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口雌黄,雌黄是什么?

“信口雌黄”这个成语平时我们常说,它的意思是:有些人不顾事实地随意批评或者乱说。比喻不顾事实,随口乱说。信口就是随口的意思,那么这个“雌黄”又是什么呢?

这个“雌黄”其实就是一种矿物颜料,他的主要成分为三硫化二砷。颜色是柠檬色,由于古人在写字时用的一般是黄色纸。但如果把字写错了,怎么办?于是人们就用这种颜料在错误处涂一涂,然后就可以重新写字了。这就是雌黄的意思。所以有人说为何信口会和一个矿物颜料雌黄联系在一起呢?

成语的出处:

这个成语出自晋朝孙盛的《晋阳秋》中:“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

书中的王衍他是东晋人,是有名的清谈家。他在担任元城县令时就不怎么办公事,他经常和人在一起闲聊。特别是他最喜欢什么玄理。他和别人清谈时,还经常拿着麈尾拂尘。别看他谈天说地,东拉西扯,但经常前后矛盾,漏洞百出,前言不达后语。有时人们指出他的错误,他也不在乎,经常不假思索地随便改口。当时人们就说他口雌黄。

注:图片来自网络

信口雌黄,雌黄是什么?

信口雌黄,又叫口中雌黄,都是成语,意思是不负责任地乱说,为键盘侠量身定制的一个词。信口雌黄也是讲述的一个键盘侠的故事。

键盘侠王衍

西晋时期,清谈风靡全国,造就了许多牛皮的键盘侠。啥叫清谈呢,就是虚无、空谈,用现在话来说,就是瞎比乱说,两个人面对面坐着,聊得热火朝天,具体聊了什么,大家都不知道,就觉得对方很玄。谁越玄,谁就越牛,王衍就是最玄的那一个。

王衍这个人虽然大家不太熟悉,但是他的家世很了不起——琅琊王氏,两晋首屈一指的名门大族,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是他哥。

这王衍啊,也是从小聪明好学的好孩子,长大后仕途也比较顺利,非常受人仰慕。但他有个让人讨厌的缺点,就是喜欢抬杠。每次跟别人清谈的时候,不管对方说得对不对,他总要站出来杠上一杠,搞得人很不爽。而且他自己因为谈得太多,难免就会出错,经常搞得自己前后矛盾、漏洞百出。

雌黄

雌黄是一种黄色矿石,有剧毒,古人用来做颜料。晋代时虽然已经有造纸术,但纯白色的纸还是没办法造出来,人们写字用的大都是黄纸,类似于现在的草纸,如果写错字了,就用雌黄来涂改,相当于现代的修正液。

王衍这个人天天满嘴跑火车,谁也不爽他,就说他是口中雌黄,意思是他喜欢不负责任地反驳别人的观点,而自己又前后矛盾。

信口雌黄,雌黄是什么?

“雌黄”的作用类似现在小学生用的涂改液。写错了字就用和白纸一样都是白色的涂改液涂一涂,然后再重写。

雌黄是一种古人用的黄色矿物颜料,它的作用和现在的涂改液有一拼。古人用黄色纸写字,写错了就用雌黄涂抹,然后再重写。

所谓“信口”就是形容那种张口就来,思维敏捷。“信口雌黄”则是说表达自己的思维非常自如,信手拈来。这个典故是从西晋玄学家王衍的故事演化来的。

这个王衍也不是个一般人,出身高门的琅邪王氏,堂兄就是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王衍这个人学问也很好,据说他“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别人讲经义玄理时他看到有不合己意的地方就用雌黄涂抹随手修改,所以时人称他是“口中雌黄”。

后来“口中雌黄”被改成了“信口雌黄”,意思就是说不顾事实随口乱说,妄下断论。这个意思已经不是本义了。

王衍还贡献过一个典故就是“阿堵物”。阿堵物的意思就是“那东西”。这是王衍用来代称“钱”的词,口不言利。

至于雌黄究竟是什么,据说是有剧毒的三硫化二砷。

信口雌黄,雌黄是什么?

信口雌黄一词最早是叫“口中雌黄”,其典故是来自古代就一个叫王衍的人。

此人在历史上不算出众,但他的家族就比较有名了,乃是晋代四大家族之首的琅琊王氏,其父亲曾任平北将军,“竹林七贤”的王戎就是他的堂兄。

王衍此人从小勤奋好学,才华出众,长大后进入仕途做到了黄门侍郎这个官职。受当时风气影响,他喜欢上了玄学,喜欢上玄学没关系,但他有个不好的习惯:当他觉得别人讲的经义玄理中有任何不对的地方,就会立刻批判反驳,反驳多了连自己的话都前后矛盾。

当时的人们用黄纸写字,如果发现错了就会难黄色的雌黄来涂改更正,众人见王衍喜欢反驳别人的言论,更改自己的矛盾。于是就给他起了个绰号“口中雌黄”。

那么问题就来了,古代用来涂改字迹的雌黄到底什么呢?

雌黄的主要成分为三硫化二砷,颜色为柠檬黄色,其成分有剧毒,但有毒不等于就有害,如果利用的好,加工后就是非常好的中药。古代人除了用它来涂改文字外,还可以作为绘画的颜料。其中包括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就有用雌黄做画。

矿物鸳鸯

聪明的朋友肯定会问答,既然有雌黄,那么肯定就有雄黄咯。没错,它的“老公”就是雄黄,在化学成分上雄黄是四硫化四砷,橘黄红色,有毒。氧化后是三氧化二砷,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砒霜,剧毒。

雄黄的单晶体形状呈短柱状或板状,几何体的形状为片状、梳状、土状等,质地很脆,稍微用点力一捏就成粉末。因为雌黄与雄黄是共生矿物,所以二者也被称为“鸳鸯矿物”。

在我们小时候看的《新白娘子传奇》里,许仙听了法海的话把雄黄加入酒中,白娘子喝了以后就现了原形,所以雄黄的毒性有驱五毒的效果,以前每到端午节大人就会用雄黄粉末涂抹我们的耳朵,预防毒物咬伤小孩。

信口雌黄

作为典故中的王衍确实也是个反面教材,他后来虽然做过尚书令、司空、司徒、太尉等位极人臣,但经过“八王之乱”后,西晋迅速走向衰败,而王衍56岁那年在一次兵败后被人推倒墙壁砸死。

而他所崇尚的“清谈”,也被后人纳为空谈误国的祸首,他的这种行为其实跟现在的某些“砖家”没什么区别,经常反驳他人言语、说话前后矛盾。所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信口雌黄”,王衍是“砖家”的祖宗级人物。

信口雌黄,雌黄是什么?

作者:民国史学者、专栏作家王凯

信口雌黄是一个常用成语,我们常形容某人说话不靠谱时就称之为“信口雌黄”。那么,信口雌黄中的雌黄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先讲一个小故事。

王衍

晋代有个叫王衍的官员,是我的老乡,今山东临沂人。王衍出生于高干家庭,衣食无忧,所以养成了好清谈的习惯,喜欢与人讲些老庄玄学。但王衍其人读书不多,学问有限, 所说往往前言不符后语,漏洞百出。人们有时当面指出或者提出质疑,但王衍也不在乎,马上便更改了自己的说法。后来人们就说王衍是信口雌黄,晋代孙盛在《晋阳秋》中这样记载:“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教训,不精通的事情最好少说,否则就会闹笑话,《颜氏家训》中"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说了半天,雌黄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雌黄

原来雌黄是一种矿物质,俗名鸡冠石,古人常用作颜料。古代文人写字写错了,用雌黄一抹,就将错字掩盖,可以重新另写,类似于今天小学生用的修正液。后来“信口雌黄”一词引申为不顾事实,随口乱说。

魏晋时期崇尚清谈之风,这位信口雌黄的王衍后来当了宰相,但他还是信口乱说,最后被一名入侵的少数民族首领推倒墙壁活埋而死——王衍死在了信口雌黄上。

信口雌黄,雌黄是什么?

中华成语千千万,每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信口雌黄”这个故事就很有趣。

西晋时期,因结束了三国百年的动乱,这个时期的人们生活安逸,无忧无虑,小资安逸之趣逐渐散漫开来。西晋是汉文化的一个转折点,这一时期文化得到了飞速发展,人们走到哪都是在比谁更有文采,就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也是在比赛中创作出来的。俗话说:有利就有弊。有些人有真材实料,有些人就会滥竽充数,信口雌黄。

当时有个人叫王衍,是西晋时期皇帝重臣,为了面子,他也融入了这场文化博弈之中,可此人少年时本就是纨绔子弟,所以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因此,无论是在比赛还是讲学中,说来说去都是那些东西,甚至到后来开始胡编乱造来了,连小孩子听了都知道他讲错了。于是,民间开始流行一个词说王衍“口中雌黄”,意思就是嘴巴里竟是些错误之话、胡说八道。

这里的“雌黄”就是“错误”的意思。因为古代的纸是黄色的,特别是晋代又发明了染潢纸,不仅光亮而且色泽明黄,就和“雌黄”这种矿物质的颜色一般。“雌黄”涂抹在纸上,就能遮盖毛笔写的黑字,就像我们今天的白纸,而发明了白色的涂改液。所以,“雌黄”的用途就是涂掉写错误的字,因而也衍生出了“错误”的意思。口中雌黄就是讲的全是错话的话、说胡话之意。

我国著名的《颜氏家训》中有: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这就是对王衍之事的总结,也是“信口雌黄”这个成语的出处。信口:随口;雌黄:错误的言论。所以它的意思就是不顾事实,随口乱说,张嘴就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