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心存一善,胜过百日修”?
“心存一善,胜过百日修”的意思是:如果你心里保留着修善的一个念头,就会胜过你百日的修行。所以,心存一善,是一切美好的开始。
为什么要这样说,善是美好的事情,善和恶也只一念之隔。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善与恶之间穿行,必须时刻注意,因为稍不注意,非善即恶,铸成大错。
人生就是要选择,而且每时都在选择,是行善还是行恶,全在自已的一念之间的抉择。因此,人生就是修行,修行就是要行善。
我们常说“百事以善为先”,人的一生很长,也很短,很多人迷茫地过了一生;有的人清醒的过了一生;生活不会骗人,人生的选择是自己的选择,善与恶都是自己的选择。
所以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一颗向善的心,修行只是理论上的行善,修行就是为了行善,行善就是为了更好的修行。这颗心我们每个人都有,但得出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心存一善,胜过百日修行。人生本就是被一场修行,在这过程中,我们成长,我们快乐,我们伤心,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一次锻炼。
心存一善,胜过百日修行。也告诫我们,一辈子的修行,必须要有行动,如果你只修行,没有一点行善的念头,那么这样的修行是没什么意思的,真不如实实在在做一件善事来的快乐。
人活着本身也就是一种人生的修行,要修好行就是要先修好心。只有修得一颗好的,善良的心,平常心,那么你的人生就会是幸福的人生。
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说“心存一善,胜过百日修”?
心存一善胜过百日修,人处处为善也是一种修炼。要时时自省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善为根本,多行善举,那怕是一点小善也要努力去做。这才是一个人应该做的。
为什么说“心存一善,胜过百日修”?
人活着就是一种修行,修行就是修心。修得一颗善心,平常心,无处不是幸福。心存一善,胜过百日修行。百事以善为先。人一生有善恶之分,善与恶一念之差,一纸之隔。人生时时刻刻都走在善恶中间,善与恶的选择决定人生的悲喜和一生繁华与苍凉。善是一切美好的开始,恶是一切悲剧的源头。
生活在世间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一颗善心,这颗心每个人都有,但是有些人都把它丢在看不见的地方,好像它不存在似的。善在心中,心中有善,胜读真经千卷。以善融心,以善施行,做好自己。
善言善语,说出来容易;善行善果,做起来不容易。一个人在世间,必须首先做好自己,尽好自己的善,做好自己的善行,否则一切追求都将是浮云。百日做事,不如一日善行,心存一善,胜过百日修。善是根本,善良不是一种愿望,而是一种能力,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善良。百善孝为先,要孝敬父母和长辈,不孝顺的人,就没有善根。父母不爱,谈何善待他人。怀有一颗善良的心对待人,体察他人的痛苦,心生慈悲。在他人有难时,能及时伸出援手,不计回报。学会共情,能站在他人的立场、框架、处境看待问题,理解别人的难处,学会包容。不过生活中总有些人说自己多么多么善良,实则站在另外立场上看他,是不善良的。比如,某人帮助了别人,别人也很感激,但是他总有要求别人回报的意思,或者要求别人承他的情。既然帮助了别人,何必计较得失?这能叫善吗?一个人的善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善。善是无利益瓜葛的,一个人从利益方面去行善,那不是真善。积德行善,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心存一善,胜过百日修。人生这场修行,有苦难,有快乐,走是修行,坐也是修行,洗碗做饭、做家务也是一种修行,真正的修行不是必须在庙里敲木鱼念经文,环境就是人生的道场,人生处处都是修行。修行先修心,修心须修善心,善心时刻在我们修行中。在生活中修行,我们要学会用善心平衡日常错综复杂问题,不要把修行变成一种逃避现实生活或烦恼的借口。修行修的不是佛,而是我们自己。修行应该是哪里有问题修哪里,直到解决这个问题。人生修行总须做,善字当头实在好,要问何时修正果,善言善行自把握。
为什么说“心存一善,胜过百日修”?
董永尽孝也有大善才会感动上天是吧?人说百善孝为先也意味着善的为大是吧,只是将孝排在了第一。
人修什么?就是修心修德,好心有德就是修的本义。所以心存一善抵得上许多修行。
为什么说“心存一善,胜过百日修”?
心存一善,胜过百日修,正如一次去旅游,一位德道高僧说过这样的话,有人认为,挂功德钱越多越好,其实挂一元钱的功德跟挂一万的功德都是一样的,因为挂一元钱的功德是因为他心很诚,但又没有钱,挂一万元的功德是因为他有钱,而且不知他钱的来源。汶山地震那年,一个擦皮鞋的人捐出了他一天的结蓄一百元钱,这表明什么说明什,证明什么,证明他没有钱说明他心很诚,表明他尽力了。这样一席话对我启发很大感触很深。如果心存不善,在你吃多少斋念多少经磕多少头也无济于事,如果你心存一善胜吃长斋。我记得小时候我爷爷说过这样一句话,也是他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口头禅,我心好不用斋。
为什么说“心存一善,胜过百日修”?
百行善念无足日,
勿有小恶净无骨。
遇人难处放宽过,
胜过儒子读尽书。
一一《善与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