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话“灰不能打成墙,闺女不能养她娘”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这个老话说的是在过去,养儿是为防老,而养闺女却不养老的问题,中国人历来都是儿子是香火继承人,父母的养老大都是儿子负责的,而女儿结婚后,就不再管娘家父母赡养的事。
关于俗语为什么这样说,有没有道理,为什么现在已成过去?下面就来说一说。
一、灰不能打成墙
灰不能打成墙,说的是草木灰是不能用来和泥作为墙体的。
过去农村的家庭,自己的住房都是自己建的,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不能像有钱人家那样红墙绿瓦,墙都是用青砖垒的。
但穷人们还是有办法的,就地取材。用黄土掺些秸秆垒成土墙。这种土墙很厚,也很结实,建成石房屋,也是冬暖夏凉,深受百姓喜欢。
但是,作为墙体,由于是土夯成的,它必须能经得起常年的风吹日晒,雨雪侵蚀。所以对土的要求很高,最好是有很好黏性的黄土,当然也要加入竹子,麦秸秆等作为骨架。最后,人工还要用力夯实才行,这样的墙历经数十年也不会倒。
用草木灰打墙,想都不用想,咱们说的是黄土里掺草木灰也不行。如果土里掺进了草木灰,那可就功功亏一篑了。这是因为草木灰很细,也没黏性,平时想把它们捏在一起都很困难。可以想像,掺入黄土,肯定起不到粘合作用。如果非要掺入,夯起的墙很不牢固,更谈不上风吹雨打,安全没有任何保障。所以,古人总结出“灰不能打成墙”。
二、闺女不能养她娘
闺女不能养她娘,说的是在过去,出嫁的女儿一般是没有赡养父母的义务的。父母大多是跟儿子生活,赡养也是由儿子负责的。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儿子是家里香火的继承人,也是遗产的继承者,理所当然要对父母的养老负责。女儿则不继承娘家财产,所以也没赡养的义务。
出嫁的女儿在父母眼里就是“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就是别人家的人了。也就是说跟了丈夫,就是丈夫家的人。孝敬公婆才是她的义务。反而对自己父母,就没有赡养的责任了。
当然,这里讲的是过去的现象,在当今社会已不适应了。现在男女平等,男孩女孩一个样,男女都有继续权和赡养父母的义务。但不可否认,在一些农村,“闺女不能养她娘”的现象还是存在的,要真正实现男女平等还是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切实保障妇女的权利。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俗语“灰不能打成墙,闺女不养她娘”,用很形象的灰不能打墙,来比喻一个过去的一个社会现象,通俗易懂。但如今这个俗语显得过时了,现在的闺女不仅可以继承娘家遗产,也同样要尽赡养自己父母的义务。
图片来自网络
农村老话“灰不能打成墙,闺女不能养她娘”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此说法应该颠倒过来了,老皇历该撕了,现今闺女养娘的不在少数,说来有话,这与妇女地位提高有密切的关系,过去闺女想养娘家不当,如今当家占大堂。
堂主有令不可违,代男敬孝都一样,男儿孝敬仗母娘,家家都有男和女,换位孝道都一样,有男无女要考虑,孝顺周全不单边,切切莫要属针一头忙(芒)!
人人都有老来难,养儿育女能防老,吃苦耐劳来培养,心酸血泪腹中臧,别让父母心再酸,怀疑人生不妥当,孝敬老人大都懂,单边做对不算孝,两对老人都一样!
“水泥灰绞拌铸成墙,闺女照样养活娘"
重要事情不能忘,婆家娘也是娘,代夫孝顺好风尚,给自已儿女做榜样,自己老了也一样!
农村老话“灰不能打成墙,闺女不能养她娘”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旧时农村建房,有钱人自然是青砖大瓦房,但做为村里的普通人来说,搞个房子穷其了一身,也只能盖个用土坯墙砌起的房子,也只是墙的基础或墙的四角用些石头。而建土坯墙时先要脱土坯,脱土坯现在农村也已很少见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北方农村还经常见,脱土坏是需有一套程序的,也有一套脱土坯的工具,现在这样的工具也见不到了。工具是一个上下透空的四方的木框子,也可说是土坯的模具吧,一个用很沉的石头刻成的凸形的石锤,手把是用木头制成的。脱土坏需几个男人来完成,有筛土的,有同铁锹供土的,有制作土坯的,脱土坯时也需放些石灰粉。脱好的土坯晒干就可砌墙使用了。
而脱土坯用的土也是有讲究的,粘性太强的土不行,而沙性强或过于松散的土也不行。
过去农村用柴做饭,家家都会有木柴或庄稼桔杆燃烧后所留下的草木灰,这些草木灰,在脱土坯时还真有用途,但只是撒于地上一些,目地是因为在制作土坯的过程需用力砸击土坯,防止土坯与地面连成一体,草木灰起隔离层的作用。这也可以看出草木灰不具有粘合性。因而用草木灰作为主料制作土坯就不成了,做不成土坯,就砌不成墙,因而人们说“灰不能砌成墙”。但为什么又说“灰不能打成墙呢”,因为有的地方不脱土坯,直接用土打成墙,这种做法也需相应的摸具和工具,只是打成的墙,不如先制做土坯再砌墙更灵动,成型的墙更经久耐用。
灰不能打成墙。用这句话比喻和衬托出了下面一句话“闺女不能养她娘”。这是旧时社会的真实写照,过去农村人常说“嫁出去的闺女洒出去的水”,闺女出嫁了,就是婆家的人了,在娘家即无财产继承权,也无赡养父母的责任,觉得养女儿一场却不能养她娘。过去的农村的确是这样的,闺女出嫁后回娘家“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上还背个胖娃娃”,是来走亲戚的,而平时是不供老去的父母吃穿的,因为就是这样的风俗习惯。
时代不同了,过去的逐渐在改变,现在城里的女儿与儿子一样赡养父母,农村也逐渐在改变。
(图片来自于网络)
农村老话“灰不能打成墙,闺女不能养她娘”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农村老话由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经验和愿望。“灰不能打墙,闺女不能养她娘”的老话,就是其中的一例。这句老话是什么意思?说得有道理吗?
“灰不能打墙”“打墙”是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人们建房基础、墙体及台基的主要工序和技术。因为那时没有烧砖、水泥,只能凭人工,用平头(或锥体)夯具,或集束棍夯,将黄土一层层夯实砸实的建筑方法。最关键的一点必须选用粘性好的纯净黄土,在墙体内尤其是转角部位大量“布筋”。拆卸完夯土墙模板之后,用土料将夯土墙体侧面的不平处修补整平,再将墙体端部铲成斜面,保证夯土墙体紧密结合。
不难发现,黄土才是“打墙”的重头物料。那句老话中提及的“灰”,应该是农家人生火做饭后的草木灰,也就是灰烬。若是用它做“打墙”的主要物料,即使“千锤百打”也难夯实,成坯,更成不了墙体。毕竟灰是不可溶的物质,也没有粘合性。灰是怎么也不能打成墙的。“灰不能打墙”一语击中,道出了事物的本质所在。
闺女不能养她娘那个你还在婴儿时抱着你入睡,不想让你哭泣;那个你在睡梦中时而换尿布,时而去喂奶;那个你在成长之中,在你读片之时让你不饿;那个为你长大成人而开心微笑的,也是第一个爱你的人,就是你的娘。闺女迟早是要出嫁的人,就会连这个娘“忘”掉。
既为人妇,为夫家生儿育女,忙里忙外,就是老娘(或父)的生日有时也很难过来一趟;比如,现在的彩礼是青年人的“拦路虎”,有些父母还较真了,相互攀比,分寸不让,是女儿背负了巨债,也由此恶化了与女儿女婿的关系。也就是那个彩礼钱,全部留给了儿子。究其原因,还是那句话“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女儿都成“外人”了,一般来说,女儿养老娘凭的是“良心”,就是不“养”,也有说得过去的理由。因为闺女出嫁了,没有娘家财产的继承权,也没有赡养父母的责任。养个女儿,平时不用管父母吃穿的,更别说依靠女儿养老了。
“灰不能打墙”,是为了衬托“闺女不能养她娘”。这是千百年来的传统观念,才将重男轻女思想烙印在中国农民身上,也是当时那个社会的真实写照。时代不同了,过去的逐渐在改变,现在城里的女儿与儿子一样赡养父母,就是农村也正在逐渐改变,有的女儿比儿子还有孝心。因此“闺女不能养她娘”,这话已经过时了,不适用当今社会了,也从此没有道理可言。
农村老话“灰不能打成墙,闺女不能养她娘”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就上述题问,文化程度不同,思谓能力也不同,以我本人这点小知识和狭隘的思谓能力发表一下自已的认知。
既说老话那就不是如今的观念,老话在当时社会是有道理的。就⺀灰不能打成墙,闺女不能养她娘″。在那个时代的确如此,男女有别,重男轻女,家中没有男人就没顶梁柱,依靠别人是不行的,女孩不能留在家中继业俸养老人。即是在家招婿,女婿也是受岐视的。这充分透露了当时社会的不公道黑暗的一面,才有了上述所说的老活。
过去这样的老话如今社会是讲不通的,灰不能打成墙是假话,现在盖楼房筑桥梁哪样也离不开灰的,(洋灰即水坭)而闺女更为突出,身价昂贵,斤肉千金,家中女皇,说一不二。(彩礼太重,绝大数均为良女。)以上灰也好女也罢只是一个比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社会制度的优越,人民生活素质的改变,上面说的老话是用不着了。人尽其能,物尽其用,男女平等,尽善尽美,国泰民安,乐在其中。
所以事物是在不断改变进展的,老话当验,新事当变,做新时代的文明使者,创新时代的佳活。繁繁絮絮的说到此,望师友多指导。
21、4、11,清晨书。
农村老话“灰不能打成墙,闺女不能养她娘”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灰不能打成墙,闺女不能养她娘。这话在过去或许是有理的,而时代发展到今日,许多都变化发展了,与过去不同了,所以在今天,这话有点过时,不太有理了,灰也能打成墙了,闺女也能养她娘了。
灰多指烧过草木的灰烬,没一点粘性。旧时做墙的砖,砌墙用的料,都是要极具粘性物来做的,灰是极松散无一点粘性的,所以说灰不能打墙,意即是灰对于建房砌墙来说,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以此设喻引伸比拟养女没用,没法赡养父母,这比喻引伸是不合理的,在过去男女不平等,男尊女卑时代或许还说得通,而今时代变了,男女平等了,女的也工作了,法律也规定儿女都有赡养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了,女儿足能养娘了。事实又有很多女儿在养娘了。
过去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男娶女嫁,女是嫁出的,如泼出去的水难收无用,所以会有把女比作烧过的草木灰无用,成不了墙。而今,男女平等,也可女娶男嫁了,女儿一样有用,可养娘了,不是无用无粘性的灰渣了。现在有女儿比男的有本事,更比男的孝顺,赡养父母更比男的强了,所以这话今已不适用,过的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