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以成千古绝唱?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圣杜甫的长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句诗的大致意思是:怎样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房子啊,让天下低贫寒的读书人都能住上,让他们高兴欢乐。

让我们来看一下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经同谷到了巴陵期间所作。

公元760年春天,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草屋,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第二年八月份,秋风秋雨大起,吹破了茅屋。

而此时,正值安史之乱期间,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和遭遇,使他长夜难眠,感慨万千,才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一方面是杜甫对自己的遭遇和生活处境的一种感叹。另一方面也对个人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叹息。语言朴实感人,让人产生心灵的触动。

二是,诗人的思想觉悟从个人的遭遇一下子提高到为天下人所想。从心里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他这种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这这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三是这首现实感很强的诗触动了人们的心灵。正是诗人这样不假修饰,自然生成诗句。全诗又叙事,又议论抒情,突出诗人贫穷的窘状,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情真意切的情感,让人读起来,心灵有触动,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注:图片来自网络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以成千古绝唱?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以成为千古绝唱?

中国传统文化中,悲天悯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文人们的不二追求,从《礼记,大学》中就告诫文人,读书识字的具体意义,这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文人一生最终的追求。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

与之相类似的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可以说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道出了普通的劳苦众人与清贫人士的心声,人们安居才能乐业,没有安定安宁的住所,怎能乐创事业。

自杜甫后,文人们再没如此具体地为天下寒士发声,因而千百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成为了千古绝唱。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以成千古绝唱?

我时常想,怎样有一副铁肩才能扛得起一个朝代由盛转衰的剧变产生的心理落差?才能扛得起夹缝中的芸芸众生的声声叹息?才能扛得起中国诗歌在社会剧变中的大课题。

所以,不敢想象杜甫是怎样用他并不健壮的身躯承载真一切。架一叶扁舟穿梭于暗流涌动的江水中,我能想象杜甫逆流而上的艰难。他走在唐朝的下坡路上,注定要低着头、弯着腰,一点一滴细数着黎民百姓的艰难,然后蘸着浓于墨的悲哀,含泪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使命注定了他不可能过的轻松。“穷则独善其身”,多少人用这句话安慰自己,摇摇头屈服于黑暗的社会现实,从此只为个人和家庭的前景奔走。

可是,杜甫的心是与千千万万劳苦大众连在一起的。所以不管多艰难,他都要用自己的肩膀撑起一片天,容纳他们的叹息。于是有了破旧茅屋中的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有了那句又恨又愁的诗: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而咸阳桥上“直上干云霄”的哭声也从此被后人深深铭记。他是真正的人民“代言人”,以自己的肩膀扛起一段属百姓的“史诗”,以此成为千古绝唱。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以成千古绝唱?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出自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下面我们来看看诗的原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唐 ]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我说下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八月秋风把我的屋上的茅草吹到了对岸,一些小孩欺负我年老无力,当着我的面把茅草拿走跑到竹林去了。不大一会儿,天气黑了下来,屋里盖了多年的被子很硬,孩子睡觉又把被子蹬破了。这时下起了雨,屋里直漏雨,没有干燥的地方。

何时才能有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庇护天下的读书人,让他们开心欢颜!不用担心为风雨所动。唉!有了这样的房屋即使我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作者从自己的茅屋被秋风吹破所体验感受的痛苦,推己及人,把自己的痛苦放到一边,想到怎样天下寒士能有广厦千万间,让贫寒的人得到温暖。体现了作者为国家为百姓考虑的博大胸怀。而这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更是全诗的亮点,成了千古绝唱。

这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作者看到社会底层人们的艰辛,对底层人民的同情,是对改善底层民众生活的期盼。

这是我的看法,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以成千古绝唱?

这是杜甫的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以成千古绝唱?

所谓的“绝唱”就是达到了巅峰,没有人能超越。“千古”是一个时间范围,是为了突出水平极高,很宽的一个时间段,没有人能比得上。

一千多年前的一个阴云密布的秋天的一天,一个衣服有着破洞,家徒四壁的男子,拄着拐杖,对村里的一群调皮捣蛋的孩子,无可奈何。

大风吹走了他茅屋上的茅草,那些皮孩子们公然抱着茅草,大摇大摆跑到竹林,任他把喉咙喊破。

这场大雨说来就来,无奈的他只好转身回屋。

茅草稀少的屋顶,已经没有挡雨的功能了,屋子里到处都在漏雨。熟睡的小儿子不管这些,他一翻身,就能听到家里这床用了很久的棉被,被里被蹬的撕裂的声音。

这个茅屋是好朋友严武找人给盖的。屋子是简陋了些,但是自从安史之乱后,就颠沛流离的他很满意。

在这个买草屋里,他曾经接待过好朋友,他写诗“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他也曾在春天的时候,心情很好的写下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还走到村边散步,“黄四娘家花滿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最让他高兴的生活,是一家人终于可以在一起,不用奔波。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老妻和儿子陪在身边,有饭吃,有房住,他已经很满意了。

雨还在下着,屋子里更潮湿了。想到自己茅屋虽破,但还有一处避雨的地方,还有比自己慘的人,他的内心不由得悲天悯人,发出这样的呼喊: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吾庐独破死亦足。

这一声呼喊,使得杜甫的人生境界达到了圣人的层次,超过了他之前和之后的所有诗人的诗作,这句诗是古诗中,思想境界的巅峰,所以这是一句千古绝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