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醍醐灌顶"中"醍醐"是什么意思?

醍醐灌顶中“醍醐”的意思:是佛教中指给人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的意思。常用以比喻听了高人的意见后使人受到很大启发。

醍醐,本义有三层,一是指从酥酪中提制出的油。二是佛教用语,比喻佛性。三是用来比喻美酒。

《大般涅槃经·圣行品》中对醍醐的解释:“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稣,从生稣出熟稣,从熟稣出醍醐。醍醐最上。”

“醍醐灌顶”最早的用法是佛教中比喻通过给人灌输佛性智慧使人产生灵感,达到大彻大悟。来除却烦恼、使身心清爽。

那么佛教又是怎么跟“奶油”联系上的呢?下面简单讲一下“醍醐”二字。

醍醐原是指酥酪上凝聚的油。把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上指给人灌输智慧,使人大彻大悟。

“醍”的原意是指按照古老方法和许多复杂工序才得到的一种质地粘粘的发酵乳脂。从春秋始,“醍”字的意思就成为了好酒,而且一直沿用至今。《周礼·天官·酒正》记载古时酿酒业,其中酒澄清分为五个等级:“辨五齐之名:一曰泛齐、二曰醴齐、三曰盎齐、四曰醍齐、五曰沈齐。”

孔子门徒留下的言论《礼记·礼运》里对醍也有这样记载:“玄酒在室,醴盏在户,粢醍在堂,澄酒在下。”“粢醍”就是红色的酒。

古代著名医生李时珍也写下这样的诗句:“仙家酒,仙家酒,两个葫芦盛一斗。五行酿出真醍醐,不离人间处处有。丹田若是干枯时,咽下重楼润枯朽。清晨能饮一升余,返老还童天地久。”

“醍醐”二字在我国南北朝时,佛教兴起时,就在经书里偶尔出现“醍醐”一词了,到唐朝“醍醐”就在汉译本佛经中的词义确定为“本质”、“精髓”。

“醍醐”不只是奶油,在古代印度是牛乳中的美味佳品,“佛书称乳成酪,酪成酥,酥成醍醐。色黄白作饼,甚甘肥,是也”。醍醐制作的难度在“精炼”上,它需要非常复杂工序才能制作出来。《大般涅盘经·圣行品》说:“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稣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

佛教中使用醍醐灌顶,就是将人们食用醍醐后那种的清凉通感,提升为一种精神上的豁然开朗融会贯通。

注:图片来自网络

"醍醐灌顶"中"醍醐"是什么意思?

想知道醍醐灌顶中的“醍醐”是什么意思,有书君想先带大家给这两个字排排辈分。

01 醍醐中祖宗辈——醍

按最保守的估计,“醍”字的出现,约在公元前400年,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了,意为“第二等级清酒”,引申为好酒,且一直沿用至今。

《周礼·天官·酒正》篇记载了古时酿酒业,对酒澄清的程度分为五个等级的细节:“辨五齐之名:一曰泛齐、二曰醴齐、三曰盎齐、四曰醍齐、五曰沈齐。”

唐代白居易 《将归一绝》中“更怜家酝迎春熟,一瓮醍醐待我归。”的醍醐二字,就代指美酒。

02 醍醐中的祖父辈——醍醐一词的诞生

大概过了800年,在公元540年,醍醐一词出现。其代表的含义是发酵乳脂,最早出现在《魏书》的记载中,很可能是一个音译的外来词语。

有书君认为其含义的本质可能更接近于现代的顶级奶酪。

03 醍醐中的父叔辈——醍醐佛性含义的确立

唐代高僧唐三藏,西去取经17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后奉旨译经19年,于公元664年圆寂。

译文中醍醐含有本质、精髓之意,是梵文mandad的译名,正式出现时间约为公元650年。

《大般涅槃经·圣行品》:“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稣,从生稣出熟稣,从熟稣出醍醐。醍醐最上。”

“醍醐”一词不仅用来形象地说明所谓佛教信徒成佛的渐进修炼过程;还可以比喻佛教各派教义,在相互辩驳、诘难中,不断提升的经历,

04 醍醐中的孙子辈——醍醐灌顶的逐渐被人熟知

自唐以后,醍醐灌顶,即用酥酪上凝聚的油浇到人头上。佛教中意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

到了现在,可以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有人用这个词来形容清凉舒适。

如《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

还有,明朝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王生闻得,满心欢喜,却似醍醐灌顶,甘露洒心,病体已减去六七分了。

现在,有书君来总结一下,醍醐本身的含义有美酒、乳酪、精髓之意,而在醍醐灌顶中,更侧重于其佛教中引申开悟的含义。

你喜欢有书君这样的科普方式吗?如果喜欢,请记得点赞转发,让更多人知道哦!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醍醐灌顶"中"醍醐"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醍醐灌顶"中"醍醐"是什么意思?醍醐,1、从酥酪中提制出的油。2、佛教用以比喻佛性。3、比喻美酒。《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醍,最精纯得奶酪,醐,从牛奶从提出最精华的部分。

醍醐灌顶是佛教用语,比喻智慧之门被打开,大彻大悟。一般是智慧的善知识为有缘的慧根独具的人开示。灌顶是一种宗教仪轨。跟普通的摸顶有区别。摸顶是法师对信众的一种祝福和加持,而灌顶是法师对弟子的一种开导和标记或者说是一种加印,一种认可。每提升到一个境界或者修习一门学问开始的仪式。是有后续的互动。

我们都知道孙悟空被敲三下,半夜三更得菩提道法。而六祖大师也是在五祖大师敲击三下,而夜半修习金刚经佛法并领衣钵。醍醐灌顶和当头棒喝。都是佛教的用语。都是佛学修习过程众的感受和方法。而现实生活更佛教生活又能有多少区别呢?人生不过是场修行,修行也是人生的一部分。修行者有的感受,俗人也会有感受;正如俗世的人有的感受,很多修行者也不能免俗。延伸到俗世,醍醐灌顶和茅塞顿开就可以好理解了。因为人的智慧中枢在大脑,大脑的开窍在百会,一股清凉透入大脑,瞬间能感悟真相,安宁、和谐、自在。就如同现在很多教派还有在百会穴上插花一个道理。

在形式还是在实质,是个不断追求的过程,谁人不希望形式和实质上的统一呢?那么现实与真相合二为一,不就是醍醐灌顶之境吗?

一家言,多有偏颇,万望海涵。

如果您喜欢我的回答,请点击关注和转发,谢谢!

"醍醐灌顶"中"醍醐"是什么意思?

“醍醐灌顶”这个成语,原本是佛教用语,后来就广泛地被人们用来比喻以智慧灌输于人,使人彻悟。

那么醍醐是什么呢?

醍醐是从乳制品酥酪中提制出的油。《大般涅槃经·圣行品》中解释了醍醐的来源:“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

也就是说醍醐是乳制品酥酪最精华的部分,非常珍贵。

唐朝的裴铏在《传奇·江叟》中提及了醍醐:“龙既出,必衔明月之珠而赠。子得之,当用醍醐煎之三日,凡小龙已脑疼矣。”

近代的苏曼殊在《遁迹记》中也说道:“是时又有自然地味,出凝地面,犹如醍醐。”

因为醍醐的特性,在佛教中它就被用来比喻佛性,如《大般涅槃经·圣行品》所言:“从佛出生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槃,犹如醍醐。言醍醐者,喻于佛性。”

唐朝的杜甫在《大云寺赞公房》诗中提及的醍醐,指的正是这种佛性:“醍醐长发性,饮食过扶衰。”

清朝的金农《送性原上座还青浦》诗中也指此意:“梦醒槐根日未晡,愿闻妙法阐醍醐。”

因为醍醐的珍贵和美味,文人也会用它来比喻美酒。比如,唐朝的白居易《将归一绝》中有“更怜家酝迎春熟,一瓮醍醐待我归”;再如,明朝徐复祚《投梭记·救女》中“但愿杯行无数,开怀畅饮醍醐。”

“醍醐灌顶”作为灌输智慧、让人彻悟比喻,十分常见,比如《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中说:“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贾宝玉过生日,妙玉给他写了一个贺帖,自称“槛外人”,宝玉不知道回帖时怎么自称合适,岫烟提醒他自称“槛内人”即可,“宝玉听了,如醍醐灌顶。”

有时,“醍醐灌顶”也会用来比喻饮食的不一般,比如元朝的王祯《农书》中有:“其宿酲未解,病暍未苏,得此而食,世俗所谓醍醐灌顶,甘露洒心,正谓此也。”再比如《水浒传》里,宋江遇九天玄女时,受到美酒招待,“宋江觉道这酒馨香馥郁,如醍醐灌顶,甘露洒心。”

"醍醐灌顶"中"醍醐"是什么意思?

醍醐灌顶,从字面上的意思来说,就是指酥酪上凝聚的油,迎头浇下,让人通体清爽。醍醐灌顶的引申义,即比喻人受了某人或某种书籍知识的启示,如同灵魂瞬间开了窍,头脑陡然清醒,对事物或规律得到彻悟。

那么,“醍醐灌顶”中“醍醐”是什么意思呢?醍醐有三层含义,最表层的意思指酥酪上凝聚的油。酥酪就是奶酪,奶酪上的油,就是醍醐。

《本草纲目·兽一》在介绍“醍醐”时引用宋代药物学家寇宗奭的话说:“作酪时,上一重凝者为酥,酥上如油者为醍醐,熬之即出,不可多得,极甘美。”唐人所撰《新修本草》说:“醍醐,生酥中,此酥之精液也。好酥一石,有三四升醍醐,熟杵炼,贮器中,待凝,穿中至底,使津出得之。”

以牛(或羊)出奶,以奶出酪,以酪产生稣,以生稣产熟稣,以熟稣出醍醐,从这个复杂的过程可以看出,醍醐就是从乳品中精炼出的酥油,是乳品加工的最高境界,提炼的过程十分复杂。

醍醐的第二种意思,佛教将它比喻为佛性。佛教根据牛出奶、奶出酪、酪产生稣、生稣产熟稣、熟稣出醍醐的这种逐步升华的过程,而将人生相应地分成五味:乳味、酪味、生酥味、熟酥味、醍醐味。

以此衍生,《大般涅槃经·圣行品》故将人们修佛的过程也分成不同的层次,经曰:“从佛出生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槃,犹如醍醐。言醍醐者,喻於佛性。”

佛教中,醍醐灌顶与涅槃都是佛性的升华,修炼的高境界。星云大师在《佛教修行者入涅槃之后的境界是什么样的?》一文中指出:

人生是苦,而涅槃却是绝对的快乐;

涅槃是佛教最高的理想。涅槃是佛陀追求真理的目的。涅槃是人类思想最深究的探讨。涅槃是最真实,最有价值的人生。涅槃是人生最究竟的归宿。涅槃是快乐之境、幸福之地。涅槃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涅槃是常乐我净最美满的境界;

因此,涅槃如醍醐,涅槃就像醍醐灌顶,具有道德的美丽光彩,有戒行的芬芳香气,还有美味可口的滋味。

佛教之外,醍醐还有一种意思,就是比喻成绝好的美酒,主要在诗歌等文学作品中使用频繁,如白居易《将归一绝》诗云:“更怜家酝迎春熟,一瓮醍醐待我归。”其意便是指美酒。

"醍醐灌顶"中"醍醐"是什么意思?

这个问题,有书君来回答: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古代的人类用他们的智慧,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成语典故。

有人问,醍醐灌顶"中"醍醐"是什么意思?

现在有书君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醍醐灌顶",是一个成语,想要了解“醍醐灌顶"中“醍醐”是什么意思,首先看看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成语出自《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

译成现代文就是:“令其探问维摩大居士,闻到大名已经如甘露入心,和他共语,就好像如醍醐灌顶一般,能获得大智慧。”

维摩诘,他是一位有着超然无碍智慧的佛家著名的居士,在家菩萨,有一次,他生病,佛派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去探病。

文殊见到维摩诘后,两位菩萨互斗机锋,他反复论说佛法,义理深奥,妙语连珠,使得一起同去探访的菩萨、罗汉们都听呆了。

一场论战后,文殊菩萨对维摩诘倍加推崇,人们对维摩诘菩萨也更加崇敬了。

因此,我们知道了“醍醐灌顶”这个成语,原本是佛教用语,后来就广泛地被人们用来比喻以智慧灌输于人,使人彻悟。

而“醍醐”就是从乳制品酥酪中提制出的油。在《大般涅槃经·圣行品》中,解释了醍醐的来源:

“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

也就是说醍醐是乳制品酥酪最精华的部分,非常珍贵。

它是个褒义词,它的近义词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恍然大悟,如梦初醒,大彻大悟。

“醍醐”,是个汉语词汇,在现代成语词典中,它就是个多义词。

就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有着不同的解释,一般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我们己经知道它的本义:是从牛乳中,经过反复提制出来的油,指牛奶中提炼出来的精华。

从《大涅槃》《圣行品》佛经中,知道比喻义是佛教,喻指佛性,比喻最高的佛法,是佛法修炼成最顶级的方法论。

而它的引申义居然为:美酒,它出自《周礼》,而且在大约公元前400年,作为"第二等级清酒"的"醍",就己经出现了。

实际上,醍”和“醐”在古汉语里,本来是两个字,而且并不是在同一时间产生的;

“醍醐”,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它还是中药名,具有滋阴清热,益肺止血,止渴润燥之功效。

知道了“醍醐”有这么多的词义,那么,我们随便也理解一下“灌顶”是什么意思。

“灌顶”一词,它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的一种仪式:取来四大海的水,装在宝瓶中,从新王的头顶上流灌下去,象征着新王,已享有“四海”的统治权力。

佛教密宗,经常在僧人,升任阿阇黎(规范师)时,用甘露作为法水,从佛子们的头顶上灌下来,表示让佛种生生不息,永远不断。

综上所述,有书君认为,"醍醐",它已经不仅仅是食物、药物,它的非常复杂的制作过程,已达到最高境界,它就是引申义,就是指精华,最高级感。

而佛经,之所以用到“醍醐”两个字,完全就是因为佛经的宣讲过程,也是在不断的渐变,不断的提升和升华的过程,就如同“牛乳到醍醐”的制酪、制酥、出醍醐的繁琐复杂、不断升华的提炼过程,它们的基本原理是一样。

在大唐时期,高僧三藏法师在翻译佛经时,就把“醍醐”翻译成为“本质”、“精髓”,用来显示佛教教义的精华地位,比喻成最高的佛法。

因此,通俗地讲,就是将最精华那一部分,从你头顶上灌下去,输入你脑子里面,使你有智能,给你营养,让你变得聪明。

后来,很多古诗文中,也经常使用“醍醐灌顶”。

比如唐代·顾况《行路难》的诗:“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当然,成语“醍醐灌顶”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变迁,也在不断演变。

比如,现在许多专家,在讨论中华先祖,是不是也用乳类作为的日常饮食时,也引用成语“醍醐灌顶”,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但通过导师,或者其他有智慧的人一指点,"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立即茅塞顿开,有"醍醐灌顶"之感。

比如常见的现象,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呢?

经济学家是这样为您解释的:

因为饮料,大多直接就着容器可以喝的,圆柱形的更合手,不占用地方,就可以降低“存储成本”。

超市里,饮料都放在开放式货架上的,这种架子便宜,平常也不存在“运营成本”。

而牛奶,人们不会直接就着盒子喝。而且,牛奶还需要专门装在冰柜里,“存储空间”相当宝贵,而且冰柜很贵,那么“运营成本”就高了。

而用方盒字可以节约“货架空间”,从“成本”上来讲,就提高了经济效益。

当您听了用经济学的“成本”原理,为你解释了这个平时常见,但不得其解的现象时,你的感觉是不是如“醍醐灌顶”,顿时恍然大悟了!

以上是有书君的个人见解,欢迎大家一起来探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