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就有“金张掖,银武威”的说法到底指的是什么意思?

张掖,武威是甘肃的两个城市,也是两个重要和古老的城市。古代就有“金张掖,银武威”的说法。这个说法是什么意思呢?难道这两个城市真的是盛产金和银的吗?

关于这两个称呼怎么来的,历史上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答案,但有几个说法比较靠谱,下面就和大家聊聊这几个有意思的说法。

一、占据优越的地理位置

甘肃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阿尔金山、祁连山、马鬃山之间。是镶嵌在荒滩戈壁上的一片绿洲,而河西走廊在古代就是丝绸之路的要冲,经济文化非常繁荣。

而张掖正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古代号称甘州,是古代丝绸之路上,进入河西走廊的重要要道。这里地势非常平坦,四季又分明,土地肥沃,水量充沛,使得张掖变成了农业比较发达的绿洲平原。

这里盛产小麦、玉米、水稻、豆类、瓜果、蔬菜等。还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自然风光也是美不胜收,自古以来,独掖就有“桑麻之地”、“塞上江南”和“金张掖”的美称。

的好地方,人们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来说这里的富裕,所以用“金张掖”、“银武威”表示这是两块好地方。

再说武威,是河西四郡之一,武威之名是汉武大帝取得名,有“武功军威”的意思。古代武威曾是古西北首府,六朝古都。

所以,武威也有着较为深厚的文化积淀,之所以被称为“银武威”,那是因为和张掖比起来,它在农业方面还略逊一筹。张掖第一称“金张掖”,武威只能屈居第二称“银武威”了。

二、五行说

也有一种说法,是从地理的五行学说来认定的,由于张掖位于武威的西边,西方在五行里为金,因此,就被人们称为“金张掖”,而武威次之,也就被称为“银武威”。

三、民间传说

1、金砣砣,郭砣砣

传说在民国时期,在张掖有一个姓郭的贪官,他搜刮民脂民膏,贪了不少钱。后来,他听说武威那个地方不仅风光秀美,经济也很繁荣。于是,他用钱上下打点到了武威去当官,不用说,比又贪了不少。

这两地的百姓对他恨之入骨,便编了顺口溜“张掖捞了金砣砣,武威又捞银砣砣,干脆就叫郭砣砣”。这才有了“金张掖”、“银武威”的说法。

2、“金张掖”。传说过去有一位朝廷要员奉旨去河西巡察,他在行程中听说甘州、凉州两地,流传一句很广的民谣:“凉州不凉米粮川,甘州不干水湖滩。”

但这两个地方气候的差异较大,他在凉州看到的却是到处干旱缺水,而甘州却相反,到处都是水。

那时甘州人把甘州称为“银甘州”,而凉州人把凉州称为“金凉州”。但经过这个官员巡察后认为,甘、凉两地的气候刚好相反,所以,应把甘、凉两地的称呼换一下最合适,最后,“金凉州”由于有水,银具水性,成了“银凉州”,“银甘州”由于干燥,金有火性,所以成了“金甘州”。张掖古称甘州,所以也就是“金张掖”。

3、清乾隆年间,河西走廊就有了“金张掖”、“银武威”、“铜酒泉”的说法。

据说那时甘肃巡抚元展成,在呈给乾隆皇帝的奏折上写道:“臣现在清理通省田赋,渐次就绪。查甘肃地处边陲,山多田少,凡实在可以常年耕种之地俱经照例升科。其科则有分晰金、银、铜、铁者,有分晰川中山坡及川平陡坡者,大概总以金、银川地为上等,山中平坡地为次等,铜、铁陡坡地为下等。征赋亦各有差”。

啥意呢?翻成白话就是说,我在甘肃清理田赋,目前已经差不多了,很快就清理完毕。由于甘肃地处偏远,这里山多田少。可以耕种的田地,都照例提高了赋税。

这个赋税的标准,是按照金、银、铜、铁四个等级来分的。这个有点像现在的体育比赛,第一名金牌,第二名银牌,第三名铜牌。也就是说,田地是按照山区的田地、陡坡地、沿山坡地、平原区川地来分等级的。总的来说,称金、银的川地为上等田地,山中的平坡田地为次等田地,称为铜、铁,而陡坡地为下等田地。而征收赋税的标准,就是按土地的等级来确定的。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吧,古时甘肃田地收费是按田地的实际情况,以金、银、铜、铁来定等级的。

而张掖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绝大部分土地是绿洲平原,农业条件是最好的,定为金等级,所以称为“金张掖”。

而河西走廊的武威,比张掖稍逊色一点,只能定为银等级,也就只能称为“银武威”了。

图片来自网络

古代就有“金张掖,银武威”的说法到底指的是什么意思?

金张掖、银武威,河西豪杰马如飞!

自古以来,河西走廊就如一条珠链,串起了玉门、酒泉、嘉峪关等诸多城市,其中最出名的是张掖、武威。

先说张掖。

“张国臂掖,以通西域”。张掖,古称甘州,自汉代以来,就是古 丝绸之路上 进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驿镇。古有“不望祁连山上雪,错将甘州当江南”之言传世。

张掖,素有“桑麻之地”、鱼米之乡之美称。盛产小麦、玉米、水稻、豆类、油料、瓜果、蔬菜,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张掖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张掖之美誉,市内有大佛寺、木塔寺、土塔寺、西来寺、马蹄寺、镇远楼、山西会馆、民勤会馆、黑水国遗址等名胜古迹。物产丰富、文化繁胜,故而,被古人称为“金张掖”。

再看武威。

武威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就出土自武威雷台汉墓。但古时因农作物品种产量略逊于张掖,故而冠以银字,被称为“银武威”。

武威,简称“雍凉”、“凉”、“雍”。古称凉州、雍州、姑臧,是古西北首府,五朝古都。又称雍凉之都、天下要冲、国家蕃卫、梦幻凉州。先设雍州,后改凉州。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大凉在此建都,雍凉文化的发源地。是汉武帝为彰显大汉帝国军队的武功军威而得名,曾经的中国第三大城市,西北的军政中心、经济文化中心。

凉州地势平坦辽阔,为河西最大的堆积平原,西汉扬雄的凉州箴中如是说“每在季王,常失厥绪。上帝不宁,命汉作凉。”凉州自古以来就是“人烟扑地桑柘稠” 的富饶之地,“ 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的西北商埠重镇。

凉州地处汉羌边界,民风剽悍,悍不畏死。自古凉州精骑便横行天下,史称“凉州大马,横行天下”。曾是“凉州刺史部”、“雍州牧”、“雍州刺史”、“雍凉都督府”、“凉州牧”、“凉州刺史”、“河西节度”、“凉州总管府”、“凉州都督府”、“西凉府”、“甘肃提督”、“凉州总兵”、“凉州镇守使”、“凉州府”、“甘肃巡抚”、“甘凉道”、“甘肃总兵”的政府驻地。

凉州是“五凉古都”、“河西都会”、“雍凉之都”、“西夏陪都”、“马踏飞燕故里”、“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对外开放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葡萄酒城” 、“侠都”、“雍都”、“凉都”、“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中国葡萄酒的故乡”、“世界白牦牛唯一产地”和“中国人参果之乡”等美誉。

古代就有“金张掖,银武威”的说法到底指的是什么意思?

您好谢邀!张掖,古称甘州,自汉代以来,就是古丝绸之路上进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驿镇。古有“不望祈连山上雪,错将甘州当江南”之言传世。

“张国臂掖,以通西域”。张掖素有“桑麻之地”、“鱼米之乡”之美称,盛产小麦、玉米、水稻、豆类、油料、瓜果、蔬菜等,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张掖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张掖”之美誉。内有大佛市、木塔寺、土塔寺、西来寺、马蹄寺、镇远楼、山西会馆、民勤会馆、黑水国遗址等名胜古迹,物产丰富、文化繁胜,故而被古人称为“金张掖”。

武威,简称“雍凉”、“凉”、“雍”。古称凉州、雍州、姑臧,是古西北首府,五朝古都。又称雍凉之都,天下要冲、国家蕃卫、梦幻凉州。先设雍州,后改凉州。

凉州是“五凉古都”、“河西都会”、“西夏陪都”、“马踏飞燕故里”、“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对外开放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中国葡萄酒的故乡”、“世界白牦牛唯一产地”和“中国人参果之乡”的美誉。

武威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就出自武威雷台汉墓。但古时因农作物产品略逊于张掖,故被冠以银字,被称为“银武威”。

谢谢!祝您生活愉快!

古代就有“金张掖,银武威”的说法到底指的是什么意思?

谢邀!甘肃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其有不少驿镇。以张掖和武威最著名。张掖古称古州,武威古称凉州,这一带物产丰富,人杰地灵。以张掖为最,武威略逊故有“金张掖、银武威”之说。

古代就有“金张掖,银武威”的说法到底指的是什么意思?

指甘肃的两个城市,即张掖和武威,因物产丰富,市场繁荣,历史悠久,又是河西走廊重要物流集散地,故称金张掖、银武威。

古代就有“金张掖,银武威”的说法到底指的是什么意思?

张掖、武威这两个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悠久且灿烂,地方物产丰富且富饶,都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早在明朝时期,甘肃就流传着“金张掖,银武威”的美称。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张掖

张掖别称甘州,甘肃省省辖市,素有“桑麻之地”“鱼米之乡”美称。 张掖市是国家1986年颁布的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新亚欧大陆桥的要道,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张掖具有许多独特而宝贵的遗迹和历朝历代地下地上的文物及史料。根据民乐东灰山遗址发掘出的石器和农作物推测,原始社会后期新石器时代,张掖的先民就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张掖是国务院批准建设的国家级湿地保护区,拥有亚洲最大的军马场,张掖国家地质公园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

历史上的万国博览会

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巡,金戈铁马,越陇山,绕宝鸡;战旗飘扬,经青海乐都,穿祁连山,登张掖山丹焉支山,参禅天地。隋炀帝在张掖接受了西域二十七国国王使节的朝贺,并宴请二十七国使臣,举行的中西交易会轰动世界,这是中国最早的贸易洽谈会,史称“万国博览会”,规模之大、规格之高、人数之多、耗资之巨,盛况空前,史无前例。“万国博览会”彰显了张掖在丝绸之路商贸文化交流中的独特角色,奠定了古代张掖“改革开放”的龙头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意义深远。

张掖戴上金张掖贯冠

张掖经过唐代、元代的曲折发展,到了明朝,随着张掖在明王朝军事地位的加强,这座历史上的丝路商贸城市,再次成为要塞之地和中国西北部的边疆重镇。张掖农业借军垦的条件,借黑河、山丹河之水灌溉的便利,明朝中后期,发展兴旺。时任甘肃巡抚都御史陈棐诗云:“金川傍张掖,弱水及仙提。风景江南似,人家塞北嬉。”自此,张掖顶着“塞上江南”、“金张掖”的桂冠,直至新中国,美名经久不衰。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武威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武威,简称“雍”或“凉”,古称凉州、雍州、姑臧、休屠,是甘肃省辖地级市、区域中心城市。武威在东汉史称“天下要冲,国家藩卫”,誉为“雍凉之都”,为彰显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命名武威。武威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总面积33238平方公里,下辖1个区、2个县、1个自治县,素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美誉。

武威是与长安洛阳齐名的古城凉州

武威地势呈西高东低,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境内有雪域高原、绿洲风光和大漠戈壁等自然景观。古代武威称为凉州,其繁荣景象,仅次于长安,是与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齐名的城市。在唐人的史料记载和文学作品中都有生动描述,其中,唐明皇随道士叶法善梦游凉州灯会的场景,极赞凉州元宵节的繁华。著名诗人岑参、高适、王维、元稹、白居易、王之涣、王昌龄等都留下了歌咏凉州的诗篇,当时的《凉州词》、凉州歌舞风靡全国。

司马光赞誉的银武威

今天,我们从《资治通鉴》中可以看到银武威(凉州)的城市形象,司马光用生动的笔触,盛赞盛唐时期丝路之上的异常繁盛。商业贸易盛极一时,当时从京城长安到凉州一带,道路畅通无阻,驿馆和酒肆铺店随处可见,做买卖的西域客商到处都有,许多甚至定居并与当地居民通婚。武威土沃物繁,水草茂盛,可耕可牧,远在魏晋时期就有“凉州大马,走遍天下”“凉州之畜为天下绕”的民谣。武威不亏是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复确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重要节点城市、河西走廊中心城市。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