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五胡乱华到底有多乱?

匈鲜羯氐羌,五胡乱华忙。华夏遭浩劫,百年噩梦长。怜我汉家儿,惨做两脚羊。只恨为人身,家破人又亡。

翻开史书,映入眼帘的除了朝代更迭,统治者换了一茬又一茬外,更多的就是一场场战争,你杀我,我杀你,诸如此类。而这其中,遭受苦难最多的就是老百姓,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甚至有时候,连活下去都成了奢望。

而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发生在西晋末期,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段日子。史称“五胡乱华”。这一场人为 的灾难,造成了无数个家庭的破碎,人不将人,可谓山河暗淡,日月无光。

五胡乱华的起因

自司马懿父子窃得曹魏的战斗成果,司马炎建立了晋朝开始,这个短命的朝代共存在了00年,后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了著名的“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达十六年,期间时有战乱,后期朝廷已无法掌握全国,受战乱影响地区亦愈来愈大。而原本被收拾的服服帖帖的少数民族,如鲜卑族,匈奴,羯族,羌族,氐氏看到中原政权式微。便大肆入侵。

而此时的西晋由于“八王之乱”,无力抵抗,逃往了长江以南建立东晋政权。北方沦落为了胡人的领地,各个少数民族在中原烧杀掠夺,各自成立了几十个政权,比较大势力的有五胡十六国。在这场混战中,汉人差一点就被胡人杀光、吃光,这个时期黑暗的让人难以想象。这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五胡乱华”事件。

五胡乱华史,就是一部吃人史

据记载当时的鲜卑、羯赵政权大掠中原,不仅抢劫无数财富,还掳掠汉族少女大肆奸淫,并充当军粮饲养、宰杀烹食,将这些女子命名为“双脚羊”;拓跋鲜卑的拓跋焘发动三十万大军进攻宋国时,居然不带一点粮草,如果掠夺的食物不能解决需要的话就“掠人而食”;《晋书》记录永嘉丧乱,匈奴、羯等族军队所到之处,屠城掠地千里,烧杀淫掠,中原士族十不存一;《晋阳秋》残本所称的“胡皇”石勒一次就屠杀百姓数十万,诸晋史中也有大量屠杀记录,屠杀在数个州开展,石勒公然明定胡人劫掠汉族士人免罚,胡人有所需可以任意索取一般汉人的东西;石勒其侄石虎更加残暴,使五十万人造甲,十七万人造船,死亡超过三分之二;夺汉女五万入后宫肆意变态凌杀污辱,从长安——到洛阳——再到邺城,沿途树上挂满上吊自杀的人,城墙上挂满汉人人头,尸骨则被做成“尸观”,恐吓世人。

史书《晋书》记载,当时中国“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遭到灭绝性屠杀的汉民族,出现了第一次亡种危机。《中国人口史》记载,五胡乱华前,已经经历了三国之乱的中国北方汉民族人口只有2400万。而五胡乱华后,据史书《鸣沙石室佚书》记录:“中夏残荒”,汉人或南逃或被屠杀,当时北方的汉人最多只剩400万。

“凡内外六夷胡人,敢持兵仗者斩,汉人斩一胡人首级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职悉拜东门”。

公元349年,羯赵皇帝石虎死后其子十余人互相残杀。公元350年正月,冉闵,杀死羯赵皇帝石鉴,同时杀死石虎的38个孙子,尽灭石氏,一举灭掉了残暴不可一世的羯赵帝国。其后冉闵即皇帝位,年号永兴,国号大魏,史称冉魏。

自此方才逐渐停止汉人被胡人诛杀的步伐,让汉人得以喘息。后来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并统一全国,中国结束了278年的动乱和分治。

历史五胡乱华到底有多乱?

五胡乱华,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一个时代,胡人南下屠戮中原百姓,占领北方后又相互之间厮杀,导致朝代更替频繁,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人口也因此锐减。

五胡乱华是如何产生的呢?

所谓五胡,其实是一种泛称,包含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比较强的少数民族,还有乌桓、丁零、卢水、铁弗等众多较弱的少数民族,统称为五胡。

五胡当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匈奴了,它曾经是那么强大,逼得汉高祖刘邦将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作为和亲,文景时期也继续和亲策略,但汉武帝继位之后,采取了对匈奴的不断打压策略,最终导致匈奴由盛转衰。

汉武帝之后,汉朝历代皇帝持续对匈奴等少数民族进行不断打击,到东汉末年,胡人已经彻底臣服于汉朝了。

在不断打压胡人的过程中,很多胡人或主动投降,或被俘虏,因此来到中原居住,在长达三百余年时间里,胡人南迁的步伐就没有停止过,但规模并不大,居住地区也是十分有限的。

东汉末年到西晋时期,由于军阀混战,导致人口锐减,为了补充人口和兵源,各路诸侯选择将胡人内迁,比如曹操就曾将十余万乌桓人迁入内地,让他们从事劳动,或者编入军中。

曹魏时期,司马昭也曾将八十万胡人内迁,但这还不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西晋建立之后也曾大规模将胡人内迁,造成的结果就是,到八王之乱之前,内迁的胡人人口竟然多达数百万之多,其中匈奴七十万,羌人八十万,氐人一百万,鲜卑二百五十万。

这些胡人大多居住在北方,约占北方总人口的三分之二,汉人不过三分之一而已,“西北诸郡,皆为戎居”,以至于汉人作为主体民族的地位,受到极大威胁。

胡人人口远多于汉人,这当然不利于西晋的统治了,很多大臣意识到了危机,纷纷建议朝廷将胡人迁走,这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江统了,他给晋惠帝上的《徙戎论》,全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江统认为,胡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人面兽心”,为了防止胡人乱华,必须将他们迁到原来居住的地方。

可以说,江统的观点是很有先见之明的,但可惜并未被西晋统治者采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因为胡人大多都是为西晋贵族服务的,如果胡人被赶走了,那贵族们的利益将受到损害。

结果,在《徙戎论》问世后不到十年,就爆发了八王之乱,继而引发了五胡乱华。

再说说胡人,他们内迁到中原,其实是被压迫的对象,他们不但要从事劳作,缴纳沉重的赋税,还要服各种徭役,甚至被编入军队打仗。

由于胡人长期遭受压迫,跟汉人的生活习性又很不一样,融合的过程中难免跟汉人产生一些冲突,所以胡人并不诚心服从汉人的管理,他们只是被迫低头罢了。

西晋建立之后,司马炎执意将傻儿子司马衷立为太子,还给他找了个不省心的老婆贾南风,这就为西晋的动乱埋下了伏笔。

等到司马衷继位后,贾南风为了抓权,就将西晋诸王引入京城,对抗辅政的太傅杨骏等人。

杨骏家族被灭之后,诸王与贾南风共掌朝政,但其他诸王对此不满,于是发起叛乱,争夺朝政的控制权,八王之乱因此爆发。

所谓八王之乱,其实就是司马氏诸王相互争权夺利的战争,属于是内部矛盾,但八王之乱的影响十分恶劣,西晋实力因为持久的战争而大为削弱,对胡人的控制力也极大下降,这就让胡人看到了反戈一击的机会。

304年农历十月,氐族领袖李雄占成都,建立成汉政权,自称成都王,这是五胡中第一个建立的政权,但不是最强的一个。

最强的一个政权,当属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汉赵政权了,当初曹操执政的时候,将匈奴分为五个部落,每个部落派遣汉人监督管理,由此控制了匈奴,刘渊正是匈奴首领刘豹的儿子,他很小就被送到西晋当人质,是一个严重汉化的匈奴人。

刘渊虽然人在西晋,也学习了汉人文化,却一直无法从根本上融入汉族,当八王之乱爆发后,他趁机从西晋逃走,回到匈奴收服五部,于李雄建立成汉政权后不久,起兵反叛西晋,建立了汉赵政权。

比较有意思的是,刘渊作为匈奴人,之所以有个汉人名字,是因为他的祖先冒顿单于娶了汉朝宗室女为妻,还跟刘邦约为兄弟,因此冒顿单于的后代都以刘为姓,至于从何时开始的,已经不可考了。

刘渊建立汉赵的时候,自称自己是汉朝皇室后裔,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还将国号定为汉,把自己建立的政权说成是汉朝的延续,这其实是在给自己脸上贴金,也是一种笼络汉人的做法。

以成汉和汉赵政权的建立作为起点,胡人发起了对汉人的进攻,而后又在北方土地上不断残杀汉人并相互厮杀,这就是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究竟有多乱?

刘渊起兵后,发起了对西晋的进攻,西晋军队节节败退,但好歹是守住了洛阳。

310年刘渊去世后,刘聪杀兄自立,他发起了对洛阳的第三次进攻,西晋诸王及地方实力派持观望态度,最终导致洛阳被攻克,晋怀帝被俘,在遭受巨大的羞辱之后,于平阳被杀害。

随着洛阳的陷落,大批北方士族及底层人民为了避难而开始南迁,史称永嘉南渡,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场大浩劫,中原王朝的中心开始向南方迁移,留在北方的汉人则受尽折磨。

313年,晋愍帝在长安继位,此时西晋实力其实是很强的,司马睿、刘琨等人拥有大军七十余万,完全可以跟匈奴一战。

但在刘聪攻打长安的时候,远在南方的司马睿竟然在士族的阻扰下见死不救,导致长安被攻克,晋愍帝被俘,西晋就此灭亡,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东晋。

西晋灭亡后,整个北方除了并州北部刘琨、幽州段匹磾、凉州张寔之外,其他地区全部被五胡占领,由于司马睿在南方构建了防御体系,胡人暂时无法南下,胡人开始为争夺领土而内斗。

从304年成汉、赵汉政权建立,到439年北魏统一北方为止,胡人(也含括一些汉人)在北方进行了长达一百多年时间的混战,这一时期被称之为十六国时期,也就是五胡乱华时期。

那么,五胡乱华究竟有多乱,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得出来:

第一,北方政权众多,朝代朝代更替频繁。

在整个五胡乱华时期,北方一共出现过大大小小六十多个政权,当然了,这些政权大多是前后建立的,只要很少数政权是同时存在的,那时候随便一个草头王,只要拉起一支队伍,就可以建立一个政权。

这些政权当中,实力较强的有十六个,即“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并成、夏为十六”,因此这一时期被称之为十六国。

这一时期,胡人各个民族为了生存空间而相互攻伐,因此朝代更替十分频繁,短的数年就被灭了,长的也不过几十年,实力强弱差距并不是特别明显,除了相对强大的前秦之外,就没有哪个国家有能力统一北方了。

十六国当中,匈奴、鲜卑、羌、氐、羯五个民族建立的政权最多,尤其是鲜卑,它在五胡乱华的过程中异军突起,建立了多个以燕为国号的国家,后来统一北方的北魏,正是鲜卑拓拔部,隋朝和唐朝皇室也都流有鲜卑血液,是对汉人影响最大的一个民族。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方众多政权当中,也有一些是汉人建立的,比如张寔建立的前凉、李暠建立的西凉、冉闵建立的冉魏,以及谯纵建立的谯蜀,但都比较弱小,存在的时间也很短。

总的来说,五胡乱华时期,北方就没有哪个国家是有绝对实力消灭其他国家的,即便是强大如前秦这样的国家,内部矛盾也是十分激烈的,跟东晋打了一场败仗,就立马土崩瓦解了。

因此,北方长期是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而且相互攻伐不断,争夺土地和人口,这就造成了大混乱, 一个人今天是这个国家的百姓,第二天就是另一个国家的百姓了,让人无所适从。

第二,国家残破不堪,战争和杀戮造成人口锐减,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东汉末年战乱不断,又经历了三国纷争、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北方的经济发展几乎停滞了,本来是需要休养生息才能恢复的,但五胡乱华偏偏又拉开了序幕,还伴随着严重的旱灾、蝗灾和瘟疫,大量百姓因此死去。

胡人攻打西晋的时候,大量残杀士卒和百姓,比如后赵开国皇帝石勒就曾一次杀掉十万汉人,后来胡人之间又相互残杀,将汉人拉上战场当炮灰,汉人的死亡率可以说是相当高的。

十六国时期,胡人为了报复汉人,将汉人列为下等人,反过来称呼汉人为“儿、奴或者狗”,胡人则摇身一变,成为地位最高的国人。

对于汉人,胡人采取了最严厉的打压手段,各种赋税和徭役压得汉人抬不起头,还有许多妇女在战争中沦为军妓,遭受胡人的任意践踏。

由于北方人口锐减,劳动力极其欠缺,这就造成粮食供应不上,但战争要继续,该怎么办才好呢?

胡人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将人当做军粮,这其实不是啥新鲜事,五胡乱华之前也发生过这种事,但一般都是在军队艰难守城的时候,迫不得已而为之的,日常作战将人当做军粮的情况并不多。

但是,在五胡乱华期间,很多胡人军队出征前根本不带军粮,走到哪儿就抢掠人口当做军粮,这几乎是常态,尤其是对战争贡献更小的女子,在遭受胡人凌辱之后被吃掉的案例,简直数不胜数。

举个例子说,前秦君主苻登就经常鼓励将士说,早上奋勇杀敌,晚上就可以吃肉了,什么肉呢?

当然不是动物的肉了,而是被杀死的敌人的肉,早上杀得敌人越多,晚上就可以吃得更饱,这被苻登称之为“熟食”。

其实,苻登的做法还是相对仁慈的了,因为他吃的是死人,最残忍的是鲜卑人,他们在打仗的时候,一路前进一路烧杀抢掠,男人被直接杀死,女人则全部奸污后再杀死,杀掉的人都变成了军粮,所到之处极少有人可以存活。

我们可以发现,女子其实是最悲惨的,因为男子有力气,或许会被编入军队,还有机会活下来,但女人能干的事情有限,除了成为胡人的玩物之外,就只能被吃掉了。

比如说,石勒的从子石虎继位后,对汉人就极为仇视,他为了灭绝汉人,不但大肆残杀汉人,还将数万汉人女子编入后宫,组成一支女子军,供他一人玩乐,他试图用消灭血脉的方式灭掉汉人,毕竟没有女人,汉人就无法传承。

在胡人的杀戮之下,北方汉人的人口锐减了七成以上,胡人的人数远多于汉人,汉人的弱势地位就更明显了。

由于胡人对汉人太过残忍,这让一个叫做冉闵的汉人很不满,他的横空出世阻止了汉人被进一步屠杀。

冉闵在没掉后赵建立冉魏之后,在全国范围内下达了“杀胡令”,汉人发起了对胡人的疯狂报复,在短短五天时间里,就有多达二十万胡人被杀,后来冉闵又南征北战,在其在位的两三年时间里,被他杀掉的胡人数不胜数。

虽然冉魏存在的时间很短,但给了胡人很大的震撼,自那之后胡人就再也没有展开对汉人的大规模屠杀了,而是让汉人为己所用,甚至逐渐融入汉人。

第三,胡汉杂居,民族大融合造成的混乱。

五胡乱华本是胡人对汉人的战争,但逐渐演变为胡人内部的战争,汉人在夹缝中活了下来,胡汉杂居的局面逐渐形成。

由于胡人相互厮杀,原本强大的匈奴、鲜卑、羯、屠各、卢水胡等民族,到南北朝时期就逐渐销声匿迹了,别看鲜卑曾经那么强大,但还不是被汉人同化了,这是为何呢?

其实,在五胡乱华期间,北方胡人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人口上,都比汉人强,胡人完全可以胡化汉人,在汉人的土地上放羊牧马,但胡人最终还是选择了一条主动汉化之路。

之所以会如此,其实得益于汉文化在当时的先进性,胡人原本生活在半奴隶制社会,国家和社会比较松散,思想也比较落后,当他们进入中原之后,发现想要长治久安,永远生存下去,以前那一套就行不通了,只能用汉人的办法。

尤其是,胡人之间相互攻伐,通过暴力解决问题,造成的损失实在太大了,这就倒逼他们接受更先进的思想,从而取得更大的优势,而能帮助他们做到这一点的,就只有汉人了。

比如前秦天王苻坚,就重用了汉人王猛,王猛就如他的名字一样是个猛人,在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给了苻坚很大帮助,使得前秦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苻坚最终得以统一北方;但在王猛去世之后,苻坚贸然发动对东晋的进攻,结果在淝水之战中战败,国家很快就四分五裂了。

可见,离开了汉文化的胡人,就是只知道杀戮的无头苍蝇,很难建立起强大的政权,但现实却是,当时绝大多数胡人国家,都不懂得如何学习和使用汉文化,所以国家十分混乱,存在的时间也很短暂。

当经历了太多失败之后,一些胡人国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一条主动汉化之路就逐渐形成了,但这里说的汉化有别于血缘上的同化,毕竟当时北方胡人居多,汉人怎么可能同化得了胡人。

当然了,胡人选择主动汉化,这就是一种自我改革,但凡是改革就会有人反对,胡人内部因此爆发了大规模冲突,改革失败的国家就消失了,改革成功的国家则活了下来。

比如说,鲜卑就是改革比较成功的一个国家,后来统一北方的就是鲜卑人建立的北魏。

总之,五胡乱华期间在文化上的混乱,也是造成北方动荡的主要原因之一,只不过经过反复失败之后,胡人最终选择汉主动化,从而在北方站稳了脚跟,后来隋朝也是在鲜卑人建立的国家北周的基础上形成的。

总结一下,五胡乱华乱就乱在北方政权多且朝代更替频繁,胡人与汉人、胡人与胡人之间长期处于战争状况,导致山河破碎,人口锐减,社会发展全面倒退,再加上胡人与汉人在文化上从冲突到融合的过程充满了斗争,因此就更加混乱了。

历史五胡乱华到底有多乱?

五胡乱华,可以说是华夏地区最混乱,最黑暗的一段时期。因为是胡人入侵汉人故地,而胡、汉之间又有文化和族群认同之间的差异,所以,胡人与汉人,以及胡人不同部族之间的杀戮,达到了一个骇人听闻的地步。

所谓的“五胡”,其实是一个泛指,主要指以匈奴、鲜卑、羌、氐、羯五个主要胡人部落联盟,另外还包括乌桓、丁零、卢水、铁弗等等较弱小的游牧部落。

自西汉武帝时期开始,一直到西晋,都在大量将周边少数民族部落迁入华夏地区,补充人口和兵源。三国乱世时。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的军中,均有异族人组成的军队。最大规模的一次异族迁入,发生在曹魏司马昭主政时期。魏主曹奂诏书中曾说,“前后至者八百七十余万口”。这个数字应该存在夸张的成分,但是可以看出当时胡人大量内迁的事实。据史料显示,三国末年,关中的胡人占当地人口的一半。

西晋时期,已经有数百万胡人与汉人杂居。因为胡汉文化、风俗传统之间的差异,胡汉之间必然会发生一个融合的过程。由于西晋统治者的无能,导致了“八王之乱”,胡人趁机开始作乱,拉开了“五胡乱华”的大幕。

五胡乱华,最早起自304年冬天,氐族首领李雄占领成都,自称“成都王”,建立成汉开始;也有一说要从“永嘉之祸”后,西晋灭亡的316年算起,一直到439年,北魏统一北方为止。

五胡乱华时期到底有多乱呢?

割据政权非常多,比三国时期的还多,不同势力之间互相攻打,简直就是一锅浆糊。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先后出现过近60个割据政权,随便一个草头王,拉起一支队伍,就可以称王称霸。除了前后赵、前秦、前后燕等十六个比较大的政权之外,还有无数的小政权。其中一些,根本就没有固定的地盘,被打的到处流窜,可能刚刚称王,屁股还没坐热,就已经被灭了。所以,如果真要穿越,还想过过皇帝瘾,那就去五胡乱华时期吧,拉几个人就可以自称皇帝了,而且还是合理合法的,说不定还能完成统一大业了。

百姓流离失所,天灾人祸不断,无人管理救助。三国之后,原本就是经济凋敝,需要恢复元气的时期,可是西晋连续来了八王之乱,永嘉之祸,经济发展几乎停滞。偏偏屋漏偏逢连夜雨,很多地方发生旱灾,继而蝗灾,“草木及牛马毛皆尽”,能吃的全被吃光了,接下来只能被饿死或者食人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大瘟疫的爆发,惨到一个什么程度,“流尸满河,白骨蔽野”。

五胡开创了大规模将人当军粮的先河。在五胡乱华之前,以人为粮,多出现在非常惨烈的守城战中,而日常作战即使有以人为军粮的情况,规模也并不大。但是,到了五胡乱华时期,作战不带军粮,而以人为食,就是常态。

前秦苻登就将在作战中杀死的敌军都叫做“熟食”,他激励他的手下,说早上奋勇作战,黄昏就能吃饱肉了。吓得后秦君主姚苌急招救兵,再不来,就要被苻登给吃光了。这苻登吃人比蝗虫吃庄稼都厉害呀。

这还算是好的,毕竟吃的是敌军阵亡士兵的肉。还有更可怕的,鲜卑人攻入中原后,见到男人就杀死,见到女人就俘虏,然后带着俘虏来的女子一路强奸一路杀,杀掉的就被当做军粮吃掉。

胡人政权多将灭亡其他部落为目的,特别是汉人,更是惨遭屠戮。羯人石勒、石虎,大肆屠杀汉人。据《晋阳秋》载,石勒最多的一次,屠杀百姓数十万人。而石虎,除了将汉人男子杀死,还将数万汉人女子都收集到了自己的宫中,编成女子军,天天供自己玩乐。等于是要灭绝汉人的血脉,没有女人,如何有传承。

北方的士族,看到如此境况,多数选择南迁,十不存一,造就了史上有名的“衣冠南渡”。北方的汉人最后仅余不足400万,而北方胡人却大量增加,达到了600余万人。

在北方汉人生死危亡之际,一位大英雄横空出世,他就是冉闵。原本北方的汉人是任人屠戮,但是冉闵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冉闵灭羯赵政权,建立冉魏,在全国范围发布了“灭胡令”,开启了五胡的噩梦模式。仅仅开始的数天,就杀胡人20余万,冉魏存在的两三年内,杀戮胡人无数,深深震撼了各个胡人政权。虽然冉闵很快战死,却让胡人对汉人产生了恐惧与敬畏,自此之后,胡人再也没有对汉人展开过大规模的屠戮。

以暴制暴多数时间并非上策,但是在某些时刻,也只有枪杆子才管用。五胡乱华时期,恐怕就是派遣数百个诸葛亮,到处去游说胡人,也要对方英明才好,否则,那就是对牛弹琴。不然,士人还为何要衣冠南渡。

汉人最终在五胡乱华的黑暗乱世之中延续了下来,而原本最强的匈奴人,在骚扰了汉人数百年之后,终于消失了,其中一大部分被汉人所同化,另外一部分融入了鲜卑,还有一小部分西去中亚、欧洲。

而五胡中最残暴的羯族,遭到了冉闵的毁灭性打击,一部分北逃,被鲜卑族所灭,另外一部分南下,被南朝陈霸先杀光。从此,世上再无羯族。

氐族的残暴,仅次于羯族,但是由于氐族大首领苻坚信任汉人宰相王猛,所以,对汉人百姓并没有太多虐待。氐人最后大多被鲜卑人屠杀,仅仅留下了一小部分被汉人所接纳融合。

五胡中另外一个比较大的族群羌族,最后也基本灭族。氐族苻坚建立前秦后,大规模屠杀羌人,羌人领袖姚襄跑回故地,纠集了剩下的所有羌人杀回关中,杀了苻坚的后人复仇,建立了后秦。氐人自然不会放过羌人,鲜卑的入侵,也攻打羌人,然后么,就没有羌人了。羌人仅留的少数血脉,被汉人所接纳,完全变成了汉人。

五胡中的鲜卑人,相较其他胡人部落而言比较温和。毕竟他们入侵中原是在冉闵发布杀胡令之后,虽然他们灭了冉魏,还是被汉人的能量给震撼到了。这也证明了,只有强者才会被另外的强着所尊重,否则,只会是被屠杀的对象。

鲜卑人历经了前燕、后燕、南燕,最后建立了北魏,结束了五胡乱华的大乱世。鲜卑人入主中原后,一直主动汉化,学习汉文化,所以,大大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最终,鲜卑归于大隋,并在唐朝逐渐融入了汉人的大家庭。

历史上最牛的家族,一门三朝(北周、隋、唐)皇后的鲜卑独孤氏家族,正是鲜卑与汉人融合的最好的证据。李世民绝对是汉人,因为古时的鲜卑人也已经是汉人了。五胡乱世,自此也彻底结束。

历史五胡乱华到底有多乱?

我是晨曦小荷,感谢悟空的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五胡乱华”这段历史是不勘回首的一段历史,是当时中华大地各个民族都不愿意去揭的一块伤疤。如果有人鼓吹什么民族融合,那么这个融合代价有点高得离谱。不论是汉民族还是其他几个少数民族中都有人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人性在那个时代跌入低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司马氏为代表的西晋王朝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五胡乱华的时间一般从西晋灭亡(316年)开始算起,一直到鲜卑北魏统一北方(439年)。有的学者也称之为“永嘉之乱”、“中原陆沉”、“中原沦陷”等。这一时期,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是汉民族的一场灾难。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589年灭陈朝,方使中国结束了300年的动乱和分治。汉民族从民族形成以来,第一次遭受亡国灭种的威胁。西晋皇室争权夺利,各大氏族骄奢淫逸、强取豪夺,互相征伐消耗了自身的实力,造成最后对内附少数民族的控制失效。进而导致民族悲剧。匈奴、鲜卑、羯、氐、羌为主的众多少数民族当然也包括汉族在北中国的土地上厮杀,先后建立了几十个政权,比较著名的有十六国。

比较有名的有 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秦等16国,北中国的汉族人口急剧下降,整个中华大地的人口也有最多的时候3500万接近4000万的水准下降到1000万到2000万,候景之乱又将南中国的汉族进行了一次大清洗。对各个民族来说都是人间炼狱。文明遭受了破坏,衣冠南渡。冉闵这个人无论他是为自己争权夺利还是为民族生存而做了那些事迹,在客观事实上维护了汉民族的生存权,所以说按历史事实角度,他就是汉民族的民族英雄。

因为当时汉民族的文化水准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个混乱造成了文明的后退。造成这个局面西晋的统治阶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最初的内部纷争,奴役各族民族来参与一场卑劣的统治集团的内部纷争,最终国家葬身在这场他们自己发动起来的动乱当中,各个民族被裹挟进来。有的民族在这个聚变中消失了。一定要论谁是谁非:野蛮非,文明是。人性的丧失,文明的倒退。是一面不可忘记的历史明镜。

我们当今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和和美美,一视同仁,平等共进,在中央的领导下,为实现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奋斗。不忘历史教训,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我们每个公民应该牢记。那段历史不堪回首。

如果您同意我的观点,请点击右上角红字"关注",谢谢!小荷的观点或有很多不足,但总体是善意的表达。看着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的战火纷飞,应该感谢我们伟大的祖国!没有什么比和平和发展更值得你珍惜了。

历史五胡乱华到底有多乱?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在《天龙八部》中,慕容复武功高强,却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爱江山不爱美人,结果辜负了王语嫣,最终落得江山美人都没得到。

金庸先生写书,喜欢和历史结合起来,今天我们就从慕容复念念不忘恢复的燕国开始,讲一讲五胡乱华。

慕容复的祖上是鲜卑族,这个民族的由来,据说是因为居住在大兴安岭北麓的鲜卑山而得名,鲜卑就是当时乱华的五胡之一,燕国就是他们在那个时期建立的。

除了鲜卑,另外四个乱华的胡人,是匈奴、羯、氐、羌,看到这,也许有人会问,历经了秦皇汉武,五胡怎么还有机会乱华的呢?

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从三国开始捋捋。

司马昭之心,虽然路人皆知,可他仍然把灭魏的活,交给了他的儿子。公元265年,司马炎把魏国最后一个皇帝赶下台,建立了晋国,史称西晋,并于公元280年,灭了吴国,统一了中国。

司马炎统一中国以后,他总结曹魏亡国的原因,不是老曹家后继无人,而是老曹家的后人没有掌权,所以才给了司马家篡权的机会。

于是,他就开始大肆封王,不仅把他的弟兄、子侄都封了王,而且还给了他们封地,并允许他们拥有军队。

据史册记载,司马炎当时总共封了27个同姓王,这就为政权的稳定,埋下了祸根,加上接替他当皇位的儿子晋惠帝司马衷是个白痴,所以在公元290年,司马炎驾崩之后,就发生了八王之乱。

而八王之乱以后,西晋的实力就被大大削弱,加上八王之中,有的王为了打胜,还借助了胡人的力量,结果引狼入室,才造成了五胡乱华的混乱局面。

五胡乱华,当时到底有多乱呢?

可以说,那就是汉族人的噩梦,因为那不仅仅是像战国时候你打我、我打你的问题了,一群碧眼红发的家伙,就像魔鬼一样,他们不仅杀人,而且还吃人。

众所周知,古代打仗讲究的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但在他们那粮草就都省了,他们所到之处,基本上是尸横遍野。

以羌族石虎为例,羌族其实是匈奴的一个分支,也称白匈奴,石虎攻下一城,男人全部杀死,女人留着,既可以用,又可以充当军将。

石虎曾经攻下一城,抓到了女人2万余人,行军月余,所俘虏的女子已不到7000人。

可以说那个时候,就是汉族的灾难,中国历史上,汉族一共经过三次劫难,五胡乱华、蒙古人入侵,清兵入关。

但五胡乱华是最凄惨的一次,这些胡人把汉人当作两只脚的动物任意屠杀,即使占据地盘,建立了国家,汉人的权益也得不到保障。在他们看来,杀汉人和抢汉人的东西,都被认为是合法的。

据资料记载,在五胡乱华以后,汉人的人口从1650万,锐减至340万,所剩下的汉人,大多都南迁。

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东晋,细算起来,从三国归晋,到西晋灭亡,才仅仅经历了36年。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那场著名的淝水之战,苻坚是氐族人,他灭了慕容复祖上的大燕国,建立了前秦,前秦去攻打东晋的时候,当时拥兵80多万,而东晋当时只有区区8万人,之所以就这么一点兵力,就说明东晋的人口之少。

在东晋名将谢玄的领导下,东晋以少胜多,前秦战败以后,再次分裂为几个胡人的小国,依旧在中华大地混战。

这中间值得一提得,有两个人物,一个是祖逖,就是那位闻鸡起舞的名将,苻坚被打败以后,他力主北伐,却没得到东晋朝廷的支持,他自己招募了士兵,进行了北伐,打败石虎,收复了黄河以南大部分地区,结果却被朝廷猜忌,最后忧愤而死。

另一个人叫闵冉,有人曾把他与岳飞齐名,说他曾下杀胡令,拯救汉人于灭亡之即,冉闵当时是杀了很多胡人,但因为他最初在石虎手下,和东晋对抗,所以杀胡令下达以后,虽然他杀人近百万,但依然没有人,把他当作民族英雄对待。

五胡乱华持续了123年,公元439年,鲜卑族统一了北方,建立了北魏,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慕容复恢复大燕的梦想,也总算是实现了,只可惜掌权的是拓跋氏,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鲜卑族开始汉化,最终融入汉族消失,北魏后来分裂成北周和北齐,北周灭北齐后,杨坚篡权,建立了隋朝,并统一了全国。

历史五胡乱华到底有多乱?

如果你想穿越回去当皇帝,我建议你去五胡十六国,那个时候的皇帝,就跟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纽扣一样,随便批发,质优价廉,保证你以最低的成本,享受到最快捷的皇帝体验。

如果你想穿越回去当皇帝,我建议你千万不要去五胡十六国,那是华夏文明大崩溃的年代,那是社会秩序大混乱的年代,杀戮与背叛齐飞,人性被泯灭殆尽,皇帝贱如草芥,生命充当军粮。

那个年代,就是我们常说的“五胡乱华”。

说起五胡乱华,一般人都会有三个疑问,第一,“五胡”是怎么打进中原的?第二,五胡乱华的时候到底有多乱?第三,五胡乱华的时候到底建立了多少个政权?

下面我们就围绕这三个问题,来讲一讲中国历史上最不堪回首的一段往事。

五胡是怎么打进中原的

自古以来,中原文明就与北方的游牧民族存在天然的对立,没办法,这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所决定的。

中原是农耕文明,地大物博,自给自足,过的是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北方是游牧生活,居无定所,冬天吹冷风,夏天蒸桑拿,他们要想改善生活,唯一的办法就是南下抢掠。

因此,从商周开始,中原始终是把北方的“狄戎”当成是最大的敌人,严防死守,甚至是主动出击。到了战国时代,北方的燕赵秦三国,开始修建长城,作为阻拦胡人南下的一道屏障。秦始皇称帝后,又派蒙恬把三国长城连接起来,最终形成了西起临洮,东至鸭绿江的“万里长城”。

至此,中原与“胡人”之间,有了一道明显的分界线。

胡人,是一个统称,凡是不属于中原文明的人,都可以被称为“胡人”,其中参与乱华的五胡分别是匈奴,鲜卑,羌,氐,羯。

鲜卑人,居住在大兴安岭附近,秦汉之前与中原的交集不多。在匈奴人被汉武帝打跑之后,他们占领了北方草原,开始逐步南下。

羌人,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世代居住在西北地区。有一种说法,羌人是夏朝的后裔,因此,商王朝对羌人下手非常的狠,让周人负责在西北地区帮他们抓捕羌人。

氐人,是西北地区的一支农耕文明,在今天的阿坝州附近,如果不是参与了五胡乱华,他们根本没有什么存在感。

羯人,严格来说不算是一支单独的民族,他们是匈奴人的奴隶,算是匈奴的一个部落分支。

以上四种胡人,在秦汉时期,都是小透明,没有任何存在感,他们不是强汉的对手,只能老老实实地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生活,真正让中原头疼的胡人是匈奴。

巅峰时期的匈奴,号称有“控弦之士30万”,占领的土地东起大兴安岭,北到贝加尔湖,西至葱岭,把刘邦围困在白登山7天7夜,此后,大汉不得不以“和亲”的方式,来暂时维持边关的宁静。

在匈奴人眼里,“和亲”就是大汉认怂了,认怂就更好欺负了,三天两头的南下侵扰,但是,毕竟有过盟约,这种侵扰仅限于小打小闹,没有爆发过大规模的战争。

直到汉武帝上台,匈奴人才迎来了他们的噩梦,这个“打匈奴专业户”,用44年的时间,持续不断地对匈奴进行毁灭式的打击,最终把匈奴掰成两半,北匈奴带着家当向西北逃跑,霍霍欧洲去了,南匈奴投降大汉,当了大汉的顺民。

在整个两汉时代,中原对于胡人,还是抱着严防死守的态度,直到三国时期,这个情况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东汉末年,各地军阀相互混战,导致北方人口急剧下降,为了补充兵源,增加税收,朝廷打开大门,主动欢迎胡人南迁,到了曹魏时期,曹操为了牵制巴蜀,移民了上百万的胡人到关中地区居住。

在这股火热的移民潮带动下,鲜卑人,匈奴人呼呼啦啦的都涌了进来,整个关中地区,有三分之二都是胡人。到了西晋时期,发生了一起“齐万年叛乱事件”,这个齐万年,就是“氐族”的一个首领。

齐万年最终被镇压下去了,但是,这件事却让西晋的一个官员“江统”产生了反思,他认为,胡人的存在已经大大的威胁到了汉民族的主体地位,必须将他们全部迁出中原,因此,他给朝廷写了一篇奏折,名字叫《徙戎论》。

内容很长,主要观点就是“从春秋时期,中原和狄戎就有明显的生活界限,狄戎如豺狼虎豹,贪婪成性。当年曹操内迁胡人只是权宜之计,如今天下统一,应该将胡人再次迁徙回去,才是长久之计”。

我们常说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就是出自这篇文章。

当时的西晋皇帝是司马衷,这是一个著名的“傻子皇帝”,何不食肉糜就是他说的话,他根本不当家,西晋的大权掌握在他老婆贾南风手中。而贾南风又忙着和丞相杨骏争权夺利,根本就没有把这个《徙戎论》当回事。

贾南风和杨骏的斗法,直接导致了八王之乱,为了权力,司马家的兄弟们是打得头破血流,捅起刀子毫不手软,甚至把胡人拉来当外援。最后把西晋打残了,打烂了,这些胡人们纷纷独立,拉开了五胡乱华的序幕。

五胡乱华到底有多乱

五胡之乱,第一在于政权的混乱,第二在于社会秩序的混乱,第三在于道德的沦丧和人性的泯灭。

可以说,自从西周以来一直传承的“礼仪之邦”,被五胡踩得稀碎。

公元304年,氐族首领李雄在巴蜀建立“成汉”,此后,在中原大地上陆续建立了大大小小数十个政权,这些政权大部分是胡人所建立,只有极个别是汉人建立。北魏时期的史官崔鸿写了一本《十六国春秋》,把那段时期的政权归纳为16个,因此,我们通常把那段历史叫“五胡十六国”。

这16个政权的更替,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前期是胡人反抗汉人统治,大肆屠杀汉人,后来是胡人之间的火并,符坚的前秦分裂成“燕系”,“秦系”,“凉系”,这些人相互攻伐,让鲜卑人建立的北魏渔翁得利,统一北方。

而鲜卑人,最终又主动融合到汉民族之中。

五胡乱华时期,整个社会秩序崩塌,没有什么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家庭伦理,唯一存在的就是战争与杀戮,早上还活着,晚上可能就成了冤死鬼,早上还当皇帝,晚上就可能被自己的好儿孙们给干掉。

当时的北方,是一片人间炼狱,有点能耐的人,都跟着司马睿逃到了南方,留在北方的汉人几乎被屠戮殆尽,人口锐减到几百万。

这些汉人,大部分不是死于战场,而是被抓来当“军粮”。这种事,说出来大家都未必敢相信,但他确确实实就是了。尤其是大量的女人,被抓后先是被当做玩物发泄一通,然后当做“军粮”给消耗掉,如同牛羊一般。

真是造孽啊!

怪不得江统在《徙戎论》中说:“胡人,豺狼虎豹一般”。他们虽然内迁到中原居住,但是却仍然保留着原始的生活方式,没有接受任何的文化洗礼。道德和人性,就他们来说根本不存在。

整整135年,北方汉人就生活在这种“炼狱般”的环境下,民族存亡,命悬一线!

五胡乱华建立了多少政权

在这135年的历史中,有16个政权先后登场,这16个政权,很多用的都是一个名字,比如光凉国,就有前凉,后凉,北凉,西凉,南凉,搞得大家是一个脑袋两个大。

其实这些政权之间是有相互的传承关系的,我们下面来简单地梳理一下。

公元304年,居住在巴蜀的氐族首领李特,眼瞅着西晋司马家越来越不靠谱,决定单飞,率兵攻打成都,他战死后,他的儿子李雄接着打,终于在306年攻打下成都,李雄称帝,建立“成国”。

338年李寿杀掉李雄的儿子李期,改国号为“汉”,历史上把这个政权称为“成汉”。这个政权很特殊,它没有参与中原混战,而是关起门来内斗,公元347年被东晋大将桓温所灭。

同样是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出身的刘渊在左国城宣布独立,定国号为“汉”。刘渊死后,刘聪杀兄继位,这是个狠角色,连续攻破洛阳和长安,俘虏了两位西晋皇帝司马炽和司马邺,灭了西晋。

刘聪死后,刘曜杀死刘粲夺取帝位,他把国号改为“赵”,因此,历史上把刘渊建立的政权称为“汉赵”或“前赵”。

汉赵的建立,标志着五胡乱华揭开了序幕。

刘曜杀死刘粲,给手下人树立了一个坏榜样,奴隶出身的羯人将领石勒跃跃欲试,也想尝尝当皇帝的滋味,于是他在邢台自称“赵王”,与前赵展开了长达10年的战争,公元329年,石勒消灭了前赵,登基称帝,历史上称呼他的政权为“后赵”。

后赵一度统一了北方,与东晋南北对峙。

石勒死后,他的侄子石虎继位,这是一个残暴不仁的主,他死后“后赵”再次陷入权力争夺战中,最终他的养孙冉闵胜出。

冉闵是汉人,他在位期间下达了“杀胡令”,杀了二十多万的胡人,因此,冉闵被称为五胡乱华时期唯一的“汉人英雄”。但是,后世却很少看到有对冉闵的宣传,这是有一定原因的。

冉闵是汉人不假,但是,他爸爸12岁的时候就被石虎给收养,冉闵一出生就是在一个羯人建立的皇权家族,他身上流的是汉人的血,心早已是胡人的心,他下达的杀胡令,与汉人复仇无关,纯粹是后赵政权之间的内斗。

公元351年,辽东慕容家建立的“前燕”出兵杀了冉闵,后赵灭亡。

就在中原打成一锅粥的时候,在中国的西北和东北,分别建立了两个政权,一个是“前凉”,一个是“前燕”。

公元301年,汉人张轨出任凉州刺史,五胡之乱开始后,凉州一直保持着割据独立的状态,直到353年,张祚才正式称帝,史称“前凉”。386年被前秦大将吕光所灭。

东北是鲜卑人的老家,他们有很多的分支,其中的一支“慕容鲜卑”占据辽东,建立了“燕国”,就是天龙八部中慕容复一心要光复的“大燕国”,历史上称呼为“前燕”。

前燕灭了后赵,一度挺进中原,与东晋作战,其中,有一个叫“慕容垂”的人,因为屡受排挤,带着一家出走,请记住他,因为他会在不久的将来再次杀回来。

公元351年,从后赵跳槽到东晋的符健,决定不再给东晋打工了,他在长安称王,国号“秦”。符健死后,一个牛逼克拉斯的人物横空出世,他叫符坚,历史上称呼他的政权为“前秦”。

前秦的出现,是五胡乱华中一个短暂的统一,在符坚的带领下,前秦消灭了周边的各种小政权,疆域面积超级大,“东极沧海,西并龟兹,南包襄阳,北尽沙漠”。

统一北方后的符坚,把目光瞄准了东晋,发动了“淝水之战”,以二十万之众对抗东晋的八万人,结果符坚大败,东晋趁机收复故土,把边境推进到了黄河南岸。

而前秦,在淝水之战后开始迅速分裂,演化出了“秦系”、“燕系”、“凉系”三个板块。

先说秦系:

公元384年,前秦大将,羌族人姚苌(chang)带着符坚的儿子符睿出去打仗,结果,不但打了败仗,符睿还战死了。姚苌不敢回去,就在渭北自立为王,建立“后秦”。

淝水之战后,陇西的镇西大将军,鲜卑人乞伏国仁趁机独立,建立了“西秦”。后来被没有什么存在感的“夏国”给灭了。

再说燕系:

还记得那个出逃的慕容垂吗?该他登场了,淝水之战后,他在荥阳称帝,建立了“后燕”。就在这一年,同样是鲜卑人的拓跋珪在牛川建立“北魏”。

公元395年,鲜卑人大内斗,后燕和北魏在参合坡大战,后燕战败,分裂成两部分。

慕容德在滑县称帝,建立“南燕”。

冯跋发动政变,灭了后燕,然后拥立高句丽人慕容云当皇帝,史称“北燕”。

最后说凉系:

符坚在发动淝水之战前,派心腹大将吕光去攻打前凉,就在攻打的过程中,吕光听说了符坚的死讯,于是,吕光在西北称帝,建立了“后凉”。

吕光征西域的时候,带去了一个秘书,名字叫段业,公元397年,段业称凉王,建立了“北凉”,后来被柔然所灭。

公元401年,沮渠蒙逊杀了段业,河西地区群龙无首,段业的旧部就拥立当地土著大户李暠(hao)为帝,史称“西凉”。这个李暠就是大唐李世民的祖宗。

公元397年,鲜卑人的一支,拓跋乌孤建立了“南凉”,后被西秦所灭。

以上几个政权,基本上都有一定的传承关系,要么是篡夺了皇位,要么是大将出去自己门户,另外还有三个政权,必须要提一下。

第一个是夏。

这个小政权出现得最晚,由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在今天的陕西榆林,只存在了24年。

第二个是吐谷浑

这是由慕容鲜卑的一支“慕容吐谷浑”建立,后人就以他们的老祖宗的名字为国名和姓,他们的地盘在今天的甘肃和青海一带。

可能是因为地处偏远吧,吐谷浑是五胡乱华时期诞生出来的“最长寿的”政权,他存在了350年,一直到唐朝的时候,被西边的吐蕃给灭掉了。

第三个是代国。

这个代国,就是北魏的前身,一度被前秦所灭,公元386年,拓跋珪重新建立“代国”,改名叫“魏”,就是后来的北魏。

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结束了历时135年的五胡乱华,开启了中国的“南北朝”时期。

北魏是鲜卑人建立的政权,但是,在拓跋宏统治时期,他主动开启了“汉化”,把鲜卑人彻底地融入到汉文化中。

五胡乱华,从对汉文化的破坏开始,最终又以鲜卑人的“汉化”为结束,135年,汉人惨遭屠戮,人口锐减,最终却同化了鲜卑人。

因为鲜卑人发现,胡人虽然可以用武力占据中原,却始终无法达到长治久安。只有接受汉文化,才能形成国家的凝聚力。

五胡虽乱,文化不断,兼收并蓄,融合发展,这才是中原文明生生不息的根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