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遭网友质疑,古诗词里还有哪些被现代人误会的地方?
“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指的是什么?是睡床?还是其他?会不会有可能是胡床呢。
“床前明月光”被误读干年,这是谁说的呢?这是首位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我国著名民间收藏家马未都先生说的。他在《说家具收藏》系列讲座中,抛出了惊人的观点:说李白名句“床前明月光,凝是地上霜”的解释长期被误读,床前明月光中“床”不是睡床,也不是什么井床,是什么呢?是胡床。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胡床?胡床古称“交床”、“交椅”,是一种可折叠的轻便坐具,和现在的小马扎、带靠背的小凳子一样。胡床在东汉从西域传入我国,《后汉书·五行志》中有记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l···京都贵戚皆竞为之”,这说明当时胡床在宫中己普遍使用了。同时《三国志·魏书》中也记载有曹操西征时,还坐在“胡床”上指挥军队过河。胡床除了行军打仗外,也在百姓家中常用,因为它便于移动,常常用来在庭院中使用,晒晒太阳、乘乘凉呀。李白家里应该也有一把。
所以说,李白《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凝是地上霜”描写的有可能是这样一种意境:在一个星稀月朗的夏夜,诗人李白睡不着觉,于是手里拎着一个小马扎,坐在庭院里,看着天空的明月,嘴里开始吟唱:“床前明月光,凝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因此,“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极有可能是一个小马扎,小椅子,这也许最符合当时的真实情景吧。
“ 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到底是什么?目前有多种观点,有的说就是唾床,也有人说是井床、井栏,还有人说是窗台,石床等,但到底是什么,恐怕只有李白自己知道了。
我觉得我们大家在欣赏这首诗的时候,要准确理解诗的意境和感情,不必过于计较“床”到底是什么,我们要把理解的重点放在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上来。
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遭网友质疑,古诗词里还有哪些被现代人误会的地方?
众所周知,唐代诗人李白为了寻诗觅句,大半生游历在外。一个人出门在外,哪有那么容易,特别在古代。我们可以想象,诗人李白不可能像现代人一样,边打工边游历,所以,身上所带的盘缠有限,住客栈显然不可能,借住民宿也是偶尔一两次,更多的是风餐露宿。
由此推论,诗句中的“床”显然不是屋里的床,再说,古代的房屋木质结构,门和窗通常用纸糊住,光线及空气都很差,岑然在屋里头是看不到月光和地上的霜。那诗句中的“床”到底指的是什么?有两种可能。
第一,井栏。井栏是中国最早的木结构水井,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所以古人称之为“银床”。说到这,有人会问,井就井与床扯上什么关系?这就是我们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之处,这个“床”引申来说,它可以是容器的意思,您比如说,现代的车床、机床、琴床等等。
第二,马扎。这个马扎大家都很熟悉,现代不少人家里都有,易折叠出门带上非常方便。东汉始由胡人传入,故名为“胡床”。其结构由八根木棍组成,坐面由棕绳联接,可坐亦可卧,便利又舒适。总结。由上述来说,第一种可能,李白是在深秋的夜里,有可能临近中秋,霜露重。徒步到室外睹井栏上的月光,疑是霜,望着头上皎洁的明月,思起了故乡。第二种可能,睡在室外的“胡床”上,半夜醒来,望着洒在“胡床”上月光,疑是地上的霜,抬头望着明月,想起了家乡的妻儿与爹娘。无奈!无奈!身处异地之外……
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遭网友质疑,古诗词里还有哪些被现代人误会的地方?
争论来争论去,有意义吗?无论是现实还是想象,在睡眼朦胧时候,什么都可能发生,现在的摄像头反映外面光景就像下雪一样。怀疑不是不可以,你得落到当时的情景,你以为过去是玻璃窗吗?也许是纸糊的,也许是草帘遮挡,月光投进来,什么感觉可能都有,关键是诗的意境好,落脚点在“思”上,也就是诗眼,千古流传至今自有道理,你以为古代人没有你聪明?
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遭网友质疑,古诗词里还有哪些被现代人误会的地方?
时代不同,人们对器具的称呼也在改变。李白诗里的床应该不是我们现在睡的床,花蕊夫人《(宫词)鸡人报晓传三唱,玉井金床转辘轳》句写的是井栏,李白的床在此处也该同花蕊夫人所指一样是井栏。私以为李白是在异乡的寓所的井旁闲坐纳凉,看到银白的月光照在地上,勾起了对故乡的思念,夜不能寐,便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到底是睡的床还是井栏,专家们各有所解,以至留给我们的是众说纷纭。诗以意为上,意境的优美已经陶醉了我们,不是专业研究,我们何必要为一个器具争得脸红脖子粗呢!其它古诗词让我们费猜和误解的意思也和这个差不多得吧。
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遭网友质疑,古诗词里还有哪些被现代人误会的地方?
李白的《静夜思》大家有争议。文学作品不是新闻报道。合理的虚拟是可以的。这首诗一般认为是李白的作品。根据这首诗的格局,再考虑李白的性格,再加之李白的写作风格,这首诗认为是李白的作品有些勉强。
这首诗是来自民间一般的文人之作也有可能。这首诗的格局不大,写作难度不高。根据宋代版本来看,是床前看月光,这个“看”字用词太普通了。这不像是李白的作品。如果原作真是“看”字,那么,“疑是”就不合理了。既然看了,看,就是认真的看了,怎么会还疑是呢?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怎么会疑呢。既然看到了月光了,怎么还会硬性的往霜上摁呢?后人的改动功不可没。把看字改为明实在是高明之举。
这首诗,作者为什么一定要躺在床上呢?写诗不是写日记。床前明月光,有可能是作者想象的,作者此时在什么地方不重要,是晚上还是白天不重要。作者在屋里,在屋外,在田野,在路上都不重要。这个意境是作者想象出来的,不一定是作者的具体体验。文学作品嘛,是允许想象的。
一片好的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是正常的。
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遭网友质疑,古诗词里还有哪些被现代人误会的地方?
哗众取宠,不知天高地厚,以为自己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妄批古诗词。古代那位诗人之作品不是接地气的推敲,煅造而流传至今?鍵盘侠只能凭空想像,胸无点墨的任意指责,歪曲曲解古代文化,用现代混浊的眼光去审视古代之纯净,岂有此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