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唾面自干”出自什么典故?

成语“唾面自干”,意思是说:别人往你脸上吐唾沫,你不要擦掉而让它自干掉。指一个人受了侮辱,内心极度容忍,不作任何反抗。

1、这个成语出自《新唐书·娄师德传》: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有人唾面,洁之乃已。”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使自干耳。”

2、出现在文学作品里:

(1)清代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八回:若讲能够忍耐的,莫若本朝去世不久的娄师德了:他告诉兄弟,教他唾面自干。

(2)《且介亭杂文二集》:唐敖道:若讲能够忍耐的,莫若本朝去世不久的娄师德了:他告诉兄弟,教他唾面自干。

(3)宋代陆游《闻里中有斗者作此示之少》诗:秋毫不能忍,平地寻干戈;唾面听自干,彼忿自消磨。

(4)鲁迅 《七论“文人相轻”--两伤》:由这情形,推而广之以至于文坛,真令人有不如逆来顺受,唾面自干之感。

3、成语故事

(1)娄师德其弟守代州刺史,辞之官,教之耐事。师德:“吾备位宰相,汝复为州牧,荣宠过盛,人所疾也,将何以全先人发肤?”其弟跪曰:“自今虽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庶不为兄忧。”师德忧:“此所以为吾忧也!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

(2)翻译

这个故事发生在唐代武则天当政时期。由于武则天十分赏识娄师德的才能,招来朝中很多人的嫉妒。

当他的弟弟外放做官的时,他对弟弟说:“我得到陛下的赏识,现在有很多人开始在陛下面前诋毁我了,因此,你在外做官时,一定要小心忍让。

”这时他弟弟说:“就算别人把唾沫吐在我的脸上,我就自己把它擦掉就行了。”娄师德笑着说:“你这样做还不行,你擦掉就是违背别人的意愿,如果你要让别人消除怒气,你就应该让唾沫留在脸上自己干掉。”

图片来自网络

成语“唾面自干”出自什么典故?

生活中,人们劝导人的时候常常喜欢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因为忍字头上一把刀,不忍这把“刀”就有可能掉下来伤到自己。

“唾面自干”就是将一个“忍”字运用到了极致的成语,这个典故出自武则天时期官至宰相和将军之位的娄师德,也有后人戏称他为“忍学”鼻祖。

娄师德其人

娄师德生于公元630年,卒于公元699年,郑州原武人(今河南原阳人)。

娄师德自幼聪慧,二十岁时便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江都(即现今江苏扬州)县尉。娄师德虽是文臣出身,但他也曾随军远征吐蕃,取得过“八战八捷”的战绩。因为战功卓著,之后他便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和河源军司马等职位。

在人才辈出的唐朝时期,娄师德曾先后两次担任宰相职位,可见皇帝对他的赏识和器重,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及其罕见的,后来他病逝于现在的甘肃靖远,享年七十岁,应该属于寿终正寝。

唾面自干的典故

公元692年,娄师德被武则天任命为宰相,同时武则天为了镇压政治上的反对者,还重用了来俊臣、周兴等大批酷吏,一时间告密风行,朝野上下人人自危,做官绝对已成为了一项高危职业,比如宰相李昭德,就被斩杀于闹市并暴尸;狄仁杰、魏元忠等大臣在狱中也是九死一生,险些丢了性命。

在这种风声鹤唳的紧张氛围下,娄师德的弟弟奉召任代州刺史,娄师德生怕弟弟因一言不慎而招来身死族灭之祸,所以在弟弟临行前,他忧心忡忡地对弟弟说:“咱哥俩一个做宰相,一个任州牧,这样的荣宠难免会遭人嫉妒,以后你该怎样才能保全性命呢?”

弟弟说:“我以后做人一定低调,即便有人朝我吐一脸唾沫,我也绝不还口,我只把唾沫擦去就是,绝不会让大哥为我担忧。”

娄师德却摇摇头说道:“这正是我担心的地方,人家唾你,是恼怒于你!而你擦掉唾沫,就表示自己心怀不满,这样做就只会更加激怒他人!”

经哥哥这么一说,弟弟有点蒙圈不知道该咋办。

娄师德笑了笑,语重心长地说:“夫唾,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意思就是,别人唾你,不去管它,让唾沫自己风干,笑一笑接受就好。”

这段出自《资治通鉴》的记载,便是成语“唾面自干”的出处及典故。话说,娄师德正是靠着“唾面自干”的忍学精神,使酷吏们从他的身上找不到任何“把柄”,从而他也得以自保躲过了迫害,也使他有机会向朝廷举荐了更多优秀的人才,比如狄仁杰就是其中之一。

结语:

娄师德能在官场上实现自己的抱负,除了自身的博学多才之外,也与他博大的胸怀和极强的忍耐力密不可分。

从娄师德一生的官场沉浮中,我们可以看见,他不但要求自己也要求家人,在做人方面始终都将低调进行到底。

记得齐白石老先生有一句名言: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这也与娄师德的“唾面自干”有异曲同工之妙,古今两位大家其实都在告诉世人:能容善忍的宽厚性格才是与人相处最重要的品质

成语“唾面自干”出自什么典故?

唾面自干是武则天時宰相娄师德教悔其弟的一段对话,如果有人把唾沬吐到你脸上,你不能擦掉,让它自己干。这句话是让其弟忍让,是娄师德品德高尚的表现。但现在这个成语也可代表委屈求全的意思(贬义词)。如果遇到那些胡搅蛮缠,无礼取闹,并且肆意污辱你人格之辈,你任意让他骑在头上拉屎拉尿,这就显得太窝囊了吧。这也不能算是大丈夫。毛主席说过: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做人要有底线,要活出尊严。都象宋微、钦二帝,都象清末光绪,宣统那些没骨气的人,国家不亡才怪。所以,我不赞成唾面自干这个词。

成语“唾面自干”出自什么典故?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字、词、句都能单独表义,尤其是汉语成语的形成更是具有独特魄力。比如“唾面自干”,其来历典故又怎样呢?

自从一代女皇武则天改唐为周后,名臣娄师德得到了重用,官至宰相位,也屡建奇功。

俗话说:位高权重,必然纷争不断。这一点,他娄师德身有感触,不过好在他人品性好、会忍让,避免了诸多不利境况之发生。

他不仅自己一贯秉承,同时还要其弟也如是者。据史迹可考:某一年,其弟弟被任命为代州刺史。在即将赴任前,其弟弟来到了哥哥府上辞行并询问哥哥有什么好交待的。

娄师德说:“我现在是一朝宰相了,你又成为了一地方要员。我们都受到了皇帝的恩惠,难免不会引起他(她)人之妒忌,今后你在外地做事可要处处忍让啊!”

弟弟答曰:“道理我知道,即使有人将口水吐在我的脸上,我也不会与他(她)计较,我会自行将它擦掉的,始终保持一份洁净的笑脸。”

娄师德听后,忧为弟弟担心,忙补充道:“这还远远不够,你擦掉了吐沫,会激起别人对你的更加愤怒。如此这般操作,倒不如让唾沫在自己的脸上风干更好。”

弟弟心生狐疑,本来,我不再与之争执,自行擦干脸面就对他(她)相当的宽容了。为什么还要一忍再忍呢?其实,忍为高,一忍万事消。这在后来宋代陆游《闻里中有斗者作此示之少》诗中有分晓:

秋毫不能忍,平地寻干戈;唾面听自干,彼忿自消磨。

“忍”字头上一把刀,一忍再忍有好处?相对于成语“唾面自干”来说,时下的我们又该如何理解?

“唾面自干”成语原文,出自于《新唐书.娄师德传》中:

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有人唾面,洁之乃巳。”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使自干耳。”

一句话归总:别人往自己脸上吐唾沫,不要擦掉而让它自干。喻指受了污辱,也要极度地忍让,防止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一忍再忍、大度待人,也能很好地化解矛盾纠纷!

难道过度忍让就真能带来预期的目的和好处吗?不尽其然!你忍让过度,别人不一定领情,甚至于认为你软弱可欺。即使退避三舍了,还有可能惹火上身呢。

当然,忍让也不是没有好处,正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又例如“小不忍,则乱大谋”等。忍,也是一种修养和智慧,凡事让三分,才有了历史上“六尺巷”由来的美谈!

总之,“唾面自干”表明的是一种心态,也是为人处事宽容度的标尺。但是一味地委曲求全也不可能,要学会忍让,适可而止!

(图片来源网络,违规即删)

成语“唾面自干”出自什么典故?

娄师德是唐朝高宗年间的进士,六十三岁时,被武则天任命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相当于宰相),管理朝政。

有一次,娄师德的弟弟被武则天提拔到代州去做刺史。临行时,弟弟来向他辞行。娄师德说:“我和你都蒙受皇上恩宠,待遇十分优厚。这是很容易招惹别人嫉妒的,他们一定很想找我们的错处来进行攻击。如果你遇到有人故意找你的错处,你将怎么去对付他呢?”弟弟回答说:“假如有人把口水吐到我的脸上,我绝不和他计较,自己擦干唾液就算了。”娄师德却说:“人家既然把口水吐在你脸上,便表示心中在怨恨你;若是你又将口水擦干,一定更加重他的怨意。所以,你应该让口水自己干掉(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使自干耳),含笑地承受。这样,他的怒气才会消失。”

娄师德确属一人才,佩服!换作任何人,包括你,我,他,相信是做不到的。吃亏忍让,时人宽容可取,但必须有个度。别人将唾沫吐在脸上,擦也不擦,等其自干而消除别人的怨恨。老龙觉得大过分啦,为了自已的利益而忍气吞声,丧失人格而“唾面自干”不值也!特別是当今的世界,“弱肉强食”,强者为王,败者为寇,你越软别人越会欺负你。所以“唾面自干”是绝对行不通的!

(图片取于网络,深表谢意!)

成语“唾面自干”出自什么典故?

别人往自己脸上吐唾沫,不擦掉而让它自干。形容受了污辱,极度容忍,不加反抗。

出处:

《新唐书 娄师德传》:“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有人唾面,洁之乃已。’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使自干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