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中,建文帝占尽优势,却为何还是败给了朱棣?
削藩操之过急,使藩王全都站在了他的对立面,再加上猪队友李景隆
靖难之役中,建文帝占尽优势,却为何还是败给了朱棣?
《大明风华》的热播势必将明朝的历史再掀一波热度,就连我哥都跟我探讨起朱棣的事情,要知道我哥初二就辍学了,属于那种康熙和乾隆谁在前,谁在后都分不清的人,现在竟然也关心起了历史。
哥哥关心历史,让我这个搞历史的弟弟脸上是相当有光了,吃饭吃三个小时,我自己喷了两个小时,哈哈哈哈!
目前我只看到十集左右,主线剧情应该是围绕靖难之役展开的,导致这场政治悲剧并非朱棣一开始就筹划好的,而是建文帝削藩导致的,可以说,建文帝削藩是历史上削藩失败的一个代表之一,今天纵横就跟大家讨论一下,建文帝为何会削藩失败!
建文帝削藩失败,真的是因为过于仁慈吗?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多人都认为朱允炆削藩失败是因为太过仁慈导致,为什么大家会有这种印象呢?就是因为朱元璋在位期间实行了严苛的政策,朱允炆即位后“宽刑省狱”,相对于朱元璋来说,不管后一个皇帝做的如何,都是一个仁慈的皇帝,因此,很多人都认为朱允炆是一个仁慈的皇帝。
其实,这是没有什么根据的,朱元璋后期为了防止权臣乱政,采取了一系列的高压政策,为朱允炆铺平道路,朱允炆上位之后,自然要宽松一点,换句话说,哪一位皇帝上位不大赦天下。
其实,关于朱允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到目前为止已经没有权威的资料了,因为朱棣在靖难之后,将朱允炆的资料全部销毁,他就像一个敏感词一样,被官方强制“和谐”!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认为朱允炆是因为仁慈而导致削藩失败呢?
主要是因为在《明史》中有为数不多的关于朱允炆的一句话,在平朱棣叛乱的时候,朱允炆跟出征的主帅说:“你们一定要活捉朱棣,不要让我背负着杀掉叔叔的骂名”。
很多人就根据这句话说朱允炆是优柔寡断,没有杀伐果断之心,其实是扯淡,这句话如果不放到具体语境当中,应该是解释不出来的,尤其是古文有的时候跟现在并不是一个意思。
即使强行解释,也可以看出,不要让我背负杀叔的罪名,和不要杀朱棣还是两个概念的,也就是说,拿这句话来说明朱允炆是一个慈善的人,没有任何根据。
实际上朱允炆削藩的时候对于他的那些叔叔是相当狠的,在其当政后,连续几位藩王都被朱允炆削藩,其中湘王朱柏全家被逼得自焚而死,导致剩下的藩王人人自危,最后抱团取暖。
其实,朱元璋设立藩镇目的就是给老朱家的政权加一些保险,在中央有苦难的时候,藩王能够出兵帮助,然而在朱棣靖难过程中,大部分藩王不是隔岸观火就是倒向朱棣,由此可以看出,朱允炆只是虚假的仁慈,真正的凶残。
削藩时急于求成,没有形成完整性的指导思想正是因为朱允炆削藩时过于急于求成,刚登上皇位还没有坐稳就开始削藩,一年之内削掉五位藩王,逼得其他几位藩王不得不反,这番急于求成,实在是有些欠缺。
朱允炆的即位方式是明清时期最特别的,是隔辈继承,孙子直接继承爷爷的皇位,由于少了朱标这个缓冲,也让两任皇帝之间的年龄存在很大的代差。
朱元璋打了半辈子天下,40岁才在南京称帝,假如朱标不死,应该也是40岁,偏偏朱标过早死了,朱允炆即位的时候只有21岁。
年轻意味是冲动,意味着急于求成,好大喜功,因此上位的时候急于做出点成绩,所谓“攘外必先安内”,想要打击蒙古残余势力,先把国内的藩王给解决了。
结果是,狗急跳墙,朱棣来了一个靖难之役,朱允炆的政权被推翻。
实际上,削藩最好的方式其实就是循序渐进,温水煮青蛙,汉武帝削藩时采取的就是这种策略,比如推恩令和酎金夺爵,逐渐削弱藩王的实力,然后再进行削藩。
其实,汉朝的藩镇局面远远比明朝的局面要艰巨得多,尤其是汉文帝削藩时,稍有不慎就引发七国之乱,地方政权敢于公然和朝廷叫板。
后来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就是下令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不单独封给一个儿子,而是分给好几个儿子,通过这种方式,几代之后,原来诺大的诸侯国就被分为若干个侯国,地方再也无法产生对中原的威胁。
可以看出,汉武帝在削藩的时候,采取的就是不止一代人的准备,而是几代人的时间,将削藩这件事完成。
包括后来的朱棣,其实也是一位削藩大师,朱棣是以藩王的身份登上皇位,他在位期间则以柔和的方式削藩,最终就是我们没有看到朱棣风风火火的削藩,而藩王却再也没有对皇权产生过威胁。
用人不善,给了朱棣“清君侧”的口实削藩也要有指导思想,不能胡来,蛮来,朱允炆上位后就要削藩,在没有制定好一套削藩策略后,可以说,建文削藩是所托非人。
汉文帝削藩时是有了晁错的一套削藩办法,甚至也考虑到武装镇压的情况,并且始终占据道德制高点,七国打出清君侧的旗号,汉文帝直接把晁错给杀了。
当朱棣以靖难的名义清君侧的时候,朱允炆却未能把身边的“小人”给推出去,给人落下口实。
其实,站在后来者的角度,晁错其实是真君子,而建文帝身边的这些大臣是真小人,但是汉文帝能够残忍杀害真君子,建文帝却没能杀了假小人,这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朱允炆身边的“小人”都有哪些呢?都是明朝初年在学术界有一定声望的大儒,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齐秦和黄子澄和方孝孺,这些大儒用儒学的理念教育他,全盘采用儒家为指导思想实行仁政,结果却是一地鸡毛。
这些人其实都是书呆子,既没有领导才能,看待问题也不能从实际出发,在朱允炆即位之初就蛊惑他削藩,朱允炆当时年纪很小,哪里能受得了儒家那一腔热血,最终被这几个儒家大师傅给坑了。实际上,儒家真的坑了不少帝王。
当时主张削藩的齐秦和黄子澄两人,其实两个人私下里是不和的,一直都是明争暗斗,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不惜拿国家命运来当赌资。
其实,朱棣打出靖难之役的旗号,并非毫无根据,根据朱元璋制定的《祖训录》,朝中如有奸佞小人,藩王可以带兵进京“清君侧”。假如朱允炆能够把这几个真小人杀了,至少不会再走弯路,不至于受人蛊惑。
史论纵横说:建文削藩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军事方面的表现也很一般,当然,这也不能怪朱允炆,实际上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下的就是一个文官家底,而非武将家底,而朱棣却是一个军事方面的人才。这也是这场战争成败的关键性因素。
作为一名历史创作者,我希望大家能够拥有更多的视野来看待这件事,不单单是从军事上,所以,本篇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
靖难之役中,建文帝占尽优势,却为何还是败给了朱棣?
朱元璋为了自家天下稳定,几乎屠尽天下功臣,希望给自己的接班人一个稳定的江山。没有想到死后不过一年,竟然是自家人同室操戈,拔刀相向。泉下有知估计老朱棺材盖都压不住。
说起建文帝,那绝对是一把好牌被打烂掉的典型。
后来很多历史学家都给靖难之役做过复盘。都对这个温柔的小伙子摇头叹息。建文帝登基的时候,天下已经大定,该清理的开国功臣,爷爷已经清洗干净;朱元璋执政31年,经济形势也已经稳定下来;外族入侵的威胁也不存在。建文帝自己也是一个安分守己的皇帝,为什么就能把天下给弄丢了呢?
难道真的像朱棣登基之后吹嘘的那样,是天命的问题么?当然不是。
铁锤以为,靖难之役以建文帝失败,朱棣成功而结束,是因为建文帝在战略,用人,军事等诸多方面犯下大错,造成的必然结局。
先说战略上的错误。建文帝削藩,不算错误。历史上削藩减轻中央政府压力不是没有先例,汉朝后来就做的很成功。但是建文帝削藩的顺序绝对是个败笔,所有藩王之中,以燕王和宁王实力最为强劲,几位大臣都建议拿燕王开刀,所谓擒贼先擒王,这个肯定是正确的建议,把实力最强大的燕王朱棣拿下,杀鸡儆猴,其他藩王就能望风披靡。可是建文帝偏偏要从那些无足轻重的藩王下手,柿子先捡软的捏。结果不但弄得天下藩王人人自危,还使得原本一盘散沙的藩王集体,最后全部团结到了燕王的大旗之下。尤其是实力强悍的宁王部队加入朱棣军营,燕王如虎添翼。
建文帝在这边一刀一刀宰杀弱小藩王,燕王朱棣在这边秣马厉兵,壮大实力。等到小藩王灭的差不多,朱棣已经成长为庞然大物。
在时间成本和时机选择上面,建文帝下了一招臭棋。
第二个是用人错误,赏罚不清。建文帝的班子里面,重用的是黄子澄,齐泰,方孝孺。黄子澄,齐泰都是靠读书起家的,没有一个人堪当军事大任。方孝孺虽然是个大知识分子,写道德文章肯定是冠绝天下,搞军事斗争则是纸上谈兵了。这些都不说。重用李景隆是最大的败笔。
李景隆就是一个华而不实的纨绔子弟,建文帝居然就把百万大军的指挥权交到这个绣花枕头的手上。而他的对手,朱棣叔叔隔着十万八千里,已经看穿了李景隆这个小婊砸,不对,这个小表侄的心肝脾肺肾。朱棣说李景隆这个人:
“智疏而谋寡,色厉而中馁,骄矜而少威,忌克而自用,未尝习兵,不见大战”。这不就是一个草包将军吗?后来李景隆这个草包果然“不负众望”,带着百万大军攻打燕京失败,白沟河之战失败,济南城下之战失败,百万大军硬生生就给他糟蹋光了!军法无情,按道理皇帝应该将李景隆这个无能的败军之将斩首示众才对,可是建文帝这个软心肠的万岁爷倒好,就是一个免职而已。最后还派遣李景隆镇守对于南京城至关重要的金川门。最后朱棣大军攻打过来,李景隆打开大门迎接朱棣大表叔,来了一个投降一家亲!
第三个是双方主脑行事策略不同。朱棣起兵造反,人家从来没说自己是造反,而是靖难,我是皇叔,皇帝是我大侄,现在大侄子身边有奸臣,我这个皇叔必须要去帮助大侄子清君侧。这个理由说出来肯定是万丈光芒。而且宣传一久,天下百姓都会信以为真,这就占据了舆论上的优势。而且打仗的时候,朱棣经常身先士卒,带头厮杀,给了将士们莫大的鼓舞。
建文帝呢,从不敢御驾亲征,缩在皇宫里面排兵布阵。最为荒唐的是,建文帝还给前线的战士们下命令,不许杀死朱棣,让他这个皇帝背上杀叔叔的千古骂名!这不是荒唐至极的事情吗?人家朱棣这边说:给我往死里打! 建文帝这边说:我要抓活的!战士们投鼠忌器,谁还敢勇猛杀敌,万一没有控制好尺度,干死了皇叔朱棣,皇帝不但没有奖赏,说不定祖宗八代都给灭了。这样的仗,怎么打?《明史·成祖纪》里面就记载说:
诸将以天子有诏,毋使朕负杀叔父名。仓促相顾愕然,不敢发一矢。多么滑稽的画面啊,朱棣身先士卒,对面军人不敢对他射箭。战争史上还有这样的事儿?
总结一下:靖难之役中,建文帝实力占优,却丢了江山,原因有战略,用人多方面的因素,但是归根结底,还是指挥员能力问题。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再好的外在实力,遇到建文帝这种无能之君,吃败仗是注定的结局。靖难之役中,建文帝占尽优势,却为何还是败给了朱棣?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藩王造反的事例可以说是不绝于史书。但造反者众多,成功者甚少。这是因为在中央朝廷与地方藩王的战争中,朝廷所拥有的巨大号召力和朝廷所能调用的战争资源是造反藩王所不及的。因此,藩王在起兵反抗中央朝廷的战争中往往在道义和物质上处于劣势地位,使得靠造反而成功登位的藩王很少。
但凡事都有特殊,在明朝,就发生了中央朝廷拥有巨大优势,却在镇压藩王造反的战争中屡屡处于劣势,并最终被地方藩王所推翻的事例。这场战争就是在后世知名度很高的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_图
靖难之役始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为了应对建文帝的削藩政策,打着“奉天靖难”的旗号,自北平起兵,历时三年,终于攻克了京师南京,成为了明成祖永乐皇帝,而原本的建文帝也在宫中的一场大火中而不知所踪。
面对燕王朱棣,身为天子,在战争中拥有巨大优势的建文帝为什么没有削藩成功,反而落了个不知所终的下场呢?要想探究这个问题,首先便不得不提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
明太祖朱元璋自建立明朝后,每天矜矜业业,勤理朝政,使得新生的大明在他三十多年的统治下蒸蒸日上,并最终造就了洪武之治。因此,皇太孙朱允炆从他的祖父朱元璋手里接过来的是一个强盛的大明,并非那容易被地方造反所推翻的腐化王朝。所以,建文朝廷所代表的明朝中央在对燕战争中的失败,应归根于建文帝和建文朝廷自身的不足之处。
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_图
首先,是在削藩的政策上没有宏观方略,急于求成。
建文帝早在即位之前,就深感明太祖朱元璋所分封的二十多位藩王成为了尾大不掉之势,对地方藩王开始有了警戒之心,而后来建文朝的重臣黄子澄对建文帝讲了汉朝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故事,给本就对藩王有警戒之心的建文帝树立了削藩的信心。
于是建文帝刚即位没多久,便立马着手削藩。建文帝削藩的策略急躁冒进,又急于求成。当时的诸王之中,反形最为明显的是燕王朱棣,并且燕王所掌握的势力也是颇为强大。有些朝臣认识到削藩是个敏感问题,搞不好会造成国家动乱,于是给建文帝提供了一些稳妥,效果更好的手段。如户部侍郎卓敬上书建文帝,主张将燕王从北平徙封南昌,使燕王远离他势力最为强大的老巢,利于朝廷进一步控制。前军都督府的高魏也曾上书,主张效仿汉武帝时的推恩令,用和平的方式弱化各藩王,使其势力越来越弱。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两点都是可行的。但建文帝却没有认识到削藩问题的严重性和敏感性,没有分清主次,愚蠢的先把势力并不强大,反形并不明显的周、齐、湘等王废除,美其名曰“翦燕手足”。那些被废黜的藩王都落了个要么被流放,要么自杀的下场,使得燕王朱棣越来越坚定了反抗的决心。同时,先拿这些威胁小的藩王开刀,为朱棣接下来的反抗留出了宝贵地积蓄力量的时间。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 即建文帝_图
其次,是建文帝在用人上的失当。
朱元璋在洪武朝大杀武将勋贵,给建文帝在战争中的武将任用上造成了先天的不足。更致命的是,朝廷内有谋划之才的大臣也寥寥无几。建文帝所重用的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都是饱读诗书之辈,也许在治国上他们尚且有些用处,但在战争中,他们多“本书生,战事非其所长”。
建文帝没有知人善任的能力,在靖难之役中,他重用被朱棣称为“李九江,纨绮少年儿”的李景隆,将几十万大军交到了李景隆的手上。李景隆贪生怕死,气量狭小,使得南军先后在郑村霸之役、白沟河之役和济南城下之大败,六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战败后,如果建文帝严惩李景隆,重新鼓舞士气,组织兵力再战也未尝不可,但他偏偏因李景隆是其表兄弟,“念其至亲”而没有杀他,使得很多朝中大臣和军队将卒愤愤不平。等到燕军包围南京之时,这位建文帝的“至亲”,屡战屡败的大将军李景隆却开门迎敌,使得南京失守,建文帝的统治被推翻。
而在建文四年,力阻燕军南下,在齐眉山大败燕军的魏国公徐辉祖却因是朱棣的妻弟而遭到建文帝的猜忌,建文帝将其召回南京,使得好不容易有了转机的局势再度恶化了起来。徐辉祖被召回后,燕军所向无敌,南军溃不成军,直至南京被攻破。而被建文帝所猜忌的魏国公徐辉祖却在南京被围时,仍组织抵抗。城破后,面对被朱棣的召见一言不发,因而被废除爵位,圈禁至死。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即明成祖_图
最后,建文帝个人性格的柔弱也是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史载,建文帝性格温和,至孝仁厚,并且聪颖好学。这样的性格作为守成之君尚可,但在与燕王的战争中就显得“仁柔少断”了。
在靖难之役中,朱棣多次冲锋在前,也正因如此,他也数次身陷绝境,几乎必死。但建文帝却给南军将领士卒们下诏,说“近尔将士与燕王对垒,无使负杀叔父之名”。正因此诏,使早就应成为南军“刀下之鬼”的朱棣多次死里逃生,甚至借此为北军充当前锋和殿后,而南军在作战中则束手束脚,顾虑重重。
建文朝廷和建文帝一系列的错误,使得朱棣积蓄了力量,在获得战场胜利的同时还多次死里逃生,并最终导致了朝廷被推翻,建文帝下落不明。因此,朱棣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建文帝和朝廷在削藩上急于求成,缺乏大略方针,用人失当以及建文帝自身柔弱的性格所致。
文:李光彩
文字由历史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靖难之役中,建文帝占尽优势,却为何还是败给了朱棣?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即位,这就是明惠帝,历史上又叫建文帝。
朱允炊虽然当了皇帝,但是几位王叔的事总让他有些心神不宁,从此添了心病,总怕自己的皇位不牢固,而且,京城中一直在传说几位藩王正在互相串联,准备谋反。听到这些,他更加害怕起来。一天,他把太常寺卿黄子澄找来和大臣齐泰一起商议此事。齐泰认为诸王之中,数燕王兵力最强,野心最大,应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首先削夺燕王的兵权,达到杀一儆百的目的。
黄子澄不同意这个做法。他认为燕王信居北平,握有重兵,而且早有准备,如果先从他下手,容易打草惊蛇,反而会逼得燕王联手其他几个藩王共同谋反。这样一来,成功的机会太小,风险太大。他认为,不如先把实力稍弱的几位藩王搞掉,然后再收拾燕王。到那时,燕王孤掌难鸣,事情就好办多了。他还建议,先从周王身上下手。因为周王朱橚是燕王朱朱棣的同母弟弟,与燕王最为亲近,实力很有限,如果拿他开刀,他决不敢反抗,一定会旗开得胜!”朱允炆听了他们的意见,感到很满意,马上就派人到河南把周王朱橚抓起来,押到南京,削去王位,充军到云南。接着,他又派人去逮捕湘王朱柏,朱柏见大势不妙,自焚而死。他又设计把齐王朱榑诓骗到应天,软禁起来。随后,又把代王朱桂削职为民,幽禁在大同。
这样一来,没用多长时间就把这四个亲王的兵权削掉了,朱允炆暗暗高兴。下一步,准备削夺燕王朱棣的权力。其实,燕王早有觉察。他看到几个兄弟一个个被削去王位,看来自己也不能幸免。
于是,便以朝贺朱允炆改元为名,带上儿子朱高炽等人,昼夜兼程,亲自前往应天探听虚实,以寻求对策。为使朱允炆放心,朱棣回北平时,故意把朱高炽留在应天。
朱棣回到北平后,假装得了疯病,成天胡言乱语,有时候几天都卧床不起,甚至躺在地上睡觉。朱允炆起初不相信,几次三番地派使臣前去探病。
一次,使臣刚进燕王府,就见燕王一个人拄着拐杖在院里慢步闲走,见了他们就像没看见人一样。下人扶燕王走进房子。当时正是盛夏,燕王却直喊“好冷,好冷!”给他搬来一个炉子,他紧围着炉子,仍然缩着身子,浑身打着哆嗦,不住地喊冷。使臣们都相信,燕王是真的疯了,回去后向朱允炆如实禀告,朱允炆信以为真,还允许朱高炽回到父亲身边。其实,燕王一直在暗中加紧练兵,作好了夺取中央政权的准备。
狡猾的齐泰、黄子澄对燕王的病情有点怀疑多次劝朱允炆要有所警惕,朱允炆也加紧调兵遣将,加强了对朱棣的防备。
1399年6月,燕王府护卫百户倪谅到应天告发燕王图谋反叛。朱允炆马上下令逮捕燕王府的官员和燕王的家属,还特令北平驻军谢贵、张呙率军围攻燕王府,约定燕王府的一些官员作内应,秘密命令北平都指挥使张信带兵逮捕朱棣。
张信早已站在燕王一边,他给燕王通风报信。燕王一得到消息,马上就密谋布置。首先把谢贵和张呙两人诱入府中,杀掉。然后把燕王府里充当内应的官员都抓了起来。他来了个先发制人,宣布起兵。
燕王是个十分精明的人,他深知朱允炆是个名正言顺的法定皇帝,如果自己公开打出反叛的旗号,对自己不利。于是,他搬出了明太祖朱元璋在《祖训》中所说的话:“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他以“清君侧”为理由起兵,说要帮助建文帝朱允炆除掉奸臣黄子澄、齐泰。
燕王领军南下,直指京都应天。朱棣本是一位具有丰富带兵经验的宿将,手下又有一支经过长期严格训练的精兵。再加上他驻扎北平已经很久,多年苦心经营,附近的各郡县卫所都受他的统辖节制,所以他一起兵,就得到各方响应,纷纷前来投奔,士气十分旺盛。他率兵很快就攻取了蓟州、怀来、永平、通州等地。
朱允炆虽然处于正统的有利地位,但他是个迂阔懦弱、优柔寡断的人,远远不是燕王的对手。而且,明朝的许多开国元老们都被猜忌多疑的朱元璋诛杀殆尽,他手下缺少精兵强将。手下的许多官员,皇宫里的许多太监,见大势不妙,纷纷投靠了燕王。朱允炆害怕了起来,连忙撤了黄子澄、齐泰的职,并派人求燕王退兵。
燕王哪里肯就此罢休,他率兵一路冲杀,势如破竹,意欲直捣黄龙。燕军节节胜利,士气越来越高。1401年,燕王率军大举南下,直向应天而来。翌年4月,燕军攻打庆壁,遇到了南军的顽强抵抗;双方打得难解难分,十分激烈。这时,燕军有些踌躇不前,有些将领提出暂时撤兵。燕王坚决不同意。斩钉截铁地说:“这次进军,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没多久,燕军发起突然袭击,打得南军一败涂地。
朱允炊无计可施,只好再派人和燕王议和,愿意割让土地,请求燕王退兵。燕王眼看京城唾手可得,自然不愿就此罢休,一口回绝,同时加紧了进攻。
这年六月初三,燕军誓师渡江,直指应天。朱允炆看兵临城下,形势危急,命令手下将士死守。但没过几天,应天守将王景隆打开京师金川门投降,城被攻破。
燕王率领军土进城,威武壮观,文武百官纷纷在道路两旁跪着迎接。燕军进城后,只见皇宫大火熊熊,正在燃烧。燕王马上派人把大火扑灭,已经烧死了不少人。接着,他查问朱允炆的下落。有人报告说,燕军进城之前,建文帝朱允炆下令放火烧宫,他和皇后都跳到火里自焚而死。也有人报告说,他已经从地道逃出了京师究竟他是死是活,很难确定,为后人留下了一个解不开的谜团。
历史上把明朝的这次内战叫做“靖难之变”,靖难是指平定内乱的意思。至此,经过三年作战,燕王朱棣终于在1402年6月夺得了梦寐以求的皇位。这就是明成祖。到公元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自那时候起,北京一直成为明朝的京城。
靖难之役中,建文帝占尽优势,却为何还是败给了朱棣?
按朱允炆与朱棣能力衡量、定然不如后者。常言道杀性做皇帝,朱允炆就亏在这里。有句名言叫静如处女,动似急兔。他在削藩时手软,即反过来自已遭殃了。机不可失,一失完天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