禁,因此曹国公爵位也就此断绝。
宋国公冯胜冯胜(?-1395),安徽定远人。1370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宋国公。
冯胜喜欢读书,通晓兵法,为明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明朝建立后又先后率军征讨王保保,远征辽东,积累无数军功。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也给冯胜带来了灾祸。(宋国公冯胜雕像)
冯胜的女婿乃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橚,他俩因为秘密会见而被朱元璋所猜忌,而朱橚也被朱元璋所严惩,因为朱元璋担心他的这个儿子和将军冯胜有勾结。等到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的猜忌之心更甚,为了确保朱允文的帝位稳固,冯胜被朱元璋无罪赐死,而宋国公的爵位也不允许继承,因此冯胜的爵位也在他这里断绝。
卫国公邓愈邓愈(1337-1377),字伯颜,安徽泗县人。邓愈原名邓友德,投奔朱元璋后,朱元璋赐名为邓愈,1370年封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卫国公。
1377年,邓愈在征讨吐蕃之后回师的途中病死。朱元璋极为哀痛,为此停朝三天,亲自迎接邓愈的灵柩,并追封邓愈为宁河王,谥号武顺,配享太庙。(卫国公邓愈画像)
邓愈死后由其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并改封为申国公。然而因为邓镇娶了李善长的外孙女为妻,因此在李善长被诛杀时,邓镇也被牵连被杀,同时爵位被削夺,因此卫国公的爵位也就断绝了。
总的来说,开国六公爵有四人是正常死亡的,韩国公李善长和宋国公冯胜则是被朱元璋所杀。他们的公爵大多止于第一代或第二代,只有魏国公徐达的爵位一直传到了明末!这样显赫的爵位只代表了他们的过去,却不能为他们的未来保驾护航!明朝开国六公爵的结局都怎样?
明代开国六公爵:魏国公徐达、韩国公李善长、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
魏国公徐达——善终:
徐达,为明代开国第一功臣,战功卓著,官至中书右丞相,爵魏国公,死后追赠中山王。
1353年,朱元璋回乡募兵,自建势力,这时22岁的徐达欣然应召。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朱元璋发现徐达这人的才能远超常人,故而开始对他委以重任。
1355年,采石矶、太平府之战,徐达身先士卒,勇冠三军,擒元将陈也先,收服蕲人康茂才义军,一战成名。次年,徐达率军破蛮子海牙水师,克集庆(南京),为朱元璋打下了一个可以立足的根据地,也为后来朱元璋在南方建国打下根基。
1365年,徐达麾师攻取淮东,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灭张士诚。1368年,徐达统兵北伐,会同常遇春,率二十五万大军北上攻元朝,“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这句有名的口号就是徐达北伐提出的。同年八月二日,徐达克元都大都,灭元朝。
元朝灭亡后,蒙古残军仍然在全国各地负隅顽抗,其中元朝大将王保保拥兵十万,坐守山西太原,成为刚刚建国的明朝的最大劲敌。不久,为解决这一心腹大患,朱元璋就命徐达率兵征讨,徐达不出数月,就将其平定,王保保被赶回上都。之后数年,徐达四处南征北战,替朱元璋扫平中原境内的元朝余孽。
1370年,徐达以功封魏国公,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岁禄五千石、赐世袭文券。
此后直至病逝,徐达多数时间都在北平镇守,或是防御蒙古的袭扰,或是率兵攻入北元境内。1384年,徐达后背长疽,起初还没什么大碍,可随着时间的逝去,加之徐达太过操劳,次年徐达的病情加重,不久即病逝。
徐达病逝后,朱元璋亲至葬礼以示悲疡,将他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追封中山王,位列开国“六王”之首,谥号“武宁”,赠三世皆王爵(曾祖、祖、父),并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
韩国公李善长——赐死:
李善长,他在明朝开国功臣中的地位与西汉开国功臣丞相萧何相当,为朱元璋是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官至中书左丞相,爵韩国公。
1353年,朱元璋南下滁州途中,李善长前往投靠,朱元璋知道李善长在当地颇有名望,且在交谈的过程中,也觉得他智慧过人,朱元璋正愁身边缺少出谋划策的人,所以就对他以礼相待,将他留下掌管文史书籍。
李善长这人也的确是有真本事,有勇有谋。朱元璋在驻守和阳时,亲自率军前去进攻鸡笼山寨,只留了少量兵力给李善长,让他留守和阳。这时,元军将领得知消息后就前来偷袭和阳,李善长见元军来袭,临危不乱,设下埋伏,轻而易举地就打败了来偷袭的元军。
此后,朱元璋南征北战时,后方之事起草文书、征运粮草、招贤纳士、发放兵饷、征收赋税等等,皆交由李善长作主,且李善长做的也都很好,将吏顺从,居民安然,前线破竹,势力渐富。可以这么说,朱元璋能在实力不如张士城、陈友谅的情况下,一一将其击败,并最后开国,这绝对是离不开李善长的功绩的。
1370年,朱元璋在灭亡元朝后,在南京大封群臣,此时朱元璋就说:“李善长虽无汗马功劳,但跟随我多年,供给军粮,功劳很大,应当晋封大国”,于是封李善长韩国公,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并授予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
位极人臣后,李善长的毛病也开始显露出来,他外表看起来宽厚温和,可是内心却爱嫉妒,待人苛刻,谁敢不听他,他就整谁,比如当时参议李饮冰、杨希圣,只是稍微冒犯了李善长的权威,李善长就马上将其罪上奏朱元璋,黜免了他们两人。
李善长此举,让朱元璋是极度反感,朱元璋本就是一个权力欲极重的人,他岂能容忍李善长这般凌驾于他头上的这般举动,因此对他是越来越看不顺眼。好在,李善长还算是识时务,见朱元璋对他越来越反感,就索性在1371年以生病为由辞官归隐,这才逃过一劫。
然而,李善长最终还是逃不过一个死字。
1390年,李善长不懂明哲保身,多次向朱元璋请求赦免被牵连进胡惟庸案的亲戚丁斌等人,继而惹怒朱元璋,之后丁斌又反咬李善长一口,说他有谋反之实。最终,朱元璋以李善长知情不报为由,下令将其连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
郑国公常茂——善终:
常茂,他本人并没有什么战功,之所以能与徐达、李善长等功劳卓著的元勋并列,是因为他有一个好父亲,那就是常遇春,故而才有了郑国公这么一个显赫的爵位。
常遇春,朱元璋的得力猛将,勇猛善战。采石矶之战,面对元水军元帅蛮子海牙的严密防守,常遇春勇猛无敌,身先士卒,乘一小船冒着箭雨冲入敌阵,左右冲突如入无人之境,助朱元璋败元军。1360年,池州一战,常遇春率精兵万人大破陈友谅军,斩首万余。
本来若是常遇春能活到朱元璋大封群臣时,他的地位绝对不亚于徐达、李善长,然而常遇春却是福气太薄,1369年在朱元璋大封群臣的前一年,常遇春在北伐中原的路上,暴卒于军中,年近40岁。他死后,朱元璋追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
常遇春死后,其长子常茂荫父功,继承郑国公爵位。或许是缺乏父亲的管教,常茂这人颇为骄横跋扈,在军营多不服管教,此后朱元璋虽剥夺他一切职务,只留爵位,发配至龙州。就这样,常茂一直在龙州居住,直至1391年因病去世。
曹国公李文忠——善终: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亲外甥,他的母亲曹国长公主是朱元璋的亲姐姐。因其与朱元璋有着十分亲密的关系,所以李文忠深得朱元璋的信赖,19岁就以舍人的身份执掌朱元璋的亲军,之后更是时常以监军的身份遂将出征。
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1370年,李文忠与徐达分道北伐,率领十万人出野狐岭,克应昌,元昭宗北逃,俘获其嫡长子买的立八剌及后妃、宫女、诸王、将相官属数百人。
同年,朱元璋大封群臣,李文忠封曹国公,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年俸三千石,爵位世袭罔替。1379年,朱元璋命李文忠主持大都督府(最高军事机构)事务,兼主管国子监(最高学府)事务,位极人臣,显赫一时。
1384年,李文忠病逝,太祖亲自写文致祭,追封为岐阳王,谥号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功臣庙,位列第三。
宋国公冯胜——赐死:
冯胜,“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冯胜居于第三”,在明朝开国元勋中,他的地位颇高,位居第三,仅次于徐达、李善长,官至右柱国,爵宋国公。
元末,朱元璋攻至妙山时,冯胜随兄长郢国公冯国用一同归附,受到重用。1359年,冯国用去世后,冯胜代兄任亲军都指挥使,典掌朱元璋亲军。1369年,冯胜率军渡过黄河,不出数月,即克庆阳,收陕西全境。1372年,三路征讨王保保,徐达、李文忠皆不能克敌,唯独冯胜斩获甚众。1387年,冯胜率军远征辽东,降伏纳哈出,肃清元辽东地区残余势力,同年因功封宋国公。
朱标死后,冯胜因与女婿朱橚(朱元璋子)过往甚密,且多次暗地往来,渐被朱元璋猜忌。朱元璋害怕他死后,冯胜会连同自己的儿子朱橚造皇太孙朱允炆的反,故而在1395年,下诏赐冯胜死罪,永绝后患。
卫国公邓愈——善终:
邓愈,他成名很早,16岁就拥有一支完全忠于自己的抗元部队,为人简重慎密,智勇兼备,严于治军,善抚降者,功著一时,官至右柱国,爵卫国公。
1355年,邓愈所部万余人从盱眙投奔朱元璋,他是开国六公爵中唯一一个带着部队投靠朱元璋的,故而他在朱元璋阵营中地位颇高。同年,邓愈就和常遇春一起,领兵自巢湖南下,先后克牛渚矶、太平府、溧阳、溧水、句容、芜湖等地。1357年,湖南“苗帅”杨完者率兵十万来进攻徽州,当时邓愈身边只有少数士兵,可邓愈临危不乱 大开徽州城西门,布下疑兵之计。苗军见状,惧怕其会有埋伏,不敢入城。胡大海得到消息后,昼夜兼程赶回,与邓愈里应外合,协力拼杀,苗军大败而逃。
1370年,邓愈同徐达远征甘肃,斩首2000级,俘获王爷公爵以下百余人,士兵8万多人,骆驼、马匹、辎重不计其数,深入甘肃西北数千里,河州以西皆归明朝。
1377年,邓愈在征讨吐蕃回师途中骤然离世。朱元璋闻讯大哭,缀朝三日,亲迎灵柩祭奠,并追封其为宁河王,谥号武顺,配享太庙。
开国六公爵,四人善终,二人被朱元璋赐死,从这个比例来看,朱元璋也不算是残暴,并未对功臣赶尽杀绝。
明朝开国六公爵的结局都怎样?
大明王朝的创建者朱元璋同志,身为中国历史上最“屌丝”的皇帝,不但本人雄韬伟略,而且也有着一大批“铁杆”的追随者,这些跟随老朱打天下的文臣武将在建国之后都被封侯加爵,还赠送免死铁卷,不过这最后这免死铁卷也都成了催命符,即便贡献最大的开国六公爵也未能全身而退,只有魏国公徐达的爵位传到明朝灭亡。
韩国公—李善长开国六公爵之首,也是六公爵里唯一的文臣,对于李善长如此高的地位很多人表示不服,毕竟他身后的徐达、常遇春都是足以载入史册的名将,随老朱南征北战,功不可没,而李善长在朱元璋身边不显山不露水的,既不能带兵打仗,也不能出谋划策,为何他能成为大明的第一开国功臣?原因就是他主管着老朱战争时期的后勤工作,这项工作的难度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创业”阶段的老朱极为重视这项工作,而“任劳任怨”的李善长把这项费力不讨好的工作办的非常漂亮,某种意义上来讲,李善长无愧六公之首,毕竟大明见过初期名将如云,但是能干这个工作的却只有李善长一人,或许胡惟庸也可以,但是资历和能力还是差了点。
不过这位六公爵之首,也是这六位里第一个被老朱下令斩首的,不知道这是不是也存在某种寓意呢?这位表面宅心仁厚,实际心胸狭隘的韩国公,因为受胡惟庸案牵连,成为朱元璋“整治”朝野的刀下鬼。有人说老朱其实并未想杀他,是他自己最后时刻不识好歹,把脑袋送到老朱面前的;也有人说他作为胡惟庸的“举荐人”,又是儿女亲家,更是“淮西党”的领袖,老朱早就想第一个除掉他。不管是何原因,李善长最终没能躲过这一刀。
魏国公—徐达大明王朝第一名将,虽然并非军校“科班”出身,但是精通兵法,智谋过人,是老朱手下头号干将,但是为人却低调内敛,并没有居功自傲,战争结束后立即交出兵权,极少参与淮西老乡们的争权夺利,使得老朱根本找不到任何理由去处理他,而且他还是“燕王”朱棣的老丈人。
洪武十八年,徐达因为得了背疽,病情过重而亡。但是根据徐祯卿的《翦胜野闻》记载,徐达是被朱元璋毒死的。另外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便是王文龙《龙兴慈记》所记载的,徐达这个病不能吃鹅,但朱元璋却故意赏赐给徐达蒸鹅,徐达含泪吃完,最终暴毙而亡,而且很多影视剧也是这样拍摄。
不过我个人这位这两个说法都比较扯淡,首先,朱元璋没有杀徐达的动机,早早交出兵权的徐达不再参与军中任何事务,即便功军工卓越,但是在军内已经没什么影响力了,而且徐达为人低调内敛,根本没给别人留下任何把柄,也从来不参与朝廷内部任何党争,老朱没有什么理由杀他;其次,老朱和徐达的感情较为特殊,作为最早跟随老朱的创业者,两人在自立门户之前便以培养出深厚的感情,而且俩人还是儿女亲家;最后,朱元璋如果想杀徐达,可以使用很多简单粗暴的方式,也可以悄无声息的搞定徐达,没必要用这么“白痴”的方式来处理,还给后人留下这么多槽点。
曹国公—李文忠被人们誉为徐达、常遇春之后大明第三名将,也有人说李文忠在军事上的造诣已经超越了常遇春。李文忠本是朱元璋的亲外甥,朱元璋的姐夫李贞,也就是李文忠的父亲曾经也比较照顾老朱这个“小舅子”,后来李贞便带着儿子李文忠一起跟随老朱打天下。之后朱元璋收李文忠为养子,视如己出,感情极为深厚,重视程度甚至高于亲儿子朱棣。
李文忠虽然是个武将,而且又和老朱沾亲带故的,但是行事风格却与其他武将不太一样,为人相对仁厚,还有一定的正义感,这是将领中极为罕见的。在朱元璋晚年因为“乱杀无辜”,李文忠几番出言顶撞,最终惹恼了朱元璋,本来要处死李文忠,最后时刻马皇后出言相劝,老朱最终饶过自己的这位外甥。李文忠于洪武十七年病逝,儿子李景隆继承爵位。
宋国公—冯胜原名冯国胜,后改名为冯胜,与其兄长冯国用都比较喜欢研究兵法,明末时期投身起义军,后追谁朱元璋,在与陈友谅以及北元的作战中军功卓越,并远征辽东,降服纳哈出,肃清了元朝在辽东的势力。
大明建国之后,冯国胜“功高震主”因为迟迟不交兵权,又因为一些事情遭到朱元璋猜忌,最终在蓝玉被杀两年后,也被朱元璋赐死。
魏国公—邓愈18岁便追随朱元璋创业,在常年的征战中立功无数,其中包括著名的“洪都保卫战”,虽然主要指挥官是朱文正,但是邓愈在这其中的作用也是胜利的关键。邓愈还是明朝初年最擅长使用“火器”的名将,他与沐英都比较喜欢用火枪发动攻势。
洪武十年,邓愈病逝于安徽寿春,时年41岁,后追封宁河王。邓愈之子邓镇继承爵位,洪武二十三年,因为李善长案牵连,邓镇被朱元璋所杀。
郑国公—常茂因为常遇春未能活到大明建国,他的儿子常茂代他受封爵位。关于常茂这个人评价并不统一,有人说他虽然不及父亲,但也是军工卓越,能力出众;也有人说他就是如李景隆一样的酒囊饭袋,没什么能力。
后来因为受到朱元璋的猜忌,被发配去守长城,但是又不给军饷,任其自生自灭,于是常茂临阵脱逃,后投奔朱棣帐下,洪武二十四年病逝。
明朝开国六公爵的结局都怎样?
明朝开国六公爵分别为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六人里面,只有徐达的爵位一直传到明朝灭亡,其他五人大都牵连明初逆案,爵位或一世即削,或二代而撤。开国六公爵里面,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分别是文官武将第一功臣,其他四人也是功勋卓著,为大明王朝的建立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但是,洪武年间经过几次逆案的大清洗,包括开国六公爵在内,除了魏国公徐达、卫国公邓愈、曹国公李文忠、郑国公常茂,其他人皆不得善终,而侯爵以下,牵连逆案而被处死者更是不计其数。
韩国公李善长
先说文官第一的韩国公李善长,早年追随朱元璋出生入死,累立战功,被认为是可以比肩西汉萧何的柱国之才,明朝建立后,李善长得到重用,任左丞相,监修《元史》,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罔替,可谓是位极人臣,权倾朝野。
李善长晚年归权闲赋,洪武二十三(1390年),有人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谋逆案有关,胡惟庸曾对李善长许诺,若事成愿以淮西之地封王,李善长对胡惟庸信使暗通大漠之事匿而不报,种种证据证明李善长确与胡惟庸谋逆案有关。最终朱元璋狠下心,将77岁的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
李善长长子李祺娶朱元璋的女儿临安公主,在这一次的家族惨祸中虽免于一死,但被迁居云南,不久病死在那里。虽公主求情几个儿子免受株连治罪,但韩国公爵位被撤销。
卫国公邓愈
卫国公邓愈,是一名文武双全的骁勇大将,16岁即领兵抗元,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邓愈率领所部万人从盱眙投奔朱元璋,此后随朱元璋四处征战立下赫赫战功。明朝建立后曾在地方历练,洪武三年(1370年)随同徐达远征甘肃追击北元残余力量,招降吐蕃、乌斯藏诸部。回朝后因功进封为荣禄大夫、右柱国、卫国公。 邓愈于洪武十年(1377年)病逝于驻地安徽寿春,朝廷追封宁河王。
不过,邓愈的长子邓镇虽承袭卫国公,但因妻子是李善长外孙女,李善长坐胡案获罪,邓镇受牵连连坐被杀,卫国公爵削除。
曹国公李文忠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母亲为朱元璋的姐姐曹国长公主。李文忠从小跟在朱元璋身边,朱元璋十分疼爱这个外甥,被收为养子。李文忠征战沙场多年,骁勇无比,明朝建立后又多次领兵出征北元,战功显赫,得进封曹国公。洪武十七年(1384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阳王。
他的长子李景隆承袭曹国公爵位,后协助建文帝削藩,靖难之役爆发后李景隆被封为大将军出师征讨,结果反被燕军击败,丧师数十万。燕军逼近南京时,李景隆开金川门投降。成祖即位后得到重用,封太子太师、赐功臣勋号、加柱国、增岁禄,居群臣之首。永乐二年(1402年)遭群臣连番弹劾,被削爵圈禁。
宋国公冯胜
宋国公冯胜,明初大将,因征讨北元残余力量,累功晋封宋国公,“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
明朝开国六公爵里面,冯胜可谓是死的最冤的一人,由于“胜功最多”,以至于达到了足可以功高震主的地步,朱元璋又是多疑之人,冯胜自然是难逃被赐死的结局。冯胜死后,宋国公爵被削除。
郑国公常茂
郑国公常茂,明朝开国功臣常遇春长子,其荫父功,承袭郑国公爵位。常茂因元丞相纳哈出投降之事与邓愈有嫌隙,被朱元璋收回兵权安置于龙州,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病逝。
常茂没有子嗣,他的弟弟常升袭封开国公,郑国公之爵坐削,洪武年间常升坐蓝玉谋反案,被诛,开国公之爵亦被削。
由此可见,在开国六公爵里面,爵位或一世而削或二代即止,大都有牵连胡蓝逆案。真正得以袭封爵位直到明朝灭亡的,只有魏国公徐达。 明朝第一功臣魏国公徐达,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朱元璋自滁阳起,戡定四方一统天下建立帝业,徐达与常遇春堪称是功著最高。《明史》赞曰“身依日月,剖符锡土,若二王者,可谓极盛矣。顾中山赏延后裔,世叨荣宠;而开平天不假年,子孙亦复衰替。”开平王常遇春的后代前文已有所简述,徐达病逝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长子徐辉祖承袭魏国公爵位。
一门二公,代代相承
徐辉祖是燕王朱棣的大舅子,建文帝要削藩,燕王朱棣于北平靖难起兵,徐辉祖作为南军主将多次给燕军制造威胁。燕军渡江时,徐辉祖仍然带兵抵抗,明成祖在南京即位后,徐辉祖依然予以抵制,被削爵并禁锢于家中。徐辉祖病逝于永乐五年(1407年),后朱棣念及徐辉祖忠心为主,且岳父中山王徐达又是大明开国第一功臣,又下旨恢复了魏国公爵位。
而朱棣与小舅子,徐达次子徐增寿关系就显得融洽多了,建文帝要削藩,徐增寿多次暗通身处北平的燕王朱棣,为他传递京师信息,结果被建文帝察觉,以私通燕军之罪被诛杀。永乐二年(1402年)被追封为定国公,爵位世袭罔替。徐增寿这一系随明朝朝廷迁至北京直到明末,而徐辉祖一系则一直留在南京。一门二公,在明朝实属罕见之殊荣。
明朝开国六公爵的结局都怎样?
三人善终,三人死于非命,这就是明朝开国六公爵的最终结局。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二十八日,大元王朝的末代皇帝妥懽帖睦尔在应昌(今属内蒙古赤峰市)驾崩,终年51岁,在位37年。妥懽帖睦尔死后,群臣为其上庙号为惠宗,太尉完者、院使观音奴等人奉梓宫北葬。
不得不说这位元惠宗真是死得太及时了,因为仅仅半个月后,明军大将李文忠的铁骑就包围了应昌。一场激战下来,除了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等数十人以外,包括惠宗嫡孙买的里八剌在内的后宫妃嫔、宗室王公、达官贵族,象征皇权的玉玺、玉册等等全部落入明军手中。李文忠在给朝廷的表文之中,意气风发地描述了自己此役的赫赫战功:
臣文忠赋质庸愚,托属外戚。忝受副将之寄,惭无赞画之能。拜命阙庭,俾率熊罴之众。总戎行阵,誓空胡马之群。前茅度关,而兴和之将即降。后骑出塞,而驼山之兵旋衄。进开平而乘破竹之势,克应昌而奋覆巢之威。皇子、后妃,两宫之贵人俱获。玉玺、金册,历代之重器全收。皇风远被于遐荒,胡运竟终于此日。—《明太祖实录卷五十八》
朱元璋剧照
当年十一月初七日,北伐明军班师返回南京。十一月十一日,朱元璋在皇宫奉天殿大封功臣。当时位列开国公爵之列的是以下六人:
韩国公李善长
魏国公徐达
郑国公常茂
曹国公李文忠
宋国公冯胜
卫国公邓愈。
那么这六位开国公爵的结局究竟如何?为何只有魏国公一爵传到了明末?其余或死于非命,或爵位削除,这里面又体现了大明皇帝怎么样的帝王心术呢?
韩国公:淮西勋贵与太子党斗争的牺牲品韩国公李善长结局:自尽
李善长,濠州定远人(今属安徽省定远县)。很多人对李善长在开国六公爵之中名列第一感到不解,水平高一些的觉得于情于理不应该是徐达吗?水平低一些的会觉得怎么不是刘伯温?
《明史》对于李善长对其在明朝建国前的表现是这样记录的:“制钱法,开铁冶,定鱼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换句话说,李善长就是朱元璋的“萧何”。因此在大封功臣之时朱元璋表示李善长虽无战功,但他“供给军食,未尝缺乏”。从明末崇祯皇帝发不出军饷的窘境,就能体会李善长的厉害之处。当然反过来我们也能领悟为何江南地主讨厌这位韩国公。
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开始,已经56岁的李善长就已经“以疾致仕(因病退休)”,此后朱元璋又把自己的长女临安公主嫁给了老太师的儿子李祺,君臣之间称得上是关系和谐。
李善长剧照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发生了震惊天下的胡惟庸案,朱元璋更是借机废除了丞相一职。胡惟庸是李善长一手提拔起来的官员,因此当时舆论汹汹,直指包括李善长在内的淮西勋贵都和胡惟庸勾结,准备密谋造反。但是老朱只处置了胡惟庸,没有牵连老兄弟们。
问题是既然朱元璋这一次放过了李善长及淮西勋贵,为何又会在十年之后重新来算这笔帐呢?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分析过,这笔帐大概率要算在皇太子朱标和他背后的江南地主集团头上。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四月,吉安侯陆仲亨的家奴封贴木等人举报自家主人要造反,在三法司的追查下,斗争矛头直指李善长。那么这场斗争是不是朱元璋本人发起的呢?笔者以为不是。因为在发现矛盾升级之后,朱元璋一面让公侯还乡避风头,一面将包括都察院左都御史詹徽、刑部尚书赵勉、左侍郎邵永善和大理寺卿张庭兰在内的三法司首脑人物全部调离原岗位,说明他是想将李善长等人给保下来。
然而就在本案渐趋降温之时,一封适时抛出的李善长手迹,彻底将这位老太师打倒。据说当年胡惟庸谋反之时,曾派前元旧臣封绩出使沙漠,打算将北元结为外援。胡惟庸一死,封绩就留在了漠北。两年前大将军蓝玉在捕鱼儿海大破元军之时,顺手将封绩也一起抓了回来。在长达两年的时间没有动静后,就在本案的关键时刻封绩交出了当年他和李善长之间的往来书信,一下子引爆了整个舆情。
今按得封绩往来沙漠私书,有善长手迹,大逆不道,罪状甚明。—《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二》
朱元璋与朱标剧照
五月二十日李善长入宫做最后的努力,朱元璋在右顺门亲自向群臣求情。但是皇太子朱标一言不发,心领神会的文官们一口咬定不可徇私,那李善长只有死了。从李善长临死前依然享有人身自由来看,此案绝非朱元璋主导。老朱一手操办的胡惟庸和蓝玉案,主犯都是第一时间打入大牢,然后迅速处决。而李善长案从四月底陆仲亨等人入狱,到五月下旬众人被赐死,历时近两个月(中间有一个闰四月),说明这是一个政治妥协的结果。
魏国公:多亏有一个好女婿魏国公徐达结局:善终
徐达,凤阳人,朱元璋的老乡。徐达是实打实地开国第一武臣,独享大明第一高薪:岁禄五千石。无论是在《明史》还是《明实录》之中,徐达的结局都是善终。那么问题来了,那个尽人皆知,所谓吃烧鹅而死的传说是哪里出来的呢?
明世宗嘉靖年间,明朝官场上的一个小官王文禄写了一本史料笔记《龙兴慈记》,里面内容大多是他年幼时从其母陆氏那边听来的故事。其中有一段写到朱元璋请一位名叫宗泐的高僧做法,结果大和尚说在天宫看到了徐太傅,然后提出徐达的死因是“疽发背崩”。
按理这也没什么,因为《明史》和《明实录》都是这种说法。但是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其所著《廿二史札记》中点名《龙兴慈记》是本胡说八道的野史,举的例子就是徐达之死,我们来看看赵翼是怎么说的:
如《龙兴慈记》,徐达病疽,帝赐以蒸鹅。疽最忌鹅,达流涕食之,遂卒。是达几不得其死,此固传闻无稽之谈。—《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一》
不知道赵大学者看的版本是不是和现在不一样,反正笔者是没在《龙兴慈记》中看到过这样的记载。问题在于赵翼的初衷是辟谣,可是大家伙一看有这么劲爆的八卦,谁还管是不是谣言。于是乎,时至今日很多人都坚信朱元璋用赐鹅的方法逼死了徐达。
徐达剧照
从洪武十三年徐达的女婿燕王朱棣之国北平之后,这位魏国公基本都会在每年的十月返回南京,次年正月再前往北平镇守,主要任务就是防备北元对于边境的侵扰。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闰十月徐达回京之时背上有“疮疾”。这一病直到洪武十八年正月底才略有好转,但由于病体未愈,徐达并未如往年一样前往北平,而是继续留在南京养病。可惜到了二月份,魏国公的病情急转直下,终于在二月二十八日去世,享年54岁。
徐达死后追封中山王,谥武宁,长子徐辉祖袭爵。徐辉祖在靖难中站队建文帝朱允炆,在南京城破当天,还对姐夫朱棣率领的燕军进行了激烈的抵抗。看在王妃徐氏的份上,朱棣只是将徐辉祖软禁在魏国公府。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徐辉祖去世,不久之后其姐徐皇后崩。最终朱棣让徐辉祖之子徐钦袭封魏国公,而魏国公的爵位也一直传到了明末。
郑国公:自作孽不可活郑国公常茂结局:夺爵贬死
常茂,定远人,常遇春之子。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七月,常遇春在班师途中于柳河川暴卒(柳河川位于今河北省宣化县北盘常河),死因是“卸甲风”,也就是卸甲中风的意思。当时明军面对元军主力只是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因此常遇春的突然去世让朱元璋悲痛万分。不但追封他为追封开平王,谥忠武,还亲自到龙江渡口迎接常遇春的灵柩,就连祭文也是出自老朱的自己的手笔。
将军在时,朕实所倚。将军既往,将谁与谋?不过临风兴慨,想其音容耳。灵车之至,朕亲临奠,思尔之情,言岂能尽?—《明太祖实录卷四十四》
常遇春画像
常遇春在明朝建立之前就已经是鄂国公,洪武三年大封功臣之时于情于理都不能亏待常家。于是常遇春庶长子常茂被封为郑国公,食禄三千石。而且由于当时常茂尚无子嗣,朱元璋还特地强调如其无嗣,则由其弟以“兄终弟及“的方式袭封爵位。
由于父亲早逝,自己又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公爵,缺乏历练的常茂被《明史》评价为“骄稚不习事”。不过朱元璋还是对常茂寄予厚望,将宋国公冯胜的女儿许配给了他,要知道冯胜的另一个女儿是皇第五子周王朱橚的王妃。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明军对盘踞辽东的北元太尉纳哈出所部发动了全面攻击,领军主帅正是常茂的岳父冯胜。作为重点培养的二代勋贵,常茂自然也跟着岳父一起随军出征。
在明军的压力之下,纳哈出本已投降,结果在把酒言欢之时发生误会,被二愣子习性发作的常茂一刀砍伤。纳哈出虽然最终忍了这口气,但是却造成了部分降军的哗变,使得殿后的都督濮英不幸被俘。濮英不甘受辱,自尽殉国,消息传到南京,引得洪武皇帝龙颜大怒。冯胜为了推卸责任,将所有罪名都扣在了常茂头上,并将其械赴南京领罪。
丁酉,郑国公常茂坐前惊溃虏众,罪当诛。上念其父开平王之功,绎之安置于广西之龙州。二十四年,卒于谪所。—《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八十五》
最终常茂被革去爵位,贬黜至广西龙州居住,并最终死在了当地(也有野史说常茂当时是假死)。不过朱元璋并没有忘记常遇春的功劳,他在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封其次子常升为开国公。
朱标剧照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皇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在犹豫许久之后舍弃了皇太子妃常氏所生的朱允熥,而是册封皇太子继妃吕氏所生的朱允炆为皇太孙。常氏即常遇春之女,常升之姐。朱元璋此举,是为了将兵权转移到戍边亲王手上做准备,防止在他死后出现主少国疑,权臣篡位的局面。但是这样一来,朱允熥的舅姥爷蓝玉、舅舅常升等人自然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
常升的结局,《明实录》中未载,《明史》甚至认为其在靖难之役时战死于南京浦子口。但是在明初山西晋王府密档《太祖皇帝钦录》之中,明确记录了常升是蓝玉案的犯人,则其必然死于此案。
曹国公:不肖子孙让先人蒙羞曹国公李文忠结局:善终
李文忠,泗州盱眙人(今属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其母朱佛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二姐。朱佛女早逝,其父李贞带着李文忠四海流浪,直到打听到朱元璋的消息后赶去投奔,这才安生下来。同时由于老朱一向和二姐感情深厚,对李文忠这个外甥也是视如己出。
甲午冬,上驻兵滁阳,文忠父子来见。上喜甚,因养以为子,赐姓朱氏。—《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六十》
李文忠天资出众,很早就已经是独当一面的大将。在朱元璋集团和张士诚集团在浙江的拉锯战中,李文忠扼守严州(府治在今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为老舅安心和陈友谅争天下立下了大功。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李文忠奉旨随常遇春征迤北,一路进克元上都。常遇春暴卒于军中之后,诏文忠代领其众。回到本文最开头,李文忠在洪武三年更是差点将北元皇室一锅端掉,堪称盖世奇功。大封功臣之时,朱元璋特地向文武众臣强调李文忠封曹国公,是因为他自己的功劳,而非皇帝外甥的身份。
丙申,大封功臣。上召诸将臣谕之曰:“平章李文忠总兵应昌,逐前元太子远遁漠北,获其皇孙妃嫔重宝悉归朝廷,此功最大。”—《明太祖实录五十八》
南京李文忠墓
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年底李文忠患病,次年三月去世,享年46岁。追封为岐阳王,谥武靖。对于李文忠的死,也有很多人认为是朱元璋下的毒手。笔者真是很好奇,就算老朱不念和二姐的感情,不念外甥的功劳,坚持坚决一定要“狡兔死走狗烹”。可问题是李文忠包括徐达死的那年,北元这只兔子还活得好好的,朱元璋为什么要想不开杀猎犬呢?逻辑在哪里?
朱元璋在编写《皇明祖训》之时,针对如何处理皇亲国戚犯罪,除了谋逆之外,其余不论重罪轻罪,皇帝都要和在京诸亲商议。那么哪些人可以名列亲戚之家呢?老朱也做了明确规定:
今将亲戚之家指定名目,开列于后:皇后家、皇妃家、东宫妃家、王妃家、郡王妃家、驸马家、仪宾家、魏国公家、曹国公家、信国公家、西平侯家、武定侯家。—《皇明祖训·首章》
可惜如此显赫的曹国公,爵位只传了两代便黯然退场。李文忠死后,其长子李景隆袭封曹国公。李景隆素来有建文第一内奸的“美誉”,因为他先是多次败在燕王朱棣手上,最后还在燕军包围南京之时开城投降,摇身一变成了靖难第一功臣。
李景隆剧照
李景隆到底是不是内奸,是一个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的事情,笔者仅仅提供一个信息,大家可以自行判断:李景隆的岳父袁洪,和朱棣是亲家。但是朱棣对李景隆的封赏和笼络,不过是权宜之计,众多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功臣心底下都愤恨不平。
燕王即帝位,授景隆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增岁禄千石。朝廷有大事,景隆犹以班首主议,诸功臣咸不平。—《明史卷一百二十六·列阵第十四》
到了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朱棣根基已稳之后,立刻对李景隆下手,通过文武群臣的联合弹劾将其削爵圈禁。甚至当朱棣迁都北京之时,还不忘把李景隆带在身边。据《明史》记载李景隆死于永乐末年,李家子孙则直到明英宗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才被解除禁足,恢复正常生活。
宋国公:惨遭两个女婿连累宋国公冯胜结局:赐死
冯胜,定远人,李善长和常遇春的老乡。元末的时候,冯胜跟着兄长冯国用一起投奔朱元璋。冯国用深受信任,奉命掌管亲军。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四月,冯国用在军中暴卒。朱元璋在南京鸡笼山功臣庙为其塑像,开国之后又追封其为郢国公。
至于冯胜,则在兄长去世后接任亲军都指挥使,显示他也是深受朱元璋信任的人物。冯胜这个人打仗很厉害,但是军纪很糟糕,为此没少受到老朱的责骂。但是骂归骂,朱元璋毕竟还是舍不得处罚这位心腹爱将。
而在李文忠、徐达相继去世之后,冯胜在洪武二十年作为主帅,率领二十万大军讨伐辽东。我们在上文提到,因为女婿常茂的冒失,让一场本来十足的大胜留下了遗憾。事后冯胜虽然把责任都推到了女婿头上,但是老朱岂是那么好糊弄的?最终冯胜被褫夺兵权,打发回凤阳过退休生活。
及降纳哈出而虏众惊溃,胜欲自解,故归咎于茂而奏之。茂既至,陈所以降纳哈出之故。上曰:“如尔所言,胜亦不得无罪。”命收其总兵官印,召胜还,而令永昌侯蓝玉行总兵官事。—《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八十四》
周王画像
作为李善长的老乡,冯胜却没有在李善长案中受到连累,也没有在蓝玉案中受到牵连,朱元璋为何最终要赐死他呢?笔者不得不指出,冯胜能够逃过李善长案和蓝玉案,根本原因是他作为周王岳父的身份。但是当包括晋王在内的亲王们对于皇位虎视眈眈之时,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年底和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年初之时,连续将包括晋王岳父永平侯谢成、亲家颖国公傅友德,周王岳父冯胜,楚王岳父定远侯王弼在内的剩余勋贵全部削爵赐死。
冯胜先是因为女婿常茂丢掉了兵权,再是因为女婿周王丢掉了性命,悲哉。
卫国公:李善长案的牺牲品卫国公邓愈结局:善终
邓愈,泗州虹县人(今属安徽泗县),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的时候率领上万人的部队投奔朱元璋。在此后的多年时间里邓愈南征北战,期间最重要的功劳是协助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守住了洪都(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保卫战是朱元璋与陈友谅之间胜负关系的分水岭,其意义极其重大。
邓愈画像
在洪武三年的大封功臣中,邓愈最终挤掉了资历深、战功高、和皇帝关系好的汤和,成为开国六公爵中的最后一名,凭借的完全是他的忠心。朱元璋对邓愈有一个评价:“自幼相从,屡更任使,虽经摧挫,口无怨言”。而把汤和放在第一侯爵有两个好处,一是对他当年镇守常州之时怀有二心的敲打。二是可以震慑任何妄图争名夺利的功臣,毕竟没有哪个侯爵敢说自己功劳超过汤和。
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六月,讨平吐蕃的邓愈奉旨回京。然而当大军抵达寿春的时候,卫国公、征南将军邓愈突然去世,年仅41岁。作为第一个去世的开国公爵,朱元璋以最高规格办理了邓愈的身后事。
至寿春,以疾卒,年四十一。讣闻,上哭之恸,诏辍朝三日。追封宁河王,谥武顺。柩至三山门,车驾自临奠,亲为视葬地。而旧茔之在凤台乡者狭隘弗称,乃改择城南西山之原,敕有司营建墓兆。仍命迁愈母张夫人及弟冔之丧同葬焉。凡丧事所需,皆官给之。—《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十六》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三月,邓愈之子邓镇袭爵。不过由于此前朱元璋已经册封自己第十五子朱植为卫王,因此邓镇改封申国公。笔者在上文指出,所谓的李善长案,就是太子党和淮西勋贵的最后摊牌。笔者也曾经不止一次指出皇太子朱标绝类其父,邓镇的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吉安侯、延安侯、平凉侯等淮西勋贵纷纷下狱,舆论攻势集中在李善长身上之后,朱元璋紧急搞了一个公侯还乡运动。据笔者分析,老朱的目的自然是不希望斗争扩大化,这些还乡公侯理论上都是他老人家要力保的人物。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申国公邓镇就在这份名单之中。
可是为什么邓镇最终还是死了呢?首先他是李善长的孙女婿,其次他是秦王朱樉的大舅哥。太子党已经把淮西勋贵一网打尽了,又怎么可能留着李善长的孙女婿作为后患呢?而在其余诸王岳父都未受到株连的情况下,为何邓镇难逃一死?因为秦王是朱元璋的嫡次子,理论上是对太子之位威胁最大的亲王。
结语:大明开国六位公爵,很遗憾只有徐达的魏国公爵位传到了明末,这自然是要归功于他的那位好女儿:仁孝文皇后。至于李善长,既是淮西勋贵的主心骨,又是江南地主恨之入骨的人物,当太子党摊牌的时候,他不死谁死?而卫国公邓愈的儿子邓镇,不过是此案的小小牺牲品而已。蓝玉案的爆发,意味着皇帝彻底放弃了常家和蓝家。但是冯胜的死,则和当时那些存着觊觎之心的亲王们有着直接关系。徐达好在是死在了洪武十八年,如果他在洪武二十七年还活着,只怕也是难逃一死。可惜了李文忠一代英豪,后代竟出了李景隆这样一个虎父犬子的代表人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