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是白色的,为什么说"一枝红杏出墙来"呀?
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们常说杏花是白色的,可一直以来,人们为什么要说是“红杏”和“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个问题就要说到杏花颜色,杏树的花确实有一种变色的特点,当它还是含苞欲放的花骨朵的时候是红色的,开花后颜色会逐渐变淡,等到花落时就变成白色,真是像雪花一样。
因此,和其他有色花儿相比时,杏花就会被称为“杏花白”,而在说桃花和杏花时,就常说“桃红杏白”。
关于杏花的白,我们可以从古代诗词中看到“杏花白”。如:
1、唐代诗人王维的《春中田园作》中: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2、南宋诗人杨万里的《甲子初春即事》其三:径李浑秾白,山桃半淡红。杏花红又白,非淡亦非浓。
3、唐代文学家韩愈《杏花》:居邻北郭古寺空,杏花两株能白红。
4、南宋诗人范成大《忆秦娥》: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
所以说,杏花的颜色是渐变的,初开时纯红,绽开时白里带红,落花时雪白。
既然这样,那颜色淡白的杏花为什么被称人们称为“红杏”呢?
在古诗词中,我们常见有“红杏”之说,如“一枝红杏出墙来”,“红杏枝头春意闹”等句。
我想要完整地回答杏花为什么称为红杏这个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红杏指果实红杏而非红杏花
一般人说红杏,指的就是初开时杏花的花骨朵,这时候还是红色的,这叫红杏没什么可说的。但红杏会不会指的是杏的果实呢?
我想杏的果实一般有红杏和黄杏,红杏也叫胭脂红杏,所以,红杏一词最开始就是指杏的品种和果实,只是后来才比喻女人在感情方面有出格的行为。
这种品种的红杏一般在每年的三、四月间才陆续开花,到五月份左右才成熟,红杏成熟时是后先鲜红,最后才成红了。这种红杏子在成熟之后就会有非常诱人的红色,远看起来就非常漂亮。
所以,“红杏出墙”,“红杏枝头春意闹”,这里的指的红杏应该是指快成熟的红杏果实。
二、红杏就是杏花未完全绽开时的颜色
上面讲了,杏花之所以叫红杏,就是指杏花初开时的颜色,也就是花骨朵,这时杏花还真的是红色的。
“一枝红杏出墙来”,从这句话中可看出来,“一枝”红杏,不太可能是红杏果,出墙的一枝应该就是杏花,这一枝杏花刚刚露出红色花骨朵。
另外,“一枝红杏出墙来”,描写的是春天,这时正是桃花杏花争相开放的时候,而红杏的成熟时间要晚一些,一般在夏秋之际。正因为有“春色满园关不住”,才有了“一枝红杏出墙来”。因此这里的红杏指的就是春天里杏花刚开放,一枝红色的杏的花骨朵露出墙来,让人一见,就联想到了满园春色的景象。
作者在写“一枝红杏出墙来”时,绝不是作者在故弄玄虚,而是经过他仔细观察得出来的结论。在初春,杏花初开虽然花瓣是小而洁白的,但是它的花蕾却是红的。因此,作者在看到杏花的时候,首先进入他眼帘的应该是这鲜红的杏花花蕾。
一枝“红杏”的出墙,就让墙外的人看到,就给了他明显的提示,那就是这首先出墙的一枝红杏就代表了春天的到来。关于红杏,古诗词中就有不少:
5、唐代诗人姚合的《咏贵游》:“贵游多爱向深春,到处香凝数里尘。红杏花开连锦障,绿杨阴合拂朱轮。”
6、唐代诗人牛峤的《菩萨蛮》:“玉钗风动春幡急,交枝红杏笼烟泣。”
7、宋代文学家宋祁的《木兰花·东城渐觉风光好》: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8、宋代女词人朱淑真的《眼儿媚·迟迟春日弄轻柔》: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9、唐代欧阳炯的《清平乐·春来街砌》:春来街砌,春雨如丝细。春地满飘红杏蒂,春燕舞随风势。
10、北宋词人毛滂的《蝶恋花·寒食》:红杏梢头寒食雨。燕子泥新,不住飞来去。
三、红杏用来比喻美人,已婚女子
“红杏出墙”中的红杏就是用来指美丽的女人,或是已婚的美女,“红杏出墙”,就是暗指女人不安分出轨有外遇。
“红杏出墙“ 中为什么会用红杏来指女人有外遇呢?我认为,这和红杏绽开的时间有关。桃红杏开之际正是春天来了,到处是春色满园,万物复苏,女人的心也似这春天一般春潮涌动,春情初开,此时最容易花心出轨。
杏花开放时“红杏枝头春意闹”。又由于此时杏花颜色娇艳,形态妖娆,所以文人墨客就以红杏来表示美女。“红杏出墙”本来是指春天来关不住,倒是变成了女人在感情中内心不安分,容易分心的意思。
据说“红杏出墙”有比喻女人的说法最早还是从叶绍翁写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句开始的,在这方面他应是开山鼻祖。
后来宋代的民间话本《西山一窟鬼》中,也把“红杏出墙”比喻成女人出轨的意思了。书中“如捻青梅窥少俊,似骑红杏出墙头”,这个故事说的是裴少俊和李千金不顾传统礼教束缚而大胆恋爱的事。书中的“红杏出墙头”,就好像一个女人拿枝红杏,翻过墙头,去和自己的情郎幽会。
到元代,文学家白朴就以这个故事写了一部杂剧《墙头马上》。内容就是称女人“红杏出墙”不顾礼教。这样来看,这个时候在民间才开始真正把“红杏出墙”认为是女子不安分,风流。
可以说自从有了“红杏”,就和“墙头”很奇妙地组合在一起,写红杏必写墙头。久而久之,人们也对这种“红杏岀墙”说法习以为常了。下面就可以在不少诗词中看到红杏与墙头。
11、唐代吴融《途中见杏花》: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12、唐代宋无《墙头杏花》:红杏西娄树,过墙无数花。
13、宋代王安石《杏花》:独有杏花如唤客,倚墙斜日数枝红。
14、宋代魏夫人《菩萨蛮》: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15、宋代陆游《马上作》: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四、红杏代表着喜庆吉祥
在中国,红色被称为中国红,国人崇尚红色,红色代表喜庆和幸运,所以,文人喜欢用红杏来代表是春意盎然的春天喜庆的景象。
春天里,红杏代表春天的五彩斑斓,这时的景象才是最美的,因此,许多诗人都喜欢用“红杏”,来表示春天的美好。“红杏枝头春意闹”更是告诉人们春天旺盛的生命力。
在“春色”和“红杏”的结合,能唤起人们的兴趣,在人们的心里,“春色”是关不住的,“红杏”代表春意,就一定会出“墙”来告诉人们春天的讯息。人们也只要看见有一枝红杏探出墙来,马上就能够联想到春天来了,春色满园。
综上所述,虽然杏花有红色,淡红色,最终是白色的,但人们最后还是说“红杏”,因为红杏被人们赋予了太多的情感在里面。当然,我们更是要感谢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古诗,正是他率先在诗中描写了红杏出墙头,这才给后人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他也因“红杏出墙”而被誉为“红杏尚书”的美称。最后就让我们来重新欣赏一下他的这首诗: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图片来自网络
杏花是白色的,为什么说"一枝红杏出墙来"呀?
问:杏花是白色的,为什么说"一枝红杏出墙来"呀?
答:1、“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叶绍翁创作的七言绝句《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2、翻译过来意思是说: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门。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3、据我观察,杏花的花苞是红色的,盛开花朵是粉红、粉白色的,所以红杏出墙可以指没有绽放的杏花,也可以是指盛开的杏花。
4、“红杏出墙”现在一般是指女人在情感上、思想上、行为上出轨有外遇,是贬义词。
一己之见,不对之处请指正!谢谢![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杏花是白色的,为什么说"一枝红杏出墙来"呀?
本来大部分杏花的花瓣是白色的,但是苞托的颜色是红色的。
那么为什么诗中所说的杏花是“一枝红杏出墙来”呢?
原因皆因为,古代诗人叶绍翁的一首诗《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就说明诗人说的“红杏”并不是指已经开放的杏花,而是指未盛开的杏花蕾。
我们也可以从很多人文章中,看到的“红杏出墙”这一句来分析,一般“红杏出墙”都是描写女子多情,也就是描写那些“含苞欲放”“情窦初开”的少女的比较多,久而久之人们也就逐渐的习惯了在描写“杏花”的时候,就用“红杏”了。
这是本人对“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理解,欢迎留言探讨。
我是狼哥 欢迎常来寒舍做客 与狼共舞
杏花是白色的,为什么说"一枝红杏出墙来"呀?
题主好,这真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杏花是单生,花瓣白色或稍带红晕,苞托的颜色倒是比较红,但诗歌中所说的“红杏”并不是指含苞未开的杏花,大多数是泛指,更多的时候是指盛开的杏花。
我们先看看古人诗词中杏花的句子吧。
墙头红杏暗如倾。——苏轼《浪淘沙 》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苏轼《点绛唇》
红杏梢头寒食雨。——毛滂《蝶恋花》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风。冯延巳《谒金门》
小锦堂西,红杏初开第一枝。——晏几道《采桑子》
红杏园中终拟醉,
白云山下懒归耕。 ——杜荀鹤《遣怀》
杏花开于早春,在我国有几千年的栽培历史,是重要的观赏花木,杏花常入诗也是很自然的事情。问题是“红杏”的说法并不合乎客观的实际情形,是诗人们错了吗?
这个问题涉及到诗歌意象的问题,意象是诗词中用于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一个意象从产生到普遍运用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非以人之力;意象有客观的一面,更有着主观性的一面;意象带有一定的审美取向。
现在我们来谈“红杏”的问题,杏花有红色的特点,虽然微弱但总算是有,红总是和热烈、生机相关,早春的生机在杏花中有着充分的表现,着一“红字”更为突出。艺术根于现实,但高于现实,她有着很强的审美取向,这一点,“红杏”一词,就是一个具体例子,
红杏是古代诗人们钟爱的一个意象,大家所熟知的“红杏枝头春意闹”,“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洗。”写尽了春天勃勃的生机,这里用杏花或白杏,无论如何是没有这个效果的。“红杏”背后的是生机,是青春的力量,是娇美与赞美或怜惜。即使像“红杏梢头寒食雨”这样带有伤感的句子,也是因对娇美红杏的怜惜而产生的情绪。退一步,即使与赞美、怜惜两种情形无关,只是泛泛而言地说到杏花,也躲不过用“红杏”,因为意象一旦形成,并得到公认,她就有着一定的确定性,大家都这样用了,你用白杏就奇葩了。
古典诗词以意象来说话,意象是诗歌美学中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杨柳”在古典诗词中并不是杨树与柳树,只是柳树,与杨树无关;“落木”是由“木叶”发展而来的一个意象,说的是落叶,并不是连带小树枝;“白日”,很多时候是主观上对“红日”的一个感受,“白日依山尽”,落山的太阳本是红色的,何以说成“白日”……凡此种种都是意象的问题,和“红杏”的问题相同。
野狐在前面的问答中关于“杨柳、白日、落木”有专门的回答,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查阅。
把“红杏”解释为含苞的杏花,甚至解释为杏子熟了是红的,显然是对诗歌意象不大清楚,凭主观想象妄下断语。
杏花是白色的,为什么说"一枝红杏出墙来"呀?
“一支红杏出墙来”出自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此时春暖花开,大地一派生机勃勃,是踏春、走亲访友的好时节。诗人来到友人家门前,而友人的家门紧闭,门前的台阶上长满了青苔,他欲叩门环,又不忍脚印苍苔,几次轻轻扣动门环无人开门。但从门缝而望,院子里杏花开得正旺,它也仿佛正期盼友人的到访。
他的内心为之一动,觉得有一枝春天的杏花正盛开在自己心里。这杏花不一定就是这院子里的,但却在这里遇见。于是一首诗从内心涌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红杏出墙”后来被隐喻为女子有了外遇,“探头探脑”,又不是那么直接,但让人总是心神不宁、渴望着。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女主人的不守妇德,而是诗人内心的一种意境,被后人精妙、“深刻解读”了而已。
杏花虽然大多是白色的,但是“杏子”却是橙红色的。从杏花就联想到了杏子,又酸又甜。杏花美丽绽放,杏果韵味成熟,充满诱惑和魅力,而那果实是结在心里的。
在春天,诗人为什么不写“一枝杏花”而是“一枝红杏”出墙来?美就美在诗歌的灵动性和无限的想象力。没有固定的答案,但答案其实就在心里。春天看到的不一定就只是春天的景色,一瞬间会浮想联翩。在阅读一首诗的时候,自己心灵的感受是什么,在诗句的表达上不会那么真实,读后的“情绪与感觉”才是诗歌的灵魂。
杏花大多是白色的,但也有红色的,而内心的色彩却五彩斑斓,因为春天的景致总是多彩多姿。一枝白色的杏花最先窥视到诗人的内心,诗人觉得这是一枝“红杏”,沉淀淀把心灵的枝头压弯,让他无限感激着这个春天,也觉得这次访友收获很大。
这其实说明友人和诗人的情谊浓郁,很多东西是“关不住的”,即使家里没有人,满园春色也一直都在期待。
图片来自网络。
杏花是白色的,为什么说"一枝红杏出墙来"呀?
……从阳春白雪~纯美的角度欣赏,自然指含苞欲放的花骨朵,酷似娇颜之上泛红晕,也是此刻最美而诱人;即如青春朦胧的处子,又宛若九夏的豆蔻花儿,—— 一旦怒放间,已是人间落雪万状!也早已失去了杏花的魅力了!
……一枝红杏出墙来。自然绯红的花骨朵,犹具杏花神秘兮兮的魔力,渲染了春色未央的极致之美!待到“红颜”褪色,一树披雪间,已是嫣然告白时。
此处无声胜有声,却也双重隐喻了偷情焦躁~胶着的情态在!这古诗这古人,自少不了几分下流,实则也不免影射偷情事宜——所谓含蓄、隽永而已!那些年的古诗人墨客,内心一隅,则不像当下教育家所鼓吹的有多么的高尚!而是抒情不足,煽情、烂情有余。谁家没个三妻六妾?男女不平等惹的祸。比如三八妇女节,商家煽情、肉麻地恭维为“女神节”,不过是瞅准女人的钱包,愣不防下手钝刮一刀:放血!要你时,是女神,不要之时,则沦为“丫鬟”践踏!也堪美丽的棒杀啊!
一枝红杏出墙来。也叹,杏花由丹色的花姑朵,到一夜间怒放,变形、幻化为一袭雪氅,即完成了花事的全部青春:朝生暮死,何其短暂!
一枝红杏出墙来。有花安静开放静态的美,有“偷情”出墙动态的美!实则抓人心扉了!经典大手笔。无悔古人骚年华。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