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张格尔之乱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如果说到清朝的“张格尔之乱”可能很多人并没有听说过,但是如果说到清乾隆年间发生的“大小和卓之乱”想必知道的人就要多很多了。而发动叛乱的张格尔就是当年被平定的大和卓的孙子。

虽然张格尔之乱很快就被清朝平定了下去,但是这场并不算大的叛乱还是让晚清本身就开始动摇的统治发生了动荡;清廷迅速出击平叛,维护了统一并安定了西北边疆,巩固了统治。

自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以来,天山南北就被纳入了中原王朝的管辖范围。然而唐朝以后,新疆地区若即若离,直到清朝真正收复以后仍旧不太稳定。

乾隆年间,原本在准噶尔被灭之后归顺清廷的大小和卓再次拥兵自重,发动反叛。乾隆帝弘历派遣大军平定,大小和卓逃出清境被巴达克山的首领诛杀,清朝统一战争正式结束,版图达到极盛。然而大小和卓的后裔仍旧野心勃勃,对于祖先“未竟之业”仍旧耿耿于怀。张格尔等作为大和卓的后裔,认为南疆地区是祖先的地盘,所以贼心不死。

19世纪之后,清朝国力江河日下,平定张格尔之乱从正面来看,维护了疆域的统一,打击人欲借张格尔之乱从清廷获益的浩罕国等势力。

然而,这一场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的边疆动荡,也使得当时已经脆弱不堪的清廷元气大伤。分薄了大量精力应对陆上边患,以至于后来面对东南沿海的列强入侵疲于应付。

清廷平定了张格尔之乱,使得清廷也得到了天山南北大量民众的拥护,使得后来浩罕、沙俄入侵之时,当地民众与清军军民一心。

清朝的张格尔之乱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九月初七,宣宗登基仅 10 天,来自西北边疆的奏报传来一个消息:张格尔叛乱。这一事件成了宣宗多年来寝食难安的重大问题。

一、张格尔叛乱的复杂背景

自乾隆朝平定回部后,天山南北置官设治,形势稳定,保持了 70 余年的安定局面。然而,由于清朝官吏的苛剥和搜刮,激起了维吾尔族人民的强烈不满。大和卓博罗尼都叛清被杀后,他的儿子萨木克潜逃浩罕,后生三子,其中次子即张格尔。

作为和卓的后代,张格尔的玛赫杜米家族长期统治着天山南麓广大地区,在政治上和宗教界对当地维吾尔族人民有广泛影响。长大成人的张格尔时时企图恢复失去的“天堂”,在浩罕上层集团的支持下,不断骚扰边境,制造事端,并利用当地人民对清朝官吏的不满,煽动反清 。

当时,英国殖民势力已渗透到浩罕地区,与浩罕贵族一道怂恿张格尔重返南疆,与清朝对抗,企图乘乱渔利, 驻南疆的清朝官员及属吏贪得无厌,而伯克借他们之名,大肆勒索分肥,其至强迫维吾尔族少女轮流陪宿。这些不法行为构成 广激起民愤的又一原因。

张格尔得知南疆的民怨,以为时机已到,遂于嘉庆二十五年( 1820 午)八月,率 300 余人骚扰边卡。但被领队大臣色普征额率清军击败 。宣宗接到的奏报即奏此事件。

让宣宗恼火的是,在随后的事件处理中所暴露出的地方将吏不法问题 。他在上谕中明确告诫官员不要乱杀,防止激成更严重的对抗,可不久他就得到参赞大臣斌静将俘虏 80 余人一概处死的消息 经调查,得知部分事实真相:斌静腐败荒淫,专恣暴虐。次年二月,宣宗将斌静革职,发往黑龙江效力。

宣宗以为惩办了不法官员,便可平息众怒,却忽视了张格尔叛乱的更为复杂的背景。

遭到沉重打击的张格尔不甘失败,道光五年(1825 年),他北投布鲁特,募集人马,内派奸细,多次骚扰沿边村寨。是年九月,领队大臣巴彦巴图率兵出境剿捕,结果妄杀布鲁特游牧民妇孺 100多人。 此事激怒了布鲁特首领汰列克,率兵 2000 人追袭清军,将 200 多名清军全部围杀于山谷之中。此事件后,张格尔立即抓住时机,迅速扩张实力,事态急速恶化。

宣宗得报,马上派大学士长龄代替庆祥镇守伊犁,庆祥为参赞大臣,加强喀什噶尔的防务。 他告诫前线将士:最好能擒获首逆张格尔,不要轻易出击、冒昧轻进。

道光六年(1826年)夏,张格尔纠集了安集延、布鲁特等 500余人,由 开齐山路进南疆,先到距喀什噶尔 80 余里的阿尔图什,祭拜其先社的坟墓,然后,以墓地为大本营,鼓动当地民众造反。

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庆祥得报,命舒尔哈善,乌凌阿率兵 1000 余人围攻,先们小胜,张格尔竟突围逃脱。10 余日之间,各城均参与版乱 浩罕首领穆罕默德·阿里汗与张格尔约定,如助西四城一一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田成功,“子女玉帛共之,且割喀什喝尔酬其劳",也亲率军队万余人侵入南疆,攻打喀什噶尔、 遭到清军顽强抵抗,乌凌阿 、穆克登布等将领先后战死。

激战中,张格尔见清军防守实力不强,便不守诺言,不理睬浩罕首领 。而浩罕军在攻城中损失惨重,撤围退兵,其中有二三千人被张格尔说服,收为自己的亲兵,继续对喀什噶尔展开攻击。两个月后,城中弹尽粮绝,终被张格尔攻破,庆祥自杀。随后英吉沙尔,叶尔羌、和田一城同时陷落。

二、清廷对张格尔叛乱的征缴

在喀什噶尔激战之时,宣宗才知事态的严重,下令陕甘总督杨遇春为钦差大臣,统领陕甘兵 500 人,迅速赶往哈密;又令山东巡抚武隆阿率吉林、黑龙江骑兵 3000 人前往,受扬威将军长龄节制,赶往阿克苏 。共集中军队约达 3 万余人。

当清军大队人马日夜西进之时,西四城已全部陷落,张格尔宣称自己为“赛义德·张格尔苏丹”,为当地的统治者,同时设官分职,恢复了和卓统治。为扩大战争,巩固其统治,他一面派军队东进,准备攻取东四城(乌什,阿克苏,库车,辟展),一面肆意征敛抢杀当地居民,激起了他们普遍的不满和反抗。

对于前方的消息,宣宗知道得既不详细,也不及时。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按照他的为政原则和想象发出指示。他不断向前线下发谕令,一再要求将领们注意擒贼先擒王,认为只有擒杀张格尔,才能尽快半息这场战乱,避免卷土重来。他指示大军多张贴布告,许诺有将张格尔缚获军前者,封以王爵,赏银 10万两。

当西四城失守消息传来之后,他才感到似一时难以收复,立即谕令长龄相机行事,“可停则停,可缓则缓”,注意节约军费开支。同时,他亲门操持对前线转输军用物资:粮食、兵器、马匹、军服及一位军需,源源运往西北。

八月,张格尔叛军与清军为争夺战略要地阿克苏展开激战。

阿克苏位于南疆中部核心地带,是控制整个南疆的关键。 清军如能保住阿克苏并迅速集结该地,既可阻遏叛军东进,又可以此为根据地,向西展开渐次争夺,最后收复西四城失地。因此,双方在阿克苏的争夺成了一场重要的战事。

占领西四城后,张格尔叛乱势力迅速东移,很快接近阿克苏,并将阿克苏南部的都齐特,洋阿里克,浑巴什、柯尔坪、萨雅里克等地占据,阿克苏受到严重威胁。当时,清朝增援部队尚在组建集结,为确保阿克苏的安全,办事大臣长清命参将王鸿仪率兵 600 人前往堵截,结果战败,全军覆没。

叛军兵锋直抵距阿克苏仅 40 里的浑巴什河一带。尽管长清续派兵力暂时抵住了叛军,但双方在浑巴什河两岸展开了频繁的攻守战。在阿克苏形势最紧张之时,长清不得不令马队驰骋扬尘,以“疑兵”来阻止叛军的进攻。

八月下旬,清军大队援兵陆续赶到,配合围攻,终于保住了阿克苏。道光六年(1826 年)冬,清军取得了攻取柯尔坪(今柯坪)的重大胜利,歼敌 3000 余人。道光七年初,清廷计划在清军集聚阿克苏后,分两路西进。主力出中路台站,一直攻击前行;偏师自巴什雅哈玛山迂回,直抵巴尔曷山草地,邀截叛军的逃窜,并与主力形成夹击之势。在大军出发之前,长龄经过认真分析,决意改变这一攻击计划。

他认为,乌什边外路险难行,加上邻近的布鲁特部民情况不明,孤军深入,一旦发生意外,后果难料,而阿克苏、库车,乌什等战略要地,又不能不分兵留驻。如此,兵愈分,势愈单弱,不利于集中优势兵力。他决定以步骑2.2 万人,全力出中路 。二月初六日大军西进。

军行半月,一路顺利,只是军粮告急,以至于宰杀疲驼羸马允军粮。 二十三日中午,大军抵洋阿尔巴特,遇叛军 2 万余人,一场激战开始 ,长龄审时度势,将全军一分为三,以杨遇春将右军,武隆阿将左军,他自督中军前击。 沙岗上下,喊杀震天,在清军全力猛攻之下,叛军纷纷逃散,连追 30 余里。计歼叛军万余人,生擒3000 余人,获全部粮草牲畜,清军士气大振。

二十五日,清军进抵沙布都尔,此处“多树苇,决水成沮洳,贼数万临渠横列” ,长龄仍将全军分三路,步兵在前,骑兵在后,涉水向前攻击。然后,由骑兵自两翼迂回包抄,直刺叛军。叛军纷纷逃窜,被清军追杀过浑河40里。随后,清军又杀退叛军援兵。据统计,此战消灭叛军达四五万人。数日后,清军进抵喀什噶尔的重要门户阿克瓦巴特。

格尔自知成败在此一举,他投入叛军10余万人,准备与清军决战。二十八日清晨,清军展开攻击,枪炮齐发,并施放喷筒,藤牌兵穿着虎衣、虎帽杀入敌阵,叛军马队受惊,立即陷人混乱。清军两翼骑兵自后掩杀,奋力追击,直抵洋达玛河,歼灭叛军二三万人,活捉 2000 余人。次日,清军进至喀什噶尔附近的浑河北岸。

在南岸,叛军列阵 20 余里,挖壕三道,筑土冈一道,准备拼死背城一战。 双方对垒之后,互施炮火,未立即进攻。当天夜里,天气突变,大风“撼木扬沙”,天昏地暗。

长龄发现叛军占据有利地形,又在兵力上有绝对优势,认为为防叛军乘风沙来突袭,应后撤 10 里,等待天气回转。杨芳则认为时不可失,且客兵利速战,难持久。于是,清军派骑兵 1000 人绕自下游过河,以牵制叛军。

长龄、杨遇春等率大队转向上游,于上风处渡河,潜逼叛军营垒,突发炮火攻击,一时炮火连同风沙,山扑叛军。 叛军毫无防备,阵势大乱,自相践踏,惊慌而逃。天明时分,清军全线渡河,风止沙落,直抵喀什噶尔。当天下午收复被旧据半年之久的喀什噶尔城 ,张格尔虽已逃脱,但他的妻子、侄儿被活捉。 这次战斗歼叛军 6 万余人,活捉 4000 多人。

从 三月初到 三月末,清军略事休整,便分路继续收复失地。

一月之中,接连收复英吉沙尔,叶尔羌与和田等地,并又消灭叛军数千人 。至此,南疆重归平定。

三、善后及活捉张格尔

南疆将如何管理,是平定后必须考虑的。

道光七年(1827年) 五月, 长龄在奏折中建议:将回疆参赞大臣和帮办大臣的驻地,由咯什噶尔东移至阿克苏,仍总理回疆八城事务,节制满汉官兵。西部其他三城原设官员一并裁撤,因张格尔未获,形势未稳,西四城仍以 800 驻兵镇守。

一应西四城事,暂设大阿奇木(维吾尔族官吏)一,小阿奇木二,分别管理。一两年后,根据情况酌量撤军,再决定能否实行土司制度。武隆阿在奏报中也是这样想法,对于这种“捐西守东”之策,宣宗并未赞同。他要求尽快捉拿张格尔。

九月,又命直隶总督那彦成以钦差大臣赴回疆,料理善后事宜。

在此期间,张格尔仍在到处流窜,但他慑于清军兵威,浩罕及厄鲁特各部都不愿支持和接济,处境日益艰难。年底,当长龄侦知张格尔有纠众再次入侵的动向,便派遣黑山派回众大造舆论,说清兵已经撤走,喀什噶尔回民都期待张格尔回来。张格尔信以为真,十二月二十七日率骑步兵 500 余人从开齐山旧路进入哨卡,后起疑心逃跑时,被清将杨芳率队猛追,其部属在喀尔铁盖山被清军斩杀殆尽,张格尔终于在山顶被生擒。

道光八年(1828 年)五月,张格尔被押送至京师。十二日,宣宗在午门 举行“受俘”仪式。两天后,宣宗在圆明园廓然殿廷讯,命将张格尔“寸磔枭示”。并下令勒碑太学及喀尔铁盖山,以纪念此次战事。

那彦成全回疆后,按宣宗指示全面整顿新疆:北路六城由乌鲁木齐都统专辖,南路八城山喀什噶尔参赞大臣专辖,两路均归伊犁将军统辖。 并加强对各城属官的管辖、监督和选任。所有处理日常事务的章京等官,一律从京师拣选。严格各城各级伯克(维吾尔族官吏)的选补和回避制度。增加了官员养廉,准许携带准属,配备一定的属役,裁禁各种陋规,加强防务,训练戍卒等。

同时,决定新疆南北断绝与浩罕的贸易,其他国家和部落只要按章交税,并不为浩罕转卖代销,均可正常贸易;寓居新疆不足 10 年者,律遣返;居住 10年以上,行为端正者,则可永远居住,等等。

至此,平息张格尔叛乱才算胜利结束。此次战争,调动4万余众军队,仅军费就花费掉 1200 余万两,前后达 7 年之久。反映了清廷对边疆控制能力和反应能力的削弱,也使本已日益紧迫的财政危机雪上加霜。这场叛乱虽说是发生在道光初年,事实上,仍然是乾隆朝大小和卓问题的后遗症。

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张格尔勾结境外势力,在西北重新燃起战火,攻城夺地,自建政权,完全是分裂中国的罪恶行为。张格尔的“反清”与内地及其他边疆地区的反清斗争是性质不同的。

宣宗决策予以坚决镇压,直至活捉张格尔,平息战乱,是维护中国领土主权和统一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大事。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清朝的张格尔之乱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谈两个问题新疆伊斯兰化和统治权利的变化

一.伊斯兰教在新疆传播的两个主要阶段

和藏传佛教一样,伊斯兰教在新疆传播也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

1.前弘期 喀喇汗国910年阿图什清真寺修建到960年立伊斯兰教为国教让伊斯兰教在南疆西部得到广泛传播

2.后弘期 1354年东察合台秃黑鲁帖木儿皈依伊斯兰教让伊斯兰教在东察合台再次广泛传播

二.新疆统治由世俗权力向政教合一转变

1.1680年噶尔丹立傀儡汗并帮助白山派取得叶尔羌汗国统治权力(弱化世俗权力转向政教合一)

2.准葛尔立黑山派统治叶尔羌汗国 取消汗位不再立傀儡汗(确立政教合一)

三.关于大小和卓和相关叛乱

大小和卓为白山派在1755年乾隆灭准葛尔后被释放,之后消灭黑山派并取得叶尔羌统治地位,1757年叛乱,1759年被乾隆平叛,逃亡国外。

1820年大和卓之孙张格尔回到新疆发动叛乱,1826年被平叛处死

1864年新疆发生民众暴动,邀请大和卓曾孙回来领导,浩罕汗国让阿古柏同往。

第一步取得队伍领导权

第二权力斗争敢走大和卓曾孙

第三再立大和卓后代为汗

第四毒死大和卓后代自立为汗

第五投奔奥斯曼帝国取得哈里发支持,得到正统认证

阿古柏的力量来源

1.前期依靠大和卓带来的号召力

2.浩罕汗国灭亡后余部来投

3.白彦虎叛军来投

4.英国 沙俄 奥斯曼的支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