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酒浇愁愁更愁,大家怎么理解?
自古以来,好象酒的出现与喜和愁一直纠缠在一起,很难分开,基本上是有愁必有酒,有酒必有愁,酒浇愁愁更愁。
有人说这句话应该是出自李白的一首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这首诗表达了李白怀才不遇,不被理 解的一种复杂心情。“借酒消愁愁更愁”应该是后人在此基础上的改动吧,但意思不变。
为什么人要用酒来消愁呢?愁,是人遇到了不顺心或烦心的事情,所表现出来情绪。很多人为了情而愁,为前途愁,为生活愁,为家庭愁,小时愁,老时也愁。
为了解愁,消愁,打发愁,从愁的不顺利中走出来,每个人采用的方法也是各种各样的。有人听歌,有人看书,有人找亲人、朋友倾诉,也有极端的,把自己愁死了。
还有一部分人,消愁解闷的办法就是喝酒,以酒解愁,以酒麻痹自己的神经大脑,暂时忘记忧愁。但酒真能消愁吗?我看未必。
酒是粮食酿造成的,喝了酒的人,内心好象烧了火一样,燥热的很,容易忘记一切,容易信口开河,酒后吐真言,酒后的话不可信,很容易冲动,做出一些出格的事。人们就利用酒的这些特性,掩饰空虚,寂寞,忧愁。
但别忘了,以酒消愁,只是暂时的痛快,你本来就是心里烦躁,如果再喝酒,内心就越来越燥热和烦躁,当一切都醒来时,愁也消不了,就会更愁。
所以,一个人碰到烦心的事,要立足于怎么去想办法解决的问题。不能闸喝酒来掩盖问题,因为,喝酒对于解决问题来说,根本不会有任何帮助的。
愁的时候喝点酒,休息一下大脑,调整一下情绪,也未尝不可,但决不能以酒来逃避问题,酒是酒,问题是问题,喝了酒,问题仍然在,跑也跑不掉,还是要静下心来,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图片来自网络
借酒浇愁愁更愁,大家怎么理解?
这句话很好理解。喝酒的目的并不是那句广告词所宣传的那样,什么“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杜康造酒的初衷,肯定不是冲着忧愁而来的。喝酒有历史,喝酒也有文化。酒在待客之道上的突出贡献,别的什么东西都比不上。“无酒不成席”、“朋友来了有好酒”,这杯杯盏盏都是浓情盛意,都是欢乐祥和。一到过年时节,南边的黄酒,北边的烈酒,神州无处不酒香,如果都是拿酒去浇愁,那个年节过得多么没趣!
借酒浇愁肯定是愁更愁,本来心情就不好,三杯两盏下肚,什么话都敢讲,酒桌上嘻笑怒骂的情况都开始上演,这样有什么好?大家都不认可你这样子做,你是不是更添了忧愁。人都是有自我约束力的,有愁有忧不需借酒发挥,尤其是不要在大庭广众场合借酒闹腾。
生活的烦恼给家人朋友聊聊,心情豁然开朗起来了,再喝喝酒,品品茶,这样有什么不好。不能借故有忧,拿酒昏头,等醒过来,愁上加愁,只能坏事伤身。
我也爱酒,年轻时也相信借酒浇愁,但愁更愁确实是真的。奉劝喝酒的朋友们,别犯愁,好好喝酒。
借酒浇愁愁更愁,大家怎么理解?
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如意,免不了有不少烦恼。面对烦恼和挫折,有些人豁达大度,开朗乐观,有些人闷闷不乐,忧心忡忡,有些人借酒浇愁,一蹶不振。
正因为面对人生道路的一帆风顺和起伏跌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态度与方法,也就有不同的人生悲喜剧。而那些借酒浇愁的人是最不理智的人。
"斗酒诗百篇"的唐代诗人李白都觉得"借酒浇愁愁更愁",对于常人来说,这酒怎么能消愁啊?唐代大诗人李白号称"斗酒诗百篇",而在怀才不遇的情况下,仍觉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看来"借酒浇愁"并不能排遣心中郁闷和烦恼,只能让自己陷入不能自拔的困境。
李白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写到:"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此诗共九十二字,诗人并不直言离别,开篇陡起壁立,直抒郁结,重笔抒发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一句标明了诗人的感悟,人生在世,烦恼是难免的,愁绪万端如流水,酒又怎么能将之浇灭?正如"抽刀断水",毫无用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才是最好的活法!
"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心怀美好,人生才会美好。如有烦恼,酒是不解决问题的。杭州灵隐寺内,挂着这样一幅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语言虽朴实无华,却饱含着人生哲理,写尽了人生。
除非不食人间烟火,否则,谁能免除烦恼?"万事只求半称心",意味着常常要知足常乐、随遇而安。 “半称心”并非消极无奈,而是一种人到中年后的豁达与智慧。“半”是种生活态度,是种心灵状态,是种人生智慧,是种处世哲学。
人生几十年,酸甜苦辣咸,各种滋味都有,故称“百味人生。”假如事事尽如人意,哪有什么努力和辉煌精彩可言呢?
世界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过不了的河。 过不了的就掉头而回,也是种智慧。 只有平心静气胸无太多的杂念,才能及时把握机遇、化险为夷。
万事只求“半称心”,是胸襟宽广,是淡定从容的处世哲学。一颗平常心,平和乐观面对生活,人生有舍才有得,学会适当放弃,才能感到快乐。
万事只求“半称心”,是不设置太玄的目标,不盲目的去攀比。不生非分之想,不贪非分之财。知足常乐的人,看花草树木都很美,走过路过,全都是风景。人生如月,月满则亏。凡事尽人意,唯求无愧于心。
人生在世,真的不用太强求,快乐永远属于知足者。古人云,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广厦千间,夜眠七尺。
知足常乐者,乐山,山似画;知足常乐者,观水,水无边。知足常乐者,平平安安走天涯,从从容容度人生。哪会有那么多的烦恼呢?更用不着"借酒浇愁"了。
借酒浇愁愁更愁,大家怎么理解?
自古以来,从酒一开始出现,就作为人类情绪的催化剂和陪伴物。一直左右着人的生活。人们在开心时喝酒,团圆时喝酒,但更多是忧愁和孤独时喝酒。
有时人的灵魂深处的那种孤独和忧愁。仿佛只有一杯苦酒,一支孤烟。才能暂摆脱生活中许多的无解与无奈。期望苦闷的心情,在酒精的作用下,能暂时得到释放。
但我们也时常听到一句常挂在嘴边的话: “借酒浇愁愁更愁。”
其实,这句话是从2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中演化而来。2000多年前的那天,大诗人在给友人饯行送别时,酒酣几分诗兴大发:
……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抽出刀来去砍流水,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急了。举起酒杯去痛饮想消除烦恼。结果反倒愁上加愁。人生在世许多不如意。到还不如明天随便披散了头发,驾一叶小舟在江湖之上自由自在地。
大诗人对酒入愁肠时的感悟,真的很深。事实上真的是,酒对自已的人生中所有忧愁与烦心之事,分毫未能达到解除之目的。而只可能是暂时的麻醉作用,待宿酒而醒,恐怕忧愁更多。所谓“借酒消愁愁更愁”不说是至理名言,也是反映了一种人生的现实。
在我们的生活中,压力山大,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古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现代人亦如此!
那么,用酒浇愁可以解决问题吗?非也!
在生活中总想着用酒精来麻痹自己,说实话有时用酒让自己暂时忘记一个人和一些事。然而,酒精只会让自己更清楚地,回味内心深处的那些曾经。
也有人说:“酒喝多了,眼泪就流不出来了。”这只不过是自我安慰与自我放逐的一个由头而已。
我年轻时犹喜武侠小说,特别是对古龙的小说,犹为钟爱。而古龙本身是个酒徒子,而他小说的人物,大多是凄苦而愁自上身。而酒正作为一种道具,时常出现在故事的场景中。
比如李寻欢多云庄小屋里的终日买醉;阿飞腰间叮当作响的酒壶,伴他浪迹江湖;傅红雪的烂醉于酒肆……但酒似乎并没有解决什么问题。依旧是佳人远去,江湖的水还是那么深。
再比如《水浒》中的经典人物:林冲。他的一生从高处跌落低处,茫然失措中,这个曾经是体制内的人,在遭人欺负时,常常也是借酒浇愁。
待到后来刺面发配时,还是独抱一壶酒而自己麻醉。书中描述道:大雪之夜,一杆红樱枪,一个酒壶,一件烂棉被而拥,几分酒入愁肠,又想起家中娘子,但这又有什么用呢?
等到歹人要他的性命时,他才猛然觉醒。扔掉了酒壶,放下了懦弱,杀敌复仇而走上了梁山。
但即已如此,何必当初。只要当初他勇敢一点,不只是用酒消愁地忍气吞声,他也不会家破人亡,人生的轨迹完全可以是两样的。
因此而言,一切用酒浇愁的方法,都是无用之功,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的逃避。
再回到现实来,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难免会或多或少地有些愁苦之事。生活中情感与家庭的困扰,必使你愁云上眉间。这时候的酒有用吗?并不尽然!
不怕笑话,说起来我也时常喝些酒。但和酒的结缘,却要追朔到年轻时的感情经历。
那时年轻,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那时爱情是美好的,每天的日子都是阳光灿烂的。但当由于种种原因的分手,特别是第二段情感中,那佳人遇难而逝,酒就成了我唯一的寄托与陪伴。
那些年沾酒上身,常常买醉入夜。想着用酒疗伤,伤倒没疗好几分。却在酒中虚度了许多光阴。
现在想来,人的一生不管是顺利也罢,坎坷也罢。积极的人生心态很重要。酒入愁肠,只是几分的暂时的逃离,明天的太阳照样会从东方升起!
在书上看到一句话很好:
“对于多数人来说故事和酒并不是必备的,更多的是在为自己的欲望找一个比较美丽豪快的说辞……”
所以说人云亦云,“我有一壶酒,可以慰风尘。”办的到吗?事实上大部分是解决不了实际的。还有句话叫:“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那更是想象中的托辞。
酒可以喝,浅尝辄止即可。在生活中还是要有积极阳光的心态来面对一切。遇到难事愁事,一味沉缅于杯中物,那只可能是:“借酒浇愁愁更愁。”
@醉爱诗书 :愿用文字与你作美好的交流!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请删)
—END—
借酒浇愁愁更愁,大家怎么理解?
就是说喝酒是解觉不了问题的,何必徒增烦恼。
借酒浇愁愁更愁,大家怎么理解?
借酒消愁愁更愁只是人们主观上把个人的情绪强加给酒的一种感情寄托。遇到挫折时,借酒消愁显然是借题发挥,是借助酒精的外力让自己的情绪理所应当的去放纵,而且不受呵斥。可能还会收获一份同情让自己感觉到片刻的安慰。
从酒文化上讲,酒自身就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喝酒的习俗更是深受儒家“礼“文化的影响。婚礼丧葬、满月生日、节日祭祀,处处都有“酒”的痕迹。这样庄重、严肃、欢庆的场合,用酒、喝酒要有礼有节,同时更讲酒德,酒德从侧面反映人的德行。喝酒本就是能者多劳的事儿。那些感情深一口闷,酒不干杯不落的说辞,都是想方设法的让你喝,喝趴下为佳。你想想一个人总想着把你喝桌子底下去,让你失态让你献丑,显然居心不良。这就丢了酒德,也让酒这种媒介失去了应有的文化特征。
像商纣王那样借酒助兴荒湛于酒,酒池肉林失德于民,江山社稷毁于一旦。江山都丢了,你说他想要借酒消愁吗?我想,他在社稷崩塌大厦将倾之际,也会借酒消愁。可是他借酒消愁显然不能挽狂澜于既倒,而是而是借着“酒劲儿“愁断了头。借酒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显然是解决不了实质性的问题。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所以说啊,人非草木,富有情感,借酒消愁也只是在生活中面对挫折困难、感情纠葛、事业不顺的时候,独酌也好,三五好友对饮也罢,宣泄一下低落情绪,无可厚非。但是借助酒的力量并不能让你摆脱困境,短暂的麻醉,还会把你“愁”的情绪带进更深的黑洞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