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诗人要说“手可摘星辰”呢?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这句诗来自我国唐代诗人李白的《夜宿山寺》,全诗的内容如下: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诗中“手可摘星辰”的意思是说诗人当时站的位置离天空近,能看清天上的繁星,仿佛一伸手就能摘到一样。

当然,这是明显用了夸张的手法来描写了诗人当时站的山寺楼宇较高,作者置身在空旷的夜空,伸手就摸到了星星,这给了人们极度想像的空间和舒适美好的感受。

诗人李白的《夜宿山寺》的写作背景,是在夜宿深山寺庙的时候,他见后院后的藏经楼很高,这里的“危”不是危险,是高大雄伟。登高远眺,诗人兴奋不已,夜空星光点点,美不胜收,触发了诗人的灵魂,就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

李白浪漫主义诗人的气质在这首诗中得到了体现。虽然这首诗语言朴华、朴素,但描述逼真。诗人凭着想象,极度渲染了寺庙的雄伟,把届宇和夜空中的星辰放在一起,将一座宏伟建筑显现在人们面前,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手摘星辰,这种大胆想法就是李白奇幻思维的手法运用的结果。

这些仿佛是童稚的想法,被诗人信手拈来,用入诗中,让人顿感情趣盎然,有返璞归真之妙。

此诗虽短,但很自然地地表达了诗人那种登高望远的愉悦心情、豪放性格、以及浪漫率直的思想。

注: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诗人要说“手可摘星辰”呢?

“手可摘星辰”诗人伸手就可以摘到星辰。

这楼实在是高啊!爬那么高也没电梯,李白肯定每天长跑,要不还真爬不上去!再者,用不用带氧气瓶?上面不会缺氧吧。

让我们看看李白这句诗怎么来的

一天,李白晚上住到一个山的寺庙里,吃完饭也没什么事,消消食,出来溜达吧,这一走就看见寺庙后面一个高耸的藏经楼,那真是高耸入天。李白伸直了脖子半天才看到楼顶,哎呀,这么高啊!只见楼顶星光灿烂,“我上去就真的成仙了!”李白心想。不知不觉李白就登上了藏经楼。李白幸亏平日常锻炼,那也累的气喘吁吁,费了好大的劲,终于到了楼顶!唉呀,那是北斗星,李白刚想伸手去摘,又心想,夜深了一旦摘了星辰,那么不就惊动天上人了么?要是上天怪罪下来就不好办了。李白伸出的手又收了回来。看着这伸手可摘的星辰,李白诗兴大发“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一首《夜宿山寺》诞生了!

这就是站在高处的诗仙李白。

为什么诗人要说“手可摘星辰”呢?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是李白的一首浪漫主义诗歌。

其实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自古就有不畏惧自然灾害敢于向大自然挑战的华夏基因。

天上有十个太阳,都是天帝的儿子,它们把大地晒焦了,庄稼晒死了。甚至烧死了人,这时候,后羿勇敢地站出来,射死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给人类带来光明。清朝的贾凫西说“多亏了后羿九枝雕翎箭, 十个红轮只剩了一个圆。”

一个叫女娃的小姑娘,被海淹死了。她决心报仇,就变成一只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想把东海填平。并且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着自己,大家就把这种鸟称作精卫。曾国藩写诗称赞说“巨海茫茫终得岸,谁言精卫憾难填?”

远古的时候天气非常热,火辣辣的太阳让人十分难受。夸父族的人纷纷死去, 夸父决心追上太阳,捉住它,让它听人的指挥。族人听后纷纷劝阻。他不听劝阻,告别族人,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追去。 太阳在空中飞快地移动,夸父在地上拼命地追。 经过九天九夜,夸父终于追上了太阳。太阳也听取了夸父的意见,保证做到按季节冷热发光发热。 夸父这时又渴又累。他把黄河水之水喝干;他把渭河水也喝光,仍不解渴;夸父又向北跑向大泽,大泽里的水足够夸父解渴。但是,夸父还没有跑到大泽,就在半路上被渴死了。夸父临死的时候,将自己手中的木杖扔出去。木杖落地的地方,生出大片桃林。这片桃林终年茂盛,为往来的过客遮荫,桃子为勤劳的人们解渴,让人们能够消除疲劳,精力充沛地踏上旅程。唐朝诗人柳宗元作诗说“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 披霄决汉出沆漭,瞥裂左右遗星辰。须臾力尽道渴死。 狐鼠蜂蚁争噬吞。北方竫人长九寸,开口抵掌更笑喧。 啾啾饮食滴与粒,生死亦足终天年。”歌颂夸父的英勇无畏,为他的死悲哀,并与北方一滴水就能喝足,一粒米就能吃饱,就可以寿终天年的小人做比较,突出夸父的高大形象。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毛主席亲自写了《愚公移山》一文,号召大家学习他的精神“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中国人民面对困难总是想尽办法去克服困难,战胜困难,这就是乐观主义精神,浪漫主义精神。中国很早就有乘风升天的想法才高八斗的曹植写《升天行》诗“乘蹻追术士。 远之蓬莱山。 灵液飞素波。 兰桂上参天。 玄豹游其下。 翔鹍戏其巅。 乘风忽登举。 彷佛见众仙。”登天也不是很难的事。宋朝的苏轼更加狂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我不是不能上天,只是天上太冷,不如人间好,所以我不去。这是何等大胆的想法,何等豪放的情怀。

李白“手可摘星辰”还“欲上青天揽明月”,他与月亮就是生死兄弟,这个我在头条有文章专论李白与月亮的关系。

不光李白宋张显也有“我欲摘星斗,悬崖那可扪”的诗句。赵希迈也说“山峭石台平,天低可摘星。”一直到近代陈宝箴的儿子,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不止一次要摘星,说“几回夜宿云麓宫,荡出钟鱼摘星斗。”“含饴风味添佳话,为摘星辰暖酒筵。”毛泽东也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可见中国人“摘星”“揽月”的传统没有丢掉,一代一代传了下来,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基因,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为什么诗人要说“手可摘星辰”呢?

"手可摘星辰"句,是一种夸张的句子,说明身处位置之高的表现手法。这种句式还有多种含义,要读者细细品味才能得其要义。

为什么诗人要说“手可摘星辰”呢?

李白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篇多理想化,表现出极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李白诗歌取材广阔,想像丰富,豪迈奔放。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用运的是极度夸张的描写手法。楼高到危险,高到伸手就可以摘到星辰的地步,可想而知,这楼高到何种程度了。“手可摘星辰”,主要就是想衬托表现楼的高度。

为什么诗人要说“手可摘星辰”呢?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这首诗写于李白的中年时期,从题目上看,应该是李白有一天晚上,住在山上的寺庙中,后来发现庙里有一个很高的楼,这个楼应该是个藏经楼。咱中国的寺庙,大多数都有藏经楼,而藏经楼一般也都是寺庙里的最高建筑。

一般都认为这个寺庙在湖北省黄梅县蔡山峰顶山的江心寺,但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这个我们不用管他,只欣赏诗歌本身就好。

这首诗歌的语言浅显易懂,曾经被选入了小学课本。

首句,危楼高百尺,这里的“危”是搞的意思,所以第一句话就是直接描写高楼的高。

第二句,手可摘星辰,这句话体现李白想象力的丰富,用了一种夸张的手法,还是为了说明高楼之高。

三四句,还是为了说明高楼之高,已经高到天上了,所以人在高楼上,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把天上的神仙惊醒。

为什么诗人要说“手可摘星辰”呢?我想,应该有下面几个考虑

①是为了进一步突出高楼的高,连星星都可以伸手摘到,给人以无线的想象力。体现了李白想象力丰富的特点。

不过为了说某一个地方高,用可以“摘星星”来形容,这不是李白第一次用了。他在早期的诗歌《蜀道难》里,为了表现蜀山之高,就用了一句,登上蜀山,就可以“扪参历井”,也就是手摸星星的意思。

②“摘星星”给人的意象特别美。直到今天,我们对天空的星星都充满好奇,而用手来摘星星这样的画面,给人的感觉非常美好。

③“摘星星”也可以看出李白对修道成仙的向往。

我们知道,李白一生好道教,多次进山中隐居,隐居的目的,当然是道家的得道成仙。这首诗,写于湖北梅山的深山的寺庙。李白到山里当然是“修炼”去的,“修炼”的目的,当然是道天上生活。所以这首诗,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只要借助一个高楼,就可以蹬上天,在天上摘星星。

小结

好诗不在于语言多么华丽,也不在于构思多么巧妙,你有特别的想象,即使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来,也会是千年的绝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