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巨额财产哪里去了?
本来这个问题我不想回答,但是看到提问者如此黑诸葛亮,我觉得还是有必要来说明一下。
诸葛亮跟刘禅说他自己家没有多少财产,其实满朝文武都不相信。因为诸葛亮专权,不是从流散的时候开始,就是从跟了刘备开始就是一直负责管后勤的,你应该知道管后勤的油水有多大。如果他想要钱的话,绝对能够成为一个大富翁。
所以陈寿的三国志里面这样记载很有意思的。诸葛亮传里面有这么一句:及卒,如其所言。这句话粗看好像没有什么意思就是说。诸葛亮死了的时候才发现跟他说的一样。你这个语气你有没有注意到?一种恍然大悟的语气。你当时的人跟提问者一样不相信诸葛亮没有财产。
诸葛亮当时告诉刘禅: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至於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所以你看一看,你就会发现诸葛亮哪有巨额财产?所以我觉得你黑的太没水准了。诸葛亮的清廉是丝毫不夸张的。我现在在整理诸葛亮传。我从诸葛亮出山到他死为止,写了20多篇分析他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它。有兴趣你可以去看一下。
诸葛亮巨额财产哪里去了?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诸葛亮从27岁开始一直跟着刘备打天下,最后更是官居丞相,被后主刘禅以相父称之。诸葛亮掌握蜀汉政权几十年,可以说他留下的遗产非常之巨大,巨大到啥地步呢?
可以说除了诸葛亮的直系亲属靠这笔遗产一直延续至今,还有许多人直到两千年之后依然靠着诸葛亮的这笔庞大遗产在吃饭。
我们一起看看诸葛亮都留下了哪些遗产!
一曰仁诸葛亮是著名的仁人。
仁字体现在诸葛亮虽然在位期间多次主动以一州之力发起南征北伐的战争,但这些战争并未穷兵黩武,相反诸葛亮通过屯田等政策不断积蓄国力,在内政上诸葛亮也能做到依法治国,公平公正。
也正是因为如此,诸葛亮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和尊敬。甚至在诸葛亮死后,一直到晋代一统天下,蜀地的老百姓依然在传唱、歌颂诸葛亮的仁政。
二曰义诸葛亮可以说忠义无双。从刘备三顾茅庐到白帝托孤,再到以一己之力匡扶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些无不体现出来诸葛亮的忠义。
历史上能做到君臣相得益彰的名臣名相很多,但是在主公死后依然不改初衷,一力辅佐年幼的皇帝几十年,从不专权,一心为国的恐怕只有诸葛亮了。
三曰礼礼是制度、是法律、是约束自我的道德准则。诸葛亮在刘备活着的时候,能和刘备如鱼得水,君臣相宜。在刘备死前,白帝城托孤时,面对刘备:“若刘禅不可辅佐,君可自取!”的遗言,竟一生不改初衷,虽然贵为“相父”,但一生遵法守礼,丝毫不逾矩。
在北伐失败后,诸葛亮也勇于担责,主动承担失败的责任,自降三级。
四曰智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著名的智者。不但年轻时就做出“隆中对”这样的战略规划,在后来更是以一己之力让蜀汉这个三国之中最弱小的存在延续统治几十年,和曹魏、东吴三足鼎立。
在军备武器上还发明了诸葛连弩、木牛流马等装备,更不用说小说中各种近似神仙的描述了。
五曰信诸葛亮信守承诺,不论对外对内都是言必信行必果。依法治国,不徇私情。
答应刘备辅佐刘禅就真的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五常,可以说有多少儒家弟子就有多少人把这五常挂在嘴边;但是真正身体力行这“五常”的儒家弟子,千中无一;而真正能把仁义礼智信都做到极致了,上下五千年也堪称凤毛麟角。
诸葛亮就是其中一个。
至于诸葛亮在成都留给子孙的八百株桑树和十五顷薄田,比起西晋时期王公贵族的奢侈,可能还不够吃一顿饭呢,这还能叫做财富吗?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三国志》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靠谱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诸葛亮巨额财产哪里去了?
诸葛亮不可能有什么巨额财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