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华夏?何为中华?
我们中华民族一直自称为华夏民族,那么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同样,中华又是如何来的呢?
“华夏”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失华夏”。因此“华夏”是当时中原许多诸侯的一个统称,汉民族的前身就是华夏民族。
华夏族最早生活在黄河及长江流域,据今已有8000年历史。东汉后华夏族就开始成为汉人的称呼,但是华夏这个名字一直延续到今天。古代时,汉族人如要移居海外时,就自称为华夏人,华人一词由此产生。
华人一词最初指汉族,但随着华夏文明传播到全国各地,华人的概念慢慢由当初的单指汉民族,逐步扩大到祖国各地受中华文明影响的各少数民族,最终成了全体中华民族的称呼。
远古时,华夏的先民们当初分成很多部落,到黄帝时,才逐渐统一成为华夏部落联盟,这其中比较著名的部落首领有太昊、少昊、颛顼、黄帝、炎帝、帝喾、尧、夏禹。华夏的始祖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大约在5000年前,当中华民族开始形成时,其族群称“华”。到了汉朝以后,才开始出现“中华”的族称。19世纪末,作为近代民族学术语的“民族”概念传入中国后,“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学词汇也就顺应而生。虽然“华”、“中华”、“中华民族”这些族称之间差虽有差异,但内涵是一致的,就是居于中国大地上的所有民族。
“中华”这一词,是魏晋时期钟信“天人合一”观念的哲人从“中国”和“华夏”两个名称中各取一字合成的。“中”侧重自然,指天下之中;“华”侧重民族,为华夏族群的意思。
但也有考证说“中华”一词起初是用在天文方面,“东藩四星,南第一星曰上相,其北,东太阳门也。第二星曰次相,其北,中华东门也。第三星曰次将,其北,东太阴门也。第四星曰上将,所谓四辅也。”。所以“中华”一词作为华夏的称呼应是从晋代开始。如《请还都洛阳疏》中有:“自强胡陵暴,中华荡覆,狼狈失据”。这是“中华”一词第一次在这这个时期开始被使用。
图片来自网络
何为华夏?何为中华?
华夏也称“夏”、“诸夏”,又称为“华”或“诸华”,是中国的别称、汉民族的自称。以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又称“中华
常看到一些文章写我们大中华,世界四大文明,独剩我大中华。也看过很多评论,有赞誉的,有贬义的。大部份是赞誉大于贬义的。本来我很早之前就注册了百家号,但是一直不知道写什么,今天再次看到,所以就忍不住上来写我的处女作,此文算是我的首作。
对于真实历史如何,我不想过多评价。但是对于为何现在就只剩我们大中华还能号称传承还在,还能评之为文明古国,在这里我想说一下自己的浅见。
何为传承?难道是要写入课本上,让我们的小孩在学校一点一点听老师念与教吗?我认为,如果真是录入课本内,那根本就不是传承。传承是精神上的,灵魂上的,是家庭中的点点滴滴,是社会上我们自己的自律行为。学校是教学生知识,识字与基础算术,理论与规模量。但传承是我们每一个人与人之间互相传递的,而不是在课本上能简单传授的精神。
纵观历史,我们民族哪一次真正被外人击倒过?我们被人击打过,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哪一次,我们没有自己站起来?先拿近代史来说,清末,我们被列强怎样欺负,我想大家都知道,但是最后呢?还是我们自己一步一血的站起来的。再拿最近美国打压来说,我们自己站起来,挺起来的腰杆,何曾向别人妥协过?最后,再说一点,不管曾经与现在,别人打压我们的时候,我们都自己为自己卧薪尝胆。从没有放弃过自己,这就是我们为何是现在只独剩我们大中华是文明古国的原因之一,也绝对是主要原因。
我们的文明是根值于灵魂之中的。这些,就算别人拿到他们学校的课本之中,也一样是学不来的精神。这些是只独属于我们,根值于我们这个民族之底的文明与精神。这就是传承,不是文化。
何为文化?文化是我们几千年来累积的经验,再总结,最后归纳,形成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我们要进步,要进取,要更新换代,要弃旧图新。所以文化才是我们课本上的主流,而不是传承是我们课本上的主流知识要点。
纵观世界各国,哪一个国家内课本上的知识点还一直是很多年以前的知识?无论哪一个国家,给孩子在学校内的课本知识,绝对的是一直持续更新的状态,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因为世界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如果不想落后,就一定要跟上步伐去接收新知识,开阔视野与知识面。这一点是无法再改变的。
以上只是本人个人观念。但我为我自己是华夏人,是龙的传人而骄傲。
何为华夏?何为中华?
答:黄帝的子孙称为"华夏族",今汉族。中国从夏朝开始,逐渐强盛,文明!以"夏"为傲,华夏神州大地有许多发明,包括四大发明。
早在夏朝前人们打猎多了,吃不完养起来,又会收集火种,会制造工具,用工具去改造自然……发现的草的果实能吃,早期粮食,发现有的草可以治伤治病,会用兽皮和树叶做衣服……
会用动物骨头刻一些图形,记事,叫"甲骨文"……
人类步步走向文明,华夏族当中的黄河流域,经历了许多朝代,形成秦国统一天下。实计上夏、商、周的天下也属于天子,只是诸侯不服,各据一方,才形成春秋,战国……
因为黄河流域创造历史文明古国,所以,华夏土地各朝代,自己骄傲自称"中华",意为当朝皇帝自称自己是"天朝皇帝",奉上天的旨意。例如李世民。
华夏每朝代在为人类创造文明的同时,当朝皇帝骄傲自己是华夏族的明君,"天国之中,华夏有我。"
所以,黄河流域的朝庭逐渐自称"中华",一直到现在。
何为华夏?何为中华?
华夏的含意悬什么?
华夏的含义主要有两种,一是字面上的含义。“夏”,代表的是广大的意思,“华”则是“花”的变化,这主要与古人对花的崇拜有关,有美丽之意。“华夏”的意思就是广大而美丽的地方。
第二个含义就是代表先进文明,华夏就类似于现在的“发达地区”。
华夏一词的来历
华夏的说法最早来自“夏”朝,当时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第个奴隶制王朝——夏,于是当时的夏朝人就形成了一个笼统的“夏族”概念,华夏也称为“华族”或“”华夏族。
为什用华夏代指中国?
华夏族的概念刚刚产生时,这种种族认同感并不十分强烈。只是为了与“四夷”(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区分开来,所指的范围只是中原地区的夏族。用华夏来代指整个中国则是从汉代以后,因为汉代的强盛,当时的古人便将华夏民族称为汉族。用华夏来代指中国是因为在古代早期的文献中,经常以“华夏”代指"中国",所以后世人也常识华夏代指中国了。
何为中华?
中华就是中央之国,最初华夏民族所居住的地域称为“中国”,意思就是中央之国。只不过当时的"中国"并不是指一个国家,而只是一种地理与文化概念,其意与“中州”、“华夏”、“中原”、“中华”差不多,就是用来表示地理范围。汉代之后,汉族不断扩张壮大,渐渐把四夷同化,对中国就有了认同感,再后来便用中华来代指整个中国。
何为华夏?何为中华?
“何为华夏”?“何为中华”?我再加上个“何为中国”?就这么廖廖12个字,如果去问咱们的中国大众,十之七八会讲不明白的。因为这里面太复杂了,所以,只能概略的作个简要说明,让大家对这三个名词有个印象、有个了解。
一、何为华夏?也就是说“华夏”两字从何而来?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当今汉族的源头之一,“华夏部落”开始在黄河流域起源并逐渐发展,首领是黄帝。其南边还有一个神农部落,首领是炎帝。
华夏民族的起源就来源于华夏部落,就有了“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的称谓,华夏由此而来。二、何为中华?中华一词,最早见于唐朝永徽四年(公元653年)颁行的《唐律疏议》,其中说:“中华者,中国也。”但是并没有去实际称谓。至到十九世纪末叶,作为近代民族学术语的“民族”概念传入中国后,“中华民族”这个词汇才应运而生,传播开来。
三、何为中国?真正的“中国”作为正式国名(简称),是在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始的。从那时起,中国才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正式名称。
今天,“中国”己是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组成的国家了,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
解题至此。
记着关注“百味写春秋”哟谢谢!
何为华夏?何为中华?
唐代大儒孔颖达有云,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谓之夏。可见,华夏不是一个自然地理的概念,也不是一个民族,种族的概念,更不是一个主权国家的概念,而是一个文化与文明的概念,一个制度的概念。
换言之,华夏不是指特定的地域与人群,而是指代特定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规范和道德表达,即是礼。以礼仪、礼乐为规范而凝聚起来的共同体,为礼乐共同体。
因此,即便古代中国在政治上陷入分裂,那中国还是一种共同体,因为各个政权仍然以礼仪维持自身的身份认同和政治认同。华夏既可以诉诸分封制的制度解构,也可以保持大一统的体制构成。封建与郡县都只是礼仪中国的在外政治形式。
另外,即便发生周边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情况,那华夏还是华夏,因为这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仍然接受了礼乐教化的原则,仍然认可了礼仪纲常所组织起来的生活方式,仍然需要主动用礼仪原则把自己转化成一个合法的中国王朝。
一般而言,华夏与典籍中的诸夏,中国,中夏范畴具有相同的含义。王朝政治可以更替,疆土可以扩展和限缩,族群可以迁徙和融合,但文明的生活方式却是延绵不绝。华夏所具有的这层超越地域、种族和政治支配形式的内涵,既是中国文明保持包容性、多元性的重要原因,也是其能够历史延续的重要原因。
孔子有言,夷狄之有君,不若诸夏之亡也。宋儒亦云,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中者曰中国,居偏者曰四夷,中国内也,四夷外也。从制度和文明的角度来看,华夏是一个政治性的概念。但这层含义却赋了华夏概念更高层次的政治性:华夏代表了一种最佳政制,一种人类最为理想最为可欲最为优越的生活方式。在此意义上,华夏概念与天下概念等同,都指一种普遍主义的道德理想,一种兼济苍生无远弗届的正当秩序,一种合乎人性与理性的政治合法性判准。其他的政权和民族,只有与华夏看齐,才能获得一定程度的合法性。
这一普遍主义的政治和道德表述在近代遭遇到了西方民族国家、主权体系与国际法的强烈挑战。人们认为,中国只有天下观念而没能发展出民族国家观念,是中国封闭停滞,在中西竞争中落伍失败的一大根源,于是便展开了帝国与文明的漫长而艰难自我转化过程。
在近代革命过程中,不同的革命力量都力图赋予这一超大型的历史文明共同体以主权与民族国家的形式。从最初的排满革命的民族主义、五族共和到民族自决,在不同政治方案的反复实验和不断竞争中,最终胜出的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和人民共和国概念。这一现代化方案在赋予中国以主权国家的政治形式之外,仍然保留了中国的文明国家格局,仍然以历史文明来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和政治认同(宪法序言中对于文明,革命传统和人民的表述),仍然将民族复兴(实为文明复兴)作为自己的合法性表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