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

“寻隐者不遇”的意思是:去寻找采药人(隐者)却沒有遇到。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贾岛的诗《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

一一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诗的意思:我来到苍松下,询问小学童;他告诉我说,师傅已经进山采药去了。

同时,他还对我说,在这座大山里,云雾缭绕,没人知道他的行踪。

作者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他曾出家为僧,号无本。自称“碣石山人”。据说贾岛的才华。受韩愈赏识,后还俗参加科举,却累举不中第。到唐文宗的时又被排挤,被贬为长江主簿。

贾岛被人称“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他的“推敲”在锤字炼句、谋篇构思方面很是下功夫。这首诗就充分说明了他“推敲”的能力。

《寻隐者遇》这首诗,作者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写作方法,描写了寻访不遇者的那种焦虑心情,展现了真正隐者所具有的思想和性格。虽然作者去寻隐者不遇,但通过生动活泼的对话描写,隐者的形象已在读者心中呈现出来了。

诗中的隐者是山里的一个采药人,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隐士。贾岛对他有崇拜之意。作者是一个知识分子,他离开繁华的城市,来到青松白云之间世界来“寻隐者”,原因是耐人寻味,这和他想逃避现实社会,摆脱世俗的束缚有很大关系。

图片来自网络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

隐者,超凡脱俗之人。"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四句诗平谈无奇,却反映了诗人厌倦俗世之烦恼,向往清静与世无争的生活。隐者生活在山中,一小童随侍,颇有世外桃源的境地。

诗人的一生,与诗联在一起,推敲的佳话传诵至今,常使人感叹。屡试不第,空有才华,失落的心情可想而知,并称岛瘦郊寒的孟郊,同样是滇沛流离的生活,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想回归自然的心情,在清静的山水间,无拘无束,不用再忍受俗世中的你虞我诈,饱受折磨。人生在世不称意,只能放纵山水间,才能平复郁闷的心情。

诗人常常以物咏志,以诗喻情,贾岛的这首诗恐怕也是如此。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

《寻隐者不遇》全诗只有20个字,但是认真的想上一想,它告诉我们的东西还真不少。

首先,古人走亲访友是真不容易,你看贾岛辛辛苦苦的寻进深山,最后却落得个“不遇”的下场。

其次,我们还能看到才华对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人家贾岛因为“寻隐者不遇”这个小失落还能因祸得福收获一篇千古流传的佳作,真是羡煞人也。

最后,我们总该为我们自己所处时代通信的快捷、出行的方便、拜访的高成功率等等表示一下由衷的幸福感吧。

言归正传,题主可能想问的是《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本身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要是这样的话,我们就得从这首诗的文字和背景上来分析了。

我们先来看全诗: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本人并非一流的大诗人,但是这首诗的流量可不是盖的。它不仅仅被知道,还几乎是人人能背诵(小学课本进行了地毯式的普及)。

1.字面意思。

这四句,第一句诗人向童子发出了问询,后三句是童子的回答。闭上眼睛,画面是不是既明确又清晰。好了,那么首先就是作者给我们描述了一个事件,那就是:他去深山里拜访一位隐者,然后人家不在家,家里的小徒弟告诉他他师傅就在这山里采药,但是具体在什么位置“无法定位”,最后,人没见着,白来一趟。

从这个层面上说,作者传达出的就是寻人不遇之后的怅惘。

2.字面底下的意思。

如果我们进一步了解贾岛这个人,会看出事情当然也没那么简单。

贾岛早年做过和尚,后来因为韩愈的赏识开始想通过考试“进入政府工作”。结果不尽人意,弄得贫寒交迫。偏偏贾岛本人又狷介清高,恃才傲物,总表现出不与人趋同的高傲模样,混得不好也就成了必然。

带着这个人物背景再来看这首诗,我们就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要翻山越岭的到深山里来寻隐者了。隐者当然是避世的,如果对于当时的社会生活持认同态度,他能跑到深山里去做隐者么?所以说,贾岛要寻的可能是个和他能共通心曲的知音,在这一方面我们只能根据掌握的材料推测,并不能言之凿凿的确定。事实是什么,已经没有人知道了。

顺着这层意思来,“不遇”的失落感荡开去就有点大了。此时,我们再思考这首诗告诉我们的——会觉得复杂了。或许,作者想通过眼前的这件“不遇”的小事来折射他整个人生际遇上的“不遇”和“失落”,可谓用意颇深。

从这个层面上讲,他所“怅惘”的可能是人生的阴差阳错和人生事业上的“不遇”。

贾岛被称为“诗奴”,作诗困于“精雕细琢”。他自己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真是个名副其实的苦巴巴的苦吟诗人! 《寻隐者不遇》文字上倒是看不出斧凿的痕迹,只在谋篇布局上煞费苦心。

至于这首诗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归根结底还要看我们能领会到什么。

写下上面这些不成熟的思考,希望能得到和朋友们交流的机会,也希望能得到对这首诗了解更多的朋友的指正,谢谢大家!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

一、请看诗的原文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二、请看译文

我在苍松下询问了一个学童;他说,人他的师傅已经出门采药去了。那么有没有具体的位置呢?他接着说,这可不一定,一定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的具体行踪。

三、这首诗告诉我们几件事情:

一是要想写好诗,用字要精炼精炼再精炼。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他在用字方面下功夫是古代诗人中赫赫有名的,其次本诗的谋篇也是非常了得。他以问答的手法,仅仅用了二十字。将贾岛对采药的名师这样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生动写出来。同时也深刻刻画出隐者这样一个以采药为生,济世救人,一个真正的隐士的形像。

二是要想人生能够保持高风亮节,应该与世俗保持一定的距离,免得沦为同流合污之辈。本诗以高雅之白云,刚劲之苍松,含有比兴之义。把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向往脱离尘世俗气的渴望表达出来。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

未读过,请回答?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

引言——

隐者:亦称隐士,指隐修专注研究学问的士人。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士。他们跟庄子一样,崇尚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选择隐修专注研究学问的生活方式。他们喜欢深山或云水处。

“未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望山白云里,望水平原外”、“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等等都可以用来描绘其生活态度及精神状态。

隐士称谓多用于道家,是道家哲学用于。

一般用苍松、翠竹及菊花等形容其高洁与风骨,白云、烟霞等形容其飘忽不定的行踪,给人以神仙似的自在与神秘感。

贾岛——

半僧半俗半仙的诗人,字浪仙,文场失意后,出家为僧,法号无本,即无根无蒂、空虚寂灭之谓也;遇韩愈,心无定数而后有还俗。

其诗风格:

语言清淡朴素,以铸字炼句取胜,刻意求工。题材窄狭,缺少社会内容,多为写景、送别、怀旧之作,情调偏于荒凉凄苦。因此被苏轼称谓“郊寒岛瘦”,与孟郊并称。

因其作诗喜在字句上推敲,又被称为“诗奴”。

了解以上后,我们再谈《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赏析:四句诗词,意思简单明了,白描无华,清丽真实。寓问于答,很有画面感,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这位隐者是谁?采药济世救人还是其它?这么一位高洁之士为什么隐居在深山中?诗人为什么去拜访此人,是羡慕还是另有它因?诗人在没见到隐者后心情如何?诗人是不是在给我们讲一个人生哲理,或者说是一种哲理?等等,给我们无穷的想象空间。

文字字面传达的信息——

一种创作的态度:诗文短小精悍,字句精炼,语义简单明了,朴实无华的态度。

传递出一种隐者风骨:传统道家隐者的生活,采药济世,如白云般自在。

诗文蕴涵信息——

1、矛盾的心理:诗人一生,就是一个矛盾心理斗争的一生,半僧半俗又半仙,渴望世俗,而又向往自在无忧的隐者生活,最后“云深不知处”罢了。

2、一种人生哲理:我们生活在纷纷扰扰的世间,很多问题看不透彻,不清晰,只有跳出一个一个圈圈,才能看透事情的本质,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亦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拨云见日出,眼前一道明”。给人一种不曾遇见,亦是美好的祈愿。

以上个人浅见,请多指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