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话说“送亲要小,接亲要老”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在我国民间,有许多关于婚姻方面的俗语、老话,其中有不少还是很有道理的,这也作为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了下来。

“送亲要小,接亲要老”,这个老话就是关于结婚中送亲、接亲的一些习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简单的来说,就是送亲的人年纪要小,而接亲的人年纪大点的好。为什么要这样说,有道理吗?

下面,我们就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看看它到底有没有道理。

一、送亲要小

送亲要小,指就是当姑娘家结婚要到男方家去的时候,娘家送亲的人最好是小辈或是年轻的人。

一般来说,女子出嫁时,护送新娘到新郎家的送亲队伍是有讲究的。一般都会挑选身材高大,开朗活泼的年轻人。

因为这些送亲的人的主任务是保护好新娘,送到新郎家后,还要应对新郎一方的亲戚朋友们想出来的各种闹新娘的花样,什么抹花脸、喷泡沫。目的是给新娘一点“难堪”,当然,这些都不是恶意的,是为了衬托婚礼的热闹气氛。

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谁都想办得热闹快乐和安全。而要做好这项工作,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身体壮,能挑动嫁妆,能对抗,还要脑子灵活,有眼色,会见风使舵。护送过程中,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该出手时就出手。

这就是说送亲的人必须需要有力气,有脑子,会做事。如果用年纪大的人就达不到这种效果了。年纪大的人,一般比较安稳,缺少年轻人的激情,用他们护送新娘,这婚结的就不会很热闹,会很无聊。同时在身体对抗中,也占不到任何优势。

所以,老话说的“送亲要小”,主要是说的是护送新娘的队伍一定要年轻,脑子快,身体灵活,这样,既能把送亲任务完成,同时也会使送亲过程充满活力和快乐。

二、接亲要老

和送亲相比,正好反过来,送亲要小,那么接亲反而要大要老。

为什么接亲的人年纪要大呢?因为接亲人的任务可不是只热闹,好看,有很多复杂的程序在里面。要认真,做完这些程序,就需要一些年纪大的人,他们有经验,稳重,对接亲中的规矩和习俗比较熟悉。做起来得心应手,不会出大的纰漏。

如果也换成是年轻人,他们本身就喜欢打闹,不稳重,在执行一些既定的程序上,就会不严谨。可能还会毛手毛脚的,容易出差错,引起双方家庭的不高兴,不接受。

所以,接亲的人是老成稳重的年纪大的人,他们会很好地接待送亲的娘家人,不致于发生不愉快。如果,在送亲人与接亲人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情时,年纪大的就可以以年长的身份出面进行协商,也能压住场子,确保婚礼正常进行,避免怠慢了娘家人。

这句话有道理吗?不用说了,通过分析,我们就可以判断出老话“送亲要小,接亲要老”,说的还是一定的道路。

所以,从婚礼正常进行这方面来说,不管是送亲要小,还是接亲要老,这些都是有道理的。这都是人们根据长期的结婚现场实际出发,从确保婚礼正常进行,保证送接双方完美交接而总结出来的好经验。所以是有道理的,也是可行的,否则也不会流传下来。

最后,我要说,不管怎么样,双方出发点都是好的。送亲要小,可以保护好新娘,安全热闹地到达新郎家。而接亲要老,则充分体现了新郎一家要稳当安全快乐地把新娘接到家的心情,目标都是一样的。

农村老话说“送亲要小,接亲要老”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在农村结婚都是要送亲接亲的,很多都还保留着传统的习俗,还是比较有讲究的,比如就有姑不接姨不送的说法,新郎方姑姑不接亲,新娘方姨不送亲。那么“送亲要小,接亲要老”这句话又是怎么理解呢,今年就来说说这句话。

农村老话说“送亲要小,接亲要老”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要说为什么送亲要小,主要还是考虑着有一些特殊的身体不能够去送亲的,比如说女方家的姨是不能够送亲的,还有的地方是姐姐也不能够送的,还有父母也不会去送亲,毕竟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了,是送不得的。

当然还有离婚、再婚、丧偶的人士尽量不去,因为觉得这样是不吉利的,毕竟是结婚,感觉这样的人会带新婚还来不好的运气。所以说送亲最好就是要小,因为小的话就说明都是未婚的,这样正是送亲的首选。尤其是伴娘们都是要未婚女,一句送亲要小也是总结出来了送亲人群的特点了,还是非常有道理的。

至于为何说接亲要老,因为长辈是需要安排在接亲人员里面的,可以提醒有哪些习俗需要遵守。同时新郎的嫂子或者是一个女性的长辈陪同,叫做接亲太太。一般还安排的长辈亲人都是叔叔、伯伯、舅舅等比较亲的人去帮忙,当然要避开姑姑这些亲戚,毕竟有姑不接姨不送这个说法的。

可以说送亲要小,接亲要老是总结出来了农村结婚的一些习俗了,按照这个说法去做就可以很好进行下去了。当然有一些比较特殊身体的亲戚就不能够去了,毕竟结婚是大事,还是希望能够吉利一些的。

不知道大家还怎么理解这句话呢,都说说吧。

农村老话说“送亲要小,接亲要老”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送亲要小,接亲要老”,这是针对部分农村的婚嫁礼俗中,接送新娘的人员年纪来说的。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我们且把它掰开来看下。

一、送亲要小

在农村许多地方,嫁女儿时,送亲的人选,母亲是第一个排除的,然后姨妈这一类的长辈也不在列。一般会选用年轻女子相伴新娘子出嫁。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新娘子出嫁,悲伤不舍莫过于母亲,其他长辈也同理,人上了年纪心慈,在送嫁队伍中哭哭啼啼,殊为不美。选些年轻不知愁滋味的女性伴送,显得喜庆。

有书君还认为,这个“送亲要小”的传统,似有一点古代陪嫁丫环媵妾的遗影。

在古代,王公贵族嫁女,一般会配送丫环,若对方门第高,还会陪送同宗姐妹作为媵妾,譬如《芈月传》中的芈月,当初就作为媵妾跟随嫡姐出嫁的。

因此,有书君认为,“送亲要小”中所要求的女性年龄,可能是由古代婚嫁中陪嫁丫环媵妾的习俗传下来的。时日久了,人们已经不清楚其最初的目的,单纯地模仿继承了送亲的形式。

同时送亲时出于避免离愁的目的,又将母亲等一干长辈排除在送亲之列。故尔送亲的女性队伍中,以“小”为主。而送亲的男性,似无年龄约束。

二、接亲要老

为何又说“接亲要老”呢?这是因为女方嫁女时,为表矜持,设置了许多规矩与礼仪来为难男方。

在这个重要时刻,男方切不可乱了规矩,得罪女方,否则很可能会使亲家翻脸,不把女儿嫁出来。

有书君的家乡,就曾有过险些结不成亲的例子。

有一家男方送亲时,给女方去的猪肉不合要求,被女方愤怒地扔出来,扬言不开大门不嫁女了,最后还是男方一位长辈好说歹说,又派人赶紧重新送礼来,才免了这一场风波。

接亲的过程中,不仅不能乱规矩,还要注意不要让男方失去太多面子与里子——既要合乎规矩,又不能太吃亏。这时,就需要一位懂规矩、情商高、有威望的人了。

所以,这个接亲的人必定是上了年纪的人才能担当。即所谓“接亲要老”。

在有书君的家乡,这个风俗又略有不同。在送亲的人里,除了母亲不送嫁外,其余人等,不论大小男女,只要关系较近,都可以去送。男的谓之“男上客”,女的谓之“女上客”,去这么多人,一是为壮声威,为新娘撑腰,二也是为认亲,到了个新地方,双方厮见,结为亲戚,日后好走动。

这是女方送亲。

男方接亲呢?

也有一点区别,除开有一位管全场的长辈外(谓之押礼人),另还要选四个以上(均为偶数,图吉利)的年轻女性去迎亲。

为什么还要另选年轻女性迎亲?据老一辈的说法是为了解除新娘子的羞涩与孤独,路上有年纪相当的人陪伴不拘束。呵呵,想得还挺周到啊。

这样看来,各地的风俗不尽相同,也自有它的道理。我们若到了不同的地方,遇上这类事情,还是尽量入乡随俗,宾主尽欢的好。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农村老话说“送亲要小,接亲要老”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过去农村举办婚礼是有很多讲究的,人们常说“姑姑不娶、姨姨不送”,这只是一种说法,说法还很多,过去女方父母婚礼之日,是忌讳到男方家的,爷爷、伯伯也忌讳去送亲,送亲的一般是同辈的或年轻些的叔叔,象我们这里一般是6个成年人,而且属相还不能同新郎新娘的属相相克相犯,除了8个成年人,还要有2个压轿的,压轿的2个人必须是孩童,而且需是童年童女。之所以讲究年龄大的长辈不去送亲,这也是有原因的,长辈特别是父母从看着闺女长大,要出嫁了,心中难免不是滋味,有时还会产生一些伤感,到了男方家,情绪不好把控,不利于大喜的日子,因而长辈一般就不去送亲了。

送亲队伍走了,过去我们这里的习俗是,还要去“送饭”,送饭时一般家族的人和近亲的人都要去,带去娘家陪嫁的财物,亲戚们也会带些礼物过去。

第二天要回门,回门就是把出嫁的闺女和女婿接回娘家,到娘家住几天,也让女婿认认家族的人和亲戚,最重要的是让女婿改改口,叫声“爹、娘”,从此一个女婿半个儿。这就需要二位懂礼节的长辈前去。因为接闺女女婿回娘家,是代表女方父母而去的,自应是懂礼数的长辈前往。

以上说的是女方,“接亲要老”,不但指女方,更主要说的是男方,过去的农村,儿女亲家虽然多是邻村,相距的并不远,但由于过去是相对封闭的小农经济,“三里不音、五里不同

俗”,不同的风俗习惯,就需要见多识广的长辈前往迎亲,但爷爷、姑姑是不去的,一般是伯伯、叔叔、舅舅前往,但这并不是说,迎亲的队伍都是老人,其实迎亲的队伍,大多还是年轻人,只是带队的需要一位或几位长辈老人罢了。同样,属相不合者不可前往迎亲。

农村老话说“送亲要小,接亲要老”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婚姻嫁娶是人生大事,许多人都很重视,婚嫁仪式都办得很隆重,特别讲究礼节,其中有多规矩,送亲要小,迎亲要老,就是其中一点。

送亲要小,是指出嫁的女方,女方送亲要小,这小有两层意,一是辈分小,一是年龄小。这送亲主要是伴娘,是要玉女为最好。姑姨那怕年龄小,但辈分大,又有忌讳是不适宜的。为取好意头,送亲人是有点讲究的,有的地方,如果伴娘,那怕年龄小,辈分小,但是被人知道不是玉女了,也是不好的,男方会不满意的,从为是对男方不尊重。婚礼仪式,迎送,是很讲长幼尊卑的,也有许多不成文的潜规矩,不要轻易违背。

接亲要老,这是指男方娶迎说的,老一指辈分一老,一指年龄老,这老不仅仅是辈分年龄大些,还指其人的知识技能,名誉地位等等也不差,能应付的卓卓有余,这样才体现出男对女方的尊重有礼,讨得女方欢迎。

婚嫁有许多讲究,各地习俗有所不同,一则不讲,大家不论,一讲就要礼尚往来,互相尊重。有些就是不懂而忽略轻视了,弄得有些不愉快,甚至矛盾百出,纷争四起,无法过好日子,所以,不要忽略轻视小节,尽量思考周全,不忽略细小好。

农村老话说“送亲要小,接亲要老”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你好笔者我是文化领域的创作者颠强时代,“送亲要小,接亲要老。”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送出家的女儿的时候一定要没有结婚的小辈去送亲,而要去迎接新娘的话必须要年长的去迎接。结婚是人生中头等大事,也是一家之中最重要的喜事,在古代古人就曾经说过“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足以看出对结婚这种事情的重要性。既然结婚是一件比较喜庆的事,那么在结婚方面就会有各种各样的习俗,这些习俗是古人对美好婚姻的一种祝愿,也是古人对即将组建新家庭的一对新人的祝福。那古人为结婚习俗中留下一句这样的谚语是什么意思呢?说的有没有道理呢?

送亲要小

古人说的送亲肯定是指的女方这边送亲的人选,在两对新人确定恋爱关系以后,随后就是两家老人见面商议订婚的大事,而订完婚以后就是选择结婚的大好日子。在结婚的那天,女方要安排人去送自己的女儿出嫁,而如果家中女方有弟弟的话,还要弟弟亲自提前一天把自己的嫁妆送到出嫁姐姐的新家里,这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弟弟要压嫁妆”的。而在送亲得时候也特别有讲究,什么样的人能去,什么样的人不能去,还有的地方讲究特别严重,就是属相不行也是不能送亲得。那古人为什么要说“送亲要小”呢,因为选择年龄小的人去,一则是这个年龄阶段的人还没有结婚成家,去送亲是表达了对新人的一种祝福,希望他们能够百年好合长长久久,还有就是亲姨或者丧偶的人不能去,在古人眼里这是不吉利的,而女方的父母还要留在家中招待女方的亲朋好友,不适合亲自送女儿出嫁,二则作为年轻小辈也算沾沾新人的喜气,同为年轻人交流起来也方便。

接亲要老

接亲自然就是指的男方去女方家里接亲,迎娶自己的新娘,而作为年纪长者去女方家接亲,这样比较方便面对女方的父母,特别是在一些习俗方面。年长者要懂得多,对于一些礼貌性的习俗,他们能够从容应对,即便是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可能长者的一句话就过去了,让年长者去接亲最重要的体现出了对女方家庭的一种尊重,如果全去的都是一些年轻的人,他们没有经历过婚姻的流程,对婚姻习俗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娘家人看到以后觉得他们对婚姻不重视,对女方家庭不尊敬,年长者去了还可以随时提醒新郎的注意事项,不失去礼貌性,所以接亲要老还起到了督促的作用。

最后总结

结婚本来就是一件喜庆的事,俗语的存在是为了让婚姻进行的更加完美,一切顺顺利利,古人向来讲究顺顺当当,不希望在结婚这种大事上出现任何差错,对于美好的婚姻我们也是应该祝福,自然看待就好,不存在有没有道理。

我是颠强时代,各位读者对于这句话还有什么想法可以评论出来我们共同交流学习,如果对于我的文章喜爱,能否点赞加关注,我们评论区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