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给李煜“亡国之君”的称呼,为何又说是一代明君的最终选择?

《生不逢时,时不与我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每当人们吟颂这句词的时候,都不禁会想起它的作者,南唐后主李煜。

在中国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中 ,经历过无数次的时代变迁,王朝更迭。今天我要谈到的这位李煜帝王故事,更是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令人称奇,令人悲叹、惋惜的一笔

一、显赫的家族,聪慧的才子,不幸的家庭和人生。

1、李煜出生于帝王之家,继位之南唐的君主,世称李后主,他自幼聪明好学,熟读历代经典,精于诗歌词赋,洞哓音律乐曲,深谙书法绘画,是一个典型的才子君王。

2、李煜继位后有过一段富贵豪华的岁月,十八岁那年他娶三朝元老、大臣周宗长女娥皇为妻,后来又续娶娥皇之妹女皇。中年后,厄运不断,先是丧偶,后幼子夭折,最后又被北宋灭国。

3、国破家亡之后,李煜被押到汴梁居住,这时,他还念念不忘自己当皇帝时奢华生活,经常写一些怀念故国的诗词,这使本来就疑心很重的宋太宗大为生气,以为李煜还想复辟,于是便赐毒酒,毒死了他。

二、政治无能,治国无方,后人称他为昏君,也是他咎由自取。

1、穷尽奢华的皇宫生活。作为一国之君,李煜在他的前半生,享受了无比繁华、奢侈的生活。他整日不理朝政,事事无主见,沉迷于吟诗写词,笙歌燕舞。

2、经常做一些病态荒唐的举动。为了使宫女的舞姿更加婀娜,他竟让宫女束脚,让脚变小。这种残害中国妇女的裹脚陋习便是李煜发明的。

3、屈辱称臣,江山不稳。在李煜继位做皇帝时,南唐已向北宋称臣,随着北宋的逐渐强大,加上南唐皇帝驾崩,朝廷上下弥漫着恐惧、悲观的情绪。此时,李煜更是惊慌失措,内心害怕,赶紧将自己的国号也取消了,改称江南国主,希望讨好北宋,平时除按时交纳岁贡外,北宋有什么大的活动,他都赶紧送去无数珍宝。

三、在位期间也有一定功绩,于是有人称他是一代“名君”。

1、李煜上任后,面对先主留下的一个烂摊子,内政外交面临复杂局面,他也做了一些改革的事,他任用先帝身边的老臣,平日对老臣们也礼遇有加,取得他们的支持,这为当时混乱的局面起到了一定的稳定作用。

2、在恢复经济上,他实行减免赋税,休养生息,恢复国力,他还实行铁钱,以铁代铜,稳定流通货币,这都社会发展起到了一些积极的影响。在军事上,积极防御,保持国家的基本稳定,但不幸的是最终还是被北宋所灭,做了亡国之君。

3、能审时度势,顺应历史潮流。李煜登基时,南唐已顺服北宋,是北宋的附属国,后来,实力悬殊,抵御无力,他只好投降北宋。从理论上来讲,北宋的日益强大是南唐灭亡的必然,也是中国分久必合的结果,他本人也无力回天,他的投降只是顺应了历史发展大趋势,为北宋统一国家加快了步伐。

四、李煜也被后人誉为是一位才子皇帝。李煜的父亲没有把他培养成当国君的才能,却培养了他出色的文学才能。

1、他的诗词创作和他的生活阶段一样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享受了人生中最奢侈的宫廷生活,他的作品也多是主要描写宫廷荒淫奢靡的生活的场景。后期主要是被俘入宋之后的词作,这时他词的风格开始转向对往事的追忆,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2、李煜的一生写了不少作品,但存世的极少,目前只有三十八首词。代表作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等,这些作品足以让他傲视文坛。

3、作为帝王的李煜,他出色的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他的词打动了无数人的心。清人王国维评价李煜:“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便是对他文学地位的真正肯定。

世人给李煜“亡国之君”的称呼,为何又说是一代明君的最终选择?

南唐后主李煜,(九三七至九七八),在位十五年,一直偷安一隅,过着享乐的生活。公元九七五年,宋军攻破金陵之时,倘在净居寺听经,仓忙中肉袒出降,被封为违命候。九七八年被赵光义派人药鸩而死。

宋之初年太祖秉政,南汉,后蜀相继被太祖纳入版图,南唐后主李煜,震惊异常,遣使臣徐铉入汴都往见太祖请免罢兵,引出一句史上名言:“卧榻之旁怎容他人鼾睡”。

说其为“亡国之君”名存实归,说其为有道明君,真不知从何说起。宋史有语,耽酒色,信浮图,足致亡国。

总观后主李煜一生擅长诗文,精通书墨,洞晓音律,实乃一介文人。被俘之后,对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多有抒写。

无非对昔日帝王生活的眷恋和被囚生活的哀叹。犹以”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最为著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已成千古绝响,驰名文坛,众口烁金。

处国领政,非其所好,并不擅长。史中去看,说其明君,所行甚远,不敢恭维。

世人给李煜“亡国之君”的称呼,为何又说是一代明君的最终选择?

李煜的一生短暂而绚烂,生在帝王家,本无意于权柄,奈何造化弄人,兄弟都死光了,被迫登上皇位。

李煜虽是亡国之君!但未曾没有努力过想要去做一个好皇帝。

虽不喜欢朝政,但身为皇帝李煜在位时期,还是进行了一系列的措施去改变当时的情况,虽然不喜欢处理政事,但也依旧很努力的去改变现状,不管是经济上还是在军事上,包括对但是的子民他也是极为爱护的,减免子民的税收,免除徭役和酷刑,做了利民的政策。

但宋朝势大,何况一山不容二虎,两者之间必有一战,交战时南唐李煜坚持了一年有余,最终被俘。南唐灭亡…李煜也成了人们口中的亡国之君!
作为帝王过于仁厚,作为文人李煜的才情是首屈一指的。

被俘这几年,李煜一心扑在诗词歌赋之中,混噩度日,借酒消愁。那一首虞美人写出了他的故事,他的伤痛。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世人给李煜“亡国之君”的称呼,为何又说是一代明君的最终选择?

李煜是南唐后主,最后投降北宋是的的确确的“亡国之君”,一代明君不知你从何而来。因为没有记载把李煜奉为一代明君的。反而是很多李煜诗词的爱好者普遍认同李煜不适合做一个君王,他适合做一个艺术家。就像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一样是搞艺术的。

但李煜也的确没有别的选择,再面对北宋王朝的步步紧逼下,选择投降是他最好的选择。这也是有可能题主想表达的意思,即使是一代明君放到李煜这种处境上,也只有选择投降吧,所以就说他是一代明君的最终选择。其实也算有一定道理,因为南唐在那时候的局势也的确是撑不住了,如果不投降那就只有城破国亡局面,李煜也终究难逃一死。(虽然早死晚死都得死)但活的久一点不就是更明智的选择么。

所以题主的意思应该是说,李煜的选择是即使是一代明君在那时候也是会这样做出选择吧。

世人给李煜“亡国之君”的称呼,为何又说是一代明君的最终选择?

哪看到的?谁说的他算“明君”,根据又是什么?这类问题就象是说太阳上有张桌子,讨论桌子是什么样式有意义吗?总不会实在想不到想问的问题了吧!

世人给李煜“亡国之君”的称呼,为何又说是一代明君的最终选择?

说李煜是亡国之君是没错的,南唐毕竟在他手里灭亡,这是事实,也是史实。

常常有人说好人未必是好皇帝,而好皇帝一般都是啥好人,这是不同的衡量标准导致的结果。李煜其实堪称一代仁君,皇帝本职工作做得也不差,奈何造化弄人,碰上了更强的太祖太宗。那么这么说有没有依据呢,必须有,而且还很充分!

其一,从大局上来说,他看清南唐和宋朝的实力,对于这种强大的敌人,他知道怎么才能保全自己的国家。一个好的皇帝,并不是看你这辈子征服了多少疆土,邻国给你上贡了多少钱财,而是你的百姓是否安居乐业,市场是否繁荣昌盛。李煜很清楚的意识到这一点,他委曲求全,让自己在宋朝深受侮辱,还被小官小吏所欺负,可是为了百姓,他都忍了。可见他对国家,对百姓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对于强大宋朝他俯首称臣,换来的是百姓们和平发展,这样的李煜难道不是一个好皇帝?

其二,从经济上来说,由于李煜的父皇多次发起战乱,导致南唐经济一度低迷,国库更是干干净净,可是即便如此,李煜不忍心再对老百姓苛刻收税,在自己穷的叮当响的情况下,还减免税收,免除徭役。为了让官员不对百姓剥削,实行了屯田制。就是讲所有屯田按区划分,屯田得到的租费拿出十分之一来作为官员每月的供奉,保证了农民安心工作,不收到官吏的欺压。还有为了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他还颁布铁钱,促使了经济的回复。

其三,军事方面,面对强大的宋国,南唐只能示弱。不过示弱的同时,李煜采用大臣提出来好的建议,修筑城池,加强防御。虽然明面上南唐臣服于宋,但是李煜还是在训练军队,防止宋朝的侵略。这个决定相当的具有远见性,这也给后来宋朝军队攻打南宋的时候带来了极大的困阻。

其四,科举方面,为了保证选拔人才的公平公开公正,他除了任命吏部侍郎主持科举,然后又自己出题出卷,再来一轮复试。为了保证人才没被遗漏,对落第之人进行复考,有效的吸收了人才。这样一个皇帝,能隐忍,有才干,有想法,你还能说他不是一个贤明的君主?在被俘的日子当中,他心心念念的就是故国里的土地,故国里的百姓,就这么一个为国为民的帝王,你还能苛刻他什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