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赏析韦庄的《台城》?
唐代诗人韦庄有一首很著名的咏史怀古诗《台城》。这首诗通过对江南春景的描绘,反衬出古城逐渐消亡的情景,让人感慨不已。
诗人触景感,借景抒情,流露出了深深的伤景情绪。这首诗语言朴实含蓄,抒发情感深沉,不仅朗朗上口,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下⾯我们就来鉴赏这首《台城》:
《台城》
唐•韦庄
江⾬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堤。
译文:
江上春雨霏霏江边绿草如茵,六朝古都往事如梦,只留春鸟在悲鸣。
无情当属台城外边的杨柳,还是依旧像淡淡的烟雾⼀样笼罩着⼗⾥长堤。
诗中的台城:今南京市鸡鸣⼭南,古为三国时代吴国的后苑城,从东晋到南朝,这⾥⼀直是朝廷台省和皇宫所在地,因此,这里是国家政治枢纽,又是皇帝行乐的场所。
六朝:指的是吴、东晋、宋、齐、梁、陈等六朝。烟:指柳树绿萌像淡淡的烟雾⼀样。
韦庄为什么要写这么一首凭吊六朝古城的诗呢?韦庄生活的年代在唐朝末年,此时唐朝已失去了往日的强盛,正走向衰弱。从台城就可看出,以往川流不息的车马已不见踪影,一片凋零,到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
这一年,正值诗人去江南游历,亲眼看目睹了故都繁华的凋谢,控制不住内心的感概,就作了此诗来抒发对世事突变的感受。
我们该如何欣赏这首诗呢?我认为要站在作者当年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背景、内心感触来全方位欣赏。
这首诗一共4句,虽然很短,但内涵却极为丰富,让人读起来,如亲临其境,感慨万千。
第一句“江雨霏霏江草齐”,写的是江南的雨景,作者故意不去直观描写台城,就是给人们要制造和渲染江南这种阴雨绵绵的,引起人们忧愁的氛围。在作者眼里,这下得又密又细的春雨,把整个江南都笼罩在这春雨霏霏之中,到处是轻烟雾罩,迷迷蒙蒙的景象,如梦如诗。
此时江南的三月,虽然是碧绿如茵,但这生机勃勃在作者看来,就是一种的假象。在这阴雨绵绵,烟熏绿柳中,一下子勾起了人们对往日繁华回忆和对现实无奈的惆怅与忧伤。
第二句“六朝如梦鸟空啼”,这一句写的是六朝已成往事,繁华的台城早已不复存在。作者从描写江南迷人的烟雨到对六朝怀念,落差很大。描写“江雨霏霏”,让人思绪回到往日的江南,如今已成梦想,眼前霏霏江雨、绿柳碧草之间,让人知道还有一座已经荒凉破败的台城。江南春雨、春色虽常在,但曾经繁华逐乐的六朝统治阶级,却早已不见身影,只有这曾经的豪华台城,也成了让人凭吊、怀念过去的遗迹。
六朝古城,也只三百多年,六个王朝轮番衰败灭亡,仿佛是一夜间,却给人以如梦的感觉。通过景象的对比,作者发出了对当年“六朝如梦”的感慨。当年“台城六代竞豪华”,在眼前,昔日的一切早已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有感慨的人间沧桑,朝代兴衰的鸟儿还在发出欢快的啼鸣。
第三和四名“⽆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体现的是风景虽然依旧,但人间沧桑,六都不再,台城已衰落不堪。
⽆情最是台城柳,柳是春天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作者写台城柳,是让人回忆那曾经的辉煌。
如今,虽然台城柳还在,已没有了昔日的容颜,早已荒凉破败,也只能隐藏阴雨霏霏中。人们望着这碧绿的台城柳,也只能感叹朝代的更迭,和历史的兴衰罢了。
作者在构思设计中,很是下了功夫。前两句描绘古时⾦陵的景光繁华安祥,⽽在真实情景中,也只能仅凭一个梦字,来反映了。真实一,场景从古台城的破旧来说的,台城“柳”这时作为六朝历史的形象。
作者看着随意,实则是以景抒情,以情抒景。历史变迁,六朝不再。杨柳虽容颜未改,但也只给人留下了“六朝如梦”的感受。
韦庄的这首诗,写法独特,多点触景,见景生情,借景抒情。作者巧:妙地以自然景物来反映人世间的无常,和人们对朝代更换愈发感叹。
历史上不少大家、名家对这首诗的评价:
1、宋代谢枋得的《注解选唐诗》:台城乃梁武帝馁死之地。国亡主灭,陵谷变迁,人物换世,唯草木无情,只如前日。此柳必梁朝所种,至唐犹存,“无情”“依旧”四字最妙。
2、清代张文荪的《唐贤清雅集》:端己声调宏壮,亦晚唐好手。此诗厚而有味。
3、清代吴昌祺的《删订唐诗解》:唐汝询云:此赋图上之景,因发吊古之悲。吴昌祺云:呜呼,古今何限台城柳耶?横种亦生,倒种亦生,态弱花狂,无往不可。
4、清代周咏棠的《唐贤小三昧集续集》:韵足与牧之“商女后庭”之作同妙。
图片来自网络
如何赏析韦庄的《台城》?
这是—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中的台城是三国时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时改建成皇宫。
全诗为: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里堤。起句不从正面描写台城,却着意渲染氛围,说江南的春雨既密且细,在霏霏细雨中,四望迷蒙,烟笼雾罩,给人以梦幻之感。江南草长,碧绿如茵,又显示了春天的生机。次句写春如此,而曾经在这里寻欢作乐的六朝统治者早巳成为历史的过客。从东吴到陈的三百多年间,六个短促的王朝相继灭亡,其变幻之速,无不给人以梦—样的感觉。而今只剩下不解人世沧桑的鸟儿在欢快地啼叫。三四句写在这个曾经繁华的地方,堤岸的柳树不会管人间的兴亡,也不会管诗人心中无尽的盛衰之感,好象这柳树多无情啊!"依旧"二字深寓历史沧桑,也透露出诗人心中的无限伤痛。
在手法上,此诗较同类作品更加空灵蕴籍。全诗从头到尾都用侧面烘托法。"无情","依旧"贯通全篇写景,兼包了"江雨","江草""啼鸟","堤柳"。"最是"二字则突出强调了堤柳的无情和诗人的感伤怅惘,诠释了六朝悲剧不可避免的现实。
此诗读来+分低沉,但正是如此,才显示出诗人以虚传神的高超艺术手法。这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如何赏析韦庄的《台城》?
这是一首吊古悲时的诗,不做多解,你可以细品诗人心中的哪份用虚外传神的手法来表达其对现实的情感。
为什么不多说,我向来是认为说诗不如品诗,因说诗有其局限性,有很多东西被过滤掉了。
如何赏析韦庄的《台城》?
谢悟空邀。
前尘亦在东风里,销了六朝未销愁。
四个字就可以解释:物是人非。
这种怀古诗有许多,比如刘禹锡“旧时王榭堂前燕”,比如元微之“白头宫女在”,比如杜牧之“南朝四百八十寺”,我们都称之为“怀古”,有意思的是,前人常常把怀古当成讽今,借咏叹古人古事来讽嘲今人今事。但不是全都如此,这一首诗亦然。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霏霏,源于《诗经》,寓意思念,巧的是大名鼎眉的沈郎沈约在《长歌行》中也曾写道“依依往纪盈。霏霏来思结”,而大诗人何逊在也在诗中说“霏霏入窗雨,漠漠暗床尘。”因此,这个霏霏有羁旅的潜在含义,所谓羁旅,就是人世漂泊,形容作者自己。
六朝如梦,即追昔之意。
鸟空啼,那个“空”字用得极妙,所谓空,即是徒劳,白白浪费,毫无作用之意,隐藏了一个词:“多情”,前朝风物犹在,但前朝人物不在,惹得鸟儿也跟着叹息从而发出啼声。
无情,便对应第二名藏起来的“多情”,先是做了一个结论,把原因留在第四句。
第四句有一个烟笼,其实上就是说柳树生长得极为茂盛,柳树成荫,把整个长堤都染成了绿色。
这一句实际上同时存在两个极端情感,一是如原诗所说“无情”,因为无情所以不在乎,不理会,不介意,我自开我的绿萌,哪管风云交替,哪管世事变迁。第二便是反语,亦是“多情”,因为多情,所以绿荫烟笼,所以染尽十里长堤。
诗人知道,无论是鸟儿,还是柳,都是无情之物。偏在他的眼里处处是情,所以,这首诗里还隐藏着最后一条线索。
诗人多情,所以诗人眼里万物有情。然而
有情,皆苦。
此为诗旨!
如何赏析韦庄的《台城》?
《台城》是一首咏史诗,诗人路经金陵,由凭吊古都建康宫城,而引发揽胜伤时之情。蕴含诗人对世事沧桑,深沉的感情。
台城为六朝禁城,是皇宫贵族活动中心,歌舞饮宴、奢靡之所在地,南朝消逝后,台城也随之衰败。
起句:江雨春雨密而且细,在霏霏雨丝中,四望迷蒙,如烟笼罩,给人以如梦似幻之感。春雨绵密细腻,江草初齐,翠绿如苗,展示一幅绝美画卷。
次句:在如茵碧草之间隐藏一座,已经荒凉破败台城。“六朝如梦”,把人的思绪,从烟雨朦胧的江南拉出来,六朝繁华早已如梦,啼声虽美,无人来听,台城一片萧瑟之状。
尾两句:当年十里长堤,杨柳堆烟,柳树枝叶嫩绿,随风摇曳,婀哪多姿。现依旧烟笼十里堤,不闻人间兴亡。无情柳,透露诗人无限伤痛。
是铁蹄踏碎六朝山河,踏碎黎民的家和国兴之梦。昔日辉煌的六朝,在百姓梦醒时,如云烟般飘散殆尽。深寓历史沧桑,暗示一个腐败时代消逝。
诗人凭吊台城古迹,暗示人世沧桑,江山依旧,国家兴亡的感叹。
如何赏析韦庄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
这首诗,是怀古,伤今之作。首句写景。长江之上,细雨霏霏,长江之滨,芳草萋萋,从古以来就是如此。江山如画,万古长新,然而人世的变化却非常之大,因此次句接写,古都金陵,风景虽然如旧,而六代豪华却永久像梦境一样地幻灭了,消逝了。只剩下一片啼鸟之声,似乎在感叹这几百年来的成败兴亡。但往事如梦,鸟啼何益,所以也无非空啼而已。先写见,次抒所怀,这两句,有景及情,是对台城,即当时南朝的政治中心变化的观感。
后半以物之无情反衬人之多情,雨也好,草也好,甚至鸟也好,年年自落,自绿,自啼,丝毫不管朝代兴亡,人事盛衰,也都可算得无情的了。然而在诗人看来,那最繁盛最活跃的杨柳,才是那些无情物中之最无情的,它一到春天就发叶抽枝,含烟惹雾,长条垂地,飞絮漫天,依旧把十里长堤都占据了。这依旧的"旧"字,即指六朝而言,由于它依旧烟笼十里堤,所以使人感到似乎六朝以来,事事依旧,似乎无所变化,以此更见其无情。因而不得不以"最是"俩字来形容它了,这两句仍是所见,而所怀即在其中。
诗人亲身经历了唐末的农民大起义,亲眼看到了唐帝国的灭亡,可以说是他饱历沧桑,所以 他对这种题材有特别深切的感受,诗虽不明说伤今,而伤心之意自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