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闻道夕死可矣,是什么意思?

看网上说,早晨听到道理,晚上死不足惜… 如果道那么可怕,我们还信道作甚, 如果人们早晨听到道理,晚上叫他去死,谁会愿意。总之百度之类的解释不通

“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如果在早上知道了真理,那么就算是晚上死去也不会觉得有什么遗憾了。孔子的这句话主要是用来形容一个人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仁德了。如果早晨悟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朝闻道,夕死可矣”,出自于孔子《论语·里仁》: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朝闻道,夕死可矣。”

翻译:孔子说:“一个人犯的错误,是和他所在那个团体犯的错误是一样的。因此,要考察一个人犯错的原因,就知道他有没有仁德了。如果早晨悟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朝闻道,夕死可矣”,有些人并不真正理解它的意思,认为如果早上让他知道真理,晚上就让他死,谁会愿意呢?

 这只是表面上对孔子这句话的理解,没有实质上的认识。那么,孔子说的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他究竟是要说明什么?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些问题。

孔子为什么要提出“朝闻道,夕死可矣”呢?

我们知道,孔子一生的使命就是想要以仁治国,以礼治人,克己复礼。在孔子看来,只有西周的治国理念、社会制度和文化,正是他理想中的社会。

但当时孔子所处的社会正处于“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的状态,之所以出现这种状态,孔子认为就是因为没有实施仁政,没有严格遵守周礼造成的。而礼崩乐坏后,就使各诸侯国的野心增大,早已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周政权对诸侯国也没有了约束力,这才导致天下战乱纷争频发。

要改变这种状态,孔子就想只有在社会上推崇周礼才能稳定社会。因为周礼的特点是以身份来确定人的阶层、社会地位、资源获得、权利和责任。

衣会上每个人都要接受自己的特定身份,什么身份干什么事。简单地说,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遵照仁爱、忠信、孝义。这样一来,国家就会稳定,社会才会长治久安,百姓才会安居乐业。这才是孔子提出“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目的。

孔子讲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道,是什么“道”呢?关于这个道,自古以来就没有人能真正说得明白。

大多数人在这里将“道”理解为“道理”,这是什么样的道理,值得让人早上听说了,就是晚上死了也在所不惜呢?我想不会有这样的人,也不会有这样的道理,显然道理之说有些牵强。

所以,我想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的含义要紧紧结合孔子的仁政来谈。

道应该就是孔子提倡的“仁、礼”,因为“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认为的最高道德标准,它的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孔子提出“仁政”的目的就是想提醒统治者关注民情,不能苛政和任意刑杀;要以德感化和体贴百姓,这样就可以使人与人的关系变如,社会秩序得以恢复。

关于“克己复礼”,孔子讲,做为一个人就要克制自己的一切行为,并让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的要求。所以说,孔子说的道并不是简单的道理,就是仁和礼的统一。

“朝闻道,夕死可矣”,其实孔子说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说,早点知道仁、礼这些道理,就算很快死了也是值得的。那就是说,现在知道也不晚,早知道早受益。就是劝诫人们要早一点接受他的观点。

今天我们再学习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对我们来说又有什么启示呢?

可以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是一个非常有哲理有内涵一句话,也是孔子一生所追求的目标。

虽然说孔子提倡仁、礼有其时代的局限性,礼把人分成严格的等级,各等级的人只能做自己等级内的事,而贵贱身份是与生俱来的,是天生注定的,百姓贫穷那也是天生的,还不能反抗,只能接受上层社会的压迫。

孔子坚持仁政,以仁治国,恢复周礼,以礼治人,重建国家的秩序的想法是美好的,但却不被接受。他周游列国,到处游说、推荐他的思想学说,无奈,统治者不感兴趣,普通百姓更是无人问津,所以孔子也相当着急。他提出“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呼吁统治者和民众,接受他的思想,现在接受也不晚。就算是早上知道,到晚上人死了,那也是值得的。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突出反映了孔子一生就是为其“道”而生,为其“道”而死”的政治抱负,以及对道德、理想的执著追求。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在今天时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借鉴意义?

不管怎样,孔子提出的“道”,指的是仁、礼,就是“以仁治国”,“以礼治人”。

这都是属于道德层面的,如果把它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来勉励自己,对于今天的年轻一代的道德修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孔子强调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我们干什么事不能强加于人,做人做事要表里一致,言行一致;要知错就改。这些观点和说法放在今天也依旧是我们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

孔子推崇的仁和礼,今天在一些方面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甚至一些说法仍然是很精僻的。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在孔子看来,统治者如果用刑罚治人,就是治标不治本,不可能让老百姓有悔过之心,可能已会让他们变得更加狡诈和丧失羞耻心,最后,一些人会为了免于刑罚而铤而走险,做出更糟糕的事情。

而如果“以礼治人”,既可以保证百姓做人的尊严,还会使他们为自己的犯罪行为感到后悔。这样,他们就会为了尊严,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行为。

当然,孔子所设想的治国治人方略,想法是好的,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太过于激进,不能适应于社会发展和人的思想水平,所以,没有推行开来。

“朝闻道,夕死可矣”,所阐述的“道”理充分说明孔子是一位先知和先行者,他聪明智慧和理念,在后世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理政中,都有体现。所以他不愧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导师。

图片来自网络

朝闻道夕死可矣,是什么意思?

"朝闻道,夕死可矣!"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问题在引用的时候把死和可的顺序颠倒了。

(一)这句话通常的解读都是出自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先生的译注用简单朴实的话阐述了晦涩难懂的儒家经典,让许多初步接触《论语》的人感受到孔圣人为真理勇于牺牲的勇气。

(二)然结合孔子所处的历史环境以及现实意义来理解,这样的解释稍显单薄。

1,孔子的道《遥远的救世主》中有这么一段,芮小丹在丁元英的指点下跟一个及其顽固的犯罪嫌疑人在审讯室论道,最终让他放下执念,配合审讯。把孔子这句话用在这个情景下,无疑是极为应景的。

道的解读千万种,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道。对于一个必死的犯罪嫌疑人来说,悟得真正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心身得到自在,灵魂得到解脱,这就是他的道。对于孔子来说,仁义便是他的道。这也是儒家学说最核心的思想。

2,从知——行的关系看仁义之道

孔子一生致力于推行和实践仁义之道,然而在当初并没有得到当权者的认可。故转而讲学授业,传承学说。

《论语》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运乎?——任重道远,杀身成仁。

"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兼,舍生而取义。"——舍生取义。

这两段话很好的阐述了孔子为了追求仁义之道,可以不惜牺牲的勇气和决心。

回到原句,"夕死可矣!"在这里的意思是晚上死都可以,是一个被动的结果,为了……可以……。在解放战争时期,革命先辈为了自由民主的新中国,杀生成仁,舍生取义。

所以,个人认为这句话从知行关系理解。应该是为了实践道而努力,哪怕牺牲性命也是值得的。

朝闻道夕死可矣,是什么意思?

感谢邀请

首先这句话出自《论语》,众所周知《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籍,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合力编纂而成,大概成书于战国初期。

这句话来自《论语 · 里仁篇》

原文如下: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句话不难理解 ,我们先看看不同版本的翻译:

钱穆《论语新解》

l 先生说:“人若在朝上得闻道,即便夕间死,也得了

李泽厚《论语今读》

l 孔子说,“早曾体认了真理,当晚死了也行

杨伯峻《论语译注》

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

我们不论哪种翻译比较好,反正意思:孔子說:「一個人早上听闻到修齐治平的仁道,即使当天傍晚就死了,这一生不白过,也算可以了。」

这就需要考虑到孔子当时说这句话的时代背景,大家都是知道孔子的是出生于春秋时代。

春秋时代处于奴隶社会瓦解时期,战争频繁,臣弒君、子弒父,沒有天理,沒有倫理,,而孔子一生在推行周礼、仁道,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沒人理他,才有说这句话,表示感慨!

闻道不是简简单单地听闻学习,而是在于对道有所感悟(觉悟)。

稍微古文语法的人都了解,这里的“朝闻、夕死”是互文的表达 ,大概意思是闻道朝夕不止,死道亦朝夕不止。

我们生活在这里世界,更需把握时光, 力行仁道。

假使不幸当天傍晚就死了,比起未闻道,而枉来世间一遭,要好太多了!

朱熹也在《四書章句集注·里仁第四》 批注: 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时之近。程子曰「言人不可以不知道,苟得闻道,虽死可也。」又曰:「皆实理」

最后给喜欢阅读论语的读者推荐几本讲解《论语》的优秀的书籍。

l 《汉魏古注十三经》

l 朱熹《论语集注》

l 黄式三《论语后案》

l 刘宝楠《论语正义》

朝闻道夕死可矣,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要理解这句话,还是要考虑当时孔子所处的社会背景。

孔子处在春秋晚期,正是礼崩乐坏,春秋无义战的频发期,无论是诸侯国内部,还是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都在发生着与周礼远远相悖的情况。臣弑君,子弑父,为争权夺利相互残杀,没有了一点道德人伦。大欺小,强凌弱,相互侵吞比拳头,哪顾什么道义道理?天下汹汹,百姓不安,更激起了圣人孔子的忧心。孔子一生都致力于克己复礼,要求国家和人们,都克止自己,恢复到西周的礼制之中,和睦相处。礼是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治家庭,修自身,最好最完美的法宝,人不能丢礼,国不可无礼。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国之所以区别于群体,就在于知礼懂礼用礼,人而无礼,不如鸟兽,国而无礼,不如荒原。因此,作为人就要学礼知礼行礼,作为国家就要治礼尊礼依礼,只有上上下下都知礼行礼,天下国家不就太平安定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社会秩序也就捋顺了,文明有礼的风尚也就蔚然。

礼也就是道,是道理,是规矩,是仁义礼智信,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是有思想懂道理,人如果不懂道理,和动物一样弱肉强食,那还不如死掉的好。哪怕早晨听闻了做人行事的道理,晚上死去了,也比那些愚昧无知不懂礼不按礼行事的人庸碌地活着强得多,因为不懂礼不按礼行事,就失去了做人的意义,因此夫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朝闻道夕死可矣,是什么意思?

活明白了,就死而无憾了

🙏🙏🌹😂👍

朝闻道夕死可矣,是什么意思?

如果一个人看透了宇宙万物的真相,他也就超越了生死,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