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朱允炆靖难之役的战略是否存在问题?

两大失误,第一下令任何人对朱棣不得伤害,这就给朱棣穿上了隐形防弹衣,而且还是无敌的,第二,任用李景隆,最后被起反叛,亲自为朱棣开的城门

历史上朱允炆靖难之役的战略是否存在问题?

其实说句老实话,如果朱允炆不是遇见了朱棣,安稳做一个守成君主应该是一个仁君,算是一个好皇帝的。

其实在靖难之役朱允炆的失败在于他的性格,首先他很像父亲朱标,性情优雅温和,主张仁政。如果天下太平,朝局稳定的话问题不大,可是有朱棣在啊!明洪武十年(1377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继位为帝,朱允炆在位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有点重文轻武,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称“建文新政”。

刚登基皇位还没有坐稳,也没有系统的分析朝局和各藩皇的实力,就听从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的建议急于实行新政。所以朱允炆从一开始就缺乏统揽全局,胸怀大志的才能,受儒家思想熏陶太深,他的失败跟以上三者很大的关系靖难之役发生后,朱允炆也在用人上缺乏自信和主见,耿炳文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由于明初功臣几乎都被朱元璋杀得差不多了,他也意识到朱允炆的短板,也明白朱棣并非池中物,不会安份做一个藩王的,所以把耿炳文留给孙子。但是耿炳文一时的失利就被李景龙替换了,一个纸上谈兵的官二代注定打不过老谋深算的朱棣的。其实靖难之役初期又是还是在朱允炆这边的,大将有耿炳文,徐达之子徐辉祖都是人才,可是朱允炆的性格文弱,优柔寡断,而叔叔知道刚毅果断,老谋深算,再加上朱允炆过分依赖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人,失败是注定的,奈何遇上了朱棣啊!所以靖难之役朱允炆的战略是有问题的,结果是最好的说明。大家认为呢?

历史上朱允炆靖难之役的战略是否存在问题?

朱允炆以全国对一隅,结果四年败北,要说他的战略没有问题,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且,朱允炆的问题全部暴露在了战略全局方面,战略规划、武将选拔、军队调派方面全部暴露出了巨大缺陷。

△朱允炆

战略规划方面: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

这一点,体现在朱允炆的整个削藩过程中。削藩其实并没有问题,但朱允炆却缺少削藩的雷霆手段,一方面想要彻底铲除藩王们对自己的威胁,另一方面则不想因此对自己的名望有所损伤。于是乎,他每次要削藩,总会给这些王爷罗列罪名,以此作为削藩的借口。

△朱允炆

可笑的是,朱允炆给这些王爷罗列的罪名,竟然大多都是谋反,以谋反罪削其爵位,不仅名正言顺,而且还能体现出自己宽宏大量的一面,毕竟谋反可是重罪,不被杀就已经要感恩戴德了。可朱允炆完全是一厢情愿,王爷们并不傻,文武百官也不傻,天下百姓更不傻,朱元璋刚刚去世一年,这么多王爷就突然全要造反了吗?尤其是湘王朱柏不堪受辱举家自焚,更是狠狠扇了朱允炆一记耳光。

朱允炆的削藩之举,就是典型的“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不仅给了朱棣充分的准备时间,而且还丧失了百官和天下人心,这是造成之后靖难之役中,朱允炆虽坐拥天下,却根本无法调用天下资源的主要原因。

△朱棣

再说靖难之役中,朱允炆任命耿炳文为帅,竟然对其说“今尔将士与燕王对垒,务体此意,毋使朕有杀叔父名”。朱允炆要耿炳文体会自己的意思,他什么意思呢?显然就是在暗示耿炳文“只要死燕王,不要活朱棣”,这可是摆明了要主帅替自己背黑锅,可是主帅敢背吗?弄不好回来还是个死,这反而让前线主帅束手束脚了起来。

武将选拔方面:畏手畏脚,任人唯亲

整个靖难四年,朱允炆先后任用耿炳文、李景隆、梅殷三人为帅,这里面除了耿炳文曾有一定的战阵经验外,李景隆只参与过练兵,却从无带兵经验,而梅殷更是只有过一次检阅凤阳留守司军队的经历。

结果呢?耿炳文这个唯一有过战阵经验的老将,在初战失利之后便被撤换,换上了由黄子澄推荐的李景隆,结果呢?李景隆率领大军五十万却在郑村坝之战中遭遇惨败,朱允炆竟然没有撤换他,反而派遣援军之后鼓励其再战,结果白沟河一战差点全军覆没,如果不是铁铉、盛庸坚守济南,这一次朱允炆就已经危险了。

然而嘴周,朱允炆更是派遣出了没有一点经验的驸马梅殷,甚至连保卫京城的京营都抽调出来交给了他,让其镇守淮安。结果这位老兄果然就扎在了淮安,朱棣大军在附近交战,他不闻不问;朱棣大军南下渡河,他仍然不闻不问;朱棣大军抵达南京,他还是不闻不问。

△李景隆

虽说朱元璋临死之前将功勋阶层杀的差不多了,可朝廷真的没有能征善战之将了吗?从整个靖难过程来看,平安、徐辉祖、瞿能等人表现极为出色,然而却始终未得重用,有的是畏手畏脚、不敢大胆启用,有的则是因为与朱棣有关,不敢予以重用。

更可笑的是,在朱棣大军已经杀到南京城下之际,朱允炆竟然再度启用李景隆和谷王朱橞镇守金川门,结果李景隆和朱橞两人大开城门,放燕军入城,固若金汤的南京城就此失守。

军队调派方面:不该动用京营力量

其实纵观整个靖难四年,朱棣虽然屡战屡胜,但实际上大多数时间都仅仅局限于河北、山东地界,其他各地名义上仍在朱允炆的掌握之中,然而朱允炆先后动用近百万军队,却始终征调的京城周围军队,这应该与明初藩王拥有兵权有关,朱允炆怕各地军队不够忠心,不敢予以征调。但他最大的失误则在于,不应该动用京营的力量。

△靖难四年交战地点基本都在河北、山东

洪武年间,为了保证京城的安全,设有京军有48卫,按照明朝制度,每卫满编5600人,光是京营就有多大27万的军队,如果再加上京城内部的兵力和京城周边的兵力,这支军队至少有近40万。如果朱允炆没有抽调京营的兵力,凭借这40万兵力,朱棣很难在度过长江之后,便一口气顺利杀至南京城下,进而攻破拥有完备防御工事的南京城。当然,南京城破有李景隆大开城门的功劳。

除了以上问题外,朱允炆任用方黄齐三人,导致朝廷一片乌烟瘴气,军队人心丧失,各地守军纷纷反叛,同样也是造成朱允炆失败的主要原因。

历史上朱允炆靖难之役的战略是否存在问题?

话说朱元璋死后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这个孙子上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削藩,不到一年的时间,把自己的叔叔们周王、岷王、湘王、齐王、代王先后废黜。这时候朱允炆的四叔朱棣坐不住了,眼看着自己的侄子要收拾自己了,怎么办?反呗。于是一场侄子打叔叔,叔叔打侄子的“靖难之役”开始了。

战争开始后,朝廷命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领兵四十万开始北伐,驻军真定。燕王朱棣身披甲胄,亲率大军攻打涿州,连败耿炳文的政府军,迫使耿炳文退守真定。话说这耿炳文也是开国元勋,而且是硕果仅存的老将。朱元璋把开国元勋杀了个干净,致使建文帝无趁手的大将可用。耿炳文的败守,引起了建文帝的不安。

这时,太常卿黄子澄却认为不足为虑,他向建文帝推荐了曹国公李景隆代替耿炳文。建文帝急着削藩也是采纳了这个黄子澄的建议。这李景隆是个标准的官二代,老爹是开国元勋李文忠,可这个官二代是个膏粱子弟,也没学过带兵打仗,哪里是身经百战的朱棣的对手。双方经过几次拉锯战,李景隆大败,单骑逃往山东德州。李景隆所率政府军被斩首及溺死者十余万,横尸数百里。

后朱棣破德州,围济南,这次朱棣遇到了硬茬子,山东参政铁铉。铁铉坚守济南三个月,朱棣硬是攻不破铁铉的防守,只好暂时退兵。建文帝又命左都督盛庸为大将军,再次率兵北伐。经过数次拉锯战,最终在藁城击败政府军,斩首六万余人。

其实自朱棣起兵三年以来,燕军和政府军始终是处于僵持状态,双方你来我往,打的其实是拉锯战,谁都占不了大便宜。说来也巧,有几个被朝廷开除了的宦官从南京来投奔燕王,还透露了一个机密给朱棣,就是南京的布防情况,此时南京城防空虚,立等可取。正是这条消息给朱棣带来了必胜的决心,他决定迅速了结这场战争,“临江一决,不复反顾!”

建文四年,朱棣挥师南下,双方又经过拉锯死战,最终朱棣强渡长江。讽刺的是,打开南京城金川门迎降的正是李景隆这个不学无术的官二代。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终于赶跑了自己的侄子,当上了永乐大帝。

其实纵观靖难之役,政府军的整体实力一直是在燕军之上的,朱棣胜在破釜沉舟,而朱允炆败在自己的“嫩”。他一点也没继承他爷爷朱元璋杀伐果断的性格,和老练的朱棣比起来,他太“嫩”了。

历史上朱允炆靖难之役的战略是否存在问题?

靖难之役中,朱允炆的政治、军事战略均有大问题!首先,削藩太急。立藩王以拱卫朝庭,保朱家江山万万年,是朱元璋的既定战略。朱允炆是靠朱元璋的提携越级坐上皇位的,妄听黄子澄、齐泰等一干人之言,以为中央稳固、皇权在握,就可以挥斥天下,为所欲为。老皇帝尸骨未寒,就可以改变其既定战略。先捏了几个软柿子,觉得可行,便想动朱棣等有实权的皇叔。结果,碰了大钉子,直至千百万人头落地,自己丢了皇权、家国俱破。削藩之事,古以有之,有成功、有失败,经验累累。值朱允炆之时,不是不能削藩,而是太急、方法不对,应本着老朱皇帝之意,借藩王之力,巩固边防、内振国力。对专横不法之藩王,查实纠办;对无实据之藩王,如汉武帝,宜行渐次削弱之法,最终达到削藩之目的。

其次,战端既开,就要以血腥手段镇压,决不能再存“毋令我背杀叔父之名”的愚蠢想法与作法。战略战术应因应当时情况,宜攻则攻,宜守则守,宜围则围,其权变策略应赋予大将,而不是由一帮书生瞎嚷嚷。在前线激战方酣之际,朱允炆整天被一帮无战时经验的大臣围者,听他们闭门造车,折戟沉沙者不严办,有实战经验者不信任,没有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没有应对兵临城下的策略。等到朱棣兵进长江,就毫无办法了。

朱允炆靖难役之败,从战略上说,是必然的!从战术上说,更是不可避免的。这是由朱允炆的性格及识见所决定的。

历史上朱允炆靖难之役的战略是否存在问题?

1398年朱元璋死,嫡孙朱允炆即位,采纳齐泰,黄子澄建议削藩,已削了周王,燕王朱棣以清君则名义起兵,发起靖难之役。不日打过黄河,进逼南京,朱允炆发兵抵御失败,燕军破南京,杀齐泰,黄子澄,惠帝朱允炆出逃,不知所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