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怎么解释?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
关于觚。觚是我国商代和西周时的一种盛酒器具。它是用青铜制成的,喇叭口,细腰,高足,中部和底部有四条棱角。
在这里“觚不觚”的意思是:觚如果不能成为觚的话。比喻一个东西是像而又不像,似事而非的意思。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的字面意思是:孔子说:“觚不像个觚的样子,还能叫觚吗!还能叫觚吗?”
那么“觚不觚,觚哉!觚哉!”真正要表达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觚不像个觚的样子,还能叫觚吗!还能叫觚吗?”
孔子之所以发出这样的疑问,表面上是他看到这个酒具已经和原来称为“觚"的酒具大不相同了。可恨的是人们还依然把它叫作“觚"。这是孔子所不能容忍的。
在孔子看来,一个东西它的内容与表面已不相同,发生了变化,就是已经名不副实了,我们就不能再称它为那个东西,必须要给它改名,让它内外一致,名副其实。
其实,孔子借“觚不觚""发出的感叹,是用来对当时社会风气不满的一种发泄。讽刺当时出现的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社会现象。
孔子祟尚周礼,“克己复礼”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孔子认为“礼”是人的根本,国家要有“国礼”,个人要有个人的“礼仪”。
所以,孔子认为“礼”是根本,不能改,社会的一切行为准则都要遵循“礼”。不管从社会伦理到个人修行,从井田制到刑法;从音乐到酒具,从食物到生活,“礼”所规定的一切都是必须要遵循的,决不能擅自改变。
为什么孔子要急于复“礼”呢?我们知道,孔子所处的春秋末年在正是孔子认为的“礼坏乐崩”的时代 ,也就是孔子认为“觚不觚,觚哉!觚哉!”时期。孔子看到社会上出现了诸多与周礼要求大不相同的事情后,心里相当着急。尤其让他愤怒的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这种状况出现。于是他极力主张赶紧“正名”。这里的正名就是要恢复孔子十分推崇的“礼”,这样社会才能有等级尊卑,社会秩序才能维护。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所倡导的“为政以德”,就是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这就是孔子认为的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图片来自网络
《论语》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怎么解释?
题主好,这句话出自《论语 雍也》,翻译出来就是:觚不像觚,这是觚吗?这还是觚吗!
觚是商周酒器,也做礼器用,最初的形制是有四条棱,春秋之时其形制发生了变化,变为了圆形,没有了棱。
孔子感叹觚不觚,不过是借题发挥,对礼乐崩坏,秩序大乱表示极为不满而已。
乱世得治需要的是规矩,不讲规矩,随意破坏规矩是天下失序,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所以孔子对此类事情总是表示极大的不满。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论语 八佾》
这一章句常被误解为孔子好学的表现,其实这是孔子三十多岁时因为精通礼仪,得以有机会以助祭的身份入太庙参加祭祀活动,“每事问”是他对许多越礼的委婉批评。孔子看到很多环节不合周礼,但自己人微言轻,“每事问”是含蓄委婉的指出一些失礼的地方。如果是对礼什么都不懂,都要问,能入太庙吗?
“每事问”,足见当时越礼、失礼情况的严重。
《论语.八佾篇》还有,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禘”是古代天子祭天或祭祖的大典,因为周公辅佐周室有大功,所以可以配享此礼。可到孔子时,鲁国国君不认真对待,走过程,礼仪的基本精神完全丧失,就一个形式也不到位,所以孔子很生气的说了这样的话。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这也是《论语 八佾》中的章句,此篇主要讲礼乐精神,孔子认为“祭如在,祭神入神在”,就是要有诚敬之心,而当时礼乐崩坏,哪里有诚敬之心,连基本的形式都要保不住了。
每月初一诸侯要去祖庙中告朔,需要献一头羊,鲁国国君肯定是打麻将不去,派人献一头羊完事,子贡觉得既然如此,还不如省掉献羊,这倒也干净。孔子并不赞同子贡的观点,说子贡吝惜舍不得一头羊,但他爱惜这个礼仪。意思是有这头羊,就有这个形式在,有朝一日这个礼仪就可能恢复,如果连这个形式都没有了,那这个礼仪就彻底消失了。孔子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我们现在不也常说要有“仪式感”,其实质是想要唤醒仪式背后的精神。有形式有内容再好不过了,没有内容只有形式固然不好,但总强于连形式都没有吧。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流于形式的事情,大家都觉得不如干脆取消更好,为何不被取消,就是希望用形式唤醒内容。
《论语》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怎么解释?
这句话直白的译过来就是:觚不像觚,觚啊,唉,觚哟!看到这里有人应该会更蒙圈了,觚是啥?孔子为何作如此哀叹?
首先,孔子哀叹得这个“觚”是一种青铜酒器。盛行于商、西周。《论衡·语增》:“文王饮酒千钟,孔子百觚。”同时也说明在商周时,只有有身份有地位得人才能用觚,表明觚非一般饮器。
黄觚,上海博物馆(第一次见不小心看成了黄瓜,囧)
觚,圈足、敞口、长身、细腰,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考工记》:梓人为饮器,勺一升,爵二升,觚三升。而《韩诗》云:二升曰觚。
而到了春秋时期,觚的造型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商、西周不同。孔子因此感叹道:“觚不觚,觚哉!觚哉!”因为我们都知道,孔子是很推崇礼教的,甚至到了顽固的地步,比如那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虽然对这句的解读有很多,但不难看出,孔子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有点差,尤其是关乎礼教的。所以他才发出感叹:“觚不像觚,觚啊,唉,觚哟!”
现今考古界所通称之为“觚”,是沿用宋人所订之旧名,是否即为古籍中的觚,已无从考证,因为商周之觚铭中皆无自名。
宋代的绘画上将觚作为一种花器,明清时也叫“花觚”。 《红楼梦》里亦有“左边几上文王鼎箸香盒,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的话语,所谓“美人觚”,应该就是“花觚”,因其细腰的造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美人的细腰。
《论语》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怎么解释?
感谢邀请。这段话出自《论语》中《雍也》篇,"觚不觚"是个很有寓意的典故,觚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也用作礼器。圈足,敞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
先来看对"觚不觚"的解释,孔子看到一个酒杯与原来叫作"觚"的酒器已经不同了,但是人们依然叫它"觚"。东周时期,礼崩乐坏,各分封诸侯间征战不已,周天子无力阻止,诸侯僭越天子的行为屡屡发生,如《雍》本是天子祭祀祖先完毕后撤席时所唱的诗篇, 鲁国大夫孟孙、季孙和叔孙三家在祭祀时使用《雍》,反映了名分等级的混乱。孔子"觚不觚""的感叹,正是对此种僭越的乱象所发,用于讽刺当时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社会现实。
其次来看对"觚哉觚哉"的解释,孔子对于"觚不觚"的现象,表示出了自己的不满,他觉得既然东西已经名不副实了,只是徒有虚名,应该赶紧给它正名,使其名实相符才是。"正名"思想即是用来纠正当时社会政治伦理生活中名分等级混乱的现象,明贵贱,别善恶,治纲纪。
实际上,孔子的"正名"主张不仅在古代具有稳定秩序之意义,而且在当代也是如此,尤其是对正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而言,更是如此哦。
《论语》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怎么解释?
觚不觚,觚哉觚哉。
出自《论语·雍也》。
觚,是一种古代流行的酒器,盛行于商代和西周,用青铜制成,口作喇叭形,细腰,高足,腹部和足部各有四条棱角,容量有说是3升,也有说是2升。
觚不觚:制作的觚不像是觚,像是而又不是,似是而非的意思。
觚不觚,觚哉觚哉,字面上的意思是:觚不像觚,那它还是觚吗?
孔子,是儒家的代表,推崇的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观。
而儒家的主要思想架构,主要是由“仁爱”来填充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渐渐地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认为这种局面是混乱的,面对这样的现象,发出了“觚不觚,觚哉!觚哉!”的感慨。
在他看来,“觚不觚”这类表层符号的混乱,意味着“君不君”、“臣不臣”等等深层价值观念的动摇。因此,他竭力主张以“正名”的方式来重新整顿价值观念和符号体系,并理顺二者之间的表里关系:“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怎么解释?
字里行间的梦解读的很好。
孔子总是借助礼器的各种混乱来批评礼崩乐坏,各种僭越,致使侯王们为了私欲胡作非为,进而大夫,家臣也蹬鼻子上脸,超越礼法规则,越位而作。类似于八佾舞于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