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为什么要自称“朕”或者“孤”?

我们大家都知道,我国古代的皇帝都喜欢另类称呼,连称自己也与重不同。什么朕啊、孤啊等等。那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朕”称呼的说法。

皇帝自称自己为朕的,恐怕要从我国秦始皇开始了。在秦始皇之前的国王、国君都自称为寡人。但是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突出皇帝的高贵与威严,秦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建议说,你是始皇帝,整个天下都是你一人的。再称寡人不大合适,称朕最好,这样才能体现“天下皆朕、皇权独尊”。

秦始皇一听很高兴,朕,不错,好听,就它了,寡人以后就称朕了。

那么有人要问了,李斯为何建议用“朕”这个词呢?

“朕”这个字在秦以前只是个很普通的词,大家谁都可以使用,不存在什么特殊含义。据《尚书·商书》记载,政治家、思想家伊尹,就曾三次自已称为“朕”。

李斯想,这个字好听好记好叫,就这样,从秦始皇开始,历代皇帝都自称为“朕”。“朕”就只能皇上一人用了,其他任何人不准再用,否则,有可能引来杀身之祸。

那么哪些帝王用“孤”来称自己呢?

据说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诸侯中,国力较强的大诸侯的国王最喜欢用寡人自称,而较小的诸侯国的国君才自称为“孤”。

总之,历代帝王作为最高统治者,他们除了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连自称的字也要显得与众不同,有威严,要独享。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天下是“朕”的,“朕”要拥有天下。

注:图片来自网络

古代皇帝为什么要自称“朕”或者“孤”?

“朕”是皇帝的专用词,含义是“我”的意思;“孤”则是诸侯王公的谦称,意为孤家寡人。汉承秦制,汉朝最高统治者名号为皇帝,自称“朕”,汉朝分封的诸王则可以自称“孤”或者“寡人”。一般的大臣,如果没有封王,是不能使用“孤”或者“寡人”的,更不能使用“朕”,否则会以“僭越罪”重处,轻者丢官受肉刑,重则身死亡三族。

先秦时代,天子称“孤”,意为孤独一人,因为天子是上天之子,同一时间只有一人,故为孤。诸侯称“寡人”,意为国小民少,本为自谦之义。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去王号,自称皇帝,并规定皇帝称“朕”,称百姓为“黔首”,由于秦朝无诸侯王,故没有规定诸侯王的自称。汉朝建立后,继承秦朝制度,皇帝自称“朕”,诸侯王则延续战国时代的称呼,还是“孤”或者“寡人”。

《秦始皇本纪》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中国是一个有传承的国度,凡事讲究名正言顺,以往的制度如果适用都会被继承下来。秦始皇开创了皇帝制度,后世继承皇帝的人,自然也要遵守秦始皇的皇帝制度规定。皇帝的制度要遵守,那么周礼自然也要遵守,因此那些诸侯王就自称“孤”或者“寡人”。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他喜欢自称“咱”,不喜欢自称“朕”,但是朱元璋不用“朕”,别人也不敢自称“朕”,否则会以僭越罪论处。

古代皇帝为什么要自称“朕”或者“孤”?

上古自称为朕的时候,尚无贵贱之分。到秦始皇时,始定为皇帝的自称。《尔雅·释诂》:“朕,我也。”郭璞注:“古者贵贱皆自称朕。”邢昺疏:“秦始皇二十六年,定为至尊之称,汉因不改,以迄今。”《史记·秦始皇本纪》:“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而孤则是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词。《庄子・盗跖》:“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称孤矣。”《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另外,他人称国王、皇帝的称呼有:天子、一人、一丈夫、人主、人君、人牧、九重、九重天、大王、大君、大驾、大家、万岁、上、上人、上位、上帝、王、王后、天下、天王、天父、天囚(此乃蔑称)、天后、天皇、天骄、天家、元后、元首、太上、车驾、日兄(古代以日喻君,故帝王弟妇称帝王为日兄)、中扆、今上、今上官家、予一人、予小子、予等。

古代皇帝为什么要自称“朕”或者“孤”?

古代帝王经常自称为“朕”或“孤”或“寡人”或“不谷”,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称谓呢?

首先,“孤”“寡”的称谓,是有深厚的文化背景

老子曾经这样说过:“故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在春秋战国之前,中国的帝王或诸侯就以“孤”或“寡人”或“不谷”自谓。大家知道,这些都是看起来比较惨的字眼,人之凄惨,莫过于孤寡,故而后来政府常有“恤孤寡”的政策,就是体恤孤寡之人,“不谷”就是没钱没粮,穷人一枚,也是属于社会混得最不好的人。那么帝王却偏偏以这些字眼来自谓,这是跟古代的哲学思想有关的。

帝王本是最高贵者,却在称谓上采取低姿态,究其本意,应该有以下几方面考虑:其一,不要忘本。古代中国思想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用“孤”“寡”来自谓,表明不要忘掉社会上那些最底层、最落魄的人;其二,自谦。作为居上位者,越是自谦越能得到百姓的拥护,达到“亲民”的效果。其三,体现“反者道之动”的哲学观念。反者道之道,就是事物经常会向反面发展,高的将变成低的,低的也会变成高的。在这种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居高而守低”,“知其雄而守其雌”就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把自己放在“低”的位置上,反而能保全“高”的位置。因此,王侯以“孤”“寡”自称,以一种“低姿态”示人,反而能更好的保住高位。

其次,皇帝自称为“朕”,始于秦始皇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的功业超越古代任何一位君王,便捣鼓出“皇帝”尊号,为了有别于王侯的自称,他又把“朕”字定为皇帝的专用词。此后两千年,皇帝都自称为“朕”,这个字,只有皇帝能用,普通小民谁也不能用。

实际上,“朕”在先秦其含义就是“我”,而且这个词谁都可以用,无论贵贱。比如屈原著名的《离骚》里就有一句:“朕皇考曰伯庸”,翻译过来就是我的老爹名字叫伯庸。在秦始皇之前,这个“朕”字并没有很特别。

那么,为什么秦始皇要用“朕”这个字来作为皇帝的自称呢?我觉得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朕”虽然是第一名称,谁都可以用,但似乎是比较书面的用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并不多。我翻看先秦资料,与“我”、“吾”、“予”等第一人称相比,“朕”字的使用频率并不很高,而且明显是比较书面化的称谓。皇帝要挑选一个专用字,肯定不能选大家都在用的,只能选择用得比较少、比较偏的字。

第二,“朕”的原始含义,符合帝王自谓的不成文规矩。我上面说过,帝王诸侯自称为孤、寡、不谷等,都是一种谦称,是一种低姿态。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也是自称为“寡人”,还是沿续这一传统的。“朕”的本意,是指船板间细小的缝隙。一条小的裂隙,有可能导致覆舟的结果,后来便引申为“征兆”,故而有“朕兆”或“兆朕”的用法。因为“朕”的原意有极细微之含义,便与“孤”、“寡”、“不谷”一样,有一种低调的态度。

古代皇帝为什么要自称“朕”或者“孤”?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指出:

皇帝的自称只有“朕”,“孤”或者“寡人”,一般是先秦以前诸侯王的称呼。

“朕”的含义和引申

“朕”这个字,古体写作“舟”字边,本意是指“舟中缝隙”或“舟中火种”。它经历了两次引申,才有了“我”这个含义。

第一次引申:征兆、预兆

船上的缝隙或者火苗,是难以察觉的,但最终会引起大祸。事情的发展,一般都是从微不足道的小事开始。

因此,“朕”有预兆、先兆的意思,可组词“朕兆”

第二次引申:自我,起点

先兆或者预兆,一般是事情发生的起点。

由“起点”再引申为“自我”。怎么解释呢?因为“我”是第一人称,一个人思考问题,首先是从自我出发的。

久而久之,“朕”这个词,就成了第一人称代词。

秦以后“朕”是皇帝的专称

先秦时期,“朕”是所有人通用的,不分贵贱。

屈原《离骚》里就有:“朕皇考曰伯庸”、“回朕车以复路兮”,这样的句子。

值得一提的是,这时的“朕”,准确的解释应该是“我的”,它不能单独用来指“我”,必须和名词连用才行。

司马迁《史记》载:秦既灭六国,议君主称号,王绾、李斯等议:“天子自称曰‘朕’。

从此,“朕”成了皇帝的专称,天下只许有一人称“朕”。即使是外邦的皇帝,如朝鲜、日本皇帝,在中国皇帝面前也不能称“朕”。

至于为什么用“朕”来称皇帝。许慎《说文解字》里认为:“朕”的本意是“舟中细缝”,比喻微小之物,皇帝自称“朕”,有自谦的意思

个人认为这种解释不太合理。秦始皇如果想自谦,他就不会发明“皇帝”这个词了。把三皇五帝结合起来,这样一个人,唯我独尊,怎么会谦虚呢?

在我看来,选“朕”作为专称,是因为“朕”有“起点、先兆”这个意思。而秦始皇又是开天辟地第一位皇帝,用“朕”自称就再合适不过了。

我觉得这样解释才合理,你们认为呢?

孤、寡人、不谷属于谦称

秦以前,天子或者诸侯王称:孤、寡人、不谷。

这里的称谓,个人认为的确是一种谦称。

《战国策》载: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

孤、寡,就是说德行欠缺,需要不断完善提高自身;

不谷,原本写作“不穀”,就是“不好、不善”的意思,也是君王的一种自谦。

再结合前面的分析,更印证了我的推测。

我认为:秦始皇正是因为觉得这些称呼不好,不能显示他的伟大,所以才改为“朕”。“朕”并非一种自谦,而是从“开始、起点”引申过来的。

以上是我的个人看法,希望对您有帮助。

古代皇帝为什么要自称“朕”或者“孤”?

孤的说法,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原指脱离群众,孤立无助的人。系诸侯们自嘲的称呼。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自谦的称呼。朕,秦代以前指“我”,从秦始皇开始,为皇帝专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