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蝉时雨”么?古今中外写蝉的诗歌你最喜欢哪首?
蝉时雨,就是蝉鸣如雨,蝉的叫声一片,指的是夏天蝉的叫声就象阵雨一样,忽快忽慢。彼此起伏。
当然,蝉的叫声,会因品种不同而声不同,常见的黑蚱蝉叫声是连续不断的,而寒蝉则是一声一声地凄凉地叫。如有的蝉是“知了、知了、知了”的叫,有的则会“知了……知了……知了”的叫。
我们听到最多的蝉声是蟪蛄蝉,它是蝉家族中的单音蝉,一生只会发出一个单音节的“吱”声。但它叫的时间很长,有时到了寒秋还能听见它的不甘心的叫声。
会叫的蝉应该都是雄蝉,雌蝉不能发音,雄蝉发音器在腹部,有一层鼓膜,鼓膜受到振动而发出声音。由于鸣肌每秒伸缩约1万次,盖板和鼓膜中间又是空的,所以能起到共鸣的作用,而且特别响亮。
雄蝉在夏季不停的叫,目的只是为了引雌蝉来交配,交配受精后,雌蝉用像剑一样的产卵管在树枝上刺成一排小孔,把卵产在里面,几周后,雄蝉和雌蝉就会死掉。
古今有关于蝉的诗歌还真不少,但我比较喜欢的大概有三首。下面让我们共同欣赏一下:
(一)《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翻译: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去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连续不断地传出。这是因为蝉在高处,所以它的声音才能传得很远,而不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二)《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
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译文:深秋的季节西墙外寒蝉不停地鸣叫,蝉声把我这囚徒的愁绪带到远方。我怎堪忍受这玄鬓盛年的好时光,独自吟诵白头吟这么哀怨的诗句。露重翅薄欲飞不能,这世态多么炎凉,风大风多声的响声容易沉沦,却难保自身的芬芳。谁人知道我就像秋蝉般一样清廉高洁,有谁能为我表示冰晶玉洁的心肠?
(三)《蝉》
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
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
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
翻译:你栖身高枝之上还难以饱腹,传出的悲鸣声无人理会,真是白费了。五更以后疏落叫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我官职卑下就像桃梗漂荡不定,长期荒芜的院里杂草早已长平。劳驾你的鸣叫,使我能够警醒,我的全家一贫如洗就象水一样清。
图片来自网络
有谁知道“蝉时雨”么?古今中外写蝉的诗歌你最喜欢哪首?
“蝉时雨”是指蝉鸣如雨时。此时蝉鸣如雨般此起彼伏,叫声不断,几乎每棵树上都有数只蝉鸣叫。还有蝉鸣时往往在雨季来临,尤其是雨后蝉鸣如雷贯耳,一阵接着一阵。在长江以南五六月份一般会出现“蝉时雨”,北方则在六七月份出现“蝉时雨”。
中国古时画蝉鸣的画不少,写蝉鸣的诗也不少,本人曾见过几首,现在一时找不出来。现将本人前几年写的一首《赏蝉》发表于此,以飨网友。
《赏蝉(自由诗)》(2018年第112号)
夏炎热,流火天,窗外传来蝉鸣喊。
柳林柔枝随风摇,吾乘凉处摇蕉扇。
逆声找到藏蝉处,可见蝉翅闪的欢。
阵阵蝉曲悦耳来,柳叶也随共震颤。
细雨落,蝉鸣停,河柳依风摇枝闪。
手机告我今高温,又有蝉虫落树间。
因赏蝉鸣淋落雨,身着湿衣额冒汗。
莫笑吾观雨中蝉,由此谱出夏词篇。
#原创诗词# #诗词# #每天一句诗# #古诗词# #诗词# #诗歌欣赏#
有谁知道“蝉时雨”么?古今中外写蝉的诗歌你最喜欢哪首?
蝉时雨。
多么美且有意境的词语呀,将人一下带到了遥远的夏季乡村——
(本张图片为作者原创)
缓缓流淌的小河,河边茂密的杨树林,和满林响彻云霄的蝉声……
百度上说,蝉时雨的意思是指蝉鸣时一阵高一阵低犹如下雨时的情景。
(本张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原创作者)
可我却想起了另一种蝉时雨。
炎热的夏天午后,劳作了一上午的大人们都睡着了,几个孩童扛着套了尼龙网的竹竿悄悄来到村外杨树林里。
蝉鸣在头顶吱吱叫着,他们蹑手蹑脚靠近树下,仰起头,仔细观察着。忽然,几丝细雨当头淋下,迷了谁的眼睛。
下雨了,下雨了。有人叫起来,树上的蝉鸣戛然而止,接着快速飞去,掸落一两片黄叶。
抬头,阳光依然如碎玻璃般晃着眼睛,于是几个人人哈哈笑起来,哪里是下雨?分明是蝉儿撒的尿。
——这是另一种蝉时雨吧。
(本张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原创作者)
很喜欢唐朝虞世南的咏蝉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寥寥四句,就将蝉的高洁品性和高旷气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又是一年蝉鸣时,赶紧打理心情,带上记忆带上童心,去听一场蝉时雨吧。
有谁知道“蝉时雨”么?古今中外写蝉的诗歌你最喜欢哪首?
古人嘴里的,和诗文里面的蝉时雨,,说的是蝉破土时节的雨季,而不是说蝉鸣叫的声音如雨!
有谁知道“蝉时雨”么?古今中外写蝉的诗歌你最喜欢哪首?
蝉时雨,是指蝉鸣如雨,还有一重意思,雨后蝉叫更加空灵,清脆!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不得不说,夏日的蝉鸣,是一种惬意的享受,绝美的音符,可惜,现在的人都向往城市,少了这片悠闲!
有谁知道“蝉时雨”么?古今中外写蝉的诗歌你最喜欢哪首?
写蝉的诗句,最喜欢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与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有异曲同工之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