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丐帮真的存在么?
金庸武侠小说里面丐帮被描述成天下第一大帮,其实在当时生产力落后的上古和中古时代,吃不饱饭是中华大地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饥民流离失所到处行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特征鲜明的群体,从春秋时期开始便有了关于乞丐的文献记载。
当过乞丐的名人不计其数,其中最有名的就要属东汉的范丹,范丹本是东汉大臣,在党锢之祸中蒙冤被罢免,当官时范丹就以清廉著称。被罢官后基本上就成了最穷的人,不得不流落街头,靠乞讨为生,所谓“石崇并范丹,何须往劳营”这句话指的就是历史上最富有的人石崇和最穷的人范丹,后来的乞丐们就尊范丹为祖师爷,一些比较聪明的丐帮中人还为此编出了一个弥天大谎,说是当年孔子到鲁国传道时,遭遇恶劣天气他和弟子随身所带的食物很快就被消耗殆尽了,在这种情况之下,当地的叫花子领袖范丹接济了孔子一行,用乞讨来的食物帮助圣人渡过了难关。
丐帮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出现,应该是在两宋时期。宋朝有发达的商品经济、丰富的城市生活,在各种因素的交织下,社会各种团伙出现,作为社会底层的群体涌现出来。在两宋时,丐帮团伙的头目——帮主出现在了当时的文献当中。据记载:南宋时期,杭州城内,有一位世袭了七代的丐帮帮主,管辖着成立所有的乞丐,收他们的份子钱,给他们一定的照应。可以看出来,宋朝时丐帮已经开始出现,元明时期大力发展,清代的时候,处于丐帮鼎盛时期。
而在丐帮中象征丐首权力就是我们在电视中看到的一样是一根杆子。这个在历史上介绍:
“丐头必有杆子以为证 ,如官吏之印信然”,
“丐头之有杆子 ,为其统治权之所在 ,彼中人违反法律 ,则以此杆惩治之 ,虽挞死 ,无怨言”。
这个杆子结合的权杖和打狗棒的功能,是权力的象征。
丐帮除了帮主及长老们,底层的人们还是乞丐的形态。乞丐处于社会最底层,他们乞讨生活,经常无赖的形态让人们避之不及。帮主出行的时候,经常鲜衣华服,拥妻抱妾,手下数十或数百乞丐跟随,跟当官的出行一样。碰到哪家婚丧庆吊之事,帮主便出面讨喜钱。如果不给,到时候会有很多乞丐来搅扰,他们在门前不动粗,就是恶言相向。让你生意没法做,喜事不喜,官府拿他们也没办法。
历史上丐帮真的存在么?
中国人一向是多灾多难。归根结底是因为善良。而国土资源的特色,导致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和粮食产量差异太大。69%的高原,山地,丘陵。意味着如果只是靠天吃饭,将有69%的人口吃不饱饭。
天性的善良导致他们在没有粮食的时候宁愿吃树皮,吃观音土,吃草根,也不愿意去抢夺。丐帮确实是存在的,只不过不像小说里描述的那样轻松写意罢了。
当天灾人祸一起来的时候,国人只能到处去要饭,而要饭的方向大部分是由北而南,这要饭不是只为了填饱肚子,还包含着对生活的希望。
在漫长的要饭过程中,很多人自发的组合在一起,大家相互搀扶,相互扶持,为了那一丝渺茫的希望,顶风冒雪,踯躅前行。
很多人倒下了,他们的尸体化为泥土,但更多人等来来希望。
于是中国民族就在着千万年中的与天斗,与地斗的历程中,发展壮大。
丐帮,只是其中一个牺牲的例子罢了。
我这都写了些什么。
历史上丐帮真的存在么?
丐帮不仅存在于武侠小说中,真实的历史中也是存在的。虽然他们没有传说中的降龙十八掌和打狗棒法,但他们内部也有着相对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甚至在某些时候可以超过朝廷法令。
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乞丐中也会有他们的霸主。
相传春秋时期,孔夫子周游列国时来到了叫花子范丹老祖的领地。当时孔子所带的粮食耗尽,于是便派遣了徒弟公冶长外出借粮。
公冶长外出时发现周围的人很贫困,经过多方打听才知道,附近只有叫花子出身的范丹老祖有一点余粮。公冶长当时认为向叫花子借粮有失体面,所以回来征求了孔子的意见,
孔子非常务实,为了填饱肚子,便准备外出向范丹老祖借粮。
范丹老祖听闻孔圣人前来,高兴的拿出来了一个小筒。孔子以为是范丹老祖在糊弄自己,但没想到,小筒中的粮食源源不断的倒了出来,竟然把车上所有的口袋都装满了。
事后,孔子和范丹老祖约定,第二年一定还粮食。
第二年,孔子如约前来,而且还带了几大车的粮食,不过这几大车的粮食仅仅给这个小筒装了一半的粮食。为此孔子和范丹老祖约定,孔子的债务由将来儒家弟子偿还给范丹老祖的乞丐弟子。从此,乞丐便可以名正言顺的向儒生要粮食吃。
这则故事虽然是虚构,但却真实的反应了丐帮顶层人物的生活。
真实的丐帮形成于两宋时期,在元明时期得到了发展,清朝到民国时期,丐帮进入了全盛。在这一过程中,很多时候丐帮头领甚至会得到官府的承认。
话本小说《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宋朝临安(杭州)有一个叫“金老大”的团头。这个团头就是当地丐帮首领的意思。
金老大管理着临安全城的乞丐,会定时向他们收取一些例钱,这些钱会为活不下去的乞丐提供一些生活保障。以此看来,金老大俨然就是当地的丐帮帮主,在众多乞丐中享有相当大的权威。当然他本人也依靠着这一便利条件,积攒下了一定的财富,学着富人“放债使婢”。
既然有了“丐头”,那么这个组织之中也会诞生一些规矩。《东京梦华录》中说开封城中;
诸行百户,衣着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至于乞丐者,亦有规格,稍似懈怠,众所不容”。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各行各业的人都有特定的服装,即便乞丐也是如此。他们会被规定在特定的地点,针对一些特定的人进行乞讨,如果不遵守规定,那么会被同行所不容。
当时,丐帮的法规很重,一旦触犯了丐帮内部的规定,轻则掌嘴打屁股,重则砍断手脚,甚至是被处死。值得说的是,这些处置方法相当于族规,是受到历朝历代的朝廷保护的。
宋明之后,丐帮更加发达,民间传闻称朱元璋坐定江山后,在各州府县亲自册封了很多丐头。从此以后,这些丐头和朝廷建立了正式的联系。
清朝时,几乎每一个大型城市都有乞丐的足迹,此时丐头甚至会帮助官府进行一些活动;
外来流丐,保正督率丐头稽查,少壮者递回原籍安插,其馀归入栖流等所管束。《清史稿》据说清末北京时,丐帮分为两支,一支为蓝杆子,一支为黄杆子。黄杆子为破产满清的八旗子弟,而蓝杆子则为普通的汉族乞丐。
最后说一下,无论历史如何变迁,丐帮所有的组织都是地域性的,始终没有发展出小说中统一的帮主,至于所谓丐帮是忠义的化身,只不过是小说中的一种虚构的想象罢了。
历史上丐帮真的存在么?
谢谢邀请。30多年前,曾看过一本《中国的乞丐群落》,写的南方某地有的整村的人都外出乞讨,通过乞讨还增加收入,不出去乞讨的人会被别人笑话,有“笑贫不笑丐”的习俗。也见过换上干净衣服的乞丐到邮局去存钱,见过被乞讨的小孩子抱住别人腿的情形。
中国历史上的丐帮是真实存在过的。宋代杭州就出现过丐帮,帮主称“团头”,就是叫花子的头,全城的乞丐由他统辖,有一套生财的办法。宋元时期的话本小说《金鱼奴棒打薄情郎》中对此有描写。
清代时,丐帮已在很多县出现,以县域内为活动范围,各有管理乞丐的行帮首领,名称“丐头”。
能够当上丐头的,有的是在争霸之中闯出来的,有的是地痞,有的是黑帮会骨干,有的还与衙门有关系,或说有一定势力。
丐头以“杆子”作为权力的象征,杆子就是乞讨时拿的打狗棒。帮主的“杆子”就是“尚方宝剑”,凭此惩治违犯“帮规”乞丐。
丐帮中人,都称是“杆上的”。丐头上任也要有一套仪式:要祭祀祖师和杆子,标志受权;新入丐帮的乞丐要服从管辖,违规“打死无怨”等等。
清代京师丐帮,有蓝杆子与黄杆子之别,是由满族旗制而来。
蓝杆子是辖治普通乞丐的丐帮。新乞丐加入,要把三天内的乞讨来的钱物孝敬给丐头,这叫叫“献果”。平时乞讨所获的两成左右献交丐头。逢年过节,或遇红白喜事,乞丐就会前去讨要,店家或喜主为图吉利或平安,还会额外多给丐头赏钱。
商业店铺为免受乞丐讨扰,就要贿赂丐头,讨一张葫芦型纸符贴在门上,名为“罩门”,有的写上“一应兄弟不准滋扰”字样。
“罩门”简单理解就是有丐头罩着,说明与丐头有关系有交情,乞丐见到罩门,便不敢再去乞钱。丐头从店家得到赏钱,乞丐们也会分到一些,所以再来乞讨,店主就请丐头出面解决。
乞丐家有人生或死,丐头要给予抚恤钱,或由众丐分摊,以体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丐头平时不将象征其权力的杆子带在身边,而是用用一根粗长的旱烟管来标志身份。
黄杆子辖治八旗中的乞丐,这些人多是八旗中游手好闲、市井无赖之徒,丐头由王公贝勒充任。
黄杆子乞丐,平时不讨要,只是在端午节、中秋节或过年时到各店铺讨钱。
他们的讨要不是张嘴伸手要钱,一般是两三人一伙,到店铺前唱曲敲鼓板。唱的手背朝上,敲鼓板伸着鼓板,意思是给钱。店中伙计把举过头顶,然后放到鼓板上。
这些人讨钱还有规矩,施钱至少要5个大钱,少了他们会认为打发叫花子呢。还要在他们唱过五句之前施钱,否则转身就走。
第二天店铺前来人更多了,一天天增人,反正这些乞丐也没有什么事。他们从店铺开门到闭门,就围在店前,不吵不闹,也不讨钱,店铺无法营业。
这是黄杆子办交涉来了,惹祸了,这种交涉又称“找病”。京城有句土话叫找病,大概就从这来的。店主请人斡旋求和,送数千钱了事,有时好需要多花钱请出帮主出面调解,才能息事宁人。
所以,惹了黄杆子,就像被狗皮膏药沾上了一样。
丐帮多有行规行话,各地丐帮画地为牢,各自为政,史上未见有全国性组织的丐帮。丐帮属民间秘密社会团伙,生财手段多种多样的。
历史上丐帮真的存在么?
金庸小说中,有一个组织严密,层级分明,人数众多,遍布天下的帮会,它号称天下第一大帮。
这个势力庞大的帮会,均由乞丐组成,也即丐帮。
事实上,丐帮可不是武侠小说的杜撰,它在中国历史上真实存在过,而且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用历史学家王尔敏在《明清社会文化生态》一书中的话来说:「丐帮之存在,是国家大问题,需要严肃研究,不是点缀,亦非儿戏。」
01.
还真有这么一个历史学家,严肃地研究起乞丐和乞丐的行会组织丐帮来,他撰写的学术专著,甚至还获得学术界的奖项认同。
这位历史学家就是现任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历史系教授的卢汉超老师,他收集整理中国历史与乞丐相关的史料和社会调查资料,写了《叫街者:中国乞丐文化史》这样一本丰富生动,饶有趣味的历史学著作。
▲《叫街者》作者:卢汉超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可是,他为什么要研究乞丐呢?
在一篇回顾美国学术界研究中国城市史的文章中,卢汉超老师这样说道:
「在中国文化中,城市往往与一些消极的事物连在一起。城市是衙门和官府所在地,是讼诉和纳税的地点,是商人和市井之辈云集之处。在中国重儒轻商、重人治轻法治的传统社会里,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的。灾荒时,城市又是人们卖儿鬻女的地方。城市又是与地痞流氓、无赖恶霸等连在一起。」
乞丐和上述的人事物一样,不但是城市中的「消极」群体,而且还是城市特有的现象(这倒不是说农村绝对没有,但就像萧公权所指的那样,18、19世纪农村的乞丐多半是强盗之流)。假如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城市人群奔涌的地铁,雾霾深锁的天桥,繁华喧嚣的街头,总是会遇见或唱歌拉琴,或磕头作揖,或静卧不语的乞丐。
所以,要了解中国城市,乞丐这样一种既特殊又普遍的现象自然得纳入研究视野之中了。
▲《清明上河图》中的城市乞丐02.
《叫街者》这本书就是卢汉超老师研究中国城市史的代表作,他所描写的是18世纪到1949年这段时期,中国数十个地区的乞丐群像。群体还是那个群体,乞丐的一些文化在当代中国差不多消失殆尽,他们无法像以往一样,对上层社会的文化形成影响。
比如说,古代的乞丐能够通过有偿服务的形式,在城镇人家的婚丧嫁娶等仪式中提供服务获得少量的报酬,但在今天,这种有偿服务几乎不可得见。
又比如说,在中国古代的各地习俗中,人们对乞丐有种近乎迷信的认知:乞丐因历经人世的种种苦难,于是有了抵抗厄运的强大生命力。在这种认知之下,人们为了沾染「福气」,为保护小孩子健康成长,会认乞丐为干爹(或干娘),吃「百家饭」,穿「百衲衣」。放在今天,简直不可想象。
如此看来,古代的乞丐并不讨人嫌。不仅不讨人嫌,连乞丐的食物,像叫花鸡、佛跳墙,也成为主流社会的美食。
除了食物,乞丐还有榜样力量。卢汉超列举了不少历史人物,诸如晋文公重耳、伍子胥、韩信、朱元璋,他们都或多或少有过乞食的经历,因而成为「天将降大任之人」。随着传说的演绎,这些大人物甚至成为乞丐行会的保护神。
以上这些都只是乞丐群体文化层面上的表现,对乞丐自身影响并非至关重要。
对乞丐而言,最关键的还是丐帮。从丐帮行使的功能来看,乞丐的古今境遇可以说是没有太多改善,读来令人唏嘘。
03.
历史上的丐帮作为秘密社团,对沟通国家与社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清朝来看,政府对乞丐的管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救济性质的,比如建立济贫院、施粥厂,但救济需要资金,且不说在灾荒年月,街头乞丐人数激增,哪怕是应对日常乞丐所需,政府也是不堪重负。
另一种是控制性质的,清代政府建立了保甲制度,「国家企图通过保甲制度来管理和控制社会,特别是掌握和控制城市人口,而街头游民则是城市人口中最难掌控的一部分。」按照保甲制度的规定,乞丐必须在衙门登记注册,便于管理和防止游民造成社会问题,乞丐们都有相应的腰牌,标明姓名、年龄、栖息处、犯罪记录等等。然从实际情况来看,佩戴腰佩的规定是很难执行,保甲制度对于管理乞丐也是收效甚微。
▲保甲制度下的乞丐登记腰佩设计图于是乎,在这两者之外,出现了丐帮这种社会组织。这些乞丐的首领一般被称为丐头、甲头、团头、老大等等,他们划分地盘,分区管理乞丐的乞讨行为,收取丐捐。不仅如此,丐帮老大还承担者照顾乞丐的作用,例如乞丐生病不能乞讨时,首领便会分发食物给乞丐;遇到乞丐伤亡事故,乞丐团体还会负责医药丧葬等事务。
按照学者周德钧整理的资料,清末明初的丐帮组织发展日趋完善,通商贸易的繁华城市,都有相应的丐帮。如北京的「蓝杆子」、「黄杆子」;河北和山东地区的「穷教行」;无锡的「流门」、「矗门」等等。
清代丐帮的组织形式大同小异,政府对它们组织活动基本是默许的,一个原因就是丐帮承担了政府本该负起的救济责任。而且丐帮有自己的组织首领,各地政府只要处理好与这些首领的关系,基本就可以让地方免于乞丐因饥寒病苦造成的混乱。
假如乞丐失序又会怎样呢?
我们读美国学者孔飞力的名作《叫魂》就可知一二,《叫魂》里描述过乞丐造成的社会恐怖状况:18世纪的清王朝,乞丐往往被认为是「叫魂」这种巫术的施加者,恐慌从民间蔓延到了朝野,以至于惊动了乾隆皇帝。
所以说,丐帮的存在,解决了清代,乃至于民国时期地方政府最为头疼的社会秩序问题。
04.
但是50年代以后,像清代那样有影响力的丐帮几乎就不存在了,但乞丐的问题仍然存在。50年代初,那些流离在城市街头的额乞丐被强行遣送回乡,或是送到单位集体工作,美其名曰「自食其力」。尔后,乞丐被当做是社会不稳定的炸弹,一直在城市管理者的眼皮底下勉强过活,「活下去」便是活着的目的。谋生能力强一点的,或许能够靠卖艺、卖惨「发家致富」。
从清代到现在,丐帮依然存在,差别只是官方是否默许的合法性问题。但贫穷致乞,始终是个未曾解决的社会问题。
冰冷的救助站,废旧衣物回收站,这些能有效帮助乞丐群体,也惠及他们下一代吗?又或者说将城市乞讨人员视作城市的「毒瘤」,一股脑将其撵出大城市?
真正的解决之道,也许就像卢汉超老师在书的末尾所说的那样:
「当中国人中的绝大多数能够重视人道的尊严,懂得法制的精神,并博爱为怀时,治理游民乞丐问题的道路也就畅通了。」
这本书的关怀便在于此。■
历史上丐帮真的存在么?
丐帮在历史是真实存在过的。但是,大众却多是从金庸武侠小说里熟悉丐帮的。
丐帮,一直号称天下第一大帮,弟子万千,遍布大江南北,动辄打抱不平,以行侠仗义为己任,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帮派组织。
这个帮派历史悠久,负责惩恶扬善、扶弱济贫、抵御外辱、保家卫国,肩负社会公共安全,是先锋队,是中坚力量,始终代表着最先进的江湖狭义理念,始终代表着剧情前进的方向,代表着最广大的武林人士的根本利益。
然而,从金庸剧《天龙八部》首次出现丐帮以来,无数的事实证明,什么天下第一大帮,这就是一个不缺并且盛产傻逼的地方。
一
先从《天龙八部》的剑髯汪剑通说起,此人年轻时听信慕容博的谣言,在雁门关伏击萧远山,铸成大错。一个武功盖世、满怀狭义的大好青年,大半辈子都活在别人制造的阴谋之中。
他用尽后半辈子的心血培养萧峰,临死的时候,却不相信自己扶持的接班人,留下一封密信“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直接导致了萧峰和丐帮命运的转折。
胸怀决定格局,格局决定高度,说得太对了。
到了代理帮主马大元这里,更不用说了,娶个二手老婆,戴绿帽子背黑锅,稀里糊涂地死在了白世镜的手里。当马夫人跟老情人段正淳你侬我侬的时候,他坟头的草都已经三尺多高了……
经过无数次的考验(刁难),好不容易,萧峰上台了。
萧峰是金庸剧里少有的智勇双全型的领袖人物,他武功盖世,为人正直,狭义豪迈,谋略十足。丐帮一时空前强盛,复兴有望。
在萧峰上任的酒宴上,他无意得罪了投怀送抱的马夫人。这个恶毒的女人,偷看了汪剑通的密信,勾结众长老,策划了杏子林的反叛。
对于杏子林之事,萧峰凭借自己的智谋和胆气,已经力挽狂澜,稳定了局面。然而,蹦出来一个倚老卖老的徐长老,他早已退隐,但是辈分极高,是剑髯的师伯。
徐长老的出现,以及他请来的智光大师、谭公、谭婆、赵钱孙、单正等人则最终完成了对乔峰的颠覆,也将丐帮带到了衰败之路上。
他一出现,就拒绝让萧峰打开装有紧急军情的蜡丸,他好大喜功、毫无大局观和决策能力,仅仅凭借资历,对丐帮事务指手画脚。
徐长老给我们的启示是,资历固然很重要,但是如果你觉得资历能压倒一切,那便大错特错了,古今概莫能外。
后来的剧情告诉我们,想打赢萧峰很难,想睡萧峰更难。
丐帮之事,不能不提一个人:全冠清。此人城府极深,善于玩弄权术,机敏过人,外号十全秀才,是一个胆大心细的投机者,最终却因为管不住裤裆里的玩意儿,而被康敏利用,最后被五马分尸。
对于全冠清这样的人,让我想到了,一个打工的,拿着老板和小姨子的录音,虽然敏锐地嗅到了机遇,却因为能力不足而没有抓住机会,最终被公司开掉的人。
到了铁头人庄聚贤这里,就不用多说了。他是一个可恨、可怜的悲苦人,有一种不可理喻的痴恋。总之,他在丐帮耻辱柱上绝对是名列前茅。
丐帮是一个根本都不懂得拥护、爱戴和敬仰英雄人物的地方。
二
可以说,丐帮的人除了要饭,吃饱了就剩下了内斗——就连北丐洪七公担任帮主,丐帮空前强盛之时,也存在无法消除的净衣派和污衣派之争。洪七公无奈之下,只得下令丐帮“一年穿净衣,一年穿污衣”。
洪帮主在位之时,丐帮就出了彭长老这样阴险奸诈的叛徒,他以摄心术加害郭靖、黄蓉,勾结金人,怂恿丐帮南迁,是一个典型的势利小人、卖国贼。老而不减色心,试图非礼刚刚产子不久的穆念慈。
到了黄蓉这里,她虽然把丐帮打理得井井有条,内消污衣、净衣之争,但此时的丐帮已经远不如萧峰时代那般人才济济,武林大会上差一点被金轮法王踢了场子。后来的两任帮主鲁有脚和耶律齐,都是平庸而无建树。
就在郭襄十六岁生日那年,一个小丑霍都登场,竟然意图篡夺帮主之位……黄蓉都不禁想:霍都想做丐帮帮主,却把黄蓉忒也小瞧了。
经过襄阳一战,丐帮精英丧失殆尽。到了元末时期,丐帮已经逐渐衰败。帮主史火龙,简直就是负责搞笑的悲剧人物,降龙十八掌只练了十二掌,就把自己练瘫痪了,从此携带妻女隐居深山。
深山之中,史帮主与成昆连对十二掌,重伤不治,当年萧峰刚猛的降龙十八掌,自《倚天屠龙记》之后,从此淡出江湖。顺便提一下,史火龙有个绰号,叫做“金银掌”。
这个史帮主还是个尸位素餐的主儿,手下的掌棒龙头和掌钵龙头都是有头无脑、脾气火爆的莽夫,此时的整个丐帮都被成昆和弟子陈友谅暗中操纵。丐帮已经在狭义道上脱轨,毒害武当派、挟制少林寺、阴谋夺取屠龙刀,最终落得声威扫地,只得推出小女孩史红石来做背锅。
丐帮从来都是一个充斥着背叛、投机、分裂的帮会……以前仅仅是内讧,后来就是刺刀见红的内斗了。
三
《笑傲江湖》里,已经没有丐帮什么事儿了,帮主都已经成了酱油党和吃瓜群众。
此时的帮主解风,自始至终没见与人动手,没有人知道他会什么武功,他用手指在木头上写字的功夫相当了得,想必是醉心书法的一个老丐。
解帮主除了指上功夫了得之外,还喜欢乱搞男女关系,丐帮中的青莲使者和白莲使者,虽然不姓解,却都是他的私生子。
清朝乾隆年间,终于出了一个根正苗红的范帮主,他从小长在丐帮旗帜下,先祖在一百多年前加入丐帮,家里五六代人,都坚定不渝地从事着乞丐这个很有前途的职业。
然而,组织培养起来的接班人,却比任何一个丐帮领袖都更加无耻,他公然投敌变节,做了清廷的鹰犬,以结交大内侍卫为最大光荣。
他被押在天牢之中,与赛总管勾结,协助清廷擒拿苗人凤。当苗人凤孤身入牢前去搭救,却被他忽施暗算。这种泯灭人性、突破底线的行为,实在是空前绝后。
丐帮最终在范帮主的领导下,开启了一个献媚、无耻、折腰的时代。
范帮主开创了大内侍卫与丐帮的战略伙伴关系,一直持续到了今天,你什么时候见过城管疯狂地驱逐乞丐?
丐帮繁衍到今天,净衣派和污衣派的分裂,已是更加分明。可悲的是,这帮叫花子别说武功,连捉蛇的本事都丢了。几乎全部的弟子,都是老弱病残,他们混迹于商业街、车站、居民区,给钱可以,吃的不要。
乞讨的莲花落都没几个人会唱了,只留下了一些小手艺,比如:拖个音响唱歌乞讨(忘了提一句,有时候唱歌唱得好,是能做将军的)、摆个牌子治病救亲、要两块钱坐公交回家。
丐帮弟子,永远活在法律漏洞下,躲在道德监督不力的死角里,放弃了做人最后的一点尊严,坚守着不劳而获的耻辱职业。
有人估计过,如果丐帮上市,进入世界500强,那是手到擒来。然而,谁当帮主都一样啊,一袋二袋的底层弟子,还不是得天天乞讨……况且,这一直都是一个不缺傻逼的地方。
电影《武状元苏乞儿》的片末,皇上与苏灿的一段对话很耐人寻味——
皇上:你丐帮弟子几千万,你一天不解散,叫朕怎么安心?
苏灿:丐帮有多少弟子不是由我决定,而是由你决定的……如果你真的英明神武,使得国泰民安,鬼才愿意当乞丐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