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上经历的十六位皇帝,按功绩和成就排前三位的是哪些?排后三位的是哪些?

看了很多回答,对于明朝的皇帝评价各式各样,但是皆有失偏颇。作为一个资深(自封的)研究明史的爱好者来说,按照功绩和成就,前三位的排名应该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孝宗朱佑樘。

一、排名前三的皇帝

1、明太祖朱元璋

太祖皇帝朱元璋排在第一,这个应该是没有非议。作为自贫寒之身起家,赤手空拳打天下的第一人,已经不用晓生在这里赘述。自古以来,由南到北建国成功的,明太祖乃第一人也。

大凡开国皇帝,历来皆有背后势力或者辅助因素,即便是汉高祖刘邦,也是所谓的亭长。像朱元璋这般要饭出身,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结束了元朝残暴的统治,收复了有宋一朝就念念盼望的燕云十六州,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平定安南,收复云贵川。这一切的战绩,都是在一刀一枪中生生的打出来的。

登基后,肃清吏治,休养生息。使饱受战乱的华夏儿女有了喘息的机会。虽说在政治上,有很多弊端,包括屠杀功臣,中央集权,但这不妨碍他是即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之后的一代明主。

自贫民起家,当知贫民之苦。朱元璋的一生,与贫民二字分不开。自幼的悲惨遭遇,致使他在登基后,很多问题也从小农意识方面考虑。弊政实有,但掩不住洪武大帝的丰功伟绩。

2、永乐大帝朱棣

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就藩北平。因建文削藩,起兵造反,最终称帝。朱棣的一生,可以说是波澜壮阔的一生。年少时,跟随父亲朱元璋征讨天下,待到年富力强,就藩北平。本想着安安稳稳做一个为国效力的王爷,不曾想被命运推到了舞台之上,最终成为主角。

朱棣的功绩,首先要说就是对北元的势力进行打击。朱元璋时代,北元被打击的奄奄一息,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北元的势力依旧对于大明造成潜在的威胁。为了一劳永逸,朱棣数次亲征,将北元赶到了草原深处。并通过拉拢离间,使草原上的势力不再是铁板一块。为明朝的边境隐患问题,清楚了障碍。

其次就是郑和下西洋,此举的政治意义,实乃扬我国威。通过郑和的造访,再现了万国来朝的盛大景象。使中华强国又一次在世界上登场。

最后就是永乐盛世,在国强之际,国内安定,边境平和。百姓们经过多年的战乱,终于可以休养生息,国内各类生产、农业、商业以及艺术走上正轨。明朝在朱棣手中,又一次走向强国。

3、明孝宗朱佑樘

可能很多人会疑问,为什么要把朱佑樘排进来?要知道,如“仁宣之治”的明仁宗朱高炽以及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均做的不错,但唯独明孝宗需要单独细说一下。

孝宗皇帝是童年最为曲折的一个皇帝(朱元璋除外),自幼虽说在皇宫长大,但是父亲明宪宗宠爱万贵妃,导致自己出生数年才被皇帝得知。生母又被迫害而死,所以朱佑樘对于所经历的一切都铭记在心。

朱佑樘登基后,当时的明朝可以说是朝政紊乱,国力凋敝。父亲明宪宗留给他的是一个烂摊子。孝宗在位期间,勤于政事,提倡直言进谏,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声色,勤于政事,重视司法。使明朝再一次进入了正轨,史称“弘治中兴”。

二、排名后三的皇帝

1、第一个就是万历

明亡于万历,这句话虽说有点危言耸听。但是细细品来,确实如此,万历一朝,长达数十年的不理朝政,自认为对朝臣有所掌控。实则是消极怠工。并且为争国本,闹出了如"妖书案“、”梃击案“以及后来的”红丸案“。致使朝纲大乱,群臣对于皇权,从极度的信任崇拜到有所怀疑,党争之祸大起,为后世的统治以及各方敌对势力的崛起,埋下了隐患。

2、其次就是明英宗朱祁镇

说到朱祁镇,真的是气愤异常。从父亲朱瞻基手中接过来的大好基业,被这孙子糟蹋的国不将国。

听信大太监王振的怂恿,亲征瓦刺。却被俘虏,成为了明朝历史上第一个被敌军俘虏的皇帝。要知道,他的爷爷辈,是打着蒙古跑的人物。被俘虏后,国不将国,好在于谦拼死进行了北京保卫战,方才使大明得以延续。

夺门之变后,朱祁镇不见功臣旧情,将北京保卫战中的大功臣于谦诛杀,同时将在特殊时期的代宗朱祁钰谥号改为“戾”,虽说代宗有部分过失,但是毕竟是他在关键时刻顶住压力,国祚才得以延续,况且朱祁钰还是他的亲弟弟,只能说英宗实属狭隘。

3、最后,就是明思宗,也就是崇祯帝朱由检

说实话,崇祯帝挺悲催的。戏文里唱得好“崇祯帝有道无福,在位十八年,旱九年,涝九年”,说的就是崇祯帝悲催的遭遇。但是,从当时的情况来分析,崇祯帝犯了不少错误。首先就是优柔寡断,对于手下的大臣以及将领,用人疑,不用还疑。反反复复。其次就是对于魏忠贤,确实该诛杀,但是诛杀的的不是时候。最后就是心气格局不大,相当年,太祖皇帝乞丐出身,也不夺取天下了?即便是李自成打入北京,这不是还有南京吗?

及时的规避以及调整战略,养兵蓄锐。最起码大明这个旗帜还在,“攘外需先安内”,先收拾了李自成再说,京城暂时丢了就丢了。立足脚跟,哪里容的上关外的蛮夷入主中原?

所以说,崇祯帝当时没有看透这一点,加入朱元璋在世,必定会收拾残局,重振大明江山。

大明一十六帝,每一个都有不同的额性格。在位期间,也都做出了大大小小的功绩。对于明朝来说,很多人怀着一种不一样的感情,因为太祖住朱元璋的豪情壮志,因为“天子守国门”的气概,更因为“君王死社稷”的悲壮!

关注史晓生,为您带来更多的精彩!

明朝历史上经历的十六位皇帝,按功绩和成就排前三位的是哪些?排后三位的是哪些?

其实,既然题目说的是“按功绩和成就”来排,那么有部分作者把嘉靖和万历都排在倒数前三的位置上,显然是有失偏颇的。作为明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两位皇帝,嘉靖和万历,虽然统治后期昏庸,但即位之初也做出了不少的功绩的。因此,不能因为晚年的过失,就抹杀了他们的功绩和成就。

嘉庆皇帝实际上也算是中兴之主;

比如嘉靖皇帝,虽然统治后期,由于过度沉迷道术,荒废朝政,致使权奸严嵩当权,祸乱朝纲。朝政的昏暗最终导致庚戍之变和东南倭乱的爆发,让明朝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

但嘉靖即位之初也颇有明君之风范,他集异纳谏,勤于政务,并且积极推行新政。一方面,重用张璁、夏言等能臣,打击权臣和封建地主贵族势力,重振朝纲;另一方面,勘查皇庄和勋戚庄园,还地于民,并鼓励耕织,恢复社会生产。在嘉靖的努力下,明朝的气象焕然一新,史称“嘉靖中兴”。

万历皇帝开创了晚明最后的辉煌;

至于万历皇帝,就更不至于位列倒数了。万历即位之初,在名臣张居正的辅助下,开展著名的张居正改革,创造了明朝最后的一段治世。

万历初期,在政治上推行“一条鞭法”和“考成法”,整顿内政,推动生产,使得国库充盈,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而在军事上,万历又重用戚继光、李成梁等晚明名将,改革军事,镇守北境。因此,后世也称这段时期为“万历中兴”。

万历中兴时期,最伟大的成就,就当属万历三大征的胜利。这几次规模庞大,意义深远的战争之胜利,不仅重振了大明帝国的雄风,巩固了明朝的领土完整,还有效的维护了东亚地区的和平。

尽管,历史界也有“明亡于万历,始于嘉靖”这一说法。但因为晚年的过失,就全然否定了嘉靖和万历两位皇帝一生的功绩和成就,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因此,若论功绩,最低的三位明朝君主,不应该是他们两位,而应该是最后的泰昌、天启和崇祯三位皇帝。

泰昌皇帝朱常洛就不多说了,在位时间极短,前后才一个月,因此也被称为“一月天子”。如此短的时间内,能有多少功绩呢?

其次就是“木匠天子”天启,他即位时,明朝已到大厦将倾的地步了,结果他依旧不思进取,整天沉迷于木匠活之中,不理朝政,致使阉党横行,朝政更加黑暗。与此同时,关外的后金也开始快速崛起,并步步紧逼。关键时刻,还让阉党冤杀熊廷弼,最终导致辽东局势陷入重重危机。所以,天启皇帝和他父皇泰昌皇帝一样,都是明朝最无作为的皇帝。

最后就是崇祯皇帝,虽然他有力挽狂澜之志,在位十七年始终兢兢业业,力图振兴明朝。然而,他理政极不成熟,而且刚愎自用、犹豫不决,让明朝深陷内忧外患的困境中,让明军在关内农民军战线和关外八旗军战线上来回消耗、疲于奔命。最终,明朝在他的统治下耗尽最后的骨血,走向灭亡。

虽然,崇祯无亡国君之势,却有亡国君之实。而且明朝的灭亡,他也是需要负主要责任的。所以,崇祯皇帝应该说也是没有多少功绩和成就的皇帝。

最后,再回过头来说下明朝功绩和成就最大的三位皇帝。我想这前两位恐怕就没多少歧义了。第一位非明太祖朱元璋莫属,作为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他“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并且开创了洪武之治;

第二位就是明成祖,通过靖难之役从建文帝手中夺得皇位,在位20余年,五征蒙古、七下西洋、迁都北京、南征安南......他将大明的国力推向顶峰,开创了“永乐盛世”。

至于第三位,小编还觉得应该是明宣宗朱瞻基。因为,他在洪武、永乐等几代君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与其父皇明仁宗一同开创了明朝第三段辉煌的盛世——“仁宣之治”。所以,明宣宗的功绩和成就应该说仅次于洪武和永乐!

本文作者:小贱贱

明朝历史上经历的十六位皇帝,按功绩和成就排前三位的是哪些?排后三位的是哪些?

明朝十六位皇帝,那真是良莠不齐,其中不乏英明神武之辈,却也有平庸甚至荒诞之徒。要选出其中功绩最优和最差者各三人,其实并不难,因为前二和倒二都很明确了,只需再分别选出一个即可。

在明朝十六帝中,功绩和成就最大的两位自然非太祖和成组莫属了,太祖有开国之功,这是莫大的功绩;而成祖则有再造之功,更是开创了一大盛世,这是明朝其他皇帝所望尘莫及的成就。除了这两位皇帝以外,明朝功绩和成就最大的皇帝应当首推宣宗朱瞻基,朱瞻基不仅自身文化修养好,精通诗词书画,更是与其父明仁宗共同开创了“仁宣盛世”。因为明仁宗在位时间不足一年,所以“仁宣盛世”主要还是宣宗的功劳。

至于功绩和成就最差的两位皇帝应该是建文帝和明光宗朱常洛。朱常洛就不用多说了,在位仅一个月,自然不会有什么功绩和成就了;建文帝在位也仅有短暂的四年,而且大多数时间处于“靖难之役”时期,所以也没有什么功绩,相反还“亡国”了。除此二人,功绩和成就最差的可能就是明熹宗朱由校了,朱由校年轻没魄力没主见,他可能是想用魏党制衡东林党人,所以百般纵容魏党胡作非为,结果又不能很好的掌控局势,导致国势每况愈下。

明朝历史上经历的十六位皇帝,按功绩和成就排前三位的是哪些?排后三位的是哪些?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梳理一下明朝的发展史:

明太祖朱元璋——公元1368年,在应天府称帝,开创大明帝国,是大明王朝的第一位皇帝,丰功伟绩当属第一。

明惠帝朱允炆——在位四年,改革弊政,政治开明。有“建文新政”的美誉。

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役夺取皇位,执政时期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派郑和多次下西洋,宣扬大明国威。他的丰功伟绩我认为可以排在第二位。

明仁宗朱高炽——这个皇帝在历史上之存在了264天,是个短命的皇帝。在位时期停止征战,努力发展经济,取消郑和下西洋的举措。采取与民生息,休养生息的政策使明朝国库充盈。

明宣宗朱瞻基——早年曾经跟随朱棣征战蒙古,继位以后减免赋税,改革吏治,一时朝政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与先帝一起开创了仁宣之治。这两个皇帝的文治武功可以并列第三。

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大明王朝从这两位皇帝开始走向衰落。国力不复从前。土木堡之变,明军损失惨重,一国之君成为俘虏。

明宪宗朱见深——朱祁镇的长子,主要政绩是为于谦平反。

明孝宗朱佑樘——自土木堡之变以后,明朝经济、政治、军事发展停滞不前。上位以后,励精图治去除利弊。勤于国事史称弘治中兴。

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519年,平息宁王叛乱,回城途中不慎跌落水中感染肺炎。两年后病逝,是一个极具个性的皇帝,一生喜欢玩乐不喜国事。

明世宗朱厚熜——明朝从这里开始朝政腐败,南倭北虏更是成为明朝的一大隐患。壬寅宫变差点命丧宫女之手。明朝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圣祖时侯的威名。按功绩成就排名,他当属倒数第一。

明穆宗朱载垕——这个皇帝荒淫无道,不理国政,沉于美色,无法自拔。一国之主不爱惜自己的身体长期服用春药,最后被掏空了身体一命呜呼。可排在倒数第二位。

明神宗朱翊钧——明朝在位时期最长的一位帝王,共四十八年。执政前期,勤于政务,任用张居正改革。算是比较开明的皇帝,但是中国历史上每一位在位时间过长的皇帝,到了晚年都会犯错误,明神宗也是如此。到了晚上开始荒废国政,明朝再次走向没落。

明光宗朱常洛——在位仅仅一个月,因此又被成为一月天子,死因成谜。

明熹宗朱由校——在位七年,宦官专权,魏忠贤与奶娘客氏制造了乙丑诏狱、丙寅诏狱等冤狱,肆意迫害忠良,使大明王朝无人可用。无才可期。政治不明,吏治不清,为君着不思国政,不能给国家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应排在明朝倒数第三位。

明思宗朱由检——虽然是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但他在位时期,平定阉党魏忠贤,提倡节俭,夙兴夜寐勤于国政,奈何他接手的是一个强疮百孔的国家,虽然有心治理国政,但是明朝已经处在风雨飘摇的乱世,内忧外患不是一日之功,单凭他一己之力难以改变国家局势。

综述

明朝皇帝按照功绩和成就排名,排在前三的当属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以及他的儿子朱高炽和孙儿朱瞻基。

后三名依我之见要属明世宗朱厚熜 排第一 、明穆宗朱载垕第二 、明熹宗朱由校第三。

不知看到这个问答的你有什么想法呢?我是晓霜文史论述,欢迎在评论区讨论,留下你的宝贵意见。

明朝历史上经历的十六位皇帝,按功绩和成就排前三位的是哪些?排后三位的是哪些?

我觉得,明朝皇帝中,对人性把握最准,驾驭群臣能力最强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可以将群臣玩弄在股掌之上,不管是当年冲锋陷阵的武将,如徐达,常遇春,汤和,等等,还是雄韬伟略的李善长,刘伯温,等等,在朱元璋面前都不敢耍把戏。也真是因为朱元璋自以为看透了人性,相信法律是万能的,才搞得大明朝朝廷一开始就血雨腥风,朱元璋在位31年,杀了15万贪官污吏,但是并没有如愿建立起高效廉洁的政府。

朱棣

朱棣是最像朱元璋的,这父子俩的材质相当,都是特别聪明特别强大的那种人。在朱棣眼里,大臣们照样藏不住心思,但是朱棣有个好处,就是对自己人好,他虽然诛杀了不少建文帝的旧臣,但对自己起家的人好得很,对不与自己作对的建文旧臣也很好,包括后来著名的三杨。朱棣没有都像他父亲朱元璋学习,朱棣的功臣全部得以保全,也算一段佳话。

朱瞻基

朱棣之后,还能称得上雄主的就是朱棣的孙子明宣宗朱瞻基,这人当了十年皇帝,是明朝仁宣之治的主要创建者,这人有乃祖的风格,做事坚决果敢,恩威并用,也可以做到将群臣玩弄于股掌之上,是个把人卖了还会替他说好话的角色。可惜朱瞻基天不假年,只活了37岁,真是天妒英才。

公元1566年,嘉靖皇帝60岁去世,朱载垕29岁继承皇位,年号隆庆,其实这朱载垕当了皇帝之后也没有多大的贡献,都说虎父无犬子,嘉靖皇帝每天都要为民国大大小小的事情亲力亲为,就像明太祖朱元璋那样,可是朱载垕继承皇位之后,和他的父亲天差地别,他非但不管朝堂上的事情,甚至还远远的躲着,而且也从来不作任何决策。

在这种情况下,大臣只好在奏章上做好批示,朱载垕只要照着念就可以了。虽然说朱载垕比较平庸,但是他却不甘于平庸,他也知道自己不是当皇帝的料,所以就把朝堂中的大小事务全交给内阁处理,当内阁上的大臣为某件事大吵大闹时,朱载垕坐在龙椅上却连瞧都不瞧一眼,但是明朝帝国却依然安安稳稳的延续。

朱载垕不但幸运的当上了皇帝,他更幸运的是有一个超级强的内阁作为他的后盾,在内阁中有徐阶、高拱、张居正都为朱载垕所操心,如果把这些人放到任何一个朝代,让他们做皇帝,肯定能开创盛世,而朱载垕却三个这样的能人,所以就算他无为而治,明朝帝国也在这样的情况下迎来了史无前例的隆万盛世。

崇祯帝 一个很想有所作为的皇帝 也干过一些事实 但却避免不了亡国的命运 最终和一个太监吊死在山上

天启皇帝 爱木工的皇帝 他心灵手巧,对制造木器有极浓厚的兴趣 但听信魏忠贤等奸臣的谣言 奸臣当道 而且文化素质低下 由于没有文化,天启帝发布命令指示,只能靠听读别人的拟稿来决断。天启帝又不愿意全听别人摆布,往往不懂装懂,一纸草诏、半张上谕,经多次涂改,往往弄得文理不通,颁发出去,朝野人士看了啼笑皆非

嘉靖皇帝 多写他的痴迷仙道 不过在他最初登基的几年确实是有所作为的,即便是后期常年痴于修道,他也并没有完全不理会朝政

不过晚年痴迷仙道 最终被一些仙丹害死

万历皇帝 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不过不理朝政达30年 多在享乐 可能是当王子的他突然当上了皇帝 由于前期压抑太久 后期反弹严重

所以都在享乐 上面的天启皇帝 素质低下 就是由于万历皇帝多在享乐 而无暇顾及子孙的教育所致 但是那时忠臣较多 张居正 海瑞等一系列忠臣 所以那时万历新政 国家有了较好的休整

明代的每个皇帝都很有特点 !

明朝历史上经历的十六位皇帝,按功绩和成就排前三位的是哪些?排后三位的是哪些?

明朝十六帝,国祚276年,正史、野史褒贬不一,花边新闻也很多,但因为文官修史、清朝抹黑,所以有些被描黑的皇帝并不一定真的黑,但被歌功颂德的皇帝,由于待官员优厚,可不见得国家就治理得好。

从有利于王朝延续、国富民强的角度出发,排前三位应当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和明代宗朱祁钰。

首先,太祖“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毫无争议位列第一。

朱元璋由底层摸爬滚打而起,收复燕云十六州,推翻元朝统治,彻底结束五代十国以后的封建割据,“治隆唐宋”,再现了汉、唐中华文明的荣光。对比宋朝被游牧民族蹂躏的屈辱历史,朱元璋可谓是汉人的神,“日月重开大宋天”,不仅重新找回了汉民族的文化自信,还订立《皇明祖训》奠定了大明两百年的基业。

尽管朱元璋有残酷暴虐嗜杀官员,但对待百姓轻徭薄赋,建立最早的社会福利机构,人民生活还是很殷实的。

其次是五征蒙古、六下西洋的明成祖朱棣

朱棣从侄子手中抢过帝国的权杖,按照他的设想,将大明帝国推向鼎峰。五次亲征蒙古,基本扫除了来自草原的威胁,六下西洋,建立了华夷朝贡体系,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也是唯一的远洋行动,比西方开辟新航路早了近两百年。而且朱棣收复了安南(今越南),使得这块脱离中央政权数百年的“故土”重新回到华夏文明的怀抱。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编纂《永乐大典》,铸就大明盛世。

阴险的政治家、优秀的军事家用来形容朱棣十分贴切,他简直就是朱元璋的翻版,正因为他的文治武功,明朝的国力达到了巅峰,此后再也没有超越过。

第三位优秀的皇帝,我认为是力挽狂澜的明代宗朱祁钰。

明朝二百多年历史,有过两次兵临城下,一次是土木堡之变后,一次是己巳之变。相比己巳之变的突袭,明军主力犹在,但崇祯除了京师戒严,杀“袁崇焕”外,再无作为,勤王之师怯不敢战。而土木堡之变,明军主力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英宗被俘,满朝人心惶惶,靖康之耻恐怕要提前上演了。此时代宗在于谦等主战派大臣的辅佐下,打消了南迁的想法,主动出击,将也先的瓦剌大军赶回草原。

代宗在位兢兢业业,摒除了宦官乱政,启用于谦等大臣将国家局势转危为安,编纂《寰宇通志》,出品景泰蓝,也是对得起他的国号“大明景泰”了。

有了前三甲,我们需要给差生排个位。本着碌碌无为比瞎折腾要好的标准,这三位仁兄必须是将祖宗社稷坑没的元凶。

倒数第三,为炼丹献出心脏的明世宗朱厚熜。

明世宗绝顶聪明,他一上台就搞了个“大礼议”,击败了杨廷和、杨慎父子,确立了统治权威,政治上任用张璁、夏言等贤臣,励精图治,结束了武宗的怪诞,在宦官、文官、武将间取得平衡,减免赋税,整顿吏治,整合皇家土地,国家一度中兴。但嘉靖渐渐志得意满,刚愎自用,不仅崇信道教,热衷修仙炼丹,让严嵩、严世蕃保持朝政,多年不上朝,使得君臣关系出现裂痕,军事上更是将仇鸾等猛将下狱,永远放弃了河套地区,并且一意关闭边境贸易,致使北虏之患严重,甚至发生庚戌之变。南方也是严厉执行海禁,促使倭寇入侵,南倭之乱历经十数年。

明始亡于嘉靖,不仅在于嘉靖时期君臣关系开始渐行渐远,而且财政危机愈加突显,嘉靖十几年不上朝的恶习给他的孙子万历皇帝树立了十分不好的榜样,南倭北虏实际上敲响了大明帝国的警钟,且过于强调华夷秩序,未深究外患产生的原因就走向封闭,极大加深了明朝的危机。

倒数第二,孤独的皇帝——万历

万历排名如此靠后,并非他的治国能力、素质水平不如其他皇帝,而是在本该振作图强、革除积弊的关键时候,万历皇帝自以为聪明地清算张居正,将大权独揽于手,又在争国本事件中极大加深了他爷爷以来皇帝与文臣的隔阂,致使皇帝被百官孤立于深宫中。后期他几十年不上朝,对朝政采取冷处理,并不符合当时危机四伏的大明王朝的需要。明朝需要一个有魄力、有胆识推进改革的君主,而不是一个能力平庸、守成平淡的皇帝。他当然强于他的父亲,也强于他的儿子,但毫无疑问,三大征的胜利也无法掩盖一次萨尔浒对明朝的打击之深切。虚荣掩盖下的腐朽,不坚持征收矿监税,万历在位四十多年不仅没有调节内部矛盾,反而任由其发展,最终为明朝的灭亡埋下苦果。

垫底的自然是“亡国之君”崇祯帝朱由检

以崇祯的勤勉、节俭来说,他并不会是一个亡国之君,也不至于在明朝十六帝中排在末位。但以功绩和成就来说,大明朝在崇祯的手里终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不足以堪当救亡图存的重任。

正如他的好哥哥朱由校所说,“我弟当为尧舜”,朱由检确实以尧舜自诩,一上来就消灭魏忠贤的阉党,还急迫地进行平台召对,将辽东大权全盘交给袁崇焕。正如袁崇焕不能拯救辽东危局,崇祯也是个无识人能力和制衡大臣的人。阉党一除,东林党重新得势,这群人满口仁义道德,却心系钱权女人,不然也不会在最后时刻集体出卖崇祯投降李自成。崇祯在位,无一年不乱,大清、大顺、大西政权纷纷建立,崇祯不懂“攘外必先安内”,将明军精锐来回消耗在两面作战上,多次催促前线出击,害死卢象升、孙传庭等一干猛人。

讲道理明宪宗即位时面临的荆楚之乱、南方土司叛乱,形势不比崇祯好,但人家宪宗解决了,高下立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