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朱棣得位不正经常被黑,而同样不正的李世民就很少被黑?
李世民和朱棣的区别,其一在于执政的宽仁和严苛,其二在于得到皇位的合法性!
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两个人还是有很多共同点的,一样的是开国皇子,一样的是能征善战,一样的在各自的时代中开创了盛世,更重要的是,一样的通过特殊手段登上了皇位。
但是在后世的评价中,对李世民偏向于颂扬,而对朱棣则是被黑的比较多。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1、唐太宗在执政时期的宽仁政策与朱棣时期的严苛形成对比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李建成、李元吉,并囚禁了父亲李渊,在兵变发生后的两个月,李渊宣布退位,李世民继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李世民登基后,广开言路,善用谏臣,并且在治国的政策上,以宽仁为主,历史上也流传下来很多关于李世民听取大臣建议的典故,在很多正史以及野史的记载中,李世民形象被史官们多为颂扬,这与他登基后,对前朝旧臣进行善待,并没有发生较大的诛杀大臣的事情分不开,因此,后世的史官对李世民的记录,肯定会手下留情。
而明成祖朱棣,本是燕王,在朱元璋死后,以靖难之名起兵造反,将侄子朱允炆赶下皇位,自己做了皇帝。登基之后,对如方孝孺、黄子澄等建文旧臣大肆屠戳,并创下了“诛九族”的恐怖刑罚,这让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对朱棣产生了恐惧的抵制情绪。同时,朱棣登基后,启用已经被废除的锦衣卫,增设东厂,把这些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人物用来刺探大臣的动向,这就更让大臣们对他是敢怒不敢言,所以,在他死后,后世对他的评价自然不会太高。
无论是李世民还是朱棣,分别都开创了各自的盛世,但是在对待大臣和政策上,截然不同,李世民世家出身,对于文臣武将的掌控,相对来说会更自如,而朱棣以及朱元璋乃是贫寒起家,在夺得大权后,骨子里的小农意识使他们天生对这些大臣不信任,于是就寄希望于杀戮来压制,这样一来,史官们的评价必定是满怀怨恨,对比之下,朱棣被黑真的不冤。
2、李世民与朱棣得位的合法性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李世民的得位较之朱棣,会更具有合法性。为何这么说呢?首先,我们看李世民在什么情况下登基,是在其父李渊被迫宣布退位后才登基,虽然李渊是被迫,是是真正的退位。在皇权的继承合法性上,李世民做的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反观朱棣,虽然是打着靖难的旗号,但是明眼人都知道,这只是一个借口,并且是非常蹩脚的借口。同时,朱棣在打入南京后,虽然没有亲手杀了朱允炆,但是朱允炆也是因其而下落不明的,所以,朱棣的恶名是洗不掉的。
总的来说,李世民登上皇位属于夺嫡,而朱棣登上皇位,则是毋庸置疑的谋反。因此,在后世评价中,自然也对两个人评价有高下之分。
晓生说:不管是朱棣,还是李世民,都是历史上难得的伟大帝王,也都做出了不同的丰功伟绩。两个人不同的成长历程以及行事作风,决定两人不同的执政方针,所以黑与不黑,就是如此。
如何看待朱棣得位不正经常被黑,而同样不正的李世民就很少被黑?
因为规模和持续时间都不在一个量级上,李世民玄武门之变诛杀兄弟二人,只用了一天时间,而后胁迫李渊立自己做储君,再慢慢夺取朝政大权,最终让其不得不退位让禅,除了玄武门之变诛杀兄弟及其宗族,后面的工作大都在暗处完成,没有太多的刀光剑影。
再看朱棣,靖难之役打了三年,他从燕京起兵,一路浩浩荡荡南下,穿越了大半个明朝疆域杀到应天府,直接把皇帝从王座上拉下篡位,一路尸山血河,整个过程的震撼程度和破坏力,李世民比不过。
两人当政后的功绩多少也影响了后世的评判,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直到如今还让人回味那天朝上国的辉煌,执政过程中更是几近完美,直到晚年还能在魏征的劝谏下反思自己的作风。这让李世民在历史地位上得到了难以估计的加成。不光朱棣,就算把所有篡位得权的皇帝都拉出来黑,唐太宗也绝对是排在最后才可能被黑的。
如何看待朱棣得位不正经常被黑,而同样不正的李世民就很少被黑?
我认为有这么几种原因:
周朝确定的嫡长继承制对后世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所以在各种电视剧中往往将争位称为夺嫡,嫡长继承制的两个重要的核心为父死子继与嫡子优先,从这个方面来看李世民与朱棣得位的正当性:李世民是与其兄弟竞争从父亲手中获得皇位,哪个当皇子的儿子不想要父亲的位子呢,大家都比较理解;另一方面,虽然实质上李渊是被逼传位的、但是形式上还是通过禅位的方式,所以,从形式上来说李世民获得皇位还是有一定的正当性基础的。而朱棣呢,他是从自己的侄子的手中获得的皇位,有父死子继的继承方式、也有兄终弟及的方式,唯独从自己的侄子用兵变的方式获得皇位,属于以臣弑君、以长凌幼,完全不符合古代人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从李渊与朱允炆的结局来看,相比朱棣、李世民获得了一定的同情分:李渊退位后即使没有了权利、但是生活还是不受影响的,完全不影响李渊为人类生存繁衍作出贡献。比较李渊,朱允炆就比较惨了,生死不知、后代世代沦为囚徒,惨不惨。
再从叛乱的规模上:李世民采用的是斩首战术,直接将与之竞争的兄长、弟弟干掉了,然后武力逼迫父亲退位,规模较小,而且获得帝位后及时启用了李建成的属臣、比如魏征,人心得到一定的安抚。而朱棣所谓的“靖难之役”,从北平打到南京,规模大、影响广,期间多场战争、死伤无数,社会动荡;期间比较出名的是方孝孺,据说被杀了十族、破了历史记录啊。
所以,从以上方面来说,朱棣被黑的比李世民惨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如何看待朱棣得位不正经常被黑,而同样不正的李世民就很少被黑?
我是刀笔传神,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朱棣和李世民得到皇位的手法都不是正大光明,都属于篡位。他们登上皇位后对国家的贡献都很大,都成就了一个盛世。但为何在历史记载中李世民的形象都是比较正能量的,而朱棣却得到了相反的待遇。让我们去详细了解一下。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与房玄龄、长孙无忌、侯君集、尉迟恭等人谋划之下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了自己的兄弟李建成、李元吉还软禁了父亲李渊 ,而也就在仅仅二个月之后唐高祖李渊宣布退位,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大明王朝的开创者朱元璋去世之后,孙子朱允炆上台是为建文帝,朱棣于建文元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战争历时四年,朱棣于建文四年攻下帝都应天,同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而结果便是建文帝不知所踪,朱棣上台,成为明成祖。
这两位其实有挺多的相同点,都是得位不正,但都是开国皇帝亲子,都建立了各自不朽的功勋。李世民夺位登基,他统治期间,政治清明,军事强大,经济复苏,文化繁荣,全方面超越了李渊统治时期,史称“贞观之治”。而朱棣夺位登基,他统治期间,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开疆拓土,明朝国力达到鼎盛时期,史称“永乐盛世”。二人死后庙号均为“太宗”。
功绩差不多,但身后为何待遇相差如此之大,根本原因在于唐太宗善待大臣,以宽仁治国,笼络了士大夫阶层。而朱棣继续了父亲朱元璋的重典治国,对于官员很是苛刻,像建文帝朱允炆的旧臣方孝孺不配合美化朱棣的合法性,便被朱棣杀死,家人流放。当然传到后世就成为了诛了方孝孺的十族。其次李世民得位只是自保夺回应该属于他的皇位,属夺嫡,在情理上又可讲之处。而朱棣的行为应是造反,属篡位大罪。
总而言说,历史记载的事情也不能全信,其实相比较而言,朱棣对国家做出的贡献其实比李世民大一些,只不过历史都是由人来书写的,所谓的骂名、美名都是他们的观点而已!如何看待朱棣得位不正经常被黑,而同样不正的李世民就很少被黑?
我觉得朱棣被后人“黑”一点也不冤,反观李世民确实比他顺理成章的多。下面我一条条来说明:
一、二者身份—是否是正统继承?显而易见,李世民即位是正统继承,至少我认为在皇权和宗法上来说是这样的,而朱棣就不是。
李世民生为窦皇后嫡次子,与隐太子李建成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李世民也非常聪明,玄武门之变先“杀”了李建成,从而李世民在宗法序列里就由嫡次子变成了名正言顺的嫡长子,即位合情合理,实乃“根正苗红”。
朱棣呢?他是皇四子,还不是马皇后的亲生儿子(后世有人说是亲生的,但我认为不太可能),怎么说皇位都与他一点关系都没有。所以朱棣在当皇帝后没少宣扬自己的“正统”身份,说自己是马皇后的儿子(毕竟他爹早死了,说早就颁布了遗诏什么的不现实)。和朱棣不同,他推翻的建文帝是马皇后的嫡长子朱标的孩子。在皇权上,他是朱元璋钦定的皇太孙,其父更是大明朝的皇太子朱标。因此建文帝才是下一代正统的继承人。
二、夺位的性质—是否合情理?简单来说,李世民对抗的是太子,朱棣则是对抗的皇上。
太子也是臣,玄武门之变不过就是把秦王党和太子党之间的斗争摆到了台面上,这在帝王家太常见了,没有都不正常。而且后期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后,李渊是自动禅位,不存在逼宫的说法。
朱棣可就不一样了,他是实打实的谋反,靠着靖难之役打下来的。从建文一朝看来,他的身份是藩王,削蕃触动了他的利益,于是他就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起兵,结果到最后把皇上给“清”了。这种做法与中国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理念是相悖的,是不忠不孝的大罪,任后人怎样辩解也无济于事。
放在一起看:一个是在太子的步步紧逼之下反败为胜;一个是闯入皇宫后弑君夺位,孰是孰非,高下立判。
三、夺位前的贡献—是否能服人?朱元璋建立明朝时,朱棣才八岁,什么都不懂的小娃娃,自然没什么功劳可言。朱棣在当燕王时有过贡献,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倘若换个兄弟当燕王,有可能比他做的还要好。
反观大唐的江山,有一大半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他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且李渊和李建成今后能否控制秦王府的人都是个问题,试想,那些随李世民打天下的将士原本可能是要被供奉于庙堂之上的柱国之臣,现在却可能被李建成秋后总算帐,要我我也不干!
虽然我觉得史书对李世民的成就可能有夸大修饰的成分,可就算这样,砍掉一半后,那也是朱棣远远比不上的。
四、夺位的方式—是否牺牲最少?朱棣采取的是发动战争的方式。战争则意味着流血和牺牲,农民会被拉去征兵,致使土地无人管理,农耕荒废,进一步引起饥荒,最后甚至可能引起爆乱。历史上较为严重的内乱有安史之乱、八王之乱等,总之全国要付出的代价是非常惨重的。
李世民采取的是发动宫廷政变。直接斩首“匪头”李建成,范围局限在皇宫内部,只付出了极小的代价就顺利地完成了权利的交替。论影响,发动宫廷政变和引起一场内战相比,这实在是唐朝人民之大幸啊。
五、夺位后的结果—是否人性化?玄武门之变后,大权在握的李世民没有对李建成的部队赶尽杀绝,而是收编其精华,任用王珪、韦挺等人,只是对罗艺那种发动叛乱之流下狠手治理。李世民处世之道是:别人说他不是个好皇帝,他就偏偏做出个样子来给你们瞧瞧,你们可以说他哪不对,他会改正。
可朱棣在靖难之役后的种种行为实在是令人发指:他把靖难遗孤都送去军营,男子世世为奴,女子世世为娼,虐杀宫女,诛杀方孝孺家族数百人。甚至为了掩盖篡位的事实,宣扬自己即位的合法性,朱棣编写史书抹黑建文等人。你要是说他即位不合祖制,那你完了,他会有千种方法来对付你。人的名声都是靠自己挣出来的,也不怪后人骂他!
六、作者对于削蕃的看法朱棣被后人骂是因为他起兵造反,逼他起兵的原因就是建文帝的削蕃政策,因为这触犯了他的根本利益。可这削蕃,削的是诸王的蕃,为的是大明王朝;而朱棣造反,造的是大明王朝的反,为的是他自己的利益,这可不就是个自私自利的人吗,除了获利的那些诸王,谁也不说他的好。天下老百姓正过富足太平的日子呢,你这时候出来搅和不是招骂呢嘛!
谈到削蕃,我也得说道建文帝两句:建文帝年少无知,是在黄子澄等人的建议下才开始削蕃的。但我不明白了,汉景帝削蕃的下场看不见吗,汉武帝怎么削蕃的也没有学会吗?
以柔克刚,实行推恩令是削蕃最好的办法。可偏偏要暴力削蕃,你们的皇帝是能干那事的人吗,战场上还为他造反的四叔求情呢!可就是这一疏忽,最终酿成了大祸!
如何看待朱棣得位不正经常被黑,而同样不正的李世民就很少被黑?
我们现在不管在任何书籍里看到的李世民和朱棣,都是俩个不同的人,不过他们有着共同的事件。他们共同把家人的皇位篡夺了,他们有共同的不孝子,不仁道。很多相识之处。
朱棣是煞费苦心想致死,建文帝。出谋划策三年,经过一系列的预测。想法设法的要把大明朝夺回来。我给你综合俩个方面第一就是朱棣本身就有野心,想做皇帝,他认为除非自己的父亲以外,他就是帝王命。
朱棣画像
天下就是他的。第二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政策,整个想把朱棣在内的藩王全部拿下来,这也正是朱棣篡位的借口;性格懦弱朱允炆这一举动,确实害了自己。这也是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这是朱棣篡位的事件引起。
朱允炆画像
朱棣篡位后,还想法设法的害死自己的侄儿子。郑和下西洋就是一个例子。所以朱棣的名誉肯定在历史上不会好的。
李世民是最英明的篡位者,一是他很懂得拉拢人心,和改写历史。二是他虽然以阴谋篡位,还是用统治才能和治国先锋,肯定历史的赞扬。
李建成太子的鬼心没有他的大。所以失败了。李的夺位是必然的,如果他不夺位,他就会付出代价的。所以他逼他爹下岗。杀了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主要是被逼的吧。应该这样理解,才会被历史的肯定。
李世民画像
如果说太子李建成和建文帝朱允炆是一样的人,那李世民就是历史上罪人了。玄武门之变就是李世民篡位的事情。
根据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李世民是迫于无奈。朱棣是有心机的篡位。所以朱棣狼子野心。才被历史黑的难过?
希望我的回答能让你满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