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忧天是不是民间故事?

“杞人忧天”不是一个民间故事,它是一个寓言故事,后来成了一个成语故事。

它出自《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它的意思是:总是去忧虑一些不切实际的事物。

故事是这样的,传说古时,杞国有一个人,每天他都在担心这个天会掉下来,地也会陷下去,日月星辰会落下来,为了这件事,他经常郁闷,愁眉不展,担惊受怕,睡也睡不好,吃也吃不好。

他的一位好友见他这个样子,就劝他说:“天不过是堆积在一起的气体罢了,天地之间到处充满了这种气体,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都与气体相通。你整天生活在天地的中间,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杞人听了好友的话,却更惊恐不安,急忙问:“如果天真的是由气体堆积起来的,那么日月星辰挂在气体的上,是不是会坠落下来呢?”

好友回答:“日月星辰也是由气体聚集成的,只不过能发光罢了。就算是掉下来,也不可能会砸到人的”

杞人低头沉思了一会,问:“如果大地塌陷了,那怎么办?”朋友说:“大地只不过是土块罢了。这些泥土、石块到处有,每一个角落都是。在上面你可以随心所欲地跑啊、跳跃啊,怎么会担心它要塌陷下去呢?”好友一番开导以后,杞人终于恍然大悟,心才放下来,又能开开心心地过日子了。

这个寓言故事虽短小,但它的寓意是深刻的,反映的内容是耐人寻味。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个寓言深刻地讽刺了社会上一些无所事事,患得患失的人。他们是“顺乎自然,无为而治”道家思想的真实反映。

当然,也有人认为,对杞人忧天的这件事要从积极的方面来想。我想也是,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嘛。

积极方面来看,杞人在当时科技不发达,人们对自然认识有限的情况下,敢于发现问题,未雨绸缪,替人类前途担忧,也算是一种对科学的探索罢了。

今天在科技发达情况下,我们就要擦亮眼睛,不做“杞人”,要胸有成竹,思想开阔。当然最好还要“忧天”,要忧我们航天,要发奋努力,在“忧天”上做大文章,完成中华民族的飞天梦。

图片来自网络

杞人忧天是不是民间故事?

杞人忧天传说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传说之一,在《山海经》、《淮南子》、《路史》、《列子》、《史记》等史料中均有记载。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意思是: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的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这个典故后来引申为:比喻庸人自扰,毫无根据的瞎担心。

列子是周朝郑国圃田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东周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被尊为“冲虚真人”,其先后著书20篇,后人整理的《列子》仅余8篇,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我们熟悉的有《愚公移山》、《夸父追日》、《黄帝神游》、《高山流水》等等。

目前,新冠病毒疫情持续不衰,美国似乎又有扩大之势;北京新近的疫情虽然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控制,但还不能有丝毫懈怠;印度和巴西的疫情已经失控……专家不住地提醒要做好与新冠病毒长期共存的准备!唉,这个庚子年,不正常,美国会崩溃吗?听说北极圈也高温37度多了,人类会灭亡吗?我也“杞人忧天”了吧。

杞人忧天是不是民间故事?

杞人忧天,原典故出自杞国有个老妇人整天忧虑天总有一天会塌下来,以致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后人用来比喻不必要的担心。

杞人忧天是不是民间故事?

杞人忧天,是汉语成语,意思是说总是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的事物。出自《列子·天瑞》,这也是一个成语故事,又是一则寓言。

其意思是:

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以为自己和所有人无处依托,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这则寓言,通过杞人忧天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的事物。这是一则益智寓言,写了忧天者与忧人者两种人。作者不以这两种人为然。

同时,这则寓言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决不做“现代的杞人”,而要胸怀大志,心境开阔,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成语本意指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常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杞人忧天原意是要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这是道家的人生哲学的反映。后来,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来形容不必要的无根据的忧虑。

但是如果从积极方面看待杞人忧天的话,则是一种积极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勤于探究的良好表现。

在人类还没有完全认识自然界之前,一个人提出任何疑问,其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精神本身无所谓错误。可是杞人成天为这个问题烦恼忧愁,而影响到自己的现实身心生活就不对了。未来有很多会发生和不会发生的事情,我们成天只是担忧有什么用?关键是多学知识,了解自然,做好防范。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否具有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状况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平时要注意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防止主观片面性和盲目性。对于一些确实无法认知和解决的问题,我们也不要陷入无休止的忧愁之中而无力自拔。人生乐在豁达。

杞人忧天是不是民间故事?

杞人忧天,是一个成语,也算是民间故事。

杞:古国名,在今河南杞县。据《列子.天瑞记载:"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这个故事说的是: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杞人忧天的故事寓意,告诉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或没有根据地忧虑和担心。这样徒增烦恼。

唐代李白《李太白集.卷三.梁甫吟》诗:"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

《孽海花》第六回:"一面又免不了杞人忧天,代为着急。"

杞人忧天是不是民间故事?

杞人忧天是不是民间故事?

“杞人忧天”本身是个民间一则寓言故事,后引申为一个成语,主要意思是唤醒人们不要为那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虑,它与庸人自扰这一成语意思相近。杞,是指周代的杞国,指现在的河南杞县。

《杞人忧天》是一则寓言故事,出自《列子·天瑞篇》。原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地会崩塌,自身失去依存的地方,(于是)不吃不睡的了。又有一个担心他因为那担心而出问题的人,因此就去劝他,说:“天啊,是聚集在一起的气体,气往哪里崩溃呢。你身体曲伸和呼吸,一直在天中进行,干吗要担心它崩溃吗?”那个人说:“天确实是聚集的气体,太阳、月亮、星星呢,它们就不会掉下来吗?”劝导他的人说:“太阳、月亮、星星,也是气体中发光的气体,就算它们掉下来,也不可能伤到谁。”那人说:“地塌了怎么办呢?”劝导他的人说:“所谓地吗,就是很多土块聚集,它填充了四方所有的角落,它还往哪里塌土块啊。你走路跳跃,终日是在这地上进行,干吗还要担心地会塌呢?”于是那人释然而开心,劝导他的人也释然而开心。

“杞人忧天”这则寓言故事,主要描写了忧天者与忧人者两种人。文章栩栩如生,人物形象鲜明,但文笔辛辣,语言犀利,直接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并教育后人,不可庸人自扰。而要胸怀大志,开阔视野,不能再像杞人那样,为那些不着边际的事情做无谓的忧虑。

站在当今时代看,当时寓言中记录的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仅代表了当时的历史时期下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与借鉴的。

据有关资料显示,杞人忧天这一成语,或称其为寓言故事,其原意还有一层道家的思想隐藏其中,意指要“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主要反映道家的人生哲学。但后来,这层意思已不复存在,而是用来形容不必要的无根据的忧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